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教育孩子的典故
古代教育孩子的典故
典故原指舊制、舊例,也是漢代掌管禮樂制度等史實者的官名。后來一種常見的意義是指關(guān)于歷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故事或傳說。古代教育孩子的典故有哪些呢?下面學(xué)習(xí)啦小編收集了一些關(guān)于古代教育孩子的典故,希望對你有幫助
古代教育孩子的典故(絕纓)
“絕纓”這個典故源于漢代劉向的《說苑·復(fù)恩》。
楚莊王一次平定叛亂后大宴群臣,寵姬嬪妃也統(tǒng)統(tǒng)出席助興。席間絲竹聲響,輕歌曼舞,美酒佳肴,觥籌交錯,直到黃昏仍未盡興。楚王乃命點燭夜宴,還特別叫最寵愛的兩位美人許姬和麥姬輪流向文臣武將們敬酒。
忽然一陣疾風(fēng)吹過,筵席上的蠟燭都熄滅了。這時一位官員斗膽拉住了許姬的手,拉扯中,許姬撕斷衣袖得以掙脫,并且扯下了那人帽上的纓帶。許姬回到楚莊王面前告狀,讓楚王點亮蠟燭后查看眾人的帽纓,以便找出剛才無禮之人。
楚莊王聽完,卻傳令不要點燃蠟燭,而是大聲說:“寡人今日設(shè)宴,與諸位務(wù)必要盡歡而散?,F(xiàn)請諸位都去掉帽纓,以便更加盡興飲酒。”
聽楚莊王這樣說,大家都把帽纓取下,這才點上蠟燭,君臣盡興而散。席散回宮,許姬怪楚莊王不給她出氣。楚莊王說:“此次君臣宴飲,皆在狂歡盡興,融洽君臣關(guān)系。酒后失態(tài)乃人之常情,若要究其責(zé)任,加以責(zé)罰,豈不大煞風(fēng)景?”許姬這才明白楚莊王的用意。
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絕纓宴”。
七年后,楚莊王伐鄭。一名戰(zhàn)將主動率領(lǐng)部下先行開路。這員戰(zhàn)將所到之處拼力死戰(zhàn),大敗敵軍,直殺到鄭國國都之前。戰(zhàn)后楚莊王論功行賞,才知其名叫唐狡。他表示不要賞賜,坦承七年前宴會上無禮之人就是自己,今日此舉全為報七年前不究之恩。
【智慧小語】:楚莊王一時的忍讓寬容,無形中卻救了自己一命。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用寬容照見人生,人生往往會回報給自己更美麗的康莊大道。
古代教育孩子的典故(朱沖送牛)
晉代有個人叫朱沖,他從小就待人寬厚,特別有智慧,但由于家境貧寒,沒錢上學(xué)讀書,只好在家種地放牛。隔壁有個人心地很壞,平時好占便宜,三番五次地把牛放到他家的地里吃莊稼。朱沖看到后,不但不發(fā)脾氣,反而在收工時帶一些草回來,連同那吃莊稼的牛,一起送回主人家,并說:“你們家里牛多草少,我可以給你們提供方便。”那家人一聽,又羞愧又感激,從此再也不讓牛去糟蹋莊稼了。朱沖的待人厚道,贏得了鄉(xiāng)鄰的一片贊揚。
智慧小語:朱沖禮讓惡鄰,厚德載物,使周圍的風(fēng)氣發(fā)生很大變化,鄉(xiāng)里路不拾遺,村落沒有行兇的惡人,這就是仁者風(fēng)范。人格賢善,自然能夠得到別人的尊重。
古代教育孩子的典故(周處除三害)
