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啦 > 學習方法 > 教學方法 > 琵琶行并序教學設計

琵琶行并序教學設計

時間: 芷瓊1026 分享

琵琶行并序教學設計

  《琵琶行》是唐朝詩人白居易的長篇樂府詩之一。接下來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了琵琶行并序教學設計,一起來看看吧。

  琵琶行并序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1)積累詞語,掌握重點字詞讀音及字義,并靈活運用。

  (2)進一步掌握鑒賞詩歌思想情感和藝術特色的方法和技巧。

  (3)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課文,并能夠準確默寫。

  2.過程與方法

  (1)誦讀法:加深課文理解。

  (2)合作探究:給予學生思考空間,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3)啟示法:多角度思考問題。

  (4)比較閱讀法:注重知識的遷移、運用。

  (5)借助教材和多媒體等教學。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2)通過鑒賞詩歌的情感美和形式美,樹立審美情趣。

  【設計思路】教學三維目標的設定,依據(jù)的是文本、課后練習、教參和單元目標。

  教學重難點

  詩歌的敘事藝術以及音樂描寫特色。

  【設計思路】主要基于學生課前預習情況的反饋,并參考多方資料,提取了這兩個核心要點。

  課型:新授課

  課時:2課時

  【設計思路】課時安排為2課時,前提是有課前預習。

  教案概述

  《琵琶行并序》選自語文人教版高一必修三第二單元第六課,屬于閱讀鑒賞課,這個單元均是唐代詩歌,是唐代不同階段的代表作,展示不同詩歌藝術特色,既注重時代橫切面,亦注重縱向比較,這也是需要師生共同樹立的單元觀。單元目標是引導學生進入教學情境,樹立背景意識和審美情趣,把握好朗讀和背誦,所以,此次課的教學設計要緊扣單元目標。此外,教學設計要事先結合《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實驗)》里的相關要求,課標的第二部分──課程目標,就指出“閱讀優(yōu)秀作品,品味語言,感受其思想、藝術魅力,發(fā)展想象力和審美力。”必修三是高一下學期的課文,高一學生初具理性思維,也有相關的詩歌學習基礎,所以這次課以教參為輔助資料,側重文本邏輯層次,題目設計多是鼓勵學生發(fā)散思維。文本內容主要是借與“天涯歌女”的偶然相逢,唱出“淪落天涯”的悲慨。藝術特色主要表現(xiàn)在敘事和音樂描寫上。

  教學過程

  第1課時 整體感知

  一、課文導入

  以后人所做關于“高山流水”詩歌“摔碎瑤琴鳳尾寒,子期不在對誰彈!春風滿面皆朋友,欲覓知音難上難。勢利交懷勢利心,斯文誰復念知音!伯牙不作鐘期逝,千古令人說破琴。”引出知音話題,進而進入本篇課文。

  【設計思路】“高山流水”的故事,學生學過,以學生所熟知的舊知識來引發(fā)新知識,契合學生心理,同時,文本思想內涵的一面“知音之遇”,學生通讀文本是可以體會到的,這與學生課前的預習小成就暗合。

  二、文體基礎知識──“行”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白居易還有作品《長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種形式,后成為古代詩歌的一種體裁。三者雖名稱不同,實則大同小異,常統(tǒng)稱“歌行”。關于“歌行”,明代徐師曾《詩體明辨》曰:“放情長言,雜而無方者曰歌;步驟馳騁,疏而不滯者曰行;兼之者曰歌行。”明朝胡震亨在《唐吉癸簽》說,“歌”是曲的總稱,“行”是“衍其事而歌之”,是一種具有鋪敘記事性質的歌詞。其音節(jié)、格律一般比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雜言的古體,富于變化。

