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啦 > 學習方法 > 通用學習方法 > 高效課堂 > 如何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實施高效課堂

如何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實施高效課堂

時間: 欣怡1112 分享

如何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實施高效課堂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教育改革勢在必行,本著與時俱進的精神,教育改革要體現時代特點,為了更好促進改革的發(fā)展,樹立全新的教學理念,采用先進的教育方法和手段 ,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就必須構建先進而科學的教學模式。以下是學習啦小編分享給大家的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實施高效課堂的資料,希望可以幫到你!

  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實施高效課堂

  第一、改革師生互動方式

  改變以往學生被動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象,以改革歷史課堂教學為突破口,營造一個實事求是、崇尚真理、追求真理氛圍,對學生提出的不同意見、看法、觀點不隨便斥責或施加壓力,以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為學生的稟賦可潛在自由、充分發(fā)展創(chuàng)造一個寬松的環(huán)境,盡可能使教學過程成為師生教學相長、共同發(fā)展的互動過程。傳統(tǒng)教學中對學生學習態(tài)度的培養(yǎng),往往采用教師和學長督促、檢查、獎罰的方法,使學生感到外力脅迫而產生勉強學習的態(tài)度,從而不能主動地參與教學過程。開展自主學習活動是建立在學生的自我意識、主動探索的基礎上的,學生認識活動的強度和力度要比單純接受知識大得多。在這樣的活動中,學生會逐漸形成主動學習的心理傾向。在課堂教學活動中,具體的教學結構有:

  1、學導式。

  教師“引導為主,幫助解難”,學生“先學后教,當堂訓練”。在學生活動難以深入進行時,教師要適時地進行活動開導,這種開導主要是思維方法上的指點,而不是學習內容和答案上的暗示。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習過程中重在導疑、導難、導法。例如,在學習歷史必修一《明清君主專制的加強》時,可引導學生從政治、經濟、思想文化、對外關系等方面比較中、西方(英國)之間存在的差距,從中分析得出明清時期我國君主專制加強所產生的消極影響,可引導學生回顧從秦到清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加強的措施及趨勢,最后得出一個超越書本史實又是本課要解決的難點問題:“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在中國歷史上影響是巨大的,你能用史實作出客觀的評價嗎?”,然后引導學生借鑒以上問題分析、討論,結合所學知識,得出了令人滿意的結論。如此,他們不但能認真聽講,而且積極投入到學習中,在教師引導下不斷思考、不斷探索、不斷求知,課堂氣氛非?;钴S,教師教得輕松,學生學得快樂,教學效果也就顯而易見了。

  2、探究發(fā)現式

  (1)開展開放性問題的課堂討論,養(yǎng)成主動探究歷史的思維習慣。

  探究式課堂討論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探究的內容也是豐富多彩的。教學中既可依據教學內容的重點、難點,組織學生進行限時性課堂小組討論,如討論戊戌變法的性質、“洋務運動利大還是弊大?”等;也可結合學生經驗和生活實際,對重要的歷史問題進行專場課堂討論或辯論,如組織“你怎樣認識拿破侖”、“如何全面看待李鴻章?”、“辛亥革命是成功了還是失敗了?”、“蔣介石是不是抗日分子?”、“改革開放與本地區(qū)經濟的發(fā)展”、“思想解放潮流與社會發(fā)展的關系”等課堂討論會,使學生在爭辯討論中提高歷史思維能力,并養(yǎng)成競爭意識和合作精神。

  限時性課堂小組討論是探究式課堂討論的主要形式。開展專題性課堂討論則一定要精心選題、周密安排。在開展討論之前,教師還要指導學生充分利用校內外的學習資源,如圖書館、博物館、互聯網、歷史遺址遺跡和文物等,采取分工合作的方式搜集整理相關的資料,擬定討論方案和發(fā)言提綱,做好課堂討論的準備。同時,在準備和進行社會調查的過程中,教師還應引導學生向社會各界人士請教、座談,在實際生活中學會交往與合作,使合作從一種學習方式擴展成為學生一種基本的生活方式,使學生在探究性歷史學習中既學習知識,提高能力,也學會學習,學會做人,從而促進學生健康人格的形成,實現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三維一體的新課程改革目標。