三國時有個人叫周處,他在義興非常出名。當(dāng)然他出的不是美名,而是惡名。因為他個子比較高,從小就死了父親,沒有讀書的機(jī)會,人很野蠻,動輒就用拳頭打人,老百姓都害怕他。義興的河中有條蛟龍,山上有只白額虎,再加上周處,這三者一起危害百姓,當(dāng)?shù)胤Q之為“三大禍害”。
后來有人想了個辦法,勸說周處去殺死猛虎和蛟龍,希望三個禍害通過內(nèi)戰(zhàn)互相殘殺。于是周處立即殺了猛虎,又下河去斬蛟龍。周處同蛟龍一起搏斗,三天三夜都沒有出來,當(dāng)?shù)匕傩斩颊J(rèn)為他死了,高興地對此表示慶賀。結(jié)果周處殺死蛟龍后,從水中出來了,聽說鄉(xiāng)人為自己已死而慶賀,方知大家把他當(dāng)作禍害,因此有了悔改之意。后來他尋訪有修養(yǎng)的名人陸云,聽從他的教導(dǎo),洗心革面、改過自新,最終成了非常了不起的忠臣,為老百姓做了很多有利的事情。
智慧小語:人哪有不犯錯誤的,一個人首先應(yīng)該知慚有愧,方能悔過自新。有愧即是指對那些下劣諸輩及其所行之惡劣事情,生起極大的憂愁心與厭煩心。
古代教育孩子的典故(學(xué)無止境)
蘇東坡從小就喜歡讀書,他天資聰明、過目不忘,每看完一篇文章,便能一字不漏地背出來。經(jīng)過幾年苦讀,他已是飽學(xué)之士。一天,他乘著酒興,揮筆寫了一副對聯(lián),命家人貼在大門口。上面寫到:“讀遍天下書,識盡人間字。”
過了幾天,蘇東坡正在家看書,忽聽仆人通報門外有人求見。他出來一看,是位白發(fā)蒼蒼的老太太。老太太指著門上的對聯(lián),問他:“你真已讀遍天下書,識盡人間字了嗎?”
蘇東坡一聽,心里很不高興,傲慢地說:“難道我能騙人嗎?”
老太太從口袋里摸出一本書,遞上前說:“我這里有本書,請幫我看看,上面寫的是什么?”
蘇東坡接過書,從頭翻到尾,又從尾翻到頭,書上的字竟一個也不認(rèn)得。他不禁羞愧萬分,覺得自己說的大話太丟臉,伸手想把門上的對聯(lián)撕掉。
老太太忙上前阻止:“慢!我可以把這副對聯(lián)改一下。”于是在每句前面各添兩個字,改成:“發(fā)憤讀遍天下書,立志識盡人間字,”并諄諄告誡:“年輕人,學(xué)無止境啊!”
智慧小語:我們暫時擁有了人身,但凡夫的想法沒什么恒??尚诺模室欢ㄒ挂岳^日勤奮地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在求學(xué)的過程中,也要記住“學(xué)無止境”這句話,萬萬不能驕傲自滿、得少為足。
古代教育孩子的典故(管鮑之交)
春秋時鮑叔牙和管仲是好朋友,二人相知很深。
他們倆曾經(jīng)合伙做生意,一樣地出資出力。分利的時候,管仲總要多拿一些。別人都為鮑叔牙鳴不平,鮑叔牙卻說,管仲不是貪財,只是他家里窮呀。
管仲幾次幫鮑叔牙辦事都沒辦好,三次做官都被撤職。別人說管仲沒有才干,鮑叔牙又出來替管仲說話:“這絕不是管仲沒有才干,只是他沒有碰上施展才能的機(jī)會而已。”
更有甚者,管仲曾三次被拉去當(dāng)兵參加戰(zhàn)爭而三次逃跑,人們譏笑地說他貪生怕死。鮑叔牙再次直言:“管仲不是貪生怕死之輩,他家里有老母親需要奉養(yǎng)啊!”
