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續(xù)訂藏印條約的相關(guān)史記
這個在北京簽署的《中英續(xù)訂藏印條約》雖然沒有按中國代表的主張明文寫上中國對西藏的主權(quán)的字樣,但是排除了《拉薩條約》將中國暗列為“外國”的含義,明確英國對西藏來說屬于外國,中國擔負起不準他國干涉西藏的責任,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你精心整理的中英續(xù)訂藏印條約的相關(guān)史記,希望你喜歡。
關(guān)于中英續(xù)訂藏印條約的相關(guān)史記
朱啟鈐(1871—1964)是貴州開州(今開陽縣)人,字桂辛,號蠖園,清光緒舉人,中國現(xiàn)代政壇的著名人物,也是實業(yè)家,還因創(chuàng)辦中國營造學社、從事古建筑的研究而稱著于世。解放后,桂辛先生出任中央文史館館員,全國政協(xié)委員。著名歷史學家榮孟源曾評論朱啟鈐是北洋政府中最有遠見者,表現(xiàn)在肯辦實業(yè)和愛好學習方面。朱啟鈐還是著名的收藏家,“存素堂”藏書大致分為三類,一是貴州地方文獻,編有《存素堂入藏圖書黔籍之部目錄》;二為建筑學方面的書籍;三是邊疆史地資料。邊疆史地書籍中有光緒年間外務部主事何藻翔撰的《藏語》,記錄光緒三十二年(1906)張蔭棠等在西藏處理與英國、印度交涉的經(jīng)過。關(guān)于張的作為,史有“力挽主權(quán),極力防止英帝覬覦西藏,是駐藏官員之佼佼者,對于藏政,是有所作為的”評價(《清朝駐藏大臣制度的建立與沿革》,史豐培、曾國慶著)。光緒三十二年四月,清廷命持用道張蔭棠以五品京堂候補,由印度前往西藏查辦事件,張即電告外務部,請派該部主事何藻翔“來印隨同入藏,以資襄贊”(《藏語》,下同)。何藻翔于七月抵印度后會同張蔭棠入藏。
《藏語》一書為宣統(tǒng)年間的鉛印本,至今流傳極罕見。筆者所見為朱啟鈐的舊藏,有鈐印:“紫江朱氏存素堂所藏圖書”。扉頁題識:“張蔭棠使藏史料。丙子春日,蠖公得自冷攤,而憩伯已于去年物故矣?!毕掠小肮鹦痢敝煳挠??!吨袊吩~典》、《中國近現(xiàn)代人名大辭典》的張蔭棠小傳均未記其生卒年?!绊睘閺埵a棠字,“丙子”即民國二十五年(1936),據(jù)此知張氏卒于1935年。書中有朱啟鈐批語數(shù)百則之多。他與張蔭棠、何藻翔為同時代人,又擔任過蒙古事務督辦,熟悉清末對外交涉事務,圈點和墨批語對研究這段歷史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書中評點大體為兩類,一是提要,對所述事件內(nèi)容的歸納,解釋事情始末,并對事件背景交代,以及對地理名詞、方位詮釋,從中可見朱啟鈐對西藏歷史、地理情況很是熟悉。二是對《藏語》所述涉外事件辦理情況的評論。記清廷外務部任用英人韓德森為亞東稅司 “韓系英人,意蓋不欲中國在藏征稅也?!敝靻⑩j墨批云:“任用客官,實為大病,瞞情妄報,攜貳其心?!薄恫卣Z》記張蔭棠等入藏途中至靖西同知署,英把總甘波洛來見,張命不開麒麟門,甘波洛“哮怒弗肯入”,并禁止當?shù)夭孛瘛笆畚倚讲莼鹗场?,“兵役樵采,均被拘毆?!