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才能學好音樂?聲調是怎樣煉成的?
唱歌怎樣練習好聲調,語言是歌唱的基礎想學好聲樂應先練習朗誦,下面小編總結了一些唱歌的方法,歡迎大家閱讀。
唱歌的方法
在我國很多的古典詩詞歌賦是現(xiàn)代聲樂作品或藝術歌曲的來源,如《水調歌頭》,經過譜曲加工,成為優(yōu)秀的聲樂作品,演唱出來氣勢磅礴,恢弘大氣,還有《望鄉(xiāng)詞》通過譜曲,以聲樂演唱的方式展現(xiàn)對祖國大陸的思念,在演唱的同時更能夠體現(xiàn)詩詞文章表達的情感,有一部分節(jié)奏很慢,似于朗誦,訴說對祖國大陸的炙熱思念。這就是朗誦與聲樂演唱在藝術美感上形成了共鳴。
許多學生在學習聲樂的時候,總是會在演唱中不自覺的出現(xiàn)例如壓喉、聲音發(fā)悶、全身緊張等情況,這恰恰反映出他們在學習過程中忽略了自然的說話方式,從而在學習聲樂的道路上表現(xiàn)出停滯不前或力不從心的狀態(tài)。
如果我們換種思路思考,為什么我們往往在演唱完作品回歸到日常說話時聲音表現(xiàn)的清脆、放松,完全和演唱的時候判若兩人?
又例如說氣息是歌唱的基礎、底座,那么共鳴則是歌唱的骨架,對共鳴腔體運用的掌控能力直接影響到歌唱的效果。在共鳴方面,朗誦與歌唱的要求大致上是相同的。
歌唱時,我們常要求打開喉頭,即“半打哈欠”狀態(tài),這時各發(fā)聲、共鳴器官正處于積極、開放而又不過分用力的狀態(tài)。
當腔體的共鳴在旋律變化時無法順利、自然過渡時,便會造成真假聲打架、高音上不去、低音下不來等問題。
朗誦時的狀態(tài)是自然說話狀態(tài)的放大,共鳴器官的協(xié)調運動與歌唱中的聲音位置相同的。將朗誦的感覺帶入歌唱中,保持氣息,從低聲區(qū)開始“念字”并慢慢將音調升高,有助于聲音的放松、通暢,使發(fā)音器官與共鳴器官在自然狀態(tài)下協(xié)調運動,更好地找到上下統(tǒng)一的演唱通道,做好歌唱的準備。
不少聲樂學習者在演唱外國聲樂作品時更容易找到打開腔體咬字的感覺,而在演唱中國作品時,卻十分困難。
與意大利語相比,在漢語更講究字頭、字腹、字尾的自然過渡,即歸韻。一般而言,在歌唱時要求歸韻要快、準、干凈利落,不能把字要死,歸韻的過程又要自然、圓潤。
德國著名女高音歌唱家
伊麗莎白.舒曼(Elisabeth Schumann)德國著名女高音歌唱家,曾在美國以杰出的藝術歌曲演唱家著稱,不過她在歐洲的音樂活動則是包括歌劇和音樂會演唱兩個方面。有二十年的時光,她活躍在薩爾茨堡和維也納歌壇。由于她在聲樂演唱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她曾經得到當時奧地利、法國、丹麥、希臘等國家所贈予的榮譽。下面是她談到關于聲樂基礎訓練的一些意見。
建立聲樂藝術的基礎,有兩個重要的方面。第一、青年的歌唱者必須具有一定的音樂才能,他應該不僅有較好的聲音,還要有較好的樂感。第二、他必須接受專業(yè)的指導,讓他的才能能夠充分地、獨立地表現(xiàn)出來。但是必須認清,指導者不可能使聲音的發(fā)展達到原有條件所不可能達到的范圍。沒有哪位教師可以把美好的聲音放進學生的歌喉或贈給學生更大的才能,他只能對學生的才智加以發(fā)展,年輕的學習者要知道,從聲音訓練所得到的只不過是簡單的藝術表現(xiàn)手段,這種培養(yǎng)訓練是必要的。在達到一定水平來說,技巧是每個人都可以學到手的,但談到表現(xiàn)、氣質、風格,對于藝術家來說就不僅僅是技巧了。
在單純技巧方面,呼吸、氣息的支持和供應是最重要的。把喉嚨打開,使歌唱起來覺得放松,這就象肌肉的活動一樣是可以學到的,并且是練聲第一課就應該學的。呼吸的具體指導的方法,取決于教師,因為在這個問題上沒有兩位歌唱者所用的方法是完全一樣的。它既有近似性又有個別性,但必須朝著同一目標去發(fā)揮。呼吸必須深而滿,氣息的支持與供應必須借助于強健的腹部肌肉,氣息吐出所形成的音流必須有節(jié)奏地適合于所歌唱樂句的需要。
任何歌唱者,不論她是屬于哪類的聲音,都應該很細心地去練習顫音和頓音。這種技巧訓練對于聲音的鍛煉是非常切實有用的。顫音的練習可以使聲音輕快暢流;歌唱頓音可以使聲音結實穩(wěn)定和發(fā)展軟腭弓形處的靈活性與彈性。為了取得較好的共鳴效果,唱歌時軟腭必須力求適當?shù)叵蛏蠑U張,頓音練習是獲得這種狀態(tài)的一個最好方法。
練習顫音最好是從高音唱下來(而不是從低音唱上去)。這種方法便于保持連音不向下滑。要用較快速度唱顫音時,自下向上唱可以幫助聲音的響亮、清晰和位置恰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