后來,鮑叔牙當(dāng)了齊國公子小白的謀士,管仲為齊國另一個公子糾效力。兩位公子在回國繼承王位的爭奪戰(zhàn)中,管仲曾驅(qū)車攔截小白,引弓射箭,正中小白的腰帶。小白彎腰裝死,騙過管仲,日夜驅(qū)車搶先趕回國內(nèi),繼承了王位,稱為齊桓公。公子糾失敗被殺,管仲也成了階下囚。
齊桓公登位后,要拜鮑叔牙為相,并欲殺管仲報一箭之仇。鮑叔牙堅辭相國之位,并指出管仲之才遠(yuǎn)勝于己,力勸齊桓公不計前嫌,用管仲為相。齊桓公于是重用管仲,果然如鮑叔牙所言,管仲的才華逐漸施展出來,終使齊桓公成為春秋五霸之一。
智慧小語:心胸狹窄、智慧薄劣的人常常會辨別:這是朋友,那是敵人。智者卻一視同仁,慈悲一切眾生,因為朋友和敵人兩者之間誰有利益還不一定。
古代教育孩子的典故(司馬遷發(fā)憤著《史記》)
著名史學(xué)家司馬遷,他本是宮中的藏書官吏,以此他博覽群書,發(fā)心撰寫《史記》。凡書中有遺漏和殘缺不全者,他便上山下鄉(xiāng)深入百姓中間去采訪討教。就在他的巨著即將完工之時,不幸被國王發(fā)現(xiàn),國王懼于將歷代帝王的丑事傳揚人間故將司馬遷治罪,并將他的《史記》毫無遺余地焚毀,革掉官職,令其于死刑和宮刑中任選一種處罰方式。
周文王被紂王關(guān)在牢里,紂王還殘酷地殺害了文王的兒子,并且將他兒子的肉做成肉醬讓他吃,文王仍能忍受這么巨大的痛苦而在牢中寫下了《周易》這部書;孔子一生困厄不得志,但他卻孜孜不倦地教育學(xué)生,并且寫下了《春秋》一書傳于后世;左丘明兩只眼睛全瞎了,還以巨大的毅力寫成了《國語》;屈原遭人排擠誣陷,楚王一點也不了解他的一片愛國之心,反而將他流放,他卻寫出了名著《離騷》;孫臏遭朋友龐涓陷害,被砍掉了兩腳的膝蓋骨,還能忍辱負(fù)重,寫出了《孫子兵法》。
司馬遷曾想一死了之,但又想到歷史上的這些偉人都能不顧自己個人的不幸而發(fā)憤著述,完成了自己的人生志愿,便飲恨含悲選擇了宮刑。他僅憑記憶重寫《史記》,終于令這部光輝巨著留芳于世。
智慧小語:司馬遷拋棄了個人的悲痛與屈辱,完成了自己的宏愿。這種“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精神值得學(xué)習(xí)。
古代教育孩子的典故(拒絕奉承)
宋璟是唐朝武則天時期的著名大臣,以剛正不阿著稱。
有一天,一個人轉(zhuǎn)交給宋璟一篇文章,并對他說:“寫文章的人很有才學(xué)。”宋璟是一個愛才之人,馬上就讀起這篇文章來。開始時,他一邊讀一邊贊嘆:“不錯,真是不錯!應(yīng)該重用。”
可是讀著讀著,宋璟的眉頭皺了起來。原來這個人為了巴結(jié)宋璟,在文章中對他大加吹捧,這讓宋璟很生氣。
后來,宋璟對送文章的人說:“這個人的文章不錯,但品行不端,想靠巴結(jié)來升官,重用他對國家是絕對沒有好處的。”因此就沒有推薦這個人做官。
智慧小語:識人難,識己更難。在稱揚和贊嘆面前,能保持清醒的頭腦和對自己客觀的認(rèn)知,是一件很值得慶幸的事情。
古代教育孩子的典故(忘我之境)