惫鹦料壬Z云:“甘波洛居我土地,凌我士臣,益是鑒英人存心?!薄恫卣Z》記張蔭棠與印度外務部鄧氏會晤,鄧言及西藏之金礦“英不欲開,亦不愿中國開”等等。朱啟鈐駁之云:“英以西藏久置勢力范圍,焉有肘腋下之金礦置而不開發(fā)之理,鄧言特愚我耳?!薄恫卣Z》記在藏之英官“采買火食草料,勒給短價,威逼支應夫馬”等事,桂辛先生批云:“未有兵臨其土而不凌辱其人民者?!痹u語可見朱啟鈐先生對英人所作所為有很清楚的認識,表達出強烈的維護國家主權(quán)意識。朱啟鈐寫下批語之時雖事已過而心境不遷,仍不忘這段歷史,對清官員維護國家權(quán)益之舉大加贊賞?!恫卣Z》記張蔭棠與英方會談簽訂條約時,堅持由清廷簽押而不由藏官簽押的立場,批云:“我人此舉極為妥洽,盡見藏地原我屬服,萬無與敵國平等之理,張蔭棠得之矣。”何藻翔就中外交戰(zhàn)說“中國與西人戰(zhàn),有守無攻,自遼沈至閩粵,沿海數(shù)千里,節(jié)節(jié)防守,焉得不敗”,朱啟鈐有“的是名論”之贊。對當時清廷的妥協(xié),桂辛先生“勉強曲就,外交到此可悲”,“中國積弱可嘆”的感慨尤令人深思。
中英續(xù)訂藏印條約專業(yè)解讀
解說:1840年鴉片戰(zhàn)爭爆發(fā)后,清朝國力開始衰落,中國逐漸淪落為半封建半殖民地國家。帝國主義的英國是那個時代最強大的國家,它對于西藏的覬覦企圖也逐漸明目張膽起來。
扎洛
當時英國和俄國在全球范圍內(nèi)爭奪殖民地。特別是在中亞地區(qū)兩個帝國之間的矛盾非常尖銳。
巴桑旺堆
英國人在印度建立了英印政府以后,西藏就成為英國在整個亞洲地區(qū)的戰(zhàn)略活動中的很重要的一盤棋子。
扎洛
所以它就把西藏作為阻隔俄國南下的這么一個前沿地帶。所以它有兩個目標第一 它就希望西藏能夠從中國獨立出來;第二 它希望西藏能夠變成它的一個附屬國。
解說:為了打開西藏對英國關(guān)閉的大門,1904年,英軍榮赫鵬帶領(lǐng)一支遠征軍翻過乃堆拉山口開始了對西藏的入侵。在江孜,英勇的藏民與侵略者打響了一場江孜保衛(wèi)戰(zhàn),激戰(zhàn)過后,江孜失守。
扎洛
在當時藏軍也好,西藏的抗英的這些百姓也好,他們的武器都是相對來講是很落后的,甚至很多人只有大刀長矛這樣的一些武器。但是英國人有機槍 有炮,最后因為江孜炮臺失守,英國人打過了江孜,但是江孜保衛(wèi)戰(zhàn)也讓英國人看到藏民族在外敵入侵的時候表現(xiàn)出來一種不屈不撓的、勇于犧牲的這樣一種精神。
解說:當時風雨飄搖的清朝中央政府沒有給予西藏地方任何援助,8月,荷槍實彈的英軍開進拉薩,十三世__喇嘛被迫逃亡。英軍與西藏噶廈政府簽訂了《拉薩條約》。條約規(guī)定,西藏向英國賠款,拆除要塞,開放商埠,英國可在西藏亞東駐軍。
巴桑旺堆
但是這個條約當時的駐藏大臣沒有簽字。
記者
也就是清政府沒有在條約上簽字是嗎?
巴桑旺堆
當時駐藏大臣是剛剛新任的駐藏大臣有泰。有泰這個人是非常昏庸的。他本來想在草約上簽字經(jīng)過他的助手的提醒以后,說在這么重要的文件上簽字必須報請清中央政府。有泰才恍然大悟。后來清中央政府電告有泰,此事有關(guān)主權(quán)問題切勿畫押。這么一提醒有泰就沒有簽字。
記者
這意味著拉薩條約是沒有效力的?
