學習啦——歷史網(wǎng) > 歷史人物 > 近代歷史人物 > 愛國詩人 >

秋瑾的人物生平資料介紹

時間: 朝燕0 分享

  秋瑾是中國首位女權運動者,是中國女權和女學思想的倡導者、近代民主革命志士,是近代中國女性革命的象征和辛亥三杰之一。下面就隨學習啦小編一起來了解下秋瑾的人物生平吧!

  秋瑾的人物生平資料

  燃情歲月

  秋瑾,生于1875年11月8日(光緒元年十月十一),祖籍浙江山陰(今紹興市),出生于福建省云霄縣城紫陽書院(七先生祠)。另1916年修的湘鄉(xiāng)《上湘城南王氏四修族譜》載:“王廷鈞配秋氏,字瑾,壽南公女。清浩封夫人,光緒三年丁丑十月十一日卯時生,光緒三十三年丁未六月初六辰時歿浙江山陰縣,葬西湖,有碑亭。子,沅德,出撫一半子麒為嗣。女,桂芳。”

  1894年,其父秋信候任湘鄉(xiāng)縣督銷總辦時,將秋瑾許配給今雙峰縣荷葉鎮(zhèn)神沖王廷鈞為妻。1896年,秋與王結婚。王廷鈞在湘潭開設“義源當鋪”,秋瑾住在湘潭,也?;氐狡偶摇?/p>

  秋瑾在婆家雙峰荷葉時,常與唐群英、葛健豪往來,“情同手足,親如姐妹,經(jīng)常集聚在一起,或飲酒賦詩,或對月?lián)崆伲蛳缕逭勑?,往來十分密?rdquo;。后來3個人被譽為“瀟湘三女杰”。

  1897年6月,秋瑾生下第一個孩子王沅德。

  1900年,王廷鈞納資為戶部主事,秋瑾隨王赴京。不久,因為八國聯(lián)軍入京之戰(zhàn)亂,又回到家鄉(xiāng)荷葉。次年在這里生下第二個孩子王燦芝。光緒二十九年,王廷鈞再次去京復職,秋瑾攜女兒一同前往。

  革命生涯

  1904年7月,不顧丈夫王廷鈞的反對,沖破封建的束縛,自費東渡日本留學,在東京入中國留學生會館所設日語講習所補習日文,常參加留學生大會和浙江、湖南同鄉(xiāng)會集會,登臺演說革命救國和女權道理。秋瑾除在校學習外,還廣交留學生中的志士仁人,如周樹人(魯迅)、陶成章、黃興、宋教仁、陳天華等。在此期間,秋瑾積極參加留日學生的革命活動,曾與陳擷芬發(fā)起共愛會,作為開展婦女運動的團體;和劉道一、王時澤等十人結為秘密會,以最終打破了桎梏在身上的封建枷鎖反抗清廷、恢復中原為宗旨,創(chuàng)辦《白話報》,參加洪門天地會,受封為“白紙扇”(軍師)。

  在日本主編《白話》月刊過程中,孫中山建議她可“依據(jù)此特長,利用宣傳工具,報告時事,解決實事,效果越直接越迅速越好”。秋瑾一貫以提倡女權為己任,她說“女學不興,種族不強;女權不振,國勢必弱”,欲求男女平等,“女子必當有學問,求自立,不當事事仰給男子”。“仿歐美新聞紙之例,以俚俗語為文,……以為婦人孺子之先導”。她以“鑒湖女俠”等筆名,在雜志上發(fā)表了《演說的好處》、《敬告中國二萬萬女同胞》、《警告我同胞》等文章,抨擊封建制度丑惡,宣傳女權主義,號召救國。她寫道:“諸位,你要知道天下事靠人是不行的,總要求己為是。當初那些腐儒說什么“男尊女卑”、“女子無才便是德”、“夫為妻綱”這些胡說,我們女子要是有志氣的,就應當號召同志與它反對。”“但是從此以后,我還望我們姐妹們,把從前的事情,一概擱開,把以后的事情,盡力去做,……我們自己要不振作,到國亡的時候,那就遲了”。字里行間,充滿了女權解放的激情。秋,繼入青山實踐女校,并在橫濱加入了馮自由等組織的三合會。