《莊子》中有一個故事說:有個普通的木匠叫梓慶,他平時幫人家做的,就是祭祀時掛鐘的架子。雖然這是個很簡單的活,但他做出來的架子,人人見后驚為鬼斧神工,覺得那上面野獸的形狀,宛如真正的走獸一般栩栩如生。后來當(dāng)?shù)氐膰浪氖炙囍?,專門喚他來問其中的竅訣。梓慶很謙虛,他說:“我一個木匠,哪有什么竅訣啊。如果你一定問,我就跟你說說:無非是我在做任何一個架子之前,首先要守齋戒,讓自己的心靜下來。在齋戒的過程中,到第三天的時候,我可以'忘利’,把那些為自己得到功名利祿的念頭全部扔掉;到了第五天的時候,我可以'忘名’,別人對我贊嘆也好、誹謗也罷,我都已經(jīng)不在乎了;到了第七天的時候,可以達(dá)到'忘我’之境。有了這樣的心態(tài),我就拿上斧子進(jìn)山。進(jìn)山以后,因為我的心很清凈,哪些木頭天生長得像野獸,一眼就會看到,然后把木頭砍回來,隨手一加工,它就成為現(xiàn)在的樣子。我做的事情無非是以天合天,這就是我的竅訣。”
智慧小語:我們做事不成功,要么是為名,要么是為利,要么是為自己的事情,有了這些障礙以后,心就靜不下來,言行舉止也跟著左右搖擺,甚至跟別人吵架爭執(zhí)。但若行為如理如法,就像日月在空中自由運行一樣,我們可以逍遙自在地承辦世間和出世間的一切事業(yè),不會遭遇任何違緣。
古代教育孩子的典故(六尺巷)
據(jù)說出在清代康熙和雍正年間的桐城人張廷玉,他是滿清入關(guān)后,父子入閣拜相的漢人。當(dāng)年張廷玉在家鄉(xiāng)蓋相府時,鄰居與他家爭三尺地。官司打到縣衙里,張家總管便立即寫信到京城里告知相爺,希望相爺寫封信給縣令關(guān)照一下。張廷玉看完信后,在原信上批了一道詩寄回:“千里求書為道墻,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誰見當(dāng)年秦始皇。”接到回音,總管立即吩咐讓了三尺地出來,鄰居一見也讓出三尺地來,于是留下六尺空地,成為人人都能通行的一條巷道,后稱為“六尺巷”。由此張廷玉名聲大震,倍受鄉(xiāng)鄰的稱贊。
智慧小語:居高位者皆應(yīng)具有寬廣的胸襟,深明大義,不吝嗇瑣碎財物。輕財而喜布施的人,其地位修行會更加穩(wěn)固。當(dāng)?shù)匚?、財產(chǎn)、名聲、境界、健康、才華、智慧等樣樣具足時,不要趾高氣揚,此時應(yīng)該想到,所擁有的這些世間福報看起來很美好,但再過一段時間肯定蕩然無存,沒有什么可傲慢的,應(yīng)盡力布施以利益他人。
古代教育孩子的典故(鑿壁偷光)
漢朝時,少年時的匡衡,非常勤奮好學(xué)。由于家里很窮,所以他白天必須干許多活,掙錢糊口。只有晚上,他才能坐下來安心讀書。不過,他又買不起蠟燭,天一黑,就無法看書了。匡衡心疼這浪費的時間,內(nèi)心非常痛苦。他的鄰居家里很富有,一到晚上好幾間屋子都點起蠟燭,把屋子照得通亮??锖庥幸惶旃钠鹩職?,對鄰居說:“我晚上要讀書,可買不起蠟燭,能否借用你家的一寸之地呢?”鄰居一向瞧不起比他們家窮的人,就惡毒地挖苦說:“既然窮得買不起蠟燭,還讀什么書呢!”匡衡聽后非常氣憤,不過他更下定決心,一定要把書讀好。
