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jié)的傳統(tǒng)習俗
端午節(jié)的傳統(tǒng)習俗1
端午節(jié)吃咸鴨蛋的習俗
俗話說“要吃咸蛋粽,才把寒意送”。因為端午節(jié)預示著炎熱的夏天即將來臨,動植物生命活動進入旺盛階段,再加上氣候潮濕,病蟲細菌活躍,容易引發(fā)眾多疾病。古時,五月被視為“毒月”、“惡月”,瘟瘡蔓延,五月初五更是九毒之首。而蛋形如心,吃了蛋就能使心氣精神不受虧損。
過去,端午節(jié)吃的蛋一般為咸鴨蛋,之所以吃咸鴨蛋,也有一番說法。
據(jù)有關資料介紹,咸鴨蛋咸而微寒,能滋陰、清肺,可治夏季膈熱、咳嗽、喉痛、齒痛、泄痢等病癥。直至現(xiàn)代,人們?yōu)樨S富口味,才開始煮起了鮮蛋和茶葉蛋。每逢端午節(jié)這天,一般家庭的主婦起得特別早,用黃金山、金銀花藤、花麥腎、艾草等10多味揮發(fā)性中草藥混合而成的“草頭湯”,來煮鮮蛋和咸鴨蛋,供家人當早餐食用。
接下來,就來教教你如何制作咸鴨蛋吧。
咸鴨蛋的制作方法
用料:鴨蛋14顆、白酒適量、鹽150克、錫紙適量、腌制用容器1個
做法:生鴨蛋洗干凈擦干。要50度以上的白酒,我這個是56度二鍋頭。鹽倒進大碗里。白酒倒進盆子或大碗里,把洗干凈的鴨蛋放進去泡3分鐘。鴨蛋在酒里泡過拿出來不用擦,連著酒水滾上一層鹽,越濕鹽越滾的厚,鹽厚咸的也比較快。錫紙?zhí)崆凹舨贸煽梢园养喌巴耆玫姆綁K狀。滾好鹽的鴨蛋用錫紙裹嚴實。全部包好裝進容器里,沒有容器塑料袋也可以,裝好扎緊袋口多包兩層塑料袋密封會嚴實些。我這瓶子沒裝下,剩下幾個用兩層塑料袋密封的一樣好。封好放在陰涼處不用管了就等待。一個月以后可以先拿出兩個試試,如果沒有出油繼續(xù)再腌,我這一下就是38天打開的,已經(jīng)爆足了油我這鴨蛋個頭不大,大個的時間也得久一點,小個的可以早幾天就可以了。將鹽沖洗掉,放到鍋里蒸15分鐘。個人覺得蒸比煮好,有時腌制完會有小裂紋煮的話會影響出油。蒸好后用涼水沖一下很容易剝皮。
那么,咸鴨蛋有哪些營養(yǎng)價值呢?
咸鴨蛋的營養(yǎng)價值
氨基酸:在鴨蛋中含有大量的蛋白質(zhì),而這種物質(zhì)在腌制的過程中會被分解為氨基酸,除此之外由于鹽腌從而導致鴨蛋中的鹽分增加,致使蛋內(nèi)無機鹽也隨之略增。在新鮮的鴨蛋中,而蛋黃中的脂肪由于與蛋白質(zhì)結合在一起因此看不出含有油脂,而通過腌制一段時間后蛋白質(zhì)會變性并與脂肪分離,而這個時候鴨蛋中的脂肪聚集在一起就成了蛋黃油。
咸鴨蛋的蛋黃中含有大量的紅黃色卵黃素及胡蘿卜素,并且與蛋黃油溶在一起因此才會出現(xiàn)我們看到的紅黃色。咸蛋出油是咸蛋已腌好的標志,可以說咸鴨蛋中的營養(yǎng)價值非常高,與新鮮的鴨蛋中所含有的營養(yǎng)并無多大的區(qū)別。
豐富的鈣:鴨蛋在腌制成為咸蛋之后,其中所含有的蛋白質(zhì)含量會明顯的減少,由鮮蛋的每百克含14.7克下降為10.4克。而這個時候其中所含有的脂肪卻會明顯的增多,從鮮蛋每百克含11.6克,上升為13.1克。不僅如此,咸鴨蛋中的碳水化合物含量也有明顯的增加,由鮮蛋每百克含1.6克,上升為10.7克。
其中最值得一提的便是礦物質(zhì)的保存,鴨蛋中所含有的礦物質(zhì)在腌制的過程中并不會遭到損害,同時還能讓讓鈣在腌制的過程中得到很大的提高,由鮮蛋每百克含55毫克,上升為512毫克。
無機鹽:在咸鴨蛋中除了含鈣量豐富之外,同時還含有鐵、磷等無機鹽,并且專家經(jīng)過研究發(fā)現(xiàn),咸鴨蛋中所含有的鈣質(zhì)量、鐵質(zhì)量比雞蛋、鮮鴨蛋都高。 所以它們的營養(yǎng)價值是基本相同的各有好處,適當?shù)氖秤脤ι眢w沒有危害,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放心的食用。
雖然說咸鴨蛋的營養(yǎng)價值很高,并且適量食用沒有什么危害,但任何食物都不能吃多,比如咸蛋用鹽量一般在10%左右,如果過量食用的話很有可能會因此而患有高血壓,從而嚴重的危害到人體的健康。
清肺火:經(jīng)過研究發(fā)現(xiàn),咸鴨蛋中所含有的各種營養(yǎng)都具有很好的滋陰、清肺、豐肌、澤膚等功效,因此非常適合在夏季食用。除此之外,我國中醫(yī)認為咸鴨蛋清肺火、降陰火功能比未腌其中咸蛋黃油可治小兒積食,外敷可治燙傷、濕疹。
咸鴨蛋雖然好吃,但是在端午節(jié)時也不宜多吃哦。
端午節(jié)的傳統(tǒng)習俗2
賽龍舟
賽龍舟是中國端午節(jié)的習俗之一,也是端午節(jié)最重要的節(jié)日民俗活動之一,在中國南方地區(qū)普遍存在,在北方靠近河湖的城市也有賽龍舟習俗,而大部分是劃旱龍舟舞龍船的形式。
相傳起源于古時楚國人因舍不得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qū)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于吳、越、楚。其實,“龍舟競渡”早在戰(zhàn)國時代就有了。在急鼓聲中劃刻成龍形的獨木舟,做競渡游戲,以娛神與樂人,是祭儀中半宗教性、半娛樂性的節(jié)目。后來,賽龍舟除紀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們還賦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區(qū)劃龍舟,兼有紀念當?shù)爻錾慕裰鞲锩仪镨囊饬x。夜龍船上,張燈結彩,來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動人,別具情趣。貴州苗族人民在農(nóng)歷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舉行“龍船節(jié)”,以慶祝插秧勝利和預祝五谷豐登。云南傣族同胞則在潑水節(jié)賽龍舟,紀念古代英雄巖紅窩。不同民族、不同地區(qū),劃龍舟的傳說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臨江河湖海的地區(qū),每年端節(jié)都要舉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龍舟競賽活動。
端午食粽
粽子,又叫做“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端午節(jié)的早晨家家吃粽子紀念屈原,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在夜間煮熟,早晨食用。包粽子主要是用河塘邊盛產(chǎn)的嫩草蘆葦葉,某些地區(qū)也有用竹葉的,統(tǒng)稱粽葉。粽子的傳統(tǒng)形式為三角形,一般根據(jù)內(nèi)瓤命名,包糯米的叫米粽,米中摻小豆的叫小豆粽,摻紅棗的叫棗粽,統(tǒng)稱糯米粽。棗粽諧音為“早中”,所以吃棗粽的最多,意在讀書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狀元。過去讀書人參加科舉考試的當天,早晨都要吃棗粽,至今中學、大學入學考試日的早晨,有的家長還要做棗粽給考生吃。
懸鐘馗像
鐘馗捉鬼,是端午節(jié)習俗。在江淮地區(qū),家家都懸鐘馗像,用以鎮(zhèn)宅驅(qū)邪。唐明皇開元,自驪山講武回宮,瘧疾大發(fā),夢見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紅無襠褲,偷楊貴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繞殿而跑。大鬼則穿藍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問,大鬼奏曰:臣姓鐘馗,即武舉不第,愿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瘧疾痊愈,于是令畫工吳道子,照夢中所見畫成鐘馗捉鬼之畫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時,一律張貼,以驅(qū)邪魔。
掛荷包和栓五色絲線
應劭《風俗通》記載:“五月五日,以五彩絲系臂,名長命縷,一名續(xù)命縷,一名辟兵繒,一名五色縷,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
中國古代崇敬五色,以五色為吉祥色。因而,節(jié)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腳腕、脖子上拴五色線。系線時,禁忌兒童開口說話。五色線不可任意折斷或丟棄,只能在夏季第一場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時,拋到河里。據(jù)說,戴五色線的兒童可以避開蛇蝎類毒蟲的傷害;扔到河里,意味著讓河水將瘟疫、疾病沖走,兒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飲蒲酒、雄黃酒、朱砂酒
飲蒲酒、雄黃、朱砂酒,以酒灑噴?!肚G楚歲時記》:“以菖蒲(多年生草本植物,生在水邊,地下有淡紅色根莖,葉子形狀像劍,肉穗花序。根莖可做香料,也可入藥或鏤或屑,以冷酒?!逼丫莆斗枷悖兴谥?,后來又在酒中加入雄黃、朱砂等。此俗流傳較廣。至今,如廣西賓陽,逢端午時便有一包包的藥料出售,包括雄黃、朱耒、柏子,桃仁、蒲片、艾葉等,人們浸入酒后再用菖蒲艾蓬蘸灑墻壁角落、門窗、床下等,再用酒涂小兒耳鼻、肚臍,以驅(qū)毒蟲,求小兒平安。另外有的地區(qū)還用雄黃酒抹在小孩額上畫“王”字,使小孩帶有虎的印記,以用虎辟邪。這些活動,從衛(wèi)生角度來看,還是有科學道理的。雄黃加水和酒灑于室內(nèi)可消毒殺菌,飲蒲灑也頗有益。
戴香包
戴香包,香包又叫香袋、香囊、荷包等,有用五色絲線纏成的,有用碎布縫成的,內(nèi)裝香料(用中草藥白芷、川芎、芩草、排草、山奈、甘松、高本行制成),佩在胸前,香氣撲鼻。陳示靚的《歲時廣記》引《歲時雜記》提及一種“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彩線貫之,搐使如花形?!币约傲硪环N“蚌粉鈴”:“端五日以蚌粉納帛中,綴之以綿,若數(shù)珠。令小兒帶之以吸汗也”。這些隨身攜帶的袋囊,內(nèi)容物幾經(jīng)變化,從吸汗的蚌粉、驅(qū)邪的靈符、銅錢,辟蟲的雄黃粉,發(fā)展成裝有香料的香囊,制作也日趨精致,成為端午節(jié)特有的民間藝品。