  在日語講習所畢業(yè)后,報名轉入東京青山實踐女校附設的清國女子速成師范專修科,隨即回國籌措繼續(xù)留學費用。1905年,秋瑾歸國,春夏間,分別在上海、紹興會晤蔡元培、徐錫麟,并由徐介紹參加光復會。徐錫麟、秋瑾先后加入光復會后,國內(nèi)革命形勢有了迅速的發(fā)展。

  1905年7月,秋瑾再赴日本,不久入青山實踐女校學習。由馮自由介紹,在黃興寓所加入同盟會,被推為評議部評議員和浙江主盟人。在留日學習期間,她寫下了許多革命詩篇,慷慨激昂,表示:“危局如斯敢惜身?愿將生命作犧牲。”“拚將十萬頭顱血,須把乾坤力挽回。”

  1906年,因抗議日本政府頒布取締留學生規(guī)則,憤而回國,在上海創(chuàng)辦中國公學。先在紹興女學堂代課,3月,往浙江湖州南潯鎮(zhèn)潯溪女校任教,發(fā)展該校主持教務的徐自華及學生徐雙韻等加入同盟會。暑假離職赴滬,與尹銳志、陳伯平等以“銳進學社”為名,聯(lián)系敖嘉熊、呂熊祥等運動長江一帶會黨,準備起義。萍瀏醴起義發(fā)生后,她與同盟會會員楊卓林、胡瑛、寧調元等謀在長江流域各省響應,并擔任浙江方面的發(fā)動工作。到杭州后,與將去安徽的徐錫麟約定,在皖、浙二省同時發(fā)動。此時她在杭州新軍中又發(fā)展了呂公望、朱瑞等多人參加同盟會與光復會。不久,萍瀏醴起義失敗,接應起義事遂告停頓。

  同年秋冬間,為籌措創(chuàng)辦《中國女報》經(jīng)費,回到荷葉婆家,在夫家取得一筆經(jīng)費,并和家人訣別,聲明脫離家庭關系。其實是秋瑾“自立志革命后,恐株連家庭,故有脫離家庭之舉,乃借以掩人耳目。”

  1907年1月14日,《中國女報》創(chuàng)刊。秋瑾撰文提倡女權,宣傳革命。以“開通風氣,提倡女學,聯(lián)感情,結團體,并為他日創(chuàng)設中國婦人協(xié)會之基礎為宗旨”。并為該報寫了《發(fā)刊詞》,號召女界為“醒獅之前驅”,“文明之先導”。

  從容就義

  旋因母喪回紹興,秋瑾又先后到諸暨、義烏、金華、蘭溪等地聯(lián)絡會黨。這時大通學堂無人負責,乃應邀以董事名義主持校務。遂以學堂為據(jù)點,繼續(xù)派人到浙省各處聯(lián)絡會黨,自己則往來杭、滬間,運動軍學兩界,準備起義。她秘密編制了光復軍制,并起草了檄文、告示,商定先由金華起義,處州響應,誘清軍離杭州出攻,然后由紹興渡江襲擊杭州,如不克,則回紹興,再經(jīng)金華、處州入江西、安徽,同徐錫麟呼應。原定1907年7月6日起義,后改為19日。[9] [15]

  1907年7月6日,徐錫麟在安慶起義失敗,其弟徐偉的供詞中牽連秋瑾,事泄。

  1907年7月10日,她已知徐失敗的消息,但拒絕了要她離開紹興的一切勸告,表示“革命要流血才會成功”,她遣散眾人,毅然留守大通學堂。14日下午,清軍包圍大通學堂,秋瑾被捕。她堅不吐供,僅書“秋風秋雨愁煞人”以對。