  【設計思路】該部分,用簡單的語言讓學生對文體有所了解。具體操作中可以讓學生來回答,教師來補充。

  三、創(chuàng)作背景

  1.詩序及其作用

 ?、俳淮鷷r間、地點、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經(jīng)過

 ?、诟攀雠门硎?/p>

  ③點明寫作動機

 ?、芏ㄏ氯娖嗲袀麘训母星榛{

  【設計思路】主要是讓學生理解詩序的作用,其中也有些知識點需掌握。此問題可以小組討論,教師點播補充。

  2.作者生平,尤重作者被貶的原因

  唐憲宗元和十年(815年)6月3日,在河北擁兵自重的藩鎮(zhèn)李師道、王承宗派遣刺客刺殺主張用武力平息叛亂的宰相武元衡,白居易首先上書,請求朝廷緝捕兇犯,以雪國恥。沒想到卻遭到了一些朝臣的嫉恨。白居易當時是太子左贊善大夫,已經(jīng)離開了諫官的位置。那些人說他不該越職言事,并誣稱白居易寫過“新井”和“賞花”的詩(其實是子虛烏有),不顧忌他母親是因看花墜井而死的,大逆不道。其中真實的原因是,白居易在此前任左拾遺、翰林學士期間,屢向皇帝上書言事,剖析朝政,還寫了大量諷刺社會政治的詩歌,像《賣炭翁》等,得罪了很多權貴。這一次政治打擊在白居易的一生中是最為沉重的。從此,他雖然也不失關心國計民生的赤子之心,但干預政治的熱情卻大大減退。只有了解這一政治背景,才能理解這首詩中詩人所表現(xiàn)出的壓抑和苦悶。

  被貶九江的第二年,一個深秋的夜晚,詩人到江邊送客,離別在即,惆悵縈懷。忽然,從水面漂來的琵琶聲,凝住了時空,吸引了主客,由此演繹出一段琵琶女的故事,更因之產生了一首膾炙古今的詩篇。

  【第三部分設計思路】:詩歌是心聲的外化,而不是無事生非,無中生有。《禮記·樂記》中說:“人心之動,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動,故形于聲。”讀古代詩歌,要有“背景意識”:詩人不能脫離他的時代,詩篇不能脫離詩人的情感。所以有必要,提示學生詩歌的創(chuàng)作背景。此題從兩個角度把握,一是詩序,作為該文本的有機組成部分;二是作者生平,做到知人論世。二者互為補充,利于學生充分把握文本。

  【設計思路】學生課前預習后,對作者的生平會有大體了解,所以此部分可以讓學生簡答,教師做適當?shù)难a充。

  四、整體感知

  1.配樂朗讀課文,讀準字音,結合注釋理解字義,讀對語氣。

  2.段落劃分,分條理析

  ①從音樂的角度,劃分為三部分。從音樂的角度,則要分析琵琶女一共彈奏了幾次樂曲,據(jù)此劃分段落,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第一段,送客聞琴。

  第二部分:第二段到第四段,應邀彈琴。

  第三部分:第五段,感言彈琴。

  ②按詩的內容,劃分為六個段落。可按故事的“發(fā)端-發(fā)展-高潮-結局”的思路考慮。

  第一段,寫送客聞琵琶之聲。

  問題設計:

  A.“潯陽江頭夜送客”,這七個字好在哪里?

  參考:“潯陽江頭夜送客”,僅用七個字,就點出地點、時間、人物,拉開故事的序幕,語言平易,如話家常,又高度凝練。

  B.作者選取了秋天哪兩種有代表性的植物,作用是什么?

  參考:紅的楓葉,白的荻花,來點染環(huán)境,描繪出一幅蕭瑟的清秋景象。如同小說的環(huán)境描寫一樣,把人物置于特定的背景中,給人以真切感,可謂“境界全出”。