戴香包頗有講究。老年人為了防病健身,一般喜歡戴梅花、菊花、桃子、蘋果、荷花、娃娃騎魚、娃娃抱公雞、雙蓮并蒂等形狀的,象征著鳥語花香,萬事如意,夫妻恩愛,家庭和睦。小孩喜歡的是飛禽走獸類的,如虎、豹子、猴子上竿、斗雞趕兔等。青年人戴香包最講究,如果是熱戀中的情人,那多情的姑娘很早就要精心制作一二枚別致的香包,趕在節(jié)前送給自己的情郎。小伙子戴著心上人送給的香包,自然要引起周圍男女的評論,直夸小伙的對象心靈手巧。
掛艾草
艾、菖蒲和蒜被稱為“端午三友”。南北朝時,端午又稱為“沐蘭節(jié)”,荊楚一帶有采艾的習俗。采艾要在雞未鳴以前就出發(fā),挑選最具人形的艾草帶回去掛在門上,有的還將艾草扎成虎形,再粘貼艾葉于其上。艾與菖蒲中含有芳香油,它們和蒜一樣都有殺菌作用。端午期間,時近夏至,正是寒氣暑氣交互轉(zhuǎn)換之時,從飲食到穿衣、行動都得注意。寶山縣有諺語道:“未吃端午粽,寒衣不可送;吃了端午粽,還要凍三凍?!惫艜r,人們?nèi)狈茖W觀念,誤以為疾病皆由鬼邪作祟所至,于是,端午節(jié)這天,人們以菖蒲作寶劍,以艾作鞭子,以蒜頭作錘子,又稱為“三種武器”,認為可以退蛇、蟲、病菌,斬除妖魔。
其他地方端午節(jié)在門口掛艾草、菖蒲(蒲劍)或石榴、胡蒜。通常將艾、榕、菖蒲用紅紙綁成一束,然后插或懸在門上。因為菖蒲天中五瑞之首,象征驅(qū)除不祥的寶劍,因為生長的季節(jié)和外形被視為感“百陰之氣”,葉片呈劍型,插在門口可以避邪。所以方士們稱它為“水劍”,后來的風俗則引申為“蒲劍”,可以斬千邪。清代顧鐵卿在《清嘉錄》中有一段記載“截蒲為劍,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頭,懸于床戶,皆以卻鬼”。而晉代《風土志》中則有“以艾為虎形,或剪彩為小虎,帖以艾葉,內(nèi)人爭相裁之。以后更加菖蒲,或作人形,或肖劍狀,名為蒲劍,以驅(qū)邪卻鬼”。
端午節(jié)的傳統(tǒng)習俗3
端午節(jié)起源于中國古代,可以算是最傳統(tǒng)的節(jié)日了。
我和媽媽準備包粽子時,忽然想起端午節(jié)的傳說——大詩人屈原的故事,我便跟媽媽滔滔不絕地說起來。
屈原,名平,與楚王同族姓。他知識淵博通曉國家興衰之道,楚王十分信任他。上官大夫與屈原同職,他也想得到懷王恩寵,于是在屈原擬定國法時,上官大夫試圖將其奪走,可屈原不給他。于是上官大夫就在懷王面前說屈原的壞話:“大王您讓屈原擬定國法,眾人無一不知,不過每頒布一條法令,屈原夸耀其功說‘除了他,誰都定不出這些法令’?!睉淹趼犘帕怂脑挘柽h了屈原。不久后,屈原寫下巜懷沙》賦,懷著滿腔悲憤抱著石頭跳下汨羅江自殺了。老百姓怨紛紛,怕魚蝦吃掉屈原的尸體,便包的粽子投下江中,還有人劃船下水去找屈原的尸體,不過沒能找到。
因此,端午節(jié)這天大家通常要劃龍舟吃粽子,紀念大詩人屈原,這天還要在門上掛蒿草,取避邪之意;蒿草旁還要掛猴子,取看門猴子之意。
開始包粽子啦,先得準備一堆糯米許多粽葉。先把粽葉握成一個近似三角的渦,將糯米一把一把的裝進去,不過不能裝得太滿,不然蒸的時候就會漏掉。將長出來的粽葉卷過來封底,放進鍋中蒸幾十分鐘,美味的粽子就出鍋了。
“節(jié)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靶Τ彰烀?,不能洗得直臣冤?!倍宋绻?jié)的傳說還有很多,讓我們再去發(fā)現(xiàn)吧。
端午節(jié)的傳統(tǒng)習俗4
再過兩天,就是端午節(jié)了。在中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中,端午節(jié)是一個重要的節(jié)日。在這幾天,人們會在門口掛上菖蒲、蒿草、艾葉驅(qū)邪,喝雄黃酒、五加酒,吃粽子,掛香囊,以表達保持健康體魄的美好愿望。在現(xiàn)代人的生活方式里,端午節(jié)的一些古老習俗已經(jīng)慢慢被摒棄,然而事實證明,我們的傳統(tǒng)習俗蘊含著很多養(yǎng)生奧秘。
吃粽子——清熱除煩
中醫(yī)認為,糯米具有益氣健脾、開胃消食的作用。用來包裹粽子的粽葉更有講究,北方大都用蘆葦葉,南方多用竹葉或荷葉,這些葉子都有很好的藥用功能。如:葦葉可以清熱生津、除煩止渴;竹葉可以清熱除煩、利尿排毒;荷葉能清熱利濕、和胃寧神??偟膩碚f,粽子有清熱除煩、助脾開胃的作用,特別適合初夏食用。
進食時須注意,制作粽子的原料糯米黏性較大,過量進食容易引起消化不良,所以不可貪食。
艾葉菖蒲——驅(qū)毒除瘟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痹诙宋绻?jié),家家戶戶都要將菖蒲、艾條插于門楣,懸于堂中。艾葉(也叫艾蒿)是一味芳香化濁的中藥,有較強的驅(qū)毒除瘟作用。現(xiàn)代研究表明,懸掛艾葉及燃燒艾葉的確有殺菌消毒、預防瘟疫流行的作用。艾葉、菖蒲還有驅(qū)蚊的作用,慢慢燃燒艾葉驅(qū)蚊效果更好。
現(xiàn)代人已經(jīng)很少在家門口掛艾葉、菖蒲等草本植物。對于這個問題,專家說,可以采取煙熏和噴氣霧劑的方法來解決。普通家庭可以選擇在端午前后把門窗緊閉,然后用菖蒲、艾葉、雄黃合劑煙熏2~4小時以上,這樣可起到殺菌作用。另外,還可以到商店購買殺蟲驅(qū)蚊的氣霧劑來達到滅害蟲的目的。
涂雄黃酒——殺蟲解毒
端午前后,我國南方很多地區(qū)都已步入梅雨季節(jié),天氣條件有利于蚊蠅、害蟲的活動和繁殖。而雄黃是一味解毒、殺蟲的中藥,內(nèi)含有毒的砷鹽成分,害蟲聞之食之即會中毒,人涂之可以避毒。也有很多人在端午節(jié)飲雄黃酒,但由于雄黃的主要成分是二硫化砷,遇熱后可分解為毒性很強的砒霜,因此不建議內(nèi)服。
涂灑雄黃酒是端午節(jié)習俗之一。在端午節(jié),將雄黃摻在酒里制成雄黃酒,甩灑在居室的墻角和床下,具有較強的滅蚊和殺蟲作用。由于雄黃能從皮膚吸收,外用亦不宜大面積涂擦,以防中毒。
盛夏,酷暑難當,人們?yōu)榍蟮靡环輿鏊?,往往忽視了防病保健,而誘發(fā)各種不適感,甚至導致病痛發(fā)生。因此,消暑也要講科學,切不可掉以輕心。
不宜坐木
俗話說:“冬不坐石,夏不坐木”。夏天氣溫高,濕度大,木頭,尤其是久置露天里的木料,椅凳等,露打雨淋,含水分較多,太陽一曬,溫度升高,會向外散發(fā)出濕熱,使人易患皮膚病、風濕和關節(jié)炎等。
不宜多吃冷食
在炎熱的夏季,如果胃腸受到大量冷食的刺激,會加快蠕動,縮短食物在小腸里的停留時間,影響人體對食物營養(yǎng)的吸收。同時,由于夏季氣溫高,體內(nèi)熱量不易散發(fā),胃腸內(nèi)的溫度也較高,如果驟然受冷刺激可導致胃腸痙攣,引起腹痛。
不宜夜晚露宿
盛夏時節(jié),身上的汗腺不斷向外分泌汗液,以散發(fā)體內(nèi)的熱量,睡著后,機體處于放松狀態(tài),抵抗力暫時下降。此時如果正值夜晚,氣溫下降,再遇冷風襲來,露水加身,容易導致頭痛、腹痛、關節(jié)不適,并引起消化不良和腹瀉。夜晚露宿還易被蚊蟲叮咬,可能染上疾癥,如大腦炎等病。
不宜缺少午睡
夏季晝長夜短,氣溫高,人的新陳代謝旺盛,消耗量也大,容易疲勞。加上夜間炎熱,睡不安穩(wěn),導致睡眠不足。因此,中午睡上一二個小時,對健康大有裨益??墒股眢w各系統(tǒng)得到休息,也是防止中暑的一項好措施。
渴極不宜急飲
夏天出汗多,有人一下子喝進很多水,會增加心臟負擔,使血液濃度下降,甚至可出現(xiàn)心慌、氣短、出虛汗等現(xiàn)象,渴極了應先喝少量的水,停一會兒再喝。
喝五加酒——祛濕避邪
“五月初五采五加,釀五加酒”是民間的習俗。五加即五加皮,氣香味苦,五加樹皮有奇香,可滋補肝腎壯筋骨。民間認為喝了五加酒,可以避難避邪。五加皮的藥用主要為治疝氣、腹痛、男子陽痿、小便余瀝、女人腰脊痛、兩腳疼等。地處潮濕的區(qū)域,特別適合在端午節(jié)喝五加酒。
掛香囊——散風驅(qū)寒
我國很多地方有端午節(jié)掛香囊的習俗,也是一種預防傳染病的方法。自制端午香囊用到的中藥有蒼術、藿香、吳茱萸、艾葉、肉桂、砂仁、白芷,每味各兩克,另外再加1克丁香。將這幾味中藥研細,然后放在布袋中,縫合好??梢耘宕髟谛厍?、腰際或肚臍處,也可以把香囊掛在門口、室內(nèi)或車內(nèi)。這幾味中藥,中醫(yī)認為有散風驅(qū)寒、健脾和胃、理氣止痛、通九竅的功能,從而起到防病的作用。
端午節(jié)的傳統(tǒng)習俗5
當?shù)氐臐O夫劃著小船去把竹筒里的米撒下汩羅江給屈原。后來,大家把盛著竹筒的米改為粽子,把劃小船改為賽龍船來紀念屈原。大家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才每年都過端午節(jié)。我們?nèi)叶挤浅>磁迩?,因此,我們家每年都過端午節(jié)。
端午節(jié)的傳統(tǒng)習俗就是吃粽子。因此,我們家有一個名副其實的包粽子好手——我媽媽。所以每年過端午節(jié)的時候,我們?nèi)叶寄艹缘皆S多粽子。我媽媽常說:用蘆葦?shù)娜~子包粽子最香。所以,她用蘆葦?shù)娜~子來包粽子。她在包粽子之前,先做好準備工作:把蘆葦?shù)娜~子放在水里煮一煮,把準備好的糯米和棗分別洗一洗,準備工作就做好了。等蘆葦?shù)娜~子涼了以后,她就開始包粽子了。她先取三片葉子,把兩片葉子正著放,一片反著放,夾在中間,把這三片葉子卷成一個圓雉體的模樣,然后在里面放上糯米,中間夾幾個棗,最后把葉子用線捆好,一個粽子就包好了。她包得又肥又大,活像一個老佛爺在睡覺。等她把粽子包完后,把它們放在高壓鍋里蒸四十分鐘,再放三四個小時,使其入味后,就可以吃了!雖然我媽媽包的粽子的原料極其簡單,但是包出來的粽子卻是香噴噴的。香得使你只要一聞到味,就會挑起你的食欲;只要你的餐桌前一有粽子,你就會大口大口地吃起來。所以,我每當吃粽子時,總是吃得很多,可能是因為粽子太合我口味了吧!說到合我的口味,我也不知道我媽媽包粽子有什么“秘決”,每次包的粽子總是香噴噴的,吊人的胃口,使人饞誕欲滴,不得不吃得很多。
我愛吃粽子,愛過端午節(jié),愛享受節(jié)日的氣氛!