  1907年7月15日凌晨,秋瑾從容就義于紹興軒亭口,時年僅32歲。

  秋瑾詩詞

  《感懷》、《感時》、《秋女士遺稿》、《秋女烈士遺稿》、《精衛(wèi)石》、《秋瑾遺集》、《秋瑾史跡》等。

  秋瑾的故事

  墓葬后記

  秋瑾遇難后,無人敢為其收尸,中國報館“皆失聲”,生前好友呂碧城、吳芝瑛設法與人將其遺體偷出掩埋。

  1908年,生前好友吳芝瑛將其遺骨遷葬杭州西湖西泠橋畔,因朝廷逼令遷移,其子王源德于宣統(tǒng)元年(1909年)秋將墓遷葬湘潭昭山。

  1912年,湘人在長沙建秋瑾烈士祠,又經(jīng)湘、浙兩省商定,迎送其遺骨至浙,復葬西湖原墓地。后人輯有《秋瑾集》。

  秋瑾看戲

  秋瑾在北京最驚世駭俗之舉是“上戲園子”。當時的宅門女性都是在家中聽“堂會”,不可能拋頭露面去戲園子,戲園子也不賣“昆客”的票。秋瑾坐著西式的四輪馬車去聽戲,開創(chuàng)了上層社會女性進戲院的先河。

  夫妻關系

  秋瑾出生在福建廈門,生長在浙江紹興,1895年,19歲的她跟隨做官的父親秋壽南來到湖南省湘潭縣。秋壽南在當?shù)亟Y識了湘潭首富、曾國藩的表弟王殿丞。王見秋瑾生得秀美端莊,聰慧可愛,就托媒人送禮給兒子王廷鈞提親。秋瑾對于這樁婚事十分不滿,但在封建社會里,兒女的婚事只能依從父母之命、媒妁之言。1896年4月20日,王家彩鑾花轎吹吹打打把秋瑾迎了過去。

  王家雖錦衣玉食,但志趣高尚、性格剛烈的秋瑾并不喜歡過養(yǎng)尊處優(yōu)的生活,更受不了封建家庭的種種束縛。比自己小兩歲的丈夫王廷鈞,在志趣、愛好上也與自己毫無共同之處。她嘆息道:“琴瑟異趣,伉儷不甚相得。”王廷鈞一不好讀書,二不務正業(yè),每天游手好閑,吃喝玩樂。當時正值中日戰(zhàn)爭結束,清政府與日本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遭到全國人民的強烈反對。秋瑾時常勸丈夫:“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你要好好讀書,為將來國家的繁榮富強和個人的前途著想。”王廷鈞卻說:“朝廷只能割地賠款,委曲求全,我們這些匹夫有個屁責。”還有一次,他們談到了譚嗣同,秋瑾贊揚他為了國家和民族的利益視死如歸,是一位偉大的維新志士。而王廷鈞卻大罵譚嗣同是中華亂黨、士林敗類。兩人互不相讓,差點吵了起來。秋瑾內(nèi)心十分痛苦,她在一首詩中寫道:“可憐謝道韞,不嫁鮑參軍。”表達了她對王廷鈞的不滿。

  秋瑾在湘鄉(xiāng)荷葉塘和湘潭兩地苦度了六七年時光,生下一兒一女。盡管王家生活優(yōu)裕,但她與周圍的人毫無共同語言,內(nèi)心異??鄲灐T诟星榉矫?,她極力排拒王廷鈞,對其言行嗤之以鼻。后者屢遭冷落,又無力抗衡,便另尋溫柔之鄉(xiāng),流連秦樓楚館,攀折倡條冶葉。這世界原是非常奇怪的,評議同樣一件事,人們所持的卻往往是雙重標準。王廷鈞不是蔡松坡那樣偉大的革命家,也不是蘇曼殊那樣瀟灑的名士,他眠花宿柳,風流便成下流。

  秋瑾嫉惡如仇,平日最看不慣男人蓄妾的陋俗和嫖妓的淫性。據(jù)馮自由的《革命逸史》所記,當年,湘人陳范家中饒有資財,攜二妾湘芬和信芳遠赴東瀛,紅袖添香讀洋書,好不愜意,秋瑾哪能看得慣他這副德性?她認為陳范擁妾而驕是玷污了同胞的名譽,便極力促成湘芬和信芳脫離了陳范的掌控,從此人格獨立。后來,陳范見利忘義,竟將女兒陳擷芬許配給廣東富商廖某為妾,又是秋瑾公開反對,使婚事泡了湯。另據(jù)徐自華的《秋瑾軼事》所記,有一次,她們同游上海張園,小憩品茗時,秋瑾見一名留學生挾一名雛妓乘車而來,在這花嬌柳媚之地,露出一副輕狂放浪之態(tài),她忍無可忍,立刻上前用日語狠狠地教訓了他一頓,那人還算識相,趕緊灰溜溜地走了。徐自華靜觀這一幕,不由得打趣秋瑾橫加干預是“真殺風景”。秋瑾則爽爽脆脆地回答道:“我如鯁在喉,不吐不快!”

