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啦 > 語文學習 > 國學知識 > 傳統(tǒng)文化 >

小學傳統(tǒng)文化反思

時間: 坤杰951 分享

  當前中國大陸的傳統(tǒng)文化教育,主要是民間推動的,是自發(fā)的。民間的國學良莠不齊,有賺錢的國學,也有江湖的國學。以下是學習啦小編整理分享的小學傳統(tǒng)文化反思的相關資料,歡迎閱讀!

  小學傳統(tǒng)文化反思篇一

  教學了《增廣賢文》,我覺得這真是一本很好的書。不但讀起來抑揚頓挫、朗朗上口、通俗易懂,而且故事生動有趣,以格言的形式講述了很多為人處世的道理,這本書被人們奉為“做人的準則,處世的法寶,交際的妙術,治家的秘訣”。

  《增廣賢文》中的許多精辟的格言警句千百年來一直被人們廣為傳誦,這些格言警句都蘊藏著前人豐富的智慧。比如:“光陰似箭,日月如梭”、“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都表達了時間過得很快,使用再多的金錢也買不到的,告訴我們要珍惜時間;“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黑發(fā)不知勤學早,轉眼便是白頭翁”告訴我們從小就要努力學習,不要白白浪費了寶貴的時間,以免將來后悔莫及,讀了這兩句,很容易就讓人想起南宋杰出的愛國將領---岳飛的名句“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再比如:“三思而行,再思可矣”告訴我做事前要想清楚三個問題:1、應不應該這樣做?2、這樣做對不對?3、這樣做的后果是什么?提醒我們不要魯莽行事、不要想怎么樣就怎么樣;君子之交淡以成,小人之交甘以壞”則告訴我們交朋友要志趣相投,不要交酒肉朋友;“寧可直中取,不向曲中求”告誡我們做人要光明磊落,不要偷偷摸摸、委曲求全。

  教學了《增廣賢文》一書,使教師懂得了很多道理,也使學生懂得了很多道理。在學生作文中我經常發(fā)現(xiàn)學生運用《增廣賢文》的身影,我只是說,課外閱讀真的很好耶。

  小學傳統(tǒng)文化反思篇二

  《寄托著希望的傳統(tǒng)文化》的教學反思

  各位領導和老師,大家好:

  今天我執(zhí)教的內容是品社學科四年級下冊《寄托著希望的傳統(tǒng)文化》一課。這一板塊的主題是“土地養(yǎng)育了我們”,本課點明了傳統(tǒng)文化與農業(yè)之間密不可分的關系。課程標準對這一板塊知識的要求是通過比較一些國家、地區(qū)、民族不同的生活習俗,傳統(tǒng)節(jié)日、飲食、農業(yè)等狀況,了解多種文化的差異性,讓學生通過多種形式的活動,對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的創(chuàng)造持尊重的態(tài)度,對土地養(yǎng)育了我們這一主題進行深化。這也是我本課的教學目標。四年級的學生對本民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有所了解,并且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實踐探索能力,初步掌握了信息搜集的基本方法,為本課的學習提供了便利條件。我們團隊在充分分析教材內容及學情的基礎上,確定的研討主題是:開展多種形式的活動,促進學生的個性發(fā)展。因為在小學思想品德教育中注重對學生個性的生成與發(fā)展,是課程標準的要求,也是社會發(fā)展的需要。

  那么如何使多種形式的活動真正促進學生的發(fā)展,我們團隊成員從學生和教研的實際需要出發(fā),結合課程標準的目標要求,經過多次研討,形成了我現(xiàn)在執(zhí)教的這份共案。

  圍繞教學目標,我們在課堂上開展多種活動:如通過創(chuàng)設情境,激發(fā)學生興趣,引起探明清明文化的欲望;然后借助多媒體課件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學生與課本的互動,小組合作交流,講練結合等形式突破教學的重點難點,了解春節(jié)、端午節(jié)、中秋節(jié),以及節(jié)日與農業(yè)之間的聯(lián)系。縱觀本節(jié)課的教學過程,教學目標我能夠基本落實。回顧本節(jié)課的教學,我先談談自己比較滿意的地方:

  1、創(chuàng)設輕松愉快的氛圍,實現(xiàn)了師生互動。

  課堂中的學習環(huán)境我認為是輕松的,品社學科本身的性質,就決定了孩子會在快樂中學習。在課堂中我力求做好一個引導者,充分尊重學生的思考,給他們感受的空間、想象的空間、自由發(fā)揮的空間,如學生的自主發(fā)言,小組發(fā)言,小組討論探討等活動形式,讓學生介紹特色節(jié)日,飲食,居住等,不僅提高了課堂質量,而且能引導學生靈活的思維,促進個性的升華。

  2、提供機會,推動小組間的交流、合作與互動。

  大家可以看到,在整個的學習過程中,我們一直貫穿著分組交流這樣的活動,合作學習,共同探討的活動方式有效激發(fā)了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激情。在交流的過程中學生暢所欲言,共享資源,分享樂趣。小組合作的活動方式突破了時間與空間的限制,為每一個學生提供交流的機會,為學生個性的張揚奠基。

  3、注重搭建展示的平臺。

  在我們平常的教學中,每節(jié)課我們都為孩子們留下創(chuàng)造性的作業(yè),并讓他們把搜集到的資料內化升華,設計成表演類型的節(jié)目,在課上進行展示,每節(jié)課都給我們帶來驚喜!學生也對此環(huán)節(jié)樂此不疲,學生在表演的過程,能力得到大力發(fā)展,個性得到張揚。今天由于學生準備的時間比較短,所以這個環(huán)節(jié)的展示相對少一些。

  當然課堂永遠是一門遺憾的藝術,這節(jié)課還有許多不足之處,如活動的面不夠廣,學生在回答問題時,個別學生發(fā)言多,少數學生由于種種原因沒有獲得展示的機會。所以,在此后的教學中,我會盡量彌補存在的不足。

  最后我想說,《品德與社會》是一門活動型綜合課,也是一門永恒的藝術,需要不斷的探索,我們這樣設計和教學中的處理可能還有很多不足之處,請老師們多多指教,謝謝!

  小學傳統(tǒng)文化反思篇三

  當前中國大陸的傳統(tǒng)文化教育,主要是民間推動的,是自發(fā)的。民間的國學良莠不齊,有賺錢的國學,也有江湖的國學。“三百千”等蒙學讀物在民間推動得比較快,但管總的教育還是中小學體制內的教育,糟糕的是中小學的語文教材中已經沒有國文課了。馮天瑜先生剛才講到國文、國史、國倫教育的重要性,但我們現(xiàn)在已沒有國文教育了,而是所謂的“語文教育”。我們好幾代人所接受的,都是反向的、負面的、糟蹋傳統(tǒng)文化的教育。體制內的國史教育還是關于古史的意識形態(tài)和疑古思潮的那一套講法,正如剛才徐武軍先生所說的,這是一種自我矮化的教育,甚至是自我殖民的教育。年青人所談的中國文化,都是從教科書里來的,一開口就是中國文化如何保守,如何落后,如何反動。

  關于體制內傳統(tǒng)文化教育的狀況,我做了一些調研。鄂教版的語文教材,小學每一冊大概有八首古體詩、十六條古今中外的名言,沒有古文,中學每冊有十到十二首古詩、八篇左右的古文,主要是寓言故事或唐宋八大家的短篇等。此外還有人教社的教材和東北的語文教材,這兩種比鄂教版稍好一點,這已經是中國大陸自1949年以來難能可貴的狀況了,有那么幾首古體詩,有那么幾篇唐宋八大家的文章,還有一些寓言故事。但更為重要是,孩子們需要在中小學階段接受到人文精神與價值理念的教育。然而體現(xiàn)中國文化基本精神的經典,在中小學語文教材中基本沒有。學生接受的關于“四書”的教育都是負面的,因此對其傳達的人文價值也是抵制的。

  臺灣地區(qū)的情況如何?在臺灣有一個《中國文化基本教材》,董金裕先生編的這個教材仍在使用,北京中華書局也把它翻印到大陸,以一種民間性的自發(fā)方式將它納入到一些學校的選修課程中,其推動過程非常艱難。臺灣地區(qū)中學階段的必修課程《中國文化基本教材》(大陸將其翻印成《中國文化基礎教材》)其實就是“四書”。我們在中學階段都應該完整地接受四書的教育,這是基礎性的。“四書”的教育使臺灣的居民成為世界上最文明的一群華人,陳水扁“去中國化”因此也沒能夠去成。陳水扁時代臺灣《中國文化基本教材》變成選修了,中小學教材的文言文約去掉了10%,當然文言文的比例仍較高。現(xiàn)今在臺灣民間,戴璉璋、謝大寧先生等高級知識分子在編寫更好的、更能凸顯中國文化價值與心性修養(yǎng)的《中國文化基本教材》,并呼吁、敦促馬英九政府恢復為必修課。