兩千三百年前,一個清瘦老人,仰望蒼天,他在憂慮他那民生多堅的的國家,當傳來國都郢城被攻陷的消息后,他徘徊在汨羅江邊,他憤怒,他哀傷,最后,他吟誦著"世人皆醉我獨醒",帶著滿腔的悲憤抱石沉入了江中.百姓們怕江中的魚兒吃他們敬愛的屈原的尸體,所以用粽葉包了稻米,撒到江中,讓魚兒吃,這樣就不會傷害他們敬愛的屈原了.可以這樣說,沒有一種食物能像粽子一樣寓意豐富,粽子的形狀棱角分明,象征著屈原的人格棱角分明,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粽子的里面包一顆紅棗,象征著屈原的赤膽忠心……總之,粽子表達了人們對屈原的無比敬重.
屈原絕沒有想到,生前他忍受無人理解的寂寞;而他死后,他的繼承者們貫穿古今,前仆后繼,層出不窮.李白,杜甫,岳飛,文天祥,蘇軾,辛棄疾,譚嗣同……,數(shù)不勝數(shù)的熱血男兒傳承著屈原的精神.可以這樣說,是他讓端午節(jié)熠熠閃光;是他讓湘水接受祭拜,是他讓國人由蒙昧走向進步,古往今來,有多少人唱著"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去找尋真理;又有多少人拋頭顱,灑熱血來表達對祖國的愛戀.
但是對于今天的中國人來說,屈原的精神從未像今天離我們這么近,這么親切.這些都源自5.12四川大地震,這場震驚海內(nèi)外的災難,讓中國13億人民聯(lián)系的更加緊密,讓中國人更加想念屈原.屈原那處在人生的逆境中,卻時刻懷著對祖國燦若日月的情懷,隨國家同呼吸,共命運,身雖死,情不改的愛國情結,不正是中國目前最需要的嗎 那江上競飛的龍舟,不正是13億人民同心協(xié)力劃動的嗎 眾人劃槳開大船,在大自然的強悍面前,人類團結一致,血脈相連.
在這個粽葉飄香的季節(jié)里,我們走的更穩(wěn),更堅定,無往而不勝.只因為我們心中有一個堅定的信念,那就是愛中國!
端午節(jié)的傳統(tǒng)習俗6
端午節(jié)的傳統(tǒng)習俗有哪些
1、扒龍舟
扒龍舟是多人集體劃槳競賽,是端午節(jié)的一項重要活動,是古代龍圖騰祭祀的節(jié)儀,乃遺俗也。是端午節(jié)的一項重要活動,至今在我國南方沿海一帶仍十分流行,傳出國外后,深受各國人民的喜愛并形成了國際比賽。
端午有龍舟也有鳳舟,鳳舟是源于遠古的烏舟,有的地方還有龍鳳船。扒龍舟是民間信仰中龍崇拜的一種形式,即要借龍之神威,祈福、辟邪。
2、掛艾草與菖蒲
在端午節(jié),人們把插艾草和菖蒲作為重要內(nèi)容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于門眉,懸于堂中。民間認為艾草還有辟邪、招百福的作用,端午期間掛艾草于門上,相沿成習,遂成端午風俗。
南北各地均有端午掛艾草習俗。南方視為天地純陽正氣吉日進行驅(qū)邪祛病,北方一些地方視為惡月惡日進行避惡避毒。
3、洗草藥水
洗草藥水,端午習俗之一,端午這天是草木一年中藥性最強的一天,端午日遍地皆藥。端午日洗草藥水可治皮膚病、去邪氣。端午期間,我國不少地方有采草藥煮草藥水沐浴的習俗,端午草藥的藥性在其中發(fā)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4、拜神祭祖
拜神祭祖是端午節(jié)重要習俗之一。“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類之本也?!碧斓厥巧母?,祖先是人類的根本,祭祖是一種傳承孝道的習俗。按照民間的觀念,自己的祖先和天、地、神、一樣是應該認真頂禮膜拜的。因為列祖列宗的“在天之靈”,時時刻刻的在關心和注視著后代的子孫們,塵世的人要通過祭祀來祈求和報答他們的庇護和保佑。
5、佩香囊
佩香囊,是端午傳統(tǒng)習俗之一。香囊內(nèi)通常填充一些具有芳香開竅的中草藥,有清香、驅(qū)蟲、避瘟、防病的功效。端陽以四色線系臂,并佩戴香囊,小巧玲瓏精致可觀。香囊又叫香袋、香包、荷包,一般是內(nèi)裝香料,用五色絲線纏繞而成,或者采用彩色綢緞或布塊包上棉花,摻和著川芎、白芷、排草、芩草、丁香、山艾、細辛、甘松、白芷、甘草、雄黃粉等中藥粉,再用彩綢扎繡而成,下邊還垂上紅、綠、青、藍、紫各種線穗,佩在胸前,香氣撲鼻。
端午節(jié)小孩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qū)瘟之意。香囊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小巧可愛,現(xiàn)已成為一種普遍的工藝品。在中國南方一些城市,青年男女還用香囊來表達濃濃愛意。
6、挑“端午擔”
挑“端午擔”指的是過去每逢過農(nóng)歷端午節(jié),“毛腳女婿”(寧波人稱已定親的準女婿為“毛腳女婿”)要用披紅掛彩的米籮筐,挑上一份厚重的禮品到女方家里去,這便是挑“端午擔”。
7、鑄陽燧
東漢王充的《論衡》記載了端午節(jié)“鑄陽燧”的禮儀習俗:“陽燧取火于天,于五月丙午日中之時,消煉五石,鑄以為器,摩勵生光,仰以向日,則火來至,此取真火之道也”。古人認為,午月午日午時具三重之火,是陽氣極盛之時,在此時刻以火克金,是最佳的熔金鑄鏡的時刻,鑄成的銅鏡具有不可思議的神力。以鏡辟邪的習俗,在南方沿海一帶有著廣泛的應用和遺傳,常能見到出生不久的小孩子,身上佩帶著銀制的鏡子等飾物,這類銀飾、小鏡子等,就是用于孩子們辟邪。新建的寺廟道觀,其屋脊的正中也往往裝飾著銅鏡。就是現(xiàn)代小區(qū)嶄新建筑的門、窗上方,也往往能發(fā)現(xiàn)懸掛著的鏡子,這些都是用于所謂的辟邪。由此可見鏡子辟邪的文化信仰在民間根深蒂固。
8、栓五色絲線
五色絲線,又俗稱五色絲、五彩絲。古俗名稱避兵繒、朱索等。系在蚊帳、搖籃上的又叫宛轉(zhuǎn)繩、健繩。五色絲的五色代表五行,五色代表了五方位,彼此相生相克,具有神秘的驅(qū)邪迎吉作用。五色絲線源于我國古代的五行觀念,五色絲系于臂上,或為文身遺俗。端午以五色絲線系臂,曾是很流行的節(jié)俗。傳到后世,即發(fā)展成如長命縷、長命鎖、香包等許多種漂亮飾物,制作也日趨精致,成為端午節(jié)特有的民間藝品。
9、浸龍舟水
端午節(jié)期間浸龍舟水是華南地區(qū)的傳統(tǒng)習俗,人們將端午前后的降強水稱之為龍舟水、端陽水、發(fā)龍水、龍降水等,認為這種水是吉祥的水,有辟邪作用。仲夏端午蒼龍群星飛升于正南中天。在民間信俗中龍是吉祥之物、和風化雨的主宰,龍飛天,行云布雨。自然現(xiàn)象上,每年的端午節(jié)前后,我國南方暖濕氣流活躍,與從北方南下的冷空氣在廣東和廣西、福建、海南交匯,往往會出現(xiàn)持續(xù)大范圍的強降水。當端午強降水來時,江河水位迅速上漲,為扒龍舟提供了良好的場地條件。按照傳統(tǒng)說法浸龍舟水寓意吉祥如意、事事順心。每年“龍舟水”來時,人們就會帶著家人到江邊去洗龍舟水,古人認為“龍舟水”有辟邪的作用,可凈身,洗去晦氣,帶來吉祥。
10、放紙鳶
在中國南方一帶城市,端午節(jié)放風箏也是一種習俗。端午時期,兒童放風箏稱之為“放殃”。風箏,即紙鳶。它是玩具,在竹篾等骨架上糊上紙或絹,拉著系在上面的長線,趁著風勢可以放上天空,屬于一種單純利用空氣動力的飛行器。
11、佩長命縷
長命縷是端午節(jié)時的厭勝佩飾,長命縷亦稱續(xù)命縷、續(xù)命絲、延年縷、長壽線、百索、辟兵紹、五彩縷等,名稱不一,形制、功用大體相同。其俗在端午節(jié)以五色絲結而成索,或懸于門首,或戴小兒項頸,或系小兒手臂,或掛于床帳、搖籃等處,俗謂可去邪祟、避災除病、益壽延年。此俗始于漢代。東漢應劭《風俗通·佚文》:“午日,以五彩絲系臂,避鬼及兵,令人不病瘟,一名長命縷,一名辟兵紹”。
12、采藥
采藥是古老的端午節(jié)俗之一。民間認為,午日午時陽氣旺盛,是草木一年中藥性最強的一天,端午遍地皆藥。端午,時在仲夏,當其時也,萬物生長,其勢盛極,是草藥生長旺盛之時。端午期間,我國不少地方都有熏艾葉、掛菖蒲、飲藥酒等習俗,中草藥在其中發(fā)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端午也是最為合適的制藥時間。
13、打午時水
端午節(jié)"打午時水”是盛行于南方沿海一帶的傳統(tǒng)習俗,打午時水即是端午當天中午11點到13點之間在井里打水,古人把打上來的午時水視為大吉水,這個時候的水是最能辟邪。重午日的午時,陽上加陽,所以“午時水”有“極陽水”之稱;亦稱龍目水、正陽水等。這一天的午時陽氣最盛,端午日午時驅(qū)邪最佳,具有辟邪、凈身、除障的效果。
14、貼午時符
舊時廣東一些地方有貼“午時符”的習俗。午飯后,家家貼“午時符”。符用寬約一寸,長近一尺的黃紙條,上面用朱砂寫上“五月五日午時書,官非口舌疾病蛇蟲鼠蟻皆消除”等字樣。在大門上懸掛菖蒲、鳳尾、艾葉等,并扎上一束蒜頭,涂以朱砂避邪。也有些人家還在門上貼上用黃紙寫的小對聯(lián):“艾旗迎百福,蒲劍斬千邪?!?/p>
15、新抱手藝
