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歷史快速記憶的方法有哪些
記憶歷史知識說簡單也不簡單,說難也不難,只要掌握了記憶方法,記憶也就沒那么難了。下面學習啦小編就來為大家推薦的高中歷史快速記憶的方法,歡迎參閱!
高中歷史快速記憶的方法
口訣記憶法
記憶戰(zhàn)國七雄就用齊楚秦燕趙魏韓,東南西北到中間兩句口訣,即記住了七個諸侯國的名稱,又記住了他們各自的方位。英法資產階級革命時處死的國王用口訣1649,查理便走,1793路易升天。學生很快就記住了,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時,處死國王查理一世,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時處死了路易十六。
化簡記憶法
上海七君子沈鈞儒、章乃器、鄒韜奮、李公樸、沙千里、史良、王造時可化簡為:沈章鄒李沙史王?!短旖驐l約》可記住公開行賄。公指外國公使可以進駐北京,開指增開南京、漢口等十處為通商口岸,行指外國商船和軍艦可以在長江各口岸自由航行。賄(和錢財有關)指英法兩國得到巨額賠款。
比較記憶法
比較是加深理解、提高思維能力的手段是真正認知歷史的方法之一。如:同屬于資產階級改革的日本明治維新和俄國的1861年改革比較;中國戊戌變法和日本明治維新的結局比較;中國現(xiàn)代史上兩次國共合作的異同;新民主主義革命和舊民主主義革命的背景、任務、領導階級、革命前途等方面的不同。通過比較,加深對歷史事件的認識、理解和記憶。
圖示記憶法
即把抽象的歷史知識通過形象、趣味、直觀的圖形來表述。如清朝疆域的記憶,可以在圖上勾出來,并設計成米字形,從西面開始,按順時針方向記憶。(缺少西南)
短時效應法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恰當?shù)?、科學的給學生一段較短的時間,讓其思考,分析解決某個問題,并取得高效的教學現(xiàn)象。如俄國1861年改革的意義,給定5分鐘,創(chuàng)設有利于學習的良好的課堂氣氛,這樣學生目標性強,注意力集中,充分調動了學生的主體性意識,大部分學生都以積極向上的姿態(tài)出現(xiàn),爭先恐后去學,定能加快記憶,有的甚至想出短時高效的方法,并向其他學生介紹。
如何學好高中歷史
1、以史為論據(jù),理清線索。
歷史都是存在的,即使有些誤差也在所難免,但是我們要以我們書本上講述的為依據(jù),雖然有的時候會出現(xiàn)錯誤,但是這種情況不是很多,應該是少之又少。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應該以史為論據(jù),不要片面的去理解和批判,理清我們需要的線索,不要斷章取義 。
2、唯物的歷史觀,辯證的思維方式。
首先以史實為依據(jù)是歷史學科的特點,我們更加應該掌握史實,尊重史實,這些才是我們解答歷史學科問題、提高自己作答的能力前提。
在學習過程中,我們應當養(yǎng)成從具體的歷史背景去出發(fā),在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去思考、分析和評價歷史的問題思維習慣。
此外,歷史也是一門內容比較豐富的社會學科,涉及我們人類的各個時期的政治、經濟、外交等重大活動和科技、思想、文化等相關內容,所以在學習中我們還需要注意中西的結合比較,以及注意它和其他學科的結合比較,看待任何事件都不能脫離具體歷史背景和世界歷史大背景的前提下去思考問題。
3、加強訓練,注重總結。
歷史學習注重理解和記憶,更注重看待和分析歷史問題的綜合能力的提升,所以通過適當?shù)木毩晱娀瘜臼穼?、概念和觀點的掌握,提高概括、比較、分析問題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4、多背誦,多記憶,多做題,多思考。
歷史,我們記憶中,我們理解的,首先就是背誦,接著是記憶,在接著就是多做題,從題海中積累經驗,最后在總結思考下,這個思路是正確的,學好歷史就該這樣做。
五招教你提高歷史成績
一、對于課本的學習:
上課之前選擇5-10分鐘(課間休息的時候)先看下需要學習章節(jié)的目錄,對上課的章節(jié)有個大概的認識。 上課的時候注意章節(jié)主要知識點的概況(一般歷史章節(jié)的每張知識點都會黑體標注,下面的是對其的擴充和介紹)。
二、對于問答題的學習:
平時回答問答題時,無論會不會首先憑借著以前的記憶大概的寫出一些,然后翻到目錄,找到詳細的章節(jié),回答完整。但是要找到答案里面的關鍵字,第一次寫答案的時候可以抄完整的,以后憑借著關鍵字自己組合語句。
三、對于材料題的學習:
閱讀材料找到材料的關鍵詞和關鍵語句,注意如“如果”“因此”這些轉折,總結的詞語。
回想對目錄的聯(lián)系,找到相應的知識點(注意是知識點不是篇幅很長的概述,這里是一些關鍵的句子和詞語)。
四、對于選擇題的學習:
在平時的練習中,選擇題不要翻書,能寫多少就寫多少,無論會不會都憑著自己的理解寫完成,然后核對答案。正確的就簡單的看一下,錯誤的把答案和題目連起來多看幾遍并且再根據(jù)答案調節(jié)理解的思路。
五、總結:
學會總結,這個是每門課學習的關鍵??偨Y自己對知識點的掌握,復習的時候有的放矢能掌握自己的復習的重點和自己薄弱的地方,這樣事半功倍的復習有效果。
猜你喜歡:6.影響記憶力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