匡衡回到家中,悄悄地在墻上鑿了個小洞,鄰居家的燭光就從這洞中透過來了。他借著這微弱的光線,如饑似渴地讀起書來,漸漸地把家中的書全都讀完了。
匡衡讀完這些書,深感自己所掌握的知識是遠(yuǎn)遠(yuǎn)不夠的,他想繼續(xù)看多一些書的愿望更加迫切了。附近有個大戶人家,有很多藏書。一天,匡衡卷著鋪蓋出現(xiàn)在大戶人家的門前。他對主人說:“請您收留我,我給您家里白干活不報酬。只是讓我閱讀您家的全部書籍就可以了。”主人被他的精神所感動,答應(yīng)了他借書的要求。
匡衡就是這樣勤奮學(xué)習(xí)的,后來他做了漢元帝的丞相,成為西漢時期有名的學(xué)者。
智慧小語:現(xiàn)在很多人每天要么散亂,要么昏沉,要么隨著煩惱轉(zhuǎn),情緒不穩(wěn)定是最大一個毛病。學(xué)習(xí)應(yīng)該持之以恒,不能三天打魚,兩天曬網(wǎng)。
古代教育孩子的典故(甘羅拜相)
秦嬴政年幼時,雖稱為王然無實權(quán),國家的命運全都操縱在呂不韋的手上,而呂是一個奸險歹毒且嫉妒心極重之人。甘羅的爺爺原本也是朝中丞相,因某事得罪了呂不韋而被刁難。呂不韋限他于八天之內(nèi)送上公雞蛋,否則將受罰遭殺。爺爺歸家愁眉不展,小甘羅問明情況后說:“爺爺不必憂愁,我自有妙計。”第八日,甘羅不驚不詫地替爺爺上朝去了。朝中眾人見來了位乳臭未干的小童,甚覺怪異,互相議論嘲笑著。甘羅卻處之泰然正色道:“我雖不是朝廷中人,但此次是專程來替爺爺請假的,因為我爺爺今天在家生小孩,故不能上朝。”眾人一聽不禁哈哈大笑:“男人怎么能生孩子,簡直是無稽之談。”甘羅莞爾一笑:“既然男人不能生孩子,那么公雞又豈能生蛋?”王臣上下無不驚嘆甘羅的聰明才智,唯有呂不韋懷恨于心,本欲置甘羅爺爺于死地,想不到其孫子更厲害,便假意贊嘆,而于心中又思計謀。當(dāng)時正好需要人才出使敵國談判,否則將起戰(zhàn)爭。呂不違則委派甘羅出使并許諾事成之后,封他為上卿。甘羅以驚人的智慧圓滿地完成了使命,令敵我雙方握手言和。自當(dāng)上卿以后,甘羅備受秦嬴政的賞識,呂不韋嫉妒之火卻從未熄滅,反而越來越熾盛,最后奸計得逞迫使年僅十二歲的甘羅服鹽身亡。
智慧小語:嫉妒之心,人皆有之,看見別人的財富、地位、名譽、相貌等優(yōu)于自己皆不堪忍,非但不贊嘆別人的功德成就,反而竭力去損毀別人。一個人無論多么有能力、才華,倘若依靠一個嫉妒心強的人,在他面前是不可能功成名就的。選擇依靠處應(yīng)觀察其德行,若是嫉妒心重者一定要舍棄、遠(yuǎn)離。
古代教育孩子的典故(猿垂死乳子)
武平出產(chǎn)一種猿猴,它身上的毛像金絲一樣閃閃發(fā)亮,非常漂亮。小猴的色彩尤為奇異,它們性情馴順,總不離開母猴。母猴機(jī)敏難以捕捉,獵人就用毒藥涂在箭頭上,伺機(jī)射殺母猴。
母猴受傷后知道自己不行了,就把乳汁灑在林中讓小猴吃,灑完后即氣絕身亡。獵人剝下母猴的皮,對著小猴鞭打,小猴見了就會悲鳴著爬下樹,束手就擒。每天晚上,小猴都要枕著母皮才能入睡,有的甚至抱著母皮跳著撲地而死。
智慧小語:母猴與小猴,無論生死都相互眷戀,它們的慈愛與孝義都到了極處。獵人為了捉到小猴,先用毒箭射殺其母,天下沒有比這更狠心的了!