廣州人對端午節(jié)很重視,舊俗在農(nóng)歷五月初二至初四便有送節(jié)之舉。年輕“新抱”(媳婦)們,用“全盒”六個或四個,盛以粽子、豬肉、生雞、雞蛋、水果、酒等回娘家向長輩賀節(jié)。姑娘和兒童們掛香包,掛包以五色絲線編織,香包中裝有檀香、八角、花椒、琉璜等,一般均為新媳婦所送,一方面體現(xiàn)新媳婦的賢良,一方面體現(xiàn)新媳婦的手藝,俗稱“新抱手藝”。
16、送災難
送災難,是古時流行于我國南方一些地方的端午民俗,該民俗主旨是驅(qū)邪、消災。端午節(jié)正午以燒符水洗手眼后,潑灑于道,稱為“送災難”。另有形式為,從社境廟宇迎接行身神像出巡游境,寓意神明降落民間,巡視鄉(xiāng)里,保佑合境平安;道公佬并以法水、貼符驅(qū)逐邪凡魅。
17、薰蒼術
薰蒼術是端午節(jié)傳統(tǒng)習俗活動之一,在民間用蒼術消毒空氣,即將天然的蒼術捆綁在一起,燃燒后產(chǎn)生的薄煙,不僅會散發(fā)出清香,還可以驅(qū)趕蚊蟲,令人神清氣爽。
18、斗草
斗草是一種由采草藥衍生而成的民間游戲,於端午日外出,找些奇花異草互相比賽,以新奇或品種多者為勝。起源無考,普遍認為與中醫(yī)藥學的產(chǎn)生有關。漢以前不見斗草之戲(《歷代社會通俗事物考·尚秉和》)。斗草以對仗形式互報花名、草名,多者為贏,兼具植物知識、文學知識之妙趣;兒童則以葉柄相勾,捏住相拽,斷者為輸,再換一葉相斗。
19、畫額
端午節(jié)時以雄黃涂抹小兒額頭的習俗,云可驅(qū)避毒蟲。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黃酒在小兒額頭畫“王”字,一借雄黃以驅(qū)毒,二借猛虎(“王”似虎的額紋,又虎為獸中之王,因以代虎)以鎮(zhèn)邪。清富察敦祟《燕京歲時記》:“每至端陽,自初一日起,取雄黃合酒灑之,用涂小兒領及鼻耳間,以避毒物?!背陬~頭、鼻耳涂抹外,亦可涂抹他處,用意一致。山西《河曲縣志》云:“端午,飲雄黃酒,用涂小兒額及兩手、足心,…謂可除病延年?!?/p>
20、佩豆娘
佩豆娘是舊時端午節(jié)婦女的頭飾,。多見于江南。一些地區(qū)亦稱作健人。此物一說源于古代的步搖,一說即艾人的別樣形式?!肚寮武洝芬短扑芜z紀》云:“江誰南北,五日釵頭彩勝之制,備極奇巧。凡以繒銷翦制艾葉,或攢繡仙、佛、合、烏、蟲、魚、百獸之形,八寶群花之類。
21、避五毒
端午在古代北方人心目中是毒日、惡日,在民間信仰中這個思想一直傳了下來,所以有了種種求平安、避五毒的習俗。五毒是指蜈蚣、毒蛇、蝎子、壁虎和蟾蜍,這五種動物是古時北方盛傳的五大毒物。就現(xiàn)有文獻記載來看,兩漢時的北方端午風俗主要以避惡為主。古時候南北風俗各異,北方古人把端午視為“毒日、惡日”而避之。其實這是由于北方夏季天氣燥熱,瘟疫易流行,加上蛇蟲繁殖易咬傷人,這才讓北方古人逐漸形成“避五毒”、“躲端午”等習俗。
22、跳鐘馗、懸鐘馗像
跳鐘馗:一種民間舞蹈,又稱“嬉鐘馗”。據(jù)悉,跳鐘馗,源自北宋,是古徽州遺存下來的一種傳統(tǒng)民俗表演,有《出巡》、《嫁妹》、《除五毒》等多種內(nèi)容,體現(xiàn)了民眾崇尚鐘馗的剛正不阿和祈盼除害降福的美好愿望。在民間,“鐘馗”是避邪扶正的象征,端午跳鐘馗,寓意為消除五毒,四季平安,人壽年豐。到了清代,江南蘇、浙一帶的居民大都在農(nóng)歷五月于大門或堂中掛鐘馗圖一月,以期驅(qū)邪除害、祛兇引福。
鐘馗捉鬼:是流行于江淮地區(qū)的端午節(jié)習俗。在江淮地區(qū),家家都懸鐘馗像,用以鎮(zhèn)宅驅(qū)邪。據(jù)傳唐明皇開元,自驪山講武回宮,瘧疾大發(fā),夢見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紅無襠褲,偷楊貴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繞殿而跑。大鬼則穿藍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問,大鬼奏曰:臣姓鐘馗,即武舉不第,愿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瘧疾痊愈,于是令畫工吳道子,照夢中所見畫成鐘馗捉鬼之畫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時,一律張貼,以驅(qū)邪魔。
23、端午食粽
端午食粽,是端午節(jié)的傳統(tǒng)習俗。粽,俗稱粽子,主要材料是糯米、餡料,用箬葉(或柊葉、簕古子葉)包裹而成,形狀多樣,有尖角狀、方狀等。其由來久遠,最初是用來是祭祀祖先神靈的貢品。傳入北方后,用黍米(北方產(chǎn)黍)做粽,稱“角黍”。由于各地飲食習慣的不同,粽形成了南北風味;從口味上分,粽子有咸粽和甜粽兩大類。端午食粽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已成了中華民族影響最大、覆蓋面最廣的民間飲食習俗之一,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繁多。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粽;南方則有豆沙、鮮肉、火腿、蛤蔞、蛋黃等多種餡料。
24、吃五黃
五黃,即是黃魚、黃瓜、黃鱔、鴨蛋黃、雄黃酒(雄黃酒有毒性,一般都喝普通的黃酒代替雄黃酒)。吃五黃是漢族的民間風俗,流行于江南等地。農(nóng)歷五月,江南人稱五黃月,因有五種帶“黃”音的食物上市而得名。
在端午節(jié)的中午吃五黃餐,即是把五種黃顏色的食物混在一起吃。因為中醫(yī)理論認為,端午節(jié)是在農(nóng)歷五月初五,是一年中陽氣最盛的時候,而中午,又是一天中陽氣最盛的時候,可利用端午節(jié)氣的力量,抑制霉運、提升自己的精力。
節(jié)慶特色飲食
1、端午食粽
端午食粽,是端午節(jié)的傳統(tǒng)習俗。粽,俗稱粽子,主要材料是糯米、餡料,用箬葉(或柊葉、簕古子葉)包裹而成,形狀多樣,有尖角狀、方狀等。其由來久遠,最初是用來是祭祀祖先神靈的貢品。傳入北方后,用黍米(北方產(chǎn)黍)做粽,稱“角黍”。由于各地飲食習慣的不同,粽形成了南北風味;從口味上分,粽子有咸粽和甜粽兩大類。端午食粽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已成了中華民族影響最大、覆蓋面最廣的民間飲食習俗之一,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繁多。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粽;南方則有豆沙、鮮肉、火腿、蛤蔞、蛋黃等多種餡料。
2、吃五黃
五黃,即是黃魚、黃瓜、黃鱔、鴨蛋黃、雄黃酒(雄黃酒有毒性,一般都喝普通的黃酒代替雄黃酒)。吃五黃是漢族的民間風俗,流行于江南等地。農(nóng)歷五月,江南人稱五黃月,因有五種帶“黃”音的食物上市而得名。
在端午節(jié)的中午吃五黃餐,即是把五種黃顏色的食物混在一起吃。因為中醫(yī)理論認為,端午節(jié)是在農(nóng)歷五月初五,是一年中陽氣最盛的時候,而中午,又是一天中陽氣最盛的時候,可利用端午節(jié)氣的力量,抑制霉運、提升自己的精力。
3、飲蒲酒、雄黃、朱砂酒,以酒灑噴
作為端午習俗的藥酒主要是蒲酒和雄黃酒。蒲酒也叫菖蒲酒、菖華酒等,古代民間常在端五制作、飲用,俗云可避瘟氣。雄黃也是一種藥材,據(jù)說能殺百毒。端午飲雄黃酒的習俗,從前在長江流域地區(qū)極為盛行。古語曾說“飲了雄黃酒,病魔都遠走”?!肚G楚歲時記》中說:“以菖蒲或鏤或屑,以冷酒。”蒲酒味芳香,有爽口之感,后來又在酒中加入雄黃、朱砂等。明馮應京《月令廣義》:“五日用朱砂酒,辟邪解毒,用酒染額胸手足心,無會虺蛇(古書上說的`一種毒蛇)之患。又以灑墻壁門窗,以避毒蟲?!贝怂琢鱾鬏^廣。雄黃加水和酒灑于室內(nèi)可消毒殺菌,飲蒲灑也頗有益。
4、吃蛋
端午節(jié)吃雞蛋的來歷同粽子一樣,雞蛋也是端午節(jié)的重要食品,早晨孩子還沒出被窩時,大人就把雞蛋送到孩子嘴邊。民間相傳吃蛋生心。因為蛋形如心,民間普遍認為吃了雞蛋就能使心氣精神不受虧損。端午節(jié)吃蛋一方面是為了圖吉利,祈禱一年不生病,另一方面則是改善生活。用艾葉煮雞蛋,不但會有艾葉的特殊香味,還能祛除晦氣和疾病。
5、采茶、制涼茶
北方一些地區(qū),喜于端午采嫩樹葉、野菜葉蒸晾,制成茶葉。廣東潮州一帶,人們?nèi)ソ纪馍揭安刹菟?,熬涼茶喝。這對健康也有好處。
6、吃油糕
端午節(jié)吃油糕,是陜西省藍田縣的一項傳統(tǒng)習俗,是和掛艾草、包粽子同等重要的講究。端午節(jié)當天除了吃粽子,還要吃油糕。油糕要用和好的燙油面,包上白糖、黃桂、玫瑰、核桃仁、豬油做成的餡,下油鍋炸。表皮松泡,餡心甜美,外形美觀。
7、喝五加酒
“五月初五采五加,釀五加酒”是民間的習俗。五加即五加皮,氣香味苦,五加樹皮有奇香,可滋補肝腎壯筋骨。民間認為喝了五加酒,可以避難避邪。五加皮的藥用主要為治疝氣、腹痛、男子陽痿、小便余瀝、女人腰脊痛、兩腳疼等。地處潮濕的區(qū)域,特別適合在端午節(jié)喝五加酒。