  我們今天的中小學教材中文言文有多少呢?其比例之低真令人寒心。幾代人在體制內的中小學教育中,沒有得到基本的中國文化的熏陶?,F(xiàn)在孩子們的漢語已經不是國語,而是一種稀奇古怪的、非驢非馬的語言?,F(xiàn)在的語文教材、語文考試經常是文字游戲,選擇填空之類,就連大學中文系的教授也做不了高考的題目。語文課本中并沒有選錄那些承載價值的優(yōu)秀的傳世的文章,而是擇取一些不甚理想、不盡如人意的篇目。

  大學的國文教育、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教育也非常糟糕。這些年有些高校自發(fā)地開設了國學班,有些學校將四書列為必修課,但這只是少數。大一國文現(xiàn)在沒有了。任繼愈先生生前跟我講,西南聯(lián)大時期,他們的最好的課程就是大一國文,古文選得多且非常好,朱自清先生親自講,林庚先生只能當助教。任先生對我說:“齊勇,你回武大去,在武大推動大一國文?!蔽艺f:“任先生,齊勇沒有這個力量?!蔽抑荒茉谖肄k的這個小小的國學班來學國學經典,不能讓武漢大學所有的文法理工農醫(yī)的學生來學大一國文。以前有大學語文,現(xiàn)在連大學語文都撤消了,大學語文的選本也不好,基本都是現(xiàn)代文學的本子。大學教育中人文教育非常缺乏,通識課沒有核心課程。五經應成為大學通識教育的核心課程。

  中小學的語文教材和大學的語文教材選取的文章,比方說魯迅的文章,老師教起來,同學們學起來都非常困難,文言文反倒不難。魯迅的那些晦澀的文字、反中國文化的文字,還在繼續(xù)流衍,似乎減不得一篇。我在十多年前就說過,少讀魯迅,多讀四書,應該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地位扭轉的一個標志。

  武漢大學的國學班已經辦了十幾年,學生們主要是讀經典,當然也包括西方的經典,以便掌握中西文化的基本精神?,F(xiàn)在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和教育部未給國學設目錄、代碼,我們也是自發(fā)的。為什么在臺灣,像臺大中文系、師大國文系,不需要成立國學院、不需要設立國學學科呢?因為在臺灣地區(qū)大學的中文系,經學與四部之學的傳統(tǒng)一直沒有中斷,文史哲分得不像我們這樣開。但是在中國大陸,以北京大學中文系為代表,1949年以后基本上就沒有經學研究了。

  張之洞說:“由小學入經學者,其經學可信;由經學入史學者,其史學可信;由經學史學入理學者,其理學可信;以經學史學兼詞章者,其詞章有用。以經學史學兼經濟者,其經濟成就遠大?!盵①]中國大陸的傳統(tǒng)文化的教育還需要我們大力推動,體制內的教育要有更多的文言文、更多的名篇,我們希望大學生,無論是學人文社科的,還是學理工醫(yī)科的,都能讀一點《四書》和《史記》等。

  現(xiàn)在中國大陸很多智商很高的年輕人一到美國就干兩件事情,一是肆意咒罵中國文化,二是皈依____,兩者在邏輯上是一致的。因為他們沒有內在的安身立命的根基。所以我們認為大中小學的國學教育、傳統(tǒng)文化教育還應以中國文化的核心價值觀(五常、四維八德)為主,并以寓教于樂的方式進入體制內的教育系統(tǒng)中去。體制內的教育應當以中國文化為主體與本體,否則“文化認同”、“文化自覺”、“文化自信”就無從談起。

  看了“小學傳統(tǒng)文化反思”的人還看了:

1.傳統(tǒng)文化教學反思

2.傳統(tǒng)文化課后反思

3.傳統(tǒng)文化教育心得體會3篇

4.傳統(tǒng)文化教育心得3篇

5.學習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心得體會3篇

6.小學生傳統(tǒng)文化演講稿3篇

2556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