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啦 > 生活課堂 > 節(jié)日知識 > 24節(jié)氣 > 夏至 >

夏至時節(jié)三庚入伏怎么算的

時間: 宋佳4544 分享

夏天是一個炎熱的季節(jié),許多人為了避暑,都會選擇有山有水的地方旅游避暑。在夏天節(jié)氣中,有著夏至三候的說法。那么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準備了夏至時節(jié)三庚入伏怎么算的簡介,歡迎參閱。

夏至時節(jié)三庚入伏怎么算的

夏至時節(jié)三庚入伏怎么算的

夏至三庚數(shù)頭伏,據(jù)天文專家表示,夏至雖表示炎熱的夏天已經(jīng)到來,但還不是最熱的時候,因為接近地面的熱量,這時還在繼續(xù)蓄積,并沒有達到最多的時候。大約在七月中旬到八月中旬,我國各地的氣溫均為最高。

夏至三庚數(shù)頭伏是我國農(nóng)歷中,計算三伏天的方法之一,指的是從夏至日開始算起,第三個庚日便是頭伏第一天。

古代用天干、地支合并記載時間,三庚中的“庚”字便是天干中的數(shù)字“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個天干中的第7個字,庚日每10天重復一次。

夏至三庚數(shù)頭伏,我們根據(jù)這個口訣,可以算出每年的頭伏時間。

夏至三庚入伏怎么推算

按歷書規(guī)定:“夏至三庚便數(shù)伏”,意思是說,“從夏至日”開始往后數(shù),數(shù)到第三個“庚日”便開始入伏了,一個庚日10天。

這里的“庚日”是指古代的“干支紀日法”中帶有“庚”字頭的那一天。歷書上還規(guī)定:“立秋”節(jié)氣后的第一個“庚日”為“末伏”(即第三伏)開始的日子。

“三伏天”是按照我國古代的“干支紀日法”確定的。每年夏至以后第三個庚日(指干支紀日中帶有“庚”字的日子)為初伏,第四個庚日為中伏,立秋后第一個庚日為末伏,合起來稱為三伏。

俗話說“熱在三伏”,按照我國傳統(tǒng)歷法,今天開始進入夏季常年相對最熱的“三伏天”。

三伏是指初伏、中伏和末伏三個連續(xù)時段。夏至后第三個庚日為初伏始日,第四個庚日為中伏始日,立秋后的第一個庚日為末伏始日,每伏10天,但有些年份中伏為20天,比如今年。

一般說來,“三伏天”中又以“中伏”的平均氣溫最高。

夏至節(jié)氣氣候特點

1、對流天氣

夏至以后地面受熱強烈,空氣對流旺盛,午后至傍晚常易形成雷陣雨。這種熱雷雨驟來疾去,降雨范圍小,人們稱“夏雨隔田坎”。唐代詩人劉禹錫,曾巧妙地借喻這種天氣,寫出“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的著名詩句。對流天氣帶來的強降水,不都像詩中描寫的那么美麗,常常帶來局地災害。詩人徐書信在《暑雨》一詩中,也對夏日雷雨天氣進行了恰如其分的描述:“夏日熏風暑坐臺,蛙鳴蟬噪襲塵埃。靑天霹靂金鑼響,冷雨如錢撲面來?!?/p>

2、暴雨天氣

多數(shù)情況,“夏至”期間,正值長江中下游、江淮流域梅雨,頻頻出現(xiàn)暴雨天氣,容易形成洪澇災害,甚至對人民生命財產(chǎn)造成威脅,應注意加強防汛工作。

3、江淮梅雨

夏至時節(jié)正是江淮一帶的梅雨季節(jié),這時正是江南梅子黃熟期,空氣非常潮濕,冷、暖空氣團在這里交匯,并形成一道低壓槽,導致陰雨連綿的天氣。

4、高溫天氣

夏至和冬至一樣,都是反映四季更替的節(jié)氣。天文學上規(guī)定,夏至為北半球夏季的開始。夏至過后,雖然太陽直射點開始從北回歸線逐漸向南移動,北半球白晝開始逐漸變短,對于北回歸線及其以北的地區(qū),正午太陽高度也開始逐日降低,但由于太陽輻射到地面的熱量仍比地面向空中散發(fā)的多,故在以后的一段時間內(nèi),氣溫將繼續(xù)升高,因此有“夏至不過不熱”的說法。

為何古人設定夏至三庚是頭伏

中國人在很早很早以前,就懂得“辯證法”。老子說:“禍兮福所倚,福兮禍所伏”。

易經(jīng)里的“否極泰來”、人們對月相、寒暑、潮汐、興旺盛衰。。。。。等等,都是“動態(tài)的”、“物質(zhì)的”、“辯證的”看。

“伏”,是潛伏的意思。潛伏什么呢?原來潛伏著“寒冷”?!彼O而勝“、“盛極而衰”的道理誰都知道。

每年的7月中下旬是全年最熱的時候,也就是”熱到了極點“,寒冷就已經(jīng)潛伏其中了。這一天古人選在了“夏至后的第三個庚日。事實證明了我們的祖先是絕對正確的。

1898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