8、糖棗糯米飯
端午節(jié),納西族要吃糖棗糯米飯。糯米飯能溫補脾肺、補虛寒,而且糯米會有糯米素,含有不少的維生素,大量的磷質(zhì)、鈣質(zhì)、鐵質(zhì)、蛋白質(zhì)及脂肪,更加會增加人體血液中的血。所以要特別注意,有糖尿病的人不宜進食。
端午節(jié)禁忌
北平忌端午節(jié)打井水,往往于節(jié)前預汲,據(jù)說是為了避井毒。市井小販也于端午節(jié)兜售櫻桃桑椹,據(jù)說端午節(jié)吃了櫻桃桑椹,可全年不誤食蒼蠅。各爐食鋪出售“五毒餅”,即以五種毒蟲花紋為飾的餅。灤縣已許聘的男女親家咸于端午節(jié)互相饋贈禮品。趙縣端午,地方官府會至城南舉行聚會,邀請城中士大夫宴飲賦詩,稱為“踏柳”。
山東省鄒平縣端午,人早起均需飲酒一杯,傳說可以避邪。日照端午給兒童纏七色線,一直要戴到節(jié)后第一次下雨才解下來扔在雨水里。臨清縣端午,七歲以下的男孩帶符(麥稓做的項鏈),女孩帶石榴花,還要穿上母親親手做的黃在鞋,鞋面上用毛筆畫上五種毒蟲。意思是藉著屈原的墨跡來殺死五種毒蟲。即墨在端午節(jié)早晨用露水洗臉。
山西省解州端午,男女戴艾葉,稱為“去疾”,幼童則系百索于脖子上,據(jù)說這是“為屈原縛蛟龍”。隰州端午,各村祭龍王,并在田間掛紙。懷仁縣端午又名“朱門”。定襄縣端午,學生需致贈節(jié)禮給教師。潞安府以麥面蒸團,稱為“白團”,與粽子一起拿來互相饋贈。
陜西省興安州端午,地方官率領僚屬觀賞競渡,稱之“踏石”。興平縣端午以綾帛縫小角黍,下面再縫上一個小人偶,稱為“耍娃娃”。同官縣端午以蒲艾、紙牛貼門,稱為“鎮(zhèn)病”。
甘肅省靜寧州端午摘玫瑰以蜜腌漬為飴。鎮(zhèn)原縣端午贈新婚夫婦香扇、羅綺、巾帕、艾虎。子弟并邀集父兄宴請師長,稱為“享節(jié)”。漳縣端午,牧童祀山神。積薪丘,在雞鳴前焚燒,俗稱“燒高山”。
古時"端"與"初"同義,"五"與"午"相通。按地支順序推算,五月為午月,故初五作端午。唐玄宗的生日是八月初五日,宰相宋建議要避諱,此后,"端五"就改稱為"端午"了。端午節(jié)也叫端陽節(jié)、天中節(jié)、浴蘭節(jié)、女兒節(jié)、解粽節(jié)、午日節(jié)、重五節(jié)、五月節(jié)、菖蒲節(jié)、詩人節(jié)、龍日、艾節(jié)、夏節(jié)等等。端午節(jié)是一個富有中國特色的歲時節(jié)日,也是一個有著大愛內(nèi)涵的節(jié)日,其重要性僅次于春節(jié),與清明、中秋并列。端午節(jié)的版本多樣,說法甚多,諸如:紀念屈原說;紀念伍子胥說;紀念曹娥說;起于三代夏至節(jié)說;惡月惡日驅(qū)避說;吳越民族圖騰祭說等等。
端午節(jié)文化內(nèi)涵
端午節(jié)在傳承發(fā)展中被賦予了很多文化內(nèi)涵。
文化意蘊:關于端午祝福是該說“快樂”還是“安康”的討論,背后其實是民眾對節(jié)日精髓、傳統(tǒng)面目的探尋,是希望能原汁原味地還原端午節(jié)的文化意蘊。
愛國之情:人們紀念屈原,不只是因為他的藝術造詣,更是因為他偉大的靈魂和深沉的愛國之情。
家國情懷:端午節(jié)里的家國情懷,更有大力弘揚的必要。對于很多人來說,端午節(jié)是個小長假,但對于醫(yī)務工作者、社區(qū)工作人員、客運工作者、環(huán)衛(wèi)工人等許許多多奮戰(zhàn)在一線崗位的人來說,依然是“戰(zhàn)斗”的節(jié)奏,正是他們的默默堅守和負重前行,才有了“安康”的端午節(jié)。他們的行為本身,就是對家國情懷的詮釋,也值得全社會感念。
儀式感:每到端午節(jié),各地都會組織各式各樣的節(jié)日活動——誦讀《離騷》、包粽子、做香包、劃龍舟等等。通過這些活動,構筑起節(jié)日的儀式感,人們在參與的過程中,漸漸地與傳統(tǒng)親近。
赤忱的愛:端午節(jié)所承載的這種對祖國、對民族赤忱的愛,足以凝聚起我們持續(xù)拼搏和奮斗的磅礴力量。
傳承責任:端午節(jié)與春節(jié)、清明節(jié)、中秋節(jié)并稱為中國四大傳統(tǒng)節(jié)日,傳承好發(fā)揚好端午節(jié)的文化內(nèi)涵,是歷史交予我們的責任。
端午節(jié)的傳統(tǒng)習俗7
1. 引言部分內(nèi)容如下:
1.1 概述
端午節(jié)是中國傳統(tǒng)的重要節(jié)日之一,也是中華民族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這個節(jié)日期間,人們通過舉辦各種傳統(tǒng)活動和儀式,以及制作特色食品來慶祝和紀念歷史事件和英雄人物。本文將為您詳細介紹端午節(jié)期間的傳統(tǒng)習俗和食品制作方法。
1.2 目的
本文的目的旨在向讀者介紹端午節(jié)的傳統(tǒng)習俗,并分享相關食品制作方法。通過了解和學習這些傳統(tǒng)習俗和制作方法,我們可以加深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理解和認識,同時也可以在自己家庭中體驗和傳承這些有趣而美味的活動。
1.3 文章結構
本文將按照以下順序進行介紹:首先是引言部分,用于概述文章內(nèi)容并說明文章目的;接著將詳細介紹端午節(jié)期間常見的習俗活動,包括賽龍舟、吃粽子、掛艾葉等符號物品以及其他傳統(tǒng)活動和儀式;然后將分享粽子制作方法,包括材料準備、包裹技巧與方式以及煮熟與食用要點;緊接著將介紹艾草香包的制作方法,包括材料及工具準備、制作方法與技巧以及香包的使用和保存;最后是結論部分,總結端午節(jié)的歷史文化意義、探討當代傳承的重要性并展望未來發(fā)展方向。通過這樣的結構安排,讀者可以系統(tǒng)地了解和學習端午節(jié)期間的傳統(tǒng)習俗和食品制作方法。
2. 端午節(jié)習俗
2.1 賽龍舟活動
賽龍舟是端午節(jié)期間最具特色和盛大的活動之一。人們聚集在江河湖海邊觀看或參與龍舟比賽。參賽的各支隊伍會劃著長長的龍舟,在鼓樂聲中迎風破浪,爭奪勝利。賽龍舟起源于古代中國民間傳說,人們相信劃龍舟能驅(qū)散瘟疫和惡魔,保佑平安健康。如今,賽龍舟已經(jīng)成為傳統(tǒng)文化的一部分,并吸引了很多國內(nèi)外游客前來觀賽。
2.2 吃粽子和掛艾葉等符號物品
在端午節(jié)這一天,人們通常會吃粽子作為節(jié)日食品之一。粽子是用粳米、紅豆、紅棗等餡料包裹在竹葉里蒸制而成的一種傳統(tǒng)美食。不同地區(qū)有不同口味和包裹方式的粽子,例如咸味粽子、甜味粽子等。吃粽子被視為對屈原表示敬意以及避邪祈福的傳統(tǒng)習俗。
此外,端午節(jié)還有一些符號物品需要掛起來以驅(qū)邪。艾葉是端午節(jié)期間常見的一種植物,人們會將艾葉制成束狀并掛在門口、窗戶或其他地方。相傳艾葉可以防止邪氣侵襲,并保護家庭健康平安。除了艾葉,人們還會掛紅線、燈籠等裝飾品,以增添喜慶和祈福的氛圍。
2.3 傳統(tǒng)活動和儀式
在端午節(jié)期間,還有一些傳統(tǒng)的活動和儀式舉行。其中包括舞獅、舞龍、高壇等表演。人們穿著傳統(tǒng)的民族服飾,演繹各種寓意深遠的故事和神話。同時也有一些宗教儀式,在寺廟或廟宇中進行祈福、燃香等傳統(tǒng)禮儀。
這些端午節(jié)習俗和活動不僅帶給人們歡樂和祝福,更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五千年來豐富多彩的文化遺產(chǎn)和傳承精神。通過參與這些習俗,人們能夠感受到濃厚的傳統(tǒng)氛圍,增進親情友情,并傳承和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
3. 粽子制作方法分享:
3.1 粽子材料準備:
粽子的主要材料包括糯米、粽葉和餡料。首先,我們需要準備好足夠的糯米,并將其浸泡在清水中約2-3個小時,以便讓糯米吸收足夠的水分。其次,選購新鮮的粽葉,這是包裹糯米和餡料的重要材料。最后,選擇適合自己口味的餡料,如肉類、豆沙、蜜棗等。
3.2 粽子包裹技巧與方式:
首先,將兩片粽葉交叉放置于手掌心上,形成一個漏斗狀。然后,在粽葉底部加入一些浸泡過的糯米作為底層,并在上面添加適量的餡料。接下來,用手指輕輕捏緊頂端,并將漏斗形式向上折疊至餡料上方。再繼續(xù)添加一層糯米和餡料,并以同樣的方式折疊漏斗形成漸增式包裹。
3.3 煮熟與食用要點:
將包好的粽子放入大鍋中,在水中加入適量的鹽和少許油,以增加粽子的風味。用大火將水燒開后轉(zhuǎn)為中小火煮約2-3個小時,直到粽子變得軟糯。注意,需要時常加水,并輕輕地翻動粽子,確保它們均勻受熱。待粽子蒸煮好后,用夾子取出瀝干水分即可享用。
在食用時,可以根據(jù)口味添加一些蜜糖、桂花等甜味調(diào)料或是配上咸辣醬料增加口感。剛蒸好的粽子會有濃郁的香氣和軟糯的口感,品嘗時更佳美味。
以上是傳統(tǒng)粽子制作方法的基本步驟和技巧。當然,在實際操作中還可以根據(jù)個人口味進行一定的調(diào)整與創(chuàng)新。祝您制作出美味可口的粽子!