  (2)開展主題探究活動,感受探究學習的價值。

  在平時的課堂教學中,我們時不時地教給學生一些查找資料的途徑和方法、介紹辯論的基本技巧和方法,組織學生進行合作、交流,以課堂討論、撰寫歷史小論文、制作小作品等形式開展探究性學習活動。

  在學完人教版必修二第1—4單元后有一個“探究活動課”——《中國民生百年變遷(20世紀初~21世紀初)——歷史展覽》。我們要求學生主要采取分工合作的方式進行主題探究,學習成果的呈現方式不做具體要求。結果,學生上交的作品讓人出乎意料。同學們的作品主要分成“衣”、“食”、“住”、“行”“風俗”幾種類別。以“民以食為天”為研究主題的小組學生,以小報的形式,配以文字、收集的實物票證、剪貼的報刊資料,闡述從古至今中國飲食文化的變遷;“衣”為主題的合作小組,寫了一份象摸象樣的調查報告,輔以手繪的素描圖案;以“住宅的變遷”為主題的小組撰寫了調查報告,從“人均住房面積”、“住房的種類及形式”、“住房環(huán)境”、“獲取住房的方式”等方面闡述了住房的變化過程及變化原因,還配以富有時代特征的自繪的能反映時代變遷的圖畫、剪貼的圖片和自制的圖表。還有學生寫了關于“風俗”、“交通工具”的專題研究。每個合作小組還把自己的成果制作成了課件,并派代表上臺演講。這節(jié)課同學們聽得特別認真,全神貫注,情緒高漲。

  3、問題情境式

  課堂提問是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最基本的教學方法之一。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設計不同類型具有一定梯度的問題,讓他們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逐一解決并得到提高。同時積極鼓勵學生提出問題,對于學生提出問題,哪怕是最簡單的問題,教師都給予一定的贊賞。有些同學提出的問題也有一定的深度,如秦朝為什么能夠建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對于中國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應如何評價等問題。這些問題的提出,是學生主動學習的結果,也是學生經過一定思考的結果。因此,教師在學生提問的基礎上,引導學生一起經過反復探討,最終得出結論。這樣,一些學生主動學習歷史知識的態(tài)度逐漸加強,對一些問題的分析能力得到加強,也掌握了一定的學習方法。

  第二、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培養(yǎng)探究學習的能力

  只有努力轉變以往那種學生在課堂上被動地聽和記,課后完成作業(yè),臨考前死記硬背的學習方法,才能真正將探究性學習落到實處。那么,如何才能能轉變學生的傳統(tǒng)學習方式呢?

  (1)教會學生掌握探究性學習的基本功

  探究性學習對學生的基本能力要求主要有如下七個方面:

  A、觀察;B、從報紙、刊物或互聯網上查找信息:C、設計調研方案;D、討論;E、做實驗;F、搜集、分析和解釋所獲得的數據;G、表達和交流。以上七種素質的培養(yǎng)非一朝一夕之功,要求教師耐心地、循序漸進地幫助和指導學生。

  (2)、指導學生撰寫歷史論文,幫助學生尋找、搜集和利用學習資源,逐步掌握探究歷史問題的方法

  中國歷史上有許多重要的歷史人物和重大的歷史事件,我在教學過程中積極鼓勵學生就此撰寫歷史小論文。教師要做到以下幾點,一是帶路,告訴學生撰寫論文的方法(史論結合),到哪兒去去尋找歷史?如推薦有關書目(這些書到什么地方可以找到),推薦可以搜集到有關資料的網站或網址,學習近現代的歷史還可采訪一些人物(重視口述史)。二是對學生的論文進行指導和評價。學生試著寫論文的過程中,就是一個探究歷史的過程,他們嘗試著用類似歷史學家研究歷史的方法,收集資源,并運用歷史資料,分析問題,作出合乎邏輯的解釋——當學生能自由參與探索與創(chuàng)新時,他們學得最好。

  (3)、培養(yǎng)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提高創(chuàng)造思維能力,養(yǎng)成主動探究歷史的學習習慣。