  1903年,王家花大錢在北京為王廷鈞捐了個戶部主事的官職,秋瑾也隨丈夫遷到了北京,住在繩匠胡同。秋瑾初到北京,人生地不熟,生活也不習慣,常常感嘆:“室因地僻知音少,人到無聊感慨多。”后來她又搬到南半截胡同居住,在這里認識了王廷鈞的同事廉泉的夫人吳芝瑛。吳氏夫婦思想較開明,崇拜孫中山先生,且在文學、書法等方面都很有造詣。秋、吳二人很快成為知己。

  秋瑾的革命志向與理想,不僅得不到丈夫的理解與支持,反而遭到他的訓斥:“這是男人的事情,你休胡思亂想。”秋瑾也不示弱:“我要去尋求真理,女人也有救國救民的責任。”兩人吵得互不相讓。王廷鈞知道秋瑾是個說得到做得到的倔強女子,要說服她是不可能的,只好采取卑劣手段,趁秋瑾不備,偷偷將她的珠寶和首飾及積蓄全部竊走,妄圖以此來阻撓她赴日。秋瑾氣憤地說:“你可以竊去我的錢財,但你捆不住我出國留學的決心。”秋瑾變賣了僅剩的財產(chǎn)和衣物,加上吳芝瑛等人的資助,于1904年4月只身東渡日本,從此邁出了她人生道路上的關鍵一步。

  在日本,秋瑾結識了不少進步、探索革命真理的青年,組織起“共愛會”,參加反清秘密團體“三青會”,會晤了孫中山,和黃興、喻培倫等人一起加入了同盟會,為救國救民而積極奔走。對于這些,王廷鈞均有所聞,極力反對,兩人思想的距離越來越遠。秋瑾在日本三年,兩人從無書信來往,夫妻關系名存實亡。1906年冬秋瑾聽說王廷鈞納妾的消息,反而高興,覺得有了與王廷鈞脫離關系的理由。于是,她給大哥秋譽章寫了一封信,請大哥代她辦理離婚。秋譽章幾經(jīng)奔波,由于王廷鈞的阻礙,離婚之事未成。

  1907年春,秋瑾由日本回國,為聯(lián)絡光復會、洪江會以及策劃平禮起義事宜,女扮男裝,潛往長沙,住在朋友家里,人們都稱其“秋伯伯”。其時,她曾去王廷鈞家看望子女。王家人以為她窮途歸來,回心轉意,盛情接待,希望夫妻破鏡重圓。但又暗中監(jiān)視,不讓她再次出走。秋瑾借口出去看戲,從后門溜出,沿湘江乘船而去。秋瑾此次的湘潭之行,便是她與王家的訣別。

  《秋瑾全集》如《將赴滬別寄塵》詩(四章):“臨行贈我有新詩,更為君家進一辭:不唱《陽關》非忍者,實因無益漫含悲。……”“題解”說明:1906年5月,秋瑾離開潯溪女學,前赴上海,臨行時,徐寄塵和學生們送到江邊。臨別,秋瑾寫了這四首詩,徐寄塵姊妹也寫了送別詩。又如七絕《古意》詩:“金屋無人見淚痕,墜歡如夢黯銷魂。秋風一夕捐紈扇,雪落人間棄婦恩。”題解說明:1903年夏天以后,秋瑾與其丈夫王廷鈞經(jīng)常沖突,秋瑾曾負氣出走。后王廷鈞竟想納妾,秋瑾當然進行了反抗。她內(nèi)心深處有苦痛,深感遭到了遺棄。此詩借古意表達了她的悲傷感情。

猜你感興趣:

1.秋瑾的生平簡介

2.秋瑾人物簡介

3.秋瑾的故事介紹

4.關于秋瑾的英雄事跡

5.近代歷史人物論文“秋瑾”

6.陳伯陶的人物經(jīng)歷

235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