  C.中間四句的作用。

  參考:敘寫離情別意,有景有情,情景相生。“無管弦”,為琵琶女的出場設伏,也與下文“終歲不聞絲竹聲”遙相呼應。

  D.賞析“主人忘歸客不發(fā)”與“主人下馬客在船”句式。

  參考:“主人忘歸客不發(fā)”與“主人下馬客在船”句式相同,一句之中兼寫主客,前后映襯。

  第二段,步入詩的主體部分,寫與琵琶女相見及聽她演奏的情形。

  問題設計:分別找出描寫詩人心情急切、琵琶女羞怯情態(tài)以及琵琶女精彩演奏的相關語句。

  參考:從“尋聲暗問”,到移船相見,到“千呼萬喚”,寥寥數(shù)語,寫出詩人急切的心情;從“欲語遲”,到“始出來”,到“半遮面”,輕輕幾筆,繪出琵琶女羞怯的情態(tài)。既然是知音,就無須更多的話語。琵琶女調弦校音,信手彈來,在詩人看來則是“未成曲調先有情”;待正式演奏,“大弦嘈嘈”,“小弦切切”,時而高亢,時而幽咽,時而舒緩,時而激烈,時而間歇,或如鐵騎馳騁,風雨驟至,或如珠玉落盤,鶯語花間。此情此景,令詩人嘆為觀止。

  第三段,敘寫琵琶女的身世。

  問題設計:

  A.第一句有什么作用。

  B.復述情節(jié),提示關鍵詞“先追憶”“繼言”“復言”。

  參考:以“沉吟放撥”兩句肖像描寫作為過渡,然后轉入琵琶女“自言”的情境中。先追憶往昔繁華歲月,青春年少,貌美藝佳,傾國傾城,風光無限;繼言時光流轉,人事皆非,少年不再,容顏衰老,以致“門前冷落鞍馬稀,老大嫁作商人婦”;復言“商人重利輕別離”,只好在這秋江冷月之中獨守空船,而每當“夜深忽夢少年事”,總是不知不覺地淚水縱橫,夢斷妝殘。

  第四段,寫詩人對自己命運的感慨。

  第五段,寫琵琶女繁管急弦、凄切哀婉的演奏,寫全場的人聽樂而動容,寫詩人淚灑青衫,無限傷感。

  【第四部分設計思路】通過朗讀,鞏固基礎知識,整體感知課文;段落劃分,提供兩個劃分角度,結合文本的段落編排、段落劃分難度、學情,在此采用第二種劃分方法。該部分的設計意圖是理清課文整體架構和段落內部邏輯。段落內部的問題設計,都有針對性的小點,問題形式設計多樣,能夠拓展學生的思維。

  劃分段落和概括段意的任務,讓學生以小組的形式討論完成。具體授課時,講到每段時,可以把設計的該段的幾個小問題展示在課件上,預留一定時間,讓學生合作討論。老師做適當?shù)囊龑А?/p>

  五、作業(yè)

  1.回顧本節(jié)課的知識點并熟讀課文。

  2.思考文本第二段音樂描寫特色及文本敘事藝術。

  琵琶行并序教學反思

  一、本節(jié)課反思如下:

  1 首先是讓學生通讀全文,整體感知課文,讀準字音,了解故事的內容,為下文的分析打下基礎,了解全文的感情基調。

  2 再讓學生找出全文中最能表現(xiàn)作者情感和主旨的句子,“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這樣有了一個切入點。讓學生解釋“淪落”的意思,并找出淪落人指的是誰,即琵琶女和詩人自己。

  3 既然琵琶女是一個淪落人,你找一找表現(xiàn)琵琶女淪落的段落,即第三自然段。在感知著一段落時,先讓學生讀一下這一自然段,并讓另外一名同學點評一下該同學讀的好不好。最主要的是讀出感情這一點做得怎么樣,應該用一種什么樣的語氣來讀。再讓學生思考你眼中的琵琶女是怎樣一個形象,她心中充滿了怎樣的情感,再讓學生去讀一讀,品一品。

  當然也可以換一種方式,讓學生談一談你有沒有不理解的地方,找出來大家一起學習一下。這樣自主生成的問題比較容易為學生所接受。當然主要還離不開琵琶女的形象這一核心問題,以及表現(xiàn)手法的運用。

  4 琵琶女和白居易,一個是大男人,一個是小女子,一個是朝廷命官,一個是民間藝人,一個高朋滿座,一個獨守空船。他們同在哪里?

