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姓姓氏源流和遷徙分布
昌氏是一個古老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群體,但人口總數(shù)在中國的大陸與臺灣省均未進入前三百大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序為第五十一位門閥。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昌姓姓氏源流和遷徙分布,希望大家喜歡!
昌姓姓氏源流
昌(Chāng)姓源出有三:
1、出自有熊氏,為黃帝的嫡系胤胄,始祖昌意之后,以祖字為氏。據(jù)《風俗通》、《史記·五帝紀》等所載,黃帝娶妻嫘祖(公元前2839年,黃帝廿九年,嫘祖于若水生昌意)。黃帝七十七年令昌意降居四川若水,娶蜀山氏女昌仆為妻,生子顓頊。后昌意攜全家北遷至中原,建昌意城(今河南省樂西北),其子顓頊后為部落首領(lǐng),建都帝丘(今河南省濮陽),為高陽氏。高陽氏支子以祖父昌意之字命姓,遂成昌姓。
2、出自妊姓,為黃帝二十五子十二胞族之后中有昌氏。據(jù)《通志·氏族略》所載,相傳黃帝有25個兒子,為4母所生,分化成12個胞族,分別姓姬、姞、酉、祁、己、滕、箴、荀、妊、僖、繯、依,昌氏是妊氏的后代,子孫沿襲至今。
3、出自黃帝有臣名昌寓,其后世子孫以昌為姓。
得姓始祖:昌意。據(jù)《風俗通》上說,昌姓,是黃帝子昌意的后代。又據(jù)《史記·黃帝紀》記載,昌意是黃帝的正妃嫘祖所生的兒子,后來娶蜀山氏之女為妻,就生了顓頊帝高陽氏,成為繼承黃帝領(lǐng)導中華民族的古帝王之一。顓頊的母親,也就是昌意所娶的那位蜀山氏之女,據(jù)《史記·五帝紀》的記載,也是以昌為姓,叫做昌仆,又名為女嫗。關(guān)于她孕育那位了不起的上古民族領(lǐng)袖顓頊。據(jù)《河圖》上有一段顓頊出生時,產(chǎn)生天瑞記載。從此處可以看出,昌意和昌仆的確有其人,也為我國昌姓的出處,提供了最有力的歷史證明。另外《姓氏考略》上提供了昌氏的另一個出處。書中認為妊姓的后代中也有昌氏,其望出汝南、東海。分自妊姓的昌氏人家,后來主要繁衍于河南的汝南和山東與江蘇交界的東海一帶。不過,根據(jù)《萬姓統(tǒng)譜》的記載,我國的昌姓要數(shù)嶺南最多,嶺南就是現(xiàn)在的兩廣地帶。望族居汝南郡(今河南省汝南縣東南)。故昌氏后人奉昌意為昌姓的得姓始祖。
昌姓遷徙分布
(缺)昌姓在大陸與臺灣均未進入前一百大姓。昌姓是女媧湯娥的后裔,湯娥又稱嫦娥,嫦與昌古時為同音通用字,嫦娥與常儀為同族人,生有十二月部族,簡稱“月族”,即“女族”。日族稱王為“炎帝”;月族稱王為“黃帝”。湯娥是以女子稱王,因而稱“姬皇”,其后裔男子稱王者為“黃帝”,因月族奉月為母,后來有月族男子為王,于是改為奉月為父,所以在其后裔中,稱母親為“阿爸”;稱父親為“阿瑪”。也就是稱月亮為父親;稱太陽為母親.但月族的太陽,是第二個太陽,所以,次日稱“昌”,居地為“晉”,即“亞日”,以區(qū)別真正的太陽炎帝,因此昌姓出自黃帝族?!妒酚洝吩唬?ldquo;黃帝居軒轅之丘,而娶于西陵之女,是為嫘祖。嫘祖為黃帝正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囂,是為青陽,青陽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陽。”昌姓被蜀山氏繼承,世與黃帝族聯(lián)姻,因此昌姓是上古門閥,其居地稱“晉陽”,“晉陵”,“晉城”。