  所謂發(fā)散性思維,就是圍繞問題多方尋求解決問題的答案的過程?,F行的歷史教材,總的來講比較重視科學性、邏輯性,而對培養(yǎng)學生發(fā)散性思維方面并沒有足夠的重視。這就需要我們歷史教師在教學中來彌補,通過開展“歷史 小論文”、“歷史辯論會”“歷史創(chuàng)作”等實踐活動,引志學生多層次、多角度地思考問題,培養(yǎng)他們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例如,一個學生在歷史小論文中通過林則徐的“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的詩句,展開多方面的聯想。首先“縱向聯想”,指出林則徐舍己救國的力量源泉來自“民族的浩然正氣和熾熱的愛國之心”。接著展開“逆向聯想”,痛斥當今社會上少數只顧個人利益,不惜犧牲國家利益的社會渣滓。另外還展開“橫向聯想”,聯想到今天的青年學生應該繼承中華民族的偉大傳統(tǒng),不能辜負老一輩對我們的殷切期望,把建設祖國的歷史重任肩負起來。由一位歷史人物的事跡,這位同學就展開了如此豐富的聯想,充分體現了創(chuàng)造性思維發(fā)散性的特點。經常開展這類活動,會極大地提高學生思維的靈活性。

  (4)、組織歷史活動課,培養(yǎng)學生主動探究的能力

  人教版新課標歷史實驗教材中安排了不少活動課及“活動與探究”思考題,如有培養(yǎng)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故事會、成語大賽等;有培養(yǎng)學生動手能力的小制作、填圖;有培養(yǎng)學生實踐能力和與其他學科交叉、與現實生活聯系學習的能力調查、辯論會等。它們的目的就是通過比較集中的課堂教學活動,系統(tǒng)地培養(yǎng)和強化學生的探究性學習能力,同時也為教師設計和組織活動提供參考。我們可以采用教科書中的活動,也可以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教材內容,圍繞一定的主題,自己組織歷史活動。如歷史討論會、歷史辯論會、歷史知識競賽、歷史晚會等。

  總之,構建新型教學模式實施高效課堂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上述方式無疑是有用的。

  實現英語課堂教學高效性的方法

  我國大部分地區(qū)的英語教學存在著費時低效的問題,這是不容爭辯的事實。我們應該高度關注教學的有效性。那么什么樣的教學是有效的甚至是高效的呢?如何構建高效的課堂教學模式呢?

  1.高效的課堂是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

  為了構建高效的英語課堂 ,教師要轉變課堂教學觀念。 首先要確立和增強學生是“主體”而教師是“主導”的觀念。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和教師都是認識過程的主體,他們統(tǒng)一在教與學的兩種活動方式之中,而面臨的一個共同對象就是“英語”。教師雖為主體之一,在課堂上應發(fā)揮其“主導”作用,要把學生當作中心,引導學生發(fā)揮主體作用,并采取多種形式調動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從而改善師生關系,一改“居高臨下”、“我講你聽”的局面。關注學生學習的情感,為學生營造寬松、民主、和諧的學習氛圍。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成為有自覺能動性的人,教師才能發(fā)現學生的潛在能力和主動精神,為學生的心理和智力發(fā)展創(chuàng)造良性空間?;诖?,我們的課堂應注入更多的民主氣氛,創(chuàng)設一個民主、寬松、開放的活動空間,從而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新的熱情和能力,提高教學成績,使學生在學科上具體的進步或發(fā)展。

  2.高效的課堂應該是學生高度自主的課堂。

  從“交際論”的角度講,師生共同都是主體,即“雙主體”。而“自主”是學生主體的第一特征。高效的課堂應該在此基礎上,增強學生的主體意識,并通過教師的主導,使學生主動參與教學實踐,獨立思考,自主發(fā)展各種學習能力,以獲取必要的知識、強化學科技能。要培養(yǎng)學生的課堂自主性,就要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參與教師用創(chuàng)造性教法設計的各項語言交際活動。同時結合教材目錄、每個單元的“目標”,“復習要點 ”,各單元的“學習建議”(Tips)指導學生有效地采取各種策略提高學習的質量。