  5 他們之間雖然出身、經(jīng)歷有很大的不同,但是也有相似之處:①一個“本是京城女”,一個“去年辭帝京”,都是從京都長安來到遙遠偏僻的江州;②一個是名滿京都的藝人,一個是才華橫溢的詩人,都有出類拔萃的才能;③一個因年長色衰而嫁商人,一個因直言相諫而遭貶謫,都有由榮至衰的不幸遭遇,都同樣懷著滿腹的“幽愁暗恨”,過著冷落凄清的寂寞生活。

  正因為如此,詩人寫琵琶女高超的技藝,正是為了通過表現(xiàn)琵琶女的悲涼身世來喚起人們對琵琶女的同情;而詩人寫琵琶女的悲涼身世,又是為了表現(xiàn)自己政治上的失意,抒發(fā)郁積心中的左遷之愁、貶謫之恨。這正是作者的寫作動機。

  琵琶女彈奏完后,為什么滿座重聞皆掩泣?觸發(fā)了人們對于自己坎坷命運的反思,進入了人類共同的情感領域,從而具有了永恒的生命力,跨越千年而不朽。

  這兩句是全詩的主題所在。詩人通過淪落天涯的歌女的一生,來抒發(fā)自己憂國遭貶的政治苦悶。把對琵琶女的無限同情、對被貶謫的滿腔幽憤、對封建社會冷酷黑暗的揭露交織在一起,是封建社會中一種帶有普遍意義的典型情緒。這兩句寫出了人們對苦難生活的共同體驗,又由于詩句簡明準確,情意合一,所以能夠在歷史的長河中激起廣泛的同情,成為人們表達同病相憐、互相慰藉的傳誦不朽的千古名句。

  6 是什么把琵琶女與詩人聯(lián)系在一起的?音樂。

  7 我們就來看一看作者是如何描寫音樂的?然學生找出你認為最精彩的句子,并談一談精彩在何處?

  抓住比喻的修辭 空白的手法(或側面描寫) 情感的滲透

  音樂是心靈的語言,音樂是溝通的橋梁,它把琵琶女與詩人兩個素不相識的人聯(lián)系在一起,成為精神上的知己,產生了感情上的共鳴??梢詫憣β?lián)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如為“一曲琵琶傳千古”擬寫上聯(lián)。同學們讀了這首時候有很多的理解與感悟,請把你對這首詩的理解與感悟用對聯(lián)的形式表達出來。

  8 重讀課文,加深對這篇文章的理解,讀出你的感受來。自由的讀、大聲的讀、有感情的讀。

  概括一下就是:淪落----淪落人-----琵琶女、詩人-----分別賞析------同在何處、有何相似點-----是什么把他們聯(lián)系在一起------音樂------對音樂的描寫(比喻、情感、空白)讓學生分析精彩的段落,談一談、議一議。

  二 反思失誤:

  1 讀得不夠;詩歌是朗誦的藝術,多讀才能體味出詩中的內涵。開頭可以讓學生先伴隨著音樂讀一遍課文,整體感知;在分析完琵琶女的形象后讀一讀感悟女主人公的內心世界,分析完詩人的經(jīng)歷后可以讀一讀體味詩人的情感;最后讀一讀全文可以增加學生的情感體驗,感受藝術的魅力。

  2 對于學生的主體地位尊重不夠。教師自己的講解過多,沒有讓學生動起來。如,可以讓學生讀完第三自然段后提一提自己的問題疑惑,第四自然段問一下你有什么疑惑。關注學生的需要的課堂才能是高效的。


猜你感興趣的:

1.白居易《琵琶行》優(yōu)秀教案

2.高中語文必修3《琵琶行》教案

3.九年級上冊語文琵琶行預習教案

4.高二語文琵琶行并序原文及譯文

5.高二語文上冊《琵琶行并序》課文及翻譯

33583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