昌姓起源十分古老,一般有二種說法:一、黃帝有二十五子,為四母所生,黃帝把他們分成十二個胞族,賜給他們十二個姓。昌姓是妊姓的后代。二、黃帝的一個兒子名叫“昌意”(為嫘祖所生),他的子孫后代遂以他名字中的“昌”為姓。當今湖北省仙桃市、潛江市、武漢市、黃石市、孝昌縣;河南省信陽、登封市、伊川縣、洛陽市;安徽六安市、巢湖市、金寨縣;山東省平度市;重慶市、成都市;江西省吉安市、新余市、萍鄉(xiāng)市、南昌市;湖南益陽、桃江縣;江蘇省南通市、遼寧省、浙江省、陜西省城古縣、寧夏回族自治區(qū)、內(nèi)蒙古;臺灣省、海南省等地都有昌姓人家居住。昌姓后來多居于河南,并且在汝南郡,東??ぐl(fā)展,逐漸形成望族,世稱汝南望(漢高帝置郡,在今天河南省中部偏南和安徽省淮河以北地區(qū)),東海望(秦時置郡,治所在郯,今山東郯城北)。
昌姓歷史名人
昌 意:昌氏得姓始祖,為黃帝二十五子中的其中一位,為嫘祖所生,其后代以昌為姓。
昌 仆:又名昌嫗.上古時人,顓頊之母?!妒酚?middot;五帝紀》載:“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陽。”見《河圖》。
昌 容:相傳為殷商王女,修道於常山,扶危濟貧.食蓬縈根二百馀年,顏如二十許。 能致紫草鬻與染工,得錢以與貧病者。
昌 豨:三國魏徐州太守。“曹操五攻昌霸不下,四越巢湖不成” 見<后出師表>。案胡三省通鑒注曰:“昌霸,昌豨也”。胡氏謂昌霸即昌豨,良確。
昌 永:字禹功,宋狀元,南宋涇縣人。靖康年間(公元1126--1127)金人侵犯京城,他率太學諸生守義不屈,朝廷嘉其節(jié),補進義校尉。紹興年間以特奏第一,累遷太常寺丞。(涇縣在安徽省東南部,青弋江流域。特產(chǎn)“宣紙”。)
昌 海:明代高僧,山西省太原許氏子,隱崛圍山,刺血書五大部經(jīng)一百一十三卷,永樂詔選赴京,篡修《大藏經(jīng)》。
昌義之:(?-523) 南朝梁歷陽烏江人。仕齊為馮翊戍主。從蕭衍(武帝)起兵,每戰(zhàn)必捷。梁武帝天監(jiān)初,遷北徐州刺史,鎮(zhèn)鐘離。四年,梁魏大戰(zhàn),義之率軍拔魏梁城。六年,率三千人守鐘離,拒魏軍數(shù)十萬。及梁授軍至,大破魏軍。率輕兵追至洛口而還。以功進號軍師將軍,遷南兗州刺史。不知書,性寬厚,為將能得人死力。官終護軍將軍。卒謚烈。
昌元慶:諱少九郎。嘉定(1208年)戊辰五月初六生,身長有武略,大元兵變,僉百長保障鄉(xiāng)里,人稱為安民公,屋後建百長亭,亭前起鄉(xiāng)社書院,文文山先生為記,后遭國難,帥宗族四十余人,叢義兵,護宋駕,奔福廣,宋亡,遂死於海。
昌友諒:明代遷沔始祖(湖北省仙桃昌姓始遷祖)。誥授奉政大夫,明初由江西吉安府盧陵縣淳化鄉(xiāng)德政里七十八都川溪社宦游楚北車住口橫溝轉(zhuǎn)遷沔北五業(yè)潭雞頭湖南河嶺因家焉。妣谷氏,生子孟遠。
昌應會:明代莆田人.嘉靖年間官漢川知縣,縣多水患,應會輕徭緩賦,斬盡盜賊,因得罪權(quán)貴被調(diào)往外地,百姓立生祠來紀念他。
昌文貴:先一日,左副指揮韓成,元帥宋貴、陳兆先戰(zhàn)沒。兆先者,埜先從子,既被擒,太祖以其兵備宿衛(wèi)。感帝大度,效死力,至是戰(zhàn)死。韓成子觀至都督,別有傳。 越四日,辛卯,復大戰(zhàn),副元帥昌文貴、左元帥李信、王勝、劉義死。
猜你喜歡:
昌姓姓氏源流和遷徙分布
上一篇:韋姓姓氏源流和遷徙分布
下一篇:馬姓姓氏源流和遷徙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