  3.高效的課堂應該是學生實踐與創(chuàng)新相結合的課堂。

  首先,高效的課堂是實踐的課堂。 無論是語音、詞匯、語法、語篇等基礎知識的講解,還是聽、說、讀、寫、譯等基本技能的培養(yǎng),乃至最終綜合英語能力的形成,都離不開教學活動(主要是課堂教學活動)的實踐。因此,英語教學本身就是實踐性非常強的一個科目。新課程中設計了“任務型”教學的活動,每個單元以話題為核心,以結構和功能項目為主線,組織和安排了聽、說、讀、寫的活動。教師在英語教學實踐中,在設計不同層次和多種形式的活動時,特別注意以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興趣為出發(fā)點,盡可能提供真實的情景,讓學生綜合地應用所學語言完成一些任務,促使他們獲取、處理和使用信息,用英語與人交流,在交際實踐中解決實際問題,完成某個項目。

  其次,高效的課堂應該是師生共同“創(chuàng)新”的課堂。創(chuàng)新的過程既是一個實踐的過程,也是一個通過發(fā)現、質疑、類比、分析、綜合、聯想、求異,而達到最后創(chuàng)造的過程。我們所謂的“創(chuàng)新”是指學生在自主學習的前提下,依托課堂教學,增強創(chuàng)新素養(yǎng),創(chuàng)造性地解決學習中的問題。創(chuàng)新離不開教學實踐,而素質教育又需要我們在實踐中創(chuàng)新。學生英語素質、英語能力的培養(yǎng)不是靠老師講出來的,而是靠學生個體在參與教學活動的過程中練出來的。所以,問題的關鍵是整個教學過程要創(chuàng)新,教師要創(chuàng)造性地在教學實踐過程中去拓展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取得創(chuàng)新成果,所以說,提高學生實踐能力和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必須而且完全可以在高效的英語課堂上得到統(tǒng)一。

  新課標下,要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素養(yǎng),創(chuàng)造性地學習,很大程度上決定于教師創(chuàng)造性的教。而教師的創(chuàng)造力是實踐中來的。首先對于一個教師來說,如何掙脫舊觀念的束縛,運用先進的、科學的教學思想來指導自己的教學實踐,如何根據實際恰當地選擇、運用教學模式、教學手段、教學方法,這就反應了一個教師的創(chuàng)造力。新課程教材提供了大量的活動,幫助教師采用啟發(fā)式教學方法,激活學生的思維,調動他們已有的知識和經驗,改被動接受為主動參與。許多綜合性練習、任務型活動和項目(Project),需要學生觀察、發(fā)現、探索、研究、動手實踐,集體合作,課內外結合才能完成。這些活動給學生獨立思考、大膽想象、發(fā)揮其創(chuàng)造性提供了較多的空間。

  4.高效的課堂應該是重視對學生學習過程的形成性評價的課堂。

  教師要重視對學生學習過程的形成性評價,以體現學生在評價中的主體地位。新教材設有assessing (自我評價) 欄目,鼓勵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斷反思、肯定進步與成績,找出問題,明確努力方向。同時,也使教師獲取教學的反饋信息,以便不斷改進自己的教學。要求打破傳統(tǒng)的單一分數制,采用多元的、多樣化的評價機制。改革評價體系,確立具體評價體系,實施形成性評價,建立學生《個人成長檔案袋》,注重學生在評價過程中的主體地位,引導學生進行自我評價和合作評價。評價項目包括口語、課堂學習及策略運用、書面作業(yè)、平常小測、組際競賽(合作學習)各方面,采用自評、組評、家長老師評價相結合方式,體現了評價主體的多元化和評價形式的多樣化,從而有力地起到對英語學習全過程的監(jiān)控作用,達到激勵學生的目的,使學生在英語學習過程中不斷體驗到自己的進步和成功,從而培養(yǎng)和激發(fā)起學習英語積極性和自信心,提高綜合運用語言能力。