巴桑旺堆
沒有法律依據(jù) ,沒有任何效力。我們一般認為這是個非法的條約。
中英續(xù)訂藏印條約的條例附約
案查光緒十六、十九年中國與英國所定兩次英藏條約,因其意義并切實施行均有疑難之處;又查英藏歷年和好,近因事故,情意未洽;今欲重修舊好,將所有疑難之事,全行解定,茲大英國政府特派邊務全權(quán)大臣榮赫鵬,與噶爾丹寺長羅生戛爾曾,暨噶布倫并色拉、別蚌、噶爾丹三大寺之呼圖克圖,兼與西藏民教諸首領(lǐng),代表西藏,議定條款,開列于后:
第一款 西藏應允遵照光緒十六年中英所立之約而行,亦允認該約第一款所定哲孟雄與西藏之邊界,并允按此款建立界石。
第二款 西藏允定于江孜、噶大克及亞東,即行開作通商之埠,以便英藏商民,任便往來、貿(mào)易。所有光緒十九年中國與英國訂立條約內(nèi),凡關(guān)涉亞東各款,亦應在江孜、噶大克一律施行。惟嗣后如英藏彼此允改,則該三處應從改定章程辦理。除在該處設立商埠外,西藏應允所有現(xiàn)行通道之貿(mào)易,一概不準有所阻滯,將來如商務興旺,并允斟酌另設通商之埠,亦按以上所述之章,一律辦理。
第三款 光緒十九年中英條約所有更改之處,應另行酌辦。西藏允派掌權(quán)之員與英國政府所派之員會議,詳細酌改。
第四款 西藏允定,除將來立定稅則內(nèi)之稅課外,無論何項征收,概不得抽取。
第五款 西藏應允所有自印度邊界至江孜、噶大克各通道,不得稍有阻礙,且應隨時修理,以副貿(mào)易之用;并于亞東、江孜、噶大克及日后續(xù)設之商埠,各派藏員居住,英國亦派員監(jiān)管各該處英國商務。如欲赍送公文信函于藏官,或駐藏各華官,均成責商埠居住之各該藏員接收轉(zhuǎn)送。復文回信,亦一律責成此員妥送。
第六款 因西藏違約,英國派兵前往拉薩責問;又因英國邊務大臣暨其隨員護兵等被侮、被攻,是以西藏允兌給英國政府英金五十萬鎊,合盧比銀七百五十萬元,以賠補兵費及無禮侮攻各情。此賠款應在英國政府隨時所定之處或于藏境內(nèi),或于英境大吉嶺、扎拉白古里等地面內(nèi)清繳。每年西歷一月一日兌銀十萬盧比,七十五年繳清。應于何處收兌,英國政府預先知照。第一
期應在西歷一千九百零六年一月一日照數(shù)兌交。
第七款 俟以上所述之賠款照數(shù)繳清后,并第二、三、四、五等款內(nèi)所稱商埠切實開辦三年后,英國政府于未辦之先,仍于春丕駐兵暫守作質(zhì),至賠款清繳或商埠妥立三年后最晚之日為止。
第八款 西藏允將所有自印度邊界至江孜、拉薩之炮臺、山寨等一律削平,并將所有滯礙通道之武備全行撤去。
第九款 西藏允定以下五端,非英國政府先行照允,不得舉辦:
一、西藏土地,無論何外國,皆不準有讓賣、租典或別樣出脫情事。
二、西藏一切事宜,無論何外國,皆不準干涉。
三、無論何外國,皆不許派員或派代理人進入藏境。
四、無論何項鐵路、道路、電線、礦產(chǎn)或別項利權(quán),均不許各外國或隸各外國籍之民人享受;若允此項利權(quán),則應將相抵之利權(quán)或相同之利權(quán),一律給與英國政府享受。
五、西藏各進款,或貨物或金銀錢幣等類,皆不許給與各外國或籍隸各外國之民抵押撥兌。
第十款 此約共繕五分,由商定之員,在拉薩于光緒甲辰年七月二十八日,即西歷一千九百零四年九月七日畫押、蓋印為憑。
大英國邊務大臣榮赫鵬印
__喇嘛印(此印乃噶爾丹寺長所鈐)
噶布倫印
別蚌寺印
色拉寺印
噶爾丹寺印
西藏首領(lǐng)印
英藏各員現(xiàn)行聲明,今日所立之約,以英文為憑。
大英國邊務大臣榮赫鵬印
邊賴喇嘛印(此印乃噶爾丹寺長所鈐)
噶布倫印
別蚌寺印
色拉寺印
噶爾丹寺印
西藏首領(lǐng)印
印度總督 士爾簽押
印度總督所聲明之附款,附于已經(jīng)批準之光緒三十年七月二十八日,即西歷一千九百零四年九月七日所立英藏條約之內(nèi)。
光緒三十年七月二十八日,即西歷一千九百零四年九月七日,英國所派邊務大臣榮赫鵬代英國政府與噶爾丹寺長羅生戛爾曾,暨噶布倫并色拉、別蚌、噶爾丹三大寺之呼圖克圖,兼與西藏民教諸首領(lǐng),代表西藏所立之約,現(xiàn)經(jīng)印度總督批準;并惠允飭將該約第六款,西藏應賠補英國入藏兵費,由原定七百五十萬盧比,減為二百五十萬盧比。又復聲明:該約所定之賠款,初繳三年三期之后,英國所派占守春丕之兵可以撤退。惟該約第二款所立之商埠,西藏須按照第七款開妥三年;并須按照該約內(nèi)各節(jié),一一認真遵辦。
印度總督 士爾簽押
此款于西歷一千九百零四年十一月十一日由印度總督當堂簽押。
印度政府外部大臣費禮夏
中英續(xù)訂藏印條約的相關(guān)史記相關(guān)文章:
4.歷史條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