古代教育孩子的典故(鱔護(hù)子)
中國古代,有一位名叫周豫的讀書人。有個朋友送了條他最愛吃的鱔魚。剛巧這一天閑來無事,周豫一時技癢,便想親自動手,試試自己久未展露的手藝,煮上一鍋清燉鱔魚湯來嘗嘗。
周豫把魚放入鍋中,只見那些鱔魚仍自由自在地在鍋子里游著,在鍋底下用小火緩緩加熱,水溫逐漸變高,鱔魚在鍋中絲毫未覺水溫的變化,慢慢地就會被煮熟了,這就是周豫過人的廚藝所在。據(jù)說,用這方式煮熟的鱔魚,因為不會經(jīng)歷被殺的過程,沒有掙扎,所以肉質(zhì)也就不會緊繃,相對地口感自然好上許多。
隨著那一鍋湯慢慢煮沸了,周豫將鍋蓋掀起來看看,卻發(fā)現(xiàn)了一個奇特的現(xiàn)象;鍋中有一條鱔魚的身體竟然向上弓起,只留頭部跟尾巴在煮沸的湯水之中。這條身體弓起的鱔魚,整個腹部都向上彎了起來,露出在沸湯之外,一直到死了,身體猶然保持彎起的形狀而不倒下。
周豫看到這種情形,心中感到十分好奇,便立刻將這條形狀奇特的鱔魚撈出湯中,取了一把刀來,將鱔魚彎起的腹部剖開來,想要看個清楚,它究竟為何要如此辛苦地將腹部彎起。在剖開的鱔魚腹中,周豫驚奇地發(fā)現(xiàn),那里面竟藏著滿滿的魚卵,數(shù)目之多,難以計算。
原來,這條母鱔魚為了保護(hù)肚子里的眾多魚卵,情愿將自己的頭尾浸入沸湯之中,直至死亡。護(hù)子心切而將腹部彎起,得以避開滾熱的湯水。
智慧小語:所有的眾生在做了母親之后都會這樣義無反顧的保護(hù)自己的孩子,甚至不惜舍棄自己的生命,令人為之動容。我們可以更慈悲一點,為了母親,也為了孩子。
古代教育孩子的典故(母鹿斷腸)
晉朝有個叫許真君的少年,喜好打獵。
有一天,他上山打獵,射中了一只小鹿,卻見母鹿奮不顧身地奔向小鹿,不斷以舌舔撫小鹿的傷口,似有無限的悲傷,不久母鹿也倒地而死。
許真君感到非常奇怪,母鹿并未中箭,何以會死去?便將二鹿帶回,剖開母鹿胸腹部,發(fā)現(xiàn)肝已盡碎,腸寸寸斷。他見此慘狀,大為感動,痛哭流涕,悔恨不已,于是折毀弓箭,立誓永不打獵。
智慧小語:一切物類皆有母子之愛,當(dāng)生離死別之際,肝腸是何等的痛苦!母鹿因為愛子情深,所以不忍拋棄中箭的小鹿而逃,又因為過度悲傷小鹿之死,以致肝碎腸斷。世間還有比此更悲慘的事嗎?
古代教育孩子的典故(不貪為寶)
春秋時期,宋國有個叫子罕的官員,他品德高尚,為政清廉,從不接受別人的禮物,在百姓中很有威望。有一次,一個宋國人懷藏寶玉,興沖沖地找到子罕說:“小人專程來給大人獻(xiàn)寶,請大人收下。”子罕接過寶玉看了看說:“你還是拿走吧,我不能收。”獻(xiàn)福人以為子罕不識貨,子罕卻笑著說:“我以不貪為寶,你以玉為寶,假如你將玉給了我,我們兩人豈不都失去了寶。”獻(xiàn)寶人聽后十分震憾和慚愧。
智慧小語:《弟子規(guī)》中說:“果仁者,人多畏,言不諱,色不媚。”意思是說:如果有一位仁德的人出現(xiàn),大家自然敬畏他,因為他說話公正無私?jīng)]有隱瞞,又不討好他人。所以大家才會起敬畏之心。內(nèi)心的珍貴,品德的高尚,往往是學(xué)會做人的基礎(chǔ)。不貪是寶,守德一樣是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