  5.高效的課堂應該是師生互動,加強情感交流的課堂。

  面對新教材,教師要轉變角色,確認自己新的教學身份。新課程要求教師由傳統(tǒng)的知識傳授者轉變?yōu)閷W生學習實踐活動的組織者和引導者。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一個非常重要的任務就是為學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間與時間,在教學中,個別學習、同桌交流、小組合作、組際交流、全班交流等都是新課程中經常采用的課堂教學組織形式,這些組織形式就是為學生創(chuàng)設了合作交流的時間,同時教師還必須給學生的自主學習提供充足的時間。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交流,既有認知的交流,也可以通過表情、動作來實現情感的交流。教師應從“師道尊嚴”的架子中走出來,通過觀察、傾聽和參與,調控教學,照顧差異,成為學生學習的幫助者,發(fā)現學生思維的“火花”,并加以鼓勵,增加學生的自信。

  6.高效的課堂應該是教師教學藝術性與科學性相結合的課堂。

  外語教學既是一門科學,也是一門藝術,是科學性和藝術性的統(tǒng)一。總體來講,面對新形勢和新教材,我們既要重視知識的給予,更要重視能力的培養(yǎng),要把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努力創(chuàng)造條件和環(huán)境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語言交際活動,在實踐中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思維。教師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所運用的教學手段應靈活多樣。具體來說,如何組織教學,如何設置疑點,如何因材施教,如何創(chuàng)造課堂交際環(huán)境,如何啟發(fā)學生思考以及如何合理地多媒體等電化教學手段等等,處處都在體現教師在怎樣地把科學性和藝術性進行完美結合。

  具體來說,我們要向課堂45分鐘要效益,要成績,就要注意教學藝術性與科學性相統(tǒng)一。教師在講授語言結構時,要注意語言的交際功能和課堂教學的交際性。常規(guī)課堂要求是必備的,但英語教師要上好英語課,必須注意課堂上交際情景的構設,爭取把教材活化為接近于實際生活的話題,再通過不同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把話題活化為交際。在這里關鍵是教師的“導”。除了教參提供的導入、呈現、操練、練習和鞏固方式以外,對話課可以導成小品或短劇。而在閱讀課上,教師可以在講完必要的語言結構之后,由淺入深地設計不同層次的問題,讓學生參與和回答,也可以由此把閱讀的話題拓展成為與學生生活實際接近的討論或辯論題目,以鍛煉學生的自信心、發(fā)散思維、求異求異思維以及口頭表達能力,而對于不同的答案可暫時不予理論,要鼓勵學生對相同的問題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做出不同的回答。這樣,學生不但可以從課堂內容受到感染,而且可以從師生交際中得到激勵,并增強其主體意識,從而使個人智力得到發(fā)展,在相對輕松、和諧的語境中學好英語。

  構建地理高效課堂的原則及途徑

  一、充分的課前準備是實施高效課堂教學的前提

  構建高效中學地理課堂,充分的課前準備是關鍵。充分的課前準備包含兩層含義:老師的課前準備和學生的課前準備。

  1.教師課前準備。教師要認真研讀《課程標準》,摸清學情,依據學情制定適合學生實際的難易適中教學目標。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要求教師廣泛搜集與教學相關的地理文獻、地理現象視頻、影視劇、圖片等資料,以便在課堂上充分調動學生的視覺、聽覺和感覺,有利于學生知識的吸收與應用。為了更好地指導學生做好預習,了解學生在預習中暴露出的問題,以便在課堂上有針對性地進行課堂教學,有的放矢,教師應精心設計好導學稿,并提前發(fā)放到學生手中,要求學生完成相應預習內容,并在課前進行批改,摸清學生預習情況及集中出現的問題。

  2.學生課前準備。學生的課前準備主要是依據導學稿預習課本知識,形成對課本知識的基本認識,同時通過獨立思考、小組內合作探究及查閱相關資料等找出疑難問題,以便在課上有的放矢地融入課堂。

  二、創(chuàng)新教學是實施高效課堂的有效途徑

  要讓課堂教學擺脫以往以老師為主的填鴨式費時費力又成效不大的教學,這就要求教師改變觀念,研究現代教育教學理論,更新教育理念,以創(chuàng)新教育教學方式、方法,充分利用課堂教育教學主渠道,向課堂要質量。