4. 艾草香包制作方法分享
4.1 材料及工具準備
艾草香包是一種傳統(tǒng)的端午節(jié)特色物品,它是由艾草和布料手工縫制而成的小袋子,通常用于驅(qū)邪、祈福和保健。在制作之前,我們需要準備以下材料和工具:
材料:
- 艾葉:新鮮或干燥的艾葉,可以在當?shù)厥袌龌蛩幍曩徺I。
- 布料:選擇舒適、柔軟并易于縫制的布料??梢赃x擇純棉或者絲綢等材質(zhì)。
- 麻繩:用于系緊香包口部。
工具:
- 剪刀:用于剪裁布料和修剪艾葉。
- 針線:使用適合布料的針線進行縫制。
4.2 制作方法與技巧
下面是艾草香包的制作步驟及一些技巧:
步驟1: 準備好艾葉和布料
首先,將購買到的新鮮或干燥的艾葉洗凈并晾干備用。接下來,選取合適大小和形狀的布料,并根據(jù)自己的喜好設計出心儀的香包形狀。
步驟2: 裁剪艾葉和布料
用剪刀將艾葉裁剪成合適的長度,并確保寬度能夠適應香包大小。接著,根據(jù)香包的形狀,在布料上留出縫紉邊緣。
步驟3: 縫制艾草香包
將兩片布料正面相對,先將三個邊緣進行針線縫制。在其中一個側(cè)邊留出一個小的洞口,用于填充艾葉。然后,將裁剪好的艾葉裝入洞口中。
步驟4: 繼續(xù)縫制
繼續(xù)使用針線將洞口縫合并完成整體的縫制過程。確保所有邊角都被牢固地縫合以防止漏出香包中的艾葉。
步驟5: 添加麻繩
最后一步是為艾草香包添加麻繩。將一根適當長度的麻繩穿過香包頂端中央的兩個小孔,并系緊。這樣,你就完成了一個完整的艾草香包制作過程。
4.3 香包的使用及保存
制作完成后,你可以將艾草香包放置于家庭的重要區(qū)域,如門口、櫥柜或枕邊。艾草香包往往具有一定的驅(qū)邪和祈福作用,在端午節(jié)期間更加有意義。
為了保持艾草香包的效果和香氣,請確保放置在通風干燥的地方,并定期曬太陽以殺菌。如果你想要使用香包時釋放更濃郁的香氣,可以輕輕摩擦它們以激活艾葉中的精油。
總之,制作艾草香包是端午節(jié)期間傳統(tǒng)習俗的一部分,它代表著中國文化的獨特魅力。通過遵循以上制作方法及技巧,你可以親手制作出具有傳統(tǒng)價值和祝福意義的艾草香包,并將其用于慶祝這個重要的節(jié)日。
5、結論:
5.1 總結歷史文化意義:
端午節(jié)是中國傳統(tǒng)的重要節(jié)日之一,具有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文化內(nèi)涵。在這個節(jié)日里,人們通過賽龍舟活動、吃粽子和掛艾葉等符號物品以及參與傳統(tǒng)活動和儀式,來慶祝紀念屈原并驅(qū)逐疫病,并希望迎接新一年的好運和健康。端午節(jié)習俗不僅代表著民族的傳統(tǒng)習俗,也承載著濃厚的歷史文化意義。
5.2 探討當代傳承重要性:
隨著現(xiàn)代社會的迅速發(fā)展和生活方式的改變,一些傳統(tǒng)習俗漸漸被人們所遺忘。然而,端午節(jié)作為中華民族寶貴的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之一,其傳承對于維護國家文化多樣性和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具有重要意義。因此,我們應該加強對端午節(jié)習俗的宣傳教育,鼓勵年輕一代了解并且積極參與到這些傳統(tǒng)活動中去。
5.3 展望未來發(fā)展方向:
在現(xiàn)代社會中,端午節(jié)習俗的傳承與創(chuàng)新是一個重要課題。我們可以通過創(chuàng)新方式豐富和發(fā)展端午節(jié)習俗,例如組織龍舟比賽、舉辦粽子制作比賽等,吸引更多年輕人參與進來。此外,還可以結合網(wǎng)絡平臺和社交媒體的影響力,推廣傳統(tǒng)文化知識,提高大眾對端午節(jié)的認同感和參與度。只有這樣,才能確保端午節(jié)習俗的傳承與發(fā)展,在當代社會中煥發(fā)出更加璀璨的光彩。
端午節(jié)的傳統(tǒng)習俗8
端午節(jié)的傳統(tǒng)習俗是吃粽子。所以每年過端午節(jié)的時候,我們?nèi)叶寄艹缘胶芏圄兆印?/p>
因此,我們家最有名的包粽子能手——我媽媽,就開始忙起來了。我媽媽經(jīng)常說用蘆葦葉包粽子最香,所以她選擇用蘆葦葉包粽子。她在包粽子之前,把蘆葦葉煮過,再把糯米和棗洗干凈,準備工作就做好了。
等蘆葦葉涼后,她開始忙著包粽子。她先取三片葉子,放兩片葉子,一片反放,夾在中間,把這三片葉子卷成圓雉體的樣子,然后在里面放糯米,中間放幾個棗,最后用線捆葉子,粽子就包好了。包好的粽子又胖又大,像老佛爺一樣睡著了。媽媽包粽子后,放在高壓鍋里煮了四十分鐘,再放三四個小時,味道好了就可以吃了!
我媽媽包的粽子原料非常簡單,但包的粽子很香。只要聞到香味,就會引起食欲,只要餐桌前面有粽子,就會大口吃。所以我每次吃粽子的時候,總是吃的比較多,可能是因為粽子太符合我的口味了吧!說到我的味道,我也不知道我媽媽包粽子有什么“秘決”每次包粽子總是很香,吊人的食欲,讓人貪婪,要吃很多。
我喜歡吃粽子,喜歡端午節(jié),喜歡享受節(jié)日的氛圍!
