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兒童美德故事
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是和諧社會建設(shè)的核心因素,最具凝聚力、最具親和力。那你知道中華兒童美德故事有哪些嗎?下面是學(xué)習(xí)啦小編給大家分享的中華兒童美德故事,歡迎大家閱讀。
中華兒童美德故事:子儀見酋
郭子儀是唐朝杰出的將領(lǐng),從小就喜歡讀兵書、練武功,常常全神貫注、廢寢忘食。年輕時就立志要做一個保家衛(wèi)國、統(tǒng)兵作戰(zhàn)的將帥。他非常欣賞孟子的一句話“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郭子儀精于謀略,用兵持重,治軍寬嚴得當(dāng),深得部下敬服。他以身許國,臨危不懼,身經(jīng)百戰(zhàn),功勛卓著,被封為汾陽王。有一次,回紇國進兵侵略,郭子儀就差了李光瓚去對他們講,叫回紇主動自己退兵?;丶v人說:“郭公既然在這里,可以讓我們大家見見面嗎?”郭子儀就要出去同他們見面。左右的人說:“外國戎狄的野心,哪里可以相信呢?”郭子儀說:“他們的軍隊,比我們多幾倍,現(xiàn)在照力量上講,是打不過他們的,所以我將對他們表示一種至誠。”就脫去臨陣的頭盔,出去見他們的魁帥,回紇人就把兵器都放下了,大家對他施禮說:“果然是我們的郭爺爺啊!”
郭子儀歷事玄宗、肅宗、代宗、德宗四朝,勤于職守,一身系國家安危二十余年,對鞏固唐王朝的安定起了重要作用。
中華兒童美德故事:朱暉許堪
朱暉是東漢南陽人,在太學(xué)讀書時,即以人品高尚、尊師愛友受到學(xué)友們的尊敬。他很早就沒有父親,可是他為人處事,卻很有氣節(jié)。
他的同鄉(xiāng)張堪,潛心儒學(xué),素有學(xué)行,曾在太學(xué)見到朱暉,內(nèi)心很欣賞他的為人,與他結(jié)為忘年交。有一次,在太學(xué)里又見到了朱暉,就把著他的手臂對他說:“以后我想把妻兒托付給你照顧。”朱暉聽了這句話,因為責(zé)任很重大,所以不敢對答。
等到張堪死了,家里妻兒非常窮苦,朱暉就親自去看望,并且很豐厚地周濟他們。朱暉的兒子名叫朱擷②問道:“父親往日不曾和張堪做朋友,為什么忽然這樣周濟他們呢?”朱暉說:“張堪曾經(jīng)說過知己的話,我的心里已經(jīng)相信他是我的朋友了。”
中華兒童美德故事:曾參養(yǎng)志
曾子名參,字子輿,是春秋時期魯國人。他與父親曾點都是孔子的優(yōu)秀學(xué)生。曾子非常孝敬他的父母,尤其是他順承親意、養(yǎng)父母之志的孝行,成為后世普遍贊美和效仿的典范。
在日常生活中,每到吃飯的時候,曾子一定都會細心觀察和體會父母的飲食口味與習(xí)慣,并將父母最喜歡吃的食物牢牢記在心里。因此,一日三餐,曾子總能準備出父母最愛吃而又很豐盛的菜肴。
父親曾點深受圣賢教誨的熏陶,平常樂善好施,經(jīng)常接濟貧困的鄰里鄉(xiāng)親。對于父親的這個習(xí)慣,曾子也同樣銘記在心,所以,每次父母用過飯后,他都會畢恭畢敬地向父親請示,這一次余下的飯菜該送給誰。
在曾子的心中,時刻想到的都是父母的需要,父母所喜愛的一切事物,他也都會放在自己的心里,以便隨時可以滿足父母的心愿。父親平時很喜歡吃羊棗,曾子就會在外出時盡量給父親多帶回一些。待父親過世之后,曾子睹物思情,看到羊棗,他就想到父親在世的情景,心中不免勾起無限的傷痛。所以從那以后,他就再也不忍吃羊棗了。
有一次,曾子到山里頭去砍柴,只有母親在家。不巧家里突然來了客人,母親一時不知所措,惟恐因待客不周而失禮,情急之下,她就用力咬了自己的指頭,希望曾子心中能有所感應(yīng),趕快回家。果然,母子連心,曾子正在山中砍柴,忽然感覺一陣心痛,他馬上就想到了母親,于是,就趕緊背著木柴趕回家中。
還有一次,曾子的妻子蒸梨給年邁的婆婆吃。當(dāng)時梨蒸得還不熟,她就端給婆婆吃。曾子看了非常生氣,也很懊惱,就把妻子休出家門。從此,曾子沒有再娶,通過自己的言傳身教,把兒子曾元從小就教得非常好,使他后來也成為了賢達之人。
曾元長大成人之后,因為思念自己的母親,向父親請求是否可以把母親接回來住,但是曾子并未答應(yīng)。他告訴兒子說:“人一生最重要的無過于他的德行,而德行的根本在于孝道。一個女子嫁到丈夫家,最重要的是要使這個家能夠承上啟下,也就是能孝敬公婆、教導(dǎo)子女、輔佐丈夫。”
由此可見,曾子極其重視孝道。他認為妻子連蒸梨這種小事都處理不好,又怎能承擔(dān)起整個家庭的責(zé)任?怎能盡到一個兒媳、母親和妻子的本分?如此身教會有損于家風(fēng),導(dǎo)致家門不修,也會影響到后世子孫。所以與妻子分離也實在是不得已之舉。曾元聽到父親這番意義深遠的話語,也理智地認同了父親的看法。
又有一次,曾子路過一個叫“勝母”的地方,他很避諱這個名字,所以就不肯踏入這個地方。
孔子知道曾子是一個孝子,所以將“孝道”的學(xué)問傳述給他。在《孝經(jīng)》當(dāng)中,孔子與曾子以一問一答的形式,把孝道表露開解無遺。他囑托曾子一定要把孝道發(fā)揚光大。由此可見,曾子的為人和孝心孝行非同一般常人。
曾子不但對于奉養(yǎng)父母的身體非常重視,即使在日常生活、言語行為當(dāng)中,也非常謹慎,惟恐有辱父母養(yǎng)育之恩,擔(dān)心因為自己表現(xiàn)不好而使父母蒙羞。
同時,他更非常留意如何教導(dǎo)自己的學(xué)生,時刻以自己的修身來做學(xué)生們良好的行為典范。所以,他的學(xué)生“子思”繼承了他“養(yǎng)志”的精神,不僅使自己成為了賢人,他的學(xué)生“孟子”后來則成為“亞圣”。
曾子一生秉承孔子的教誨,依教奉行,專心致力于孝道,也用自己一生的行持來告訴我們,如何順承親意,如何將孝道落實在日常生活當(dāng)中。他不但做到了“入則孝,出則弟”,還做到了“謹而信”,并且把夫子所教的這些德行流傳于后世,培育他的學(xué)生。而由他所傳述的《孝經(jīng)》,也流傳千古,直至今日。期間不知造福和成就了多少的家族與朝代。
縱觀天下父母之心,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成龍成鳳,希望他們能有所成就。然而,成就“功名利祿”并不算真有成就,而成就“道德學(xué)問”才算真有成就。
猜你感興趣:
中華兒童美德故事
上一篇:傳統(tǒng)的美德兒童故事
下一篇:中華美德故事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