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jié)的由來與習俗
清明節(jié)是我國傳統(tǒng)的四大節(jié)之一,也是二十四節(jié)氣之一。在二十四個節(jié)氣中,既是節(jié)氣又是節(jié)日的只有清明。清明節(jié)古時又叫踏青節(jié)、三月節(jié)、祭祖節(jié)、掃墓節(jié)、掃墳節(jié)、鬼節(jié)等。2007年國務院發(fā)出通知,規(guī)定了清明節(jié)法定假日三天,2013年,清明節(jié)又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足見國家對清明節(jié)敬老愛老孝老和祭祀祖先風俗的重視程度。 今天小編就來給大家說一說。
清明節(jié)大約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源遠流長,永久不衰。在古代,清明節(jié)遠不如寒食節(jié)重要,因為清明節(jié)和寒食節(jié)的日期接近,民間漸漸將兩者的習俗融合,到了隋唐年間(581至907年),清明節(jié)和寒食節(jié)便漸漸融合為同一個節(jié)日,成為掃墓祭祖的日子,即現在的清明節(jié)。因此,清明節(jié)成為中華民族一種固定的風俗。
清明節(jié)的由來和習俗與寒食節(jié)息息相關
所以,有必要說說寒食節(jié)寒食節(jié)是我國古代的重要節(jié)日,它又名“禁煙節(jié)”、“冷節(jié)”。 晉源地區(qū),乃至太原市民間都把這一天叫“百五節(jié)”,俗稱“一百五”,一直沿襲至今 。“一百五”是冬至后第105天。人們要禁煙火、吃冷食,以表達對故人的緬懷與哀思。
寒食節(jié)禁煙火,吃冷食的習俗
源自于一個“割肉啖君”忠臣事君的美麗傳說故事。相傳在春秋戰(zhàn)國時期,晉獻公的妃子驪姬為了讓她兒子奚齊繼位,設計害死太子申生,申生的弟弟重耳為了躲避驪姬的迫害,流亡他國。在流亡期間,重耳受盡了屈辱,原來跟他逃亡的臣子,大多各奔前程,自謀出路去了,只剩少數幾個忠心耿耿的人,一直追隨著他。有一天,重耳餓的暈了過去,始終跟隨他的忠臣介子推將自己大腿上的肉割下烤熟給他吃,令重耳深受感動。十九年后,重耳回國當上了君主,就是著名的春秋五霸之一的晉文公。晉文公對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賞,唯獨忘了割肉啖君的介子推。介子推看到重耳身旁盡是小人,便背著老母躲進界休的綿山。介子推手下的人打抱不平,于是,在宮門上貼了一張無名帖,上面寫著:“有一條龍,奔西逃東;好幾條蛇,幫他成功。龍飛上天,蛇鉆進了洞;剩下一條,流落山中。”晉文公看了,恍然大悟,趕緊派人找介子推,后又親自到綿山找,介子推拒而不見。為讓介子推下山,重耳下令燒山,然而直到最后,介子推也沒出來。等火滅了,人們上山看到介子推母子倆抱著被燒死在一棵柳樹旁,柳樹樹洞里還有一封寫給重耳的信,希望重耳親政清廉,體恤百姓。重耳萬分悲痛,將介子推母子后葬于綿山,改綿山為介山,把界休縣改為介休縣。下令以后每到介子推的忌日,全國禁煙火、吃寒食,以示紀念。
清明節(jié)的習俗
清明掃墓:
清明掃墓是對祖先的“盡思時之敬”。我們要教育后輩兒孫祭祀先祖,不忘祖宗恩德,傳承中華優(yōu)良傳統(tǒng),做到“生身不忘宗,千里趕上墳”。前面說到,隋唐時將寒食節(jié)和清明節(jié)融合為一個節(jié)過,那掃墓也分開來說,一百五上的是新墳,一百五上新墳時,一并把舊墳都上了。
一百五和清明之間的這一天,晉祠、晉源、金勝、義井把這一天叫圪夾日,而姚村往南到清徐叫清明(方言讀mi)圪拉,這天一般不上墳。清明當天,人們上的是舊墳,凡過了三年的新墳都在這一天。中午之前結束。是日,家族或家人相伴而行,有步行的,有騎車的,大部分是乘車前往的,他們攜帶火鍋、餃子、各色涼碟和各類祭品、紙錢、鮮花。上墳時要上香、燒紙錢、敬酒、放鞭炮、跪拜,祈求祖宗保佑個人和家里幸福平安,四季發(fā)財。還必須帶上鐵鍬,給老祖宗上墳添土,整理墳墓。以此來彰顯家族興旺、富有和后輩子孫的孝心。如若不上墳添土,外人覺得這家后繼無人。
百五動土:
農村叫動土,官話叫“奠基”。農村有個風俗習慣,誰家要在當年建新房,或是在新建的院落安茅子(廁所),必須在一百五這天,施工的地方挖上幾鐵鍬,桌上擺祭祀供品,并燃放鞭炮,請神祇保佑施工安全,吉祥如意。拆舊房時,也要在這天搬上幾塊房檐磚,以示動土。
蕩秋千:
蕩秋千是我國古代清明節(jié)習俗。秋千,意即揪著皮繩而遷移。它的歷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為了避忌諱,改為秋千。古時的秋千多用樹桿為架,再栓上彩帶。后來逐步發(fā)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蕩秋千在南北朝時已經流行。記得上世紀五十——八十年代,好些村一過正月十五就安起秋千,固驛村村中就安著一架高大的秋千,供人們玩耍,我們經常去蕩秋千。
踏青:
清明時節(jié),春回大地,自然界到處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時光。我國民間長期保持著清明踏青的習慣。一起組織到烈士陵園掃墓,在陵園掃墓接受革命傳統(tǒng)教育,到野外踏青,領略大自然的美好春光。
放風箏
放風箏也是清明時節(jié)人們所喜愛的活動。每逢清明時節(jié),和煦的春風吹拂著大地,蝸居了一冬的人們,走出家門,來到大自然里,舒展身體,感受大自然給予的恩賜;人們利用節(jié)假日,帶著愛人孩子來到郊外、公園、廣場,風箏翩翩翱翔在藍天,妻子爽朗的笑聲,孩子銀鈴般叫喊聲,回蕩在藍天、白云之間。當你閑庭信步在晉源區(qū)的廣場上,都會領略到漫天的風箏,這道亮麗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