端午節(jié)的傳統(tǒng)習俗9
今天,推薦您閱讀《關于年端午節(jié)的-六大傳統(tǒng)習俗》,希望能對您有所幫助。
1、沐蘭湯
端午日洗浴蘭湯是《大戴禮》記載的古俗。但這里的蘭不是指蘭花,而是菊科的佩蘭,有香氣,可煎水沐浴。也可以煎蒲、艾等香草洗澡。在廣東,則用艾、蒲、鳳仙、白玉蘭等花草;在湖南、廣西等地,則用柏葉、大風根、艾、蒲、桃葉等煮成藥水洗浴。不論男女老幼,全家都洗,此俗至今尚存,據(jù)說可治皮膚病、去邪氣。
2、飲蒲酒、雄黃酒、朱砂酒
飲蒲酒、雄黃、朱砂酒,以酒灑噴。在廣西賓陽,逢端午時便有藥料包出售,里面包括雄黃、朱耒、柏子,桃仁、蒲片、艾葉等,人們浸入酒后再用菖蒲艾蓬蘸灑墻壁角落、門窗、床下等,再用酒涂小兒耳鼻、肚臍,以驅(qū)毒蟲,求小兒平安。另外有的地區(qū)還用雄黃酒末在小孩額上畫“王”字,使小孩帶有虎的印記,以用虎辟邪。
3、采茶、制涼茶
北方一些地區(qū),喜于端午采嫩樹葉、野菜葉蒸晾,制成茶葉。廣東潮州一帶,人們?nèi)ソ纪馍揭安刹菟?,熬涼茶喝。這對健康也有好處。
4、掛草藥
有些地方端午節(jié)在門口掛艾草、菖蒲(蒲劍)或石榴、胡蒜。通常將艾、榕、菖蒲用紅紙綁成一束,然后插或懸在門上。因為菖蒲天中五瑞之首,象征驅(qū)除不祥的寶劍,因為生長的季節(jié)和外形被視為感“百陰之氣”,葉片呈劍型,插在門口可以避邪。
5、劃龍舟
在劃龍船時,又多有唱歌助興的龍船歌流傳。如湖北秭歸劃龍船時,有完整的唱腔,詞曲根據(jù)當?shù)孛窀枧c號子融匯而成,唱歌聲雄渾壯美,扣人心弦,即“舉揖而相和之”之遺風。又如廣東南雄縣的龍船歌,是在四月龍船下水后唱到端午時止,表現(xiàn)內(nèi)容十分廣泛。
6、跳鐘馗
跳鐘馗、鬧鐘馗,自晉代以來就是端午節(jié)和春節(jié)的重要內(nèi)容。有些地方人家家里會懸掛鐘馗畫。在清代,江南蘇、浙一帶的居民大都在農(nóng)歷五月于大門或堂中掛鐘馗圖一月,以期驅(qū)邪除害、祛兇引福。
端午節(jié)的傳統(tǒng)習俗10
吃茶葉蛋
除了吃粽子之外,還要吃茶葉蛋。蛋有雞蛋、茶葉蛋、鵝蛋、咸鴨蛋等。最初的關于端午節(jié)吃蛋的習俗,應該就是為了躲避重午的瘟疫,在這個接近夏至的節(jié)日里,陽氣高漲至正端,陰氣初施,陽氣隆盛,天地氣交,補充蛋白質(zhì)就是最當務的要事了。在東北地區(qū),每到端午節(jié),人們都會煮茶葉蛋吃。
端午早晨,東北一帶是由長者將煮熟的雞鴨鵝蛋放在兒童的肚皮上滾動,然后剝皮讓兒童吃下,據(jù)說這樣做可免去兒童的肚子疼,實則為節(jié)日的一種嬉兒游戲。其它地區(qū)均以煮食為主,據(jù)說原為投入河水中飼喂魚蝦而拯救屈原,后演化為煮食紀念。
端午節(jié)的傳統(tǒng)習俗11
“五月五,是端陽。門插艾,香滿堂。吃粽子,灑白糖。龍舟下水喜洋洋?!甭牭竭@首兒歌,就讓我想起了端午節(jié)。每年五月初五,是我國傳統(tǒng)的節(jié)日——端午節(jié)。
每年的端午節(jié)我們都要吃粽子、賽龍舟、懸艾葉、我最喜歡看賽龍舟的比賽了,這比賽并不是為了爭誰第一水第二,是為了在觀眾面前展示他們嫻熟的技能與美好的姿態(tài)。
我先來說說粽子吧。粽子是用墨綠色的蘆葉包裹著糯米和棗子。煮熟后,剝開蘆葉,只見米團里仿佛鑲著幾顆深紅油亮的瑪瑙,很好看。粽子的的味道美極了,蘆葉散發(fā)著清香,咬一口粽子,甜而不膩。
粽子還有一個悠久的故事。傳說吃粽子是為了紀念古代詩人屈原。屈原一生寫過許多著名的詩篇,提出過許多愛國的政治主張,但是君王不采納。后來君王淪喪,他滿懷憂憤跳江自盡。人民還念他,崇敬他。兩千多年來,人們把粽子投入江中,當做獻給詩人的祭品?!@就是粽子的由來。是的,每逢端午節(jié),人們怎么會忘記偉大的詩人屈原呢?
賽龍舟,是端午節(jié)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于古時楚國人因舍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qū)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jié),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nèi)容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于門眉,懸于堂中。并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制成花環(huán)、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qū)瘴。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莖、葉都含有揮發(fā)性芳香油。它所產(chǎn)生的奇特芳香,可驅(qū)蚊蠅、蟲蟻,凈化空氣。中醫(yī)學上以艾入藥,有理氣血、暖子宮、祛寒濕的功能。將艾葉加工成“艾絨”,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藥材。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節(jié)也是自古相傳的“衛(wèi)生節(jié)”,人們在這一天灑掃庭院,掛艾枝,懸菖蒲,灑雄黃水,飲雄黃酒,激濁除腐,殺菌防病。這些活動也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端午節(jié)上山采藥,則是我國各國個民族共同的習俗。
我們中國真是當之無愧的文明古國,一個端午節(jié)都有如此深厚的意義。
端午節(jié)的傳統(tǒng)習俗12
端午節(jié)就要到來了,我們要好好品味端午節(jié),傳承中華文明。
據(jù)《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lián)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jié)也稱詩人節(jié))。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于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后,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說屈原死后,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只,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人們見后紛紛仿效。一位老醫(y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后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fā)展成粽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端午節(jié),是我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據(jù)說這個節(jié)日是在古代流傳下來的,當時是為了紀念大詩人屈原,屈原因忠國愛民投河自盡了,當?shù)氐娜藗優(yōu)榱瞬蛔尯永锏聂~毀了屈原的容貌,所以大家就動手包起了粽子,再把粽子丟進河里讓那些魚來吃粽子,而不損害屈原的身體。因此人們?yōu)榱思o念這一天都會包美味的粽子,也有的地方賽龍舟,有的舉行粽子比賽……
端午節(jié)這天,按照我們這里的習俗就是殺雞、包粽子、拜神。這天早上,我們?nèi)胰硕荚缭缙饋黹_始準備包粽子的材料,等各種準備工作做好,我們就洗好手開始包粽子了。奶奶是包粽子的高手,很多人都請奶奶到他們家?guī)兔Π兆幽?,做完后,自然也會送幾個給奶奶。而我呢,可是最喜歡吃粽子的,一見到粽子就忍不住嘴饞起來。于是,我丟下手邊的粽葉,吃起美味的粽子。這個瘦肉拌小蔥餡的粽子是最好吃的,我大口大口地吃著,不一會兒就解決了好幾個粽子了?!拔贝蠹叶嘉嬷彀托α似饋恚也恢氲仉y為情起來了,可自己又很疑惑,他們?yōu)槭裁炊家谕敌ξ夷?終于有個人肯要告訴我原因了:“看你這個大花貓,吃得滿臉都是。”說著把紙巾給我,我一擦,結果紙巾上全是米飯粒,我也不禁笑了起來。
終于把粽子做好了,這個時候已是中午了,我們趕緊拿上雞和自己包的粽子去拜神。只見奶奶和媽媽雙手合上,跪著,嘴里還在嘰哩咕嚕地說一大堆話,說完以后便燒起了紙錢,然后回家吃粽子去了。
這一天,我過得非常開心,因為既有美味粽子吃,還可以聽到古老的傳說故事——包粽子的來源。
端午節(jié)有許多的習俗,如吃粽子、賽龍舟等。在我媽媽的故鄉(xiāng)——三明就有一種“插茱萸”的習俗。
茱萸是一種草,它細細長長的,又是綠油油的。每到端午節(jié),當?shù)氐睦先藗兙蜁谧约业拿恳粋€門的兩旁都插上一秼茱萸,以求神靈保佑平安。
有一次端午節(jié),我們一家人回到了三明。那天,我第一次看到外公、外婆插茱萸。只見外公搬來一節(jié)長梯,在門的旁邊(門框前)架好,然后小心翼翼地拿出一秼茱萸草,拜了拜天,口里念念有詞,然后慢慢地爬上梯子。最后,外公仔細找這門邊的裂縫,等到找到了裂縫之后,再把那一秼茱萸草插上去,然后下來。
我們和外公在遠處得意洋洋望著大大小小的門上被我們用心插上的茱萸。微風徐徐吹過,門旁的茱萸在微風中輕輕搖擺著身體,好像笑這對我們說“放心吧!我一定回保佑大家平安的!”
這就是我的家鄉(xiāng)的端午節(jié)習俗之一—插茱萸。但是,隨這時代的進步,越來越少人會要想要插茱了。
所以,我向大家提議:大家要保持這種習俗把古老又悠久的習俗一代又一代地傳下去。
到端午節(jié),大家一定都知道。
端午節(jié)有很多名字。比如:端陽節(jié)、賽詩節(jié)、重五節(jié)等等。
端午節(jié)有很多風俗,像吃粽子、賽龍舟、戴五絲線、吃“五黃”等。
說到粽子,我可是很喜歡。我見到的粽子有兩種,一種是竹葉粽,一種是竹筒粽。餡兒也是多種多樣的,有紅棗餡的,豆沙餡的,有香米餡的,有糯米餡的,有八寶粥餡的,這些餡都是粘粘的,吃在嘴里又香又甜,好吃得很!恐怕你饞得都要流口水了吧!
我聽家長說,端午節(jié)還有一個故事呢。楚國時期,當時正是五月初五,屈原因受冤枉,抱著石頭跳進了汨羅江。當?shù)匕傩章牭竭@個消息后,劃船去搭救,可是打撈了半天都沒撈到。他們怕魚蝦吃了屈原的尸體,就在汨羅江上劃龍船、丟粽子,引開魚蝦。
后來,人們?yōu)榱思o念屈原這位偉大的愛國人士,一直把賽龍船、吃粽子的習俗延續(xù)到今天。
端午節(jié)的傳統(tǒng)習俗13
農(nóng)歷五月初五是我國的傳統(tǒng)節(jié)日端午節(jié),今年的端午節(jié)我學會了一個新本領——包粽子。
端午節(jié)這一天,我看到家家戶戶的門上都插上了艾葉,有些人還佩戴了香囊。小朋友佩戴香囊的比較多。香囊的樣子各式各樣,都很漂亮:有菱形的、方形的、顏色有紅的、黃的……可好看了!我走在樓道里,樓道里飄香著粽子的味道,真香??!我的口水都快要流下來了,肚子早已咕咕叫了!我跑到家里,告訴媽媽我也想吃粽子,媽媽不緊不慢的說:“別急,別急,大家等會兒到奶奶家還要包粽子呢!”
到了奶奶家,只見奶奶已經(jīng)把材料準備好了:江米、紅棗、花生、箬葉。不等奶奶開口,我就搶著說:“做粽子可簡單了!大家把材料準備好,用箬葉一裹再一煮就可以了!”我有點兒得意,心想:奶奶一定無話可說了,我已經(jīng)把做粽子的全部過程都說了下來,奶奶一定覺得我太聰明了??赡棠陶f:“你說得簡單,包粽子可有許多講究呢!”我不相信,包一個小小的粽子能有什么講究?
開始包粽子了。我自告奮勇,決定第一個試試。我拿起箬葉,包住江米隨便纏了幾圈。纏出了個圓不圓、方不方,也不是菱形的東西。我拿出紅絲線,心想:奶奶平時給粽子“五花大綁”,真難看,我可以纏一個漂亮一點的嘛!我用線圍著粽子繞了兩圈,然后系了一個好看的蝴蝶結,太美了!我自己都佩服自己??晌覄傄凰墒?,粽子就“散架”了。箬葉一松,江米從里面掉了出來,讓我白高興一場。
奶奶見了,來給大家做示范。箬葉經(jīng)奶奶三折兩卷就包成了一個粽子。奶奶還教大家包粽子的竅門,大家試了好幾次,終于學會了。吃著自己包的粽子,心里美滋滋的。
今年的端午節(jié),我學會了包粽子,收獲可真不小呀!