  1.營造氛圍,激發(fā)學生思維的火花。課堂上良好的學習氛圍,能夠使人的個性得到自由、充分、全面的完善和發(fā)展,更能激發(fā)學生思維的火花,因此教師在課堂上要有親和力,要善于鼓勵學生回答問題,努力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通過營造這種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讓學生在一種自我、自主激勵中,不斷地發(fā)現并努力獲取自己所需求的知識與技能。

  2.精心導入,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導語是一堂課的切入點。地理課堂的導入應該精心構思,巧妙設計,使教學過程引人入勝,扣人心弦。如在學習《海陸的變遷》一課,導入時課件出示有關火山噴發(fā)和地殼變化的短片,讓學生初步感知地球的無窮變化,通過畫面感知讓學生產生走進地理的欲望,達到一種“未成曲調先有情”的效果,從而激發(fā)學生的興趣。

  3.合作學習,充分發(fā)揮學生主體作用。小組合作學習這種學習方式能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學習者的主觀能動性和學習積極性,因此教師在課堂上要讓學生根據目標或在教師的指導下,以學習小組為單位,充分發(fā)揮每個組員的作用,從不同的信息源中尋找相關信息,各自完成相關任務。通過小組合作與探究可以啟發(fā)和誘導學生自主學習、探索思考,幫助學生吸收和內化新知識。

  4.趣味教學,營造舒展愉悅的學習氛圍。一節(jié)課45分鐘,要讓學生時時保持注意力幾乎是不可能的,因此教師要適時拋出一些興趣點,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地理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心理,靈活選用講故事、做游戲、猜謎語等形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如在學習表達夏季風登陸時我國的氣候狀況,用“春風不度玉門關”表示夏季風只能影響我國的東部地區(qū),用“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說明氣溫隨高度的變化。這樣,課堂不僅變得有趣,不同學科知識的遷移進一步加深學生印象,一舉兩得。

  5.設計問題,搭建思維平臺。課堂上問題情境設計應把握好三個原則:一是設計的問題要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學生的探究欲望;二是提出的問題難易要適中,讓學生“跳一跳能夠夠得著”;三是對于難度大的問題,設計上要有梯度,讓學生感受在探究中獲取知識的喜悅。

  6.媒體應用,豐富教學手段。多媒體為高效課堂提供了平臺。在教學過程中充分利用現代信息技術,如通過制作PPT課件、瀏覽互聯網網頁、建設專題學習網站、觀看錄像視頻等多媒體教學手段,可以增加地理教學素材,使教學手段富有實效。通過多媒體讓地理教學大量的有關圖片插入、動畫、聲音和地理知識結合變?yōu)榭赡?,圖文并茂的效果,使學生多方位、立體型感知有些地理知識更容易掌握,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提高,教學效果很好,課堂效率得到提高。

  7.合理評價,催化學習動力。課堂教學評價具有重要的導向激勵功能,是落實素質教育、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重要途徑之一。課堂評價的目的是提高學習效率,提高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活動的積極性,喚醒并激發(fā)他們的探究熱情和創(chuàng)新欲望。及時、準確、積極、有效的“即時評價”方式,不僅對地理課堂教學起著重要的導向和激勵作用,而且對學生認識自我、建立自信有良好的促進作用,更能高效地促進學生發(fā)展。為此,我們在課堂上要積極倡導“立足過程,促進發(fā)展”的課程評價,重視評價的激勵與改進功能,使評價真正促進學生發(fā)展,讓評價成為高效課堂的“催化劑”。

  三、課后拓展是實施高效課堂的必要延伸

  課后是課堂的延伸,學生課后的學習是高效課堂啟迪、感悟的必然,也是學生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必然要求。教師要布置適當的練習鞏固,要引導學生課后去探究課堂所不能解決的問題,布置學生探究問題。教師課后要善于回顧、總結課堂授課的亮點和存在的問題,及時地寫出課堂教學反思,以便提高課堂教學技巧,最終達到打造高效課堂的目的。

  總之,要提高初中地理課堂教學效率,教師必須做好充分的課前準備,課堂上要以學生為主體,建立平等和諧的新型師生關系,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后善于總結反思提高。這樣一定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最終提高教學質量。

3691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