端午節(jié)的傳統(tǒng)習俗14
端午節(jié)習俗-賽龍舟
賽龍舟,是端午節(jié)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于古時楚國人因舍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劃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劃龍舟以紀念之。借劃龍舟驅(qū)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于吳、越、楚。 1980年,賽龍舟被列入中國國家體育比賽項目,并每年舉行“屈原杯”龍舟賽。在競渡前,舉行了既保存?zhèn)鹘y(tǒng)儀式又注入新的現(xiàn)代因素的“龍頭祭”。 “龍頭”被抬入屈子祠內(nèi),由運動員給龍頭“上紅”(披紅帶)后,主祭人宣讀祭文,并為龍頭“開光”(即點晴)。然后,參加祭龍的全體人員三鞠躬,龍頭即被抬去汩羅江,奔向龍舟賽場。此次參加比賽、交易會和聯(lián)歡活動的多達60余萬人,可謂盛況空前。
端午節(jié)習俗-吃粽子
端午節(jié)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tǒng)習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更為繁多。從餡料看,北方多包小棗的北京棗粽;南方則有豆沙、鮮肉、火腿、蛋黃等多種餡料,其中以浙江嘉興粽子為代表。吃粽子的風俗,千百年來,在中國盛行不衰,而且流傳到朝鮮、日本及東南亞諸國。
端午節(jié)習俗-小孩佩香囊
端午節(jié)小孩佩香囊,傳說有避邪驅(qū)瘟之意,實際是用于襟頭點綴裝飾。香囊內(nèi)有朱砂、雄黃、香藥,外包以絲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絲線弦扣成索,作各種不同形狀,結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瓏可愛。在中國某些南方城市,青年男女還用香囊來表達愛意。
端午節(jié)習俗-插艾葉
民諺說:“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節(jié),人們把插艾和菖蒲作為重要內(nèi)容之一。家家都灑掃庭除,以菖蒲、艾條插于門眉,懸于堂中。并用菖蒲、艾葉、榴花、蒜頭、龍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稱為艾人、艾虎;制成花環(huán)、佩飾,美麗芬芳,婦人爭相佩戴,用以驅(qū)瘴。 可見,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節(jié)也是自古相傳的“衛(wèi)生節(jié)”,人們在這一天灑掃庭院,掛艾枝,懸菖蒲,灑雄黃水,飲雄黃酒,激濁除腐,殺菌防病。這些活動也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端午節(jié)上山采藥,則是我國各國個民族共同的習俗。
端午節(jié)習俗-鐘馗捉鬼
鐘馗捉鬼,是端午節(jié)習俗。在江淮地區(qū),家家都懸鐘馗像,用以鎮(zhèn)宅驅(qū)邪。唐明皇開元,自驪山講武回宮,瘧疾大發(fā),夢見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紅無襠褲,偷楊貴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繞殿而跑。大鬼則穿藍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問,大鬼奏曰:臣姓鐘馗,即武舉不第,愿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瘧疾痊愈,于是令畫工吳道子,照夢中所見畫成鐘馗捉鬼之畫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時,一律張貼,以驅(qū)邪魔。
端午節(jié)習俗-掛荷包、栓五彩線
掛荷包和拴五色絲線,中國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為吉祥色。因而,節(jié)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腳腕、脖子上拴五色線。系線時,禁忌兒童開口說話。五色線不可任意折斷或丟棄,只能在夏季第一場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時,拋到河里。據(jù)說,戴五色線的兒童可以避開蛇蝎類毒蟲的傷害;扔到河里,意味著讓河水將瘟疫、疾病沖走,兒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端午節(jié)習俗-給孩子涂雄黃
給小孩子涂雄黃,為的是圖利,驅(qū)病邪。在城市很少看到這個習俗了。雄黃酒市場上有售的,但咱可從來沒有喝過。
端午節(jié)傳說故事
紀念屈原
據(jù)《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記載,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lián)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被趕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寫下了憂國憂民的《離騷》、《天問》、《九歌》等不朽詩篇,獨具風貌,影響深遠(因而,端午節(jié)也稱詩人節(jié))。
公元前278年,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終不忍舍棄自己的祖國,于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后,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傳說屈原死后,楚國百姓哀痛異常,紛紛涌到汨羅江邊去憑吊屈原。漁夫們劃起船只,在江上來回打撈他的真身。有位漁夫拿出為屈原準備的飯團、雞蛋等食物,“撲通、撲通”地丟進江里,說是讓魚龍蝦蟹吃飽了,就不會去咬屈大夫的身體了。
人們見后紛紛仿效。一位老醫(yī)師則拿來一壇雄黃酒倒進江里,說是要藥暈蛟龍水獸,以免傷害屈大夫。后來為怕飯團為蛟龍所食,人們想出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fā)展成粽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的風俗;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紀念伍子胥
端午節(jié)的第二個傳說,在江浙一帶流傳很廣,是紀念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員,楚國人,父兄均為楚王所殺,后來子胥棄暗投明,奔向吳國,助吳伐楚,五戰(zhàn)而入楚都郢城。當時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報殺父兄之仇。吳王闔廬死后,其子夫差繼位,吳軍士氣高昂,百戰(zhàn)百勝,越國大敗,越王勾踐請和,夫差同意了。
子胥建議,應徹底消滅越國,夫差不聽,吳國大宰,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賜子胥寶劍,子胥以此死。子胥本為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后,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國軍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體裝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傳端午節(jié)亦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紀念孝女曹娥
端午節(jié)的第三個傳說,是為紀念東漢(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于江中,數(shù)日不見尸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
就此傳為神話,繼而相傳至縣府知事,令度尚為之立碑,讓他的弟子邯鄲淳作誄辭頌揚。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紹興,后傳曹娥碑為晉王義所書。后人為紀念曹娥的孝節(jié),在曹娥投江之處興建曹娥廟,她所居住的村鎮(zhèn)改名為曹娥鎮(zhèn),曹娥殉父之處定名為曹娥江。
圖騰祭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證實:長江中下游廣大地區(qū),在新石器時代,有一種幾何印紋陶為特征的文化遺存。該遺存的族屬,據(jù)專家推斷是一個崇拜龍的圖騰的部族----史稱百越族。
出土陶器上的紋飾和歷史傳說示明,他們有斷發(fā)紋身的習俗,生活于水鄉(xiāng),自比是龍的子孫。其生產(chǎn)工具,大量的還是石器,也有鏟、鑿等小件的青銅器。作為生活用品的壇壇罐罐中,燒煮食物的印紋陶鼎是他們所特有的,是他們族群的標志之一。
直到秦漢時代尚有百越人,端午節(jié)就是他們創(chuàng)立用于祭祖的節(jié)日。在數(shù)千年的歷史發(fā)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經(jīng)融合到漢族中去了,其余部分則演變?yōu)槟戏皆S多少數(shù)民族,因此,端午節(jié)成了全中華民族的節(jié)日。
龍的節(jié)日說
這種說法來自聞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他認為,五月初五是古代吳越地區(qū)“龍”的部落舉行圖騰祭祀的日子。
其主要理由是:
(一)端午節(jié)兩個最主要的活動吃粽子和競渡,都與龍相關。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蛟龍所竊,而競渡則用的是龍舟。
(二)競渡與古代吳越地方的關系尤深,況且吳越百姓還有斷發(fā)紋身“以像龍子”的習俗。
(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絲系臂”的民間風俗,這應當是“像龍子”的紋身習俗的遺跡。
蓄蘭沐浴說
據(jù)《禮記》載,端午源于周代的蓄蘭沐浴。古人五月采摘蘭草,盛行以蘭草湯沐浴、除毒之俗?!洞蟠鞫Y記·夏小正》:“五月,……煮梅,為豆實也,蓄蘭為沐浴也?!鼻毒鸥琛ぴ浦芯罚骸霸√m湯兮沐芳,華采衣兮若英。”南朝梁人宗懔《荊楚歲時記》云:“五月五日謂之浴蘭節(jié)。”此俗流傳至唐宋時代,又稱端午為浴蘭之月。
端午節(jié)又叫什么節(jié)
端陽節(jié):五月正是仲夏,據(jù)《荊楚歲時記》載,因仲夏登高,順陽在上,故稱五月初五為“端陽節(jié)”。
重午節(jié):午屬十二支,農(nóng)歷五月為午月,五、午同音,五、五相;重,故端午節(jié)又名“重午節(jié)”或“重五節(jié)”。
天中節(jié):古人認為,五月五日時,太陽重入中天,故稱這一天為“天中節(jié)”。
浴蘭節(jié):端午是皮膚病多發(fā)季節(jié),古人以蘭草湯沐浴去污為俗。
解粽節(jié):古人端午吃粽時,有比較各人解下粽葉的長度、長者為勝的游戲,故有“解粽節(jié)”之稱。
菖蒲節(jié):古人認為“重午”時五毒盡出,因此端午風俗多為驅(qū)邪避毒,如在門上懸掛菖蒲、艾葉等,故端午節(jié)也稱“菖蒲節(jié)”。
端午節(jié)的傳統(tǒng)習俗15
今年的端午節(jié),第一次作為法定假日,是一個劃時代的文化大事,是標志性的文化事件。從民間意志的維系與傳承,到國家意志的規(guī)定和推動,端午節(jié),作為一個具體的文化符號,折射出傳統(tǒng)文化在大家這個時代的逶迤足跡。大家可以畫影圖形,去追溯歷史,也可以望梅止渴,去神思未來,但如果缺少當下的反思,不能從現(xiàn)實角度對端午節(jié)進行人文反思,那么,一個傳統(tǒng)節(jié)日將又會淪為消費主義行為,會像中秋節(jié)一樣,成為公關社交的節(jié)日,遠離了文化的本質(zhì)。
屈原先生和端午密不可分,一個現(xiàn)實的知識分子,和一個節(jié)日意義,互相勾連比附,這在中國傳統(tǒng)的節(jié)日里,都是非常少見的。
史料記載:公元前278年農(nóng)歷五月初五,楚國知識分子,詩人屈原先生聽到秦軍攻破楚國都城的消息后,悲憤交加,不愿做亡國奴的他,抱石投入汨羅江,以身殉國。沿江百姓紛紛引舟競渡前去打撈,沿水招魂,并將粽子投入江中,以免魚蝦蠶食他的身體。這一習俗綿延至今,已有兩千多年。
屈原先生就是端午的精神的根柢。但是,大家對屈原先生的評價和認可,到了怎樣一個文化高度呢?甚至,在今天吃粽子、賽龍舟的時候,大家想起屈原先生了嗎?
那么大家就會永遠生活在人造的光源下,光線足夠明亮,足夠溫暖,但是沒有成長,沒有愛,沒有白天和黑夜的更替,也就沒有理性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