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啦 > 在線閱讀 > 隨筆 >

關(guān)于琵琶演奏家湯應曾的隨筆:明末清初邳州琵琶王湯應曾

時間: 鳳婷1158 分享

  編者按:湯應曾是明朝末年一個著名的屁吧演奏家,我們可以從王猷定《湯琵琶傳》中了解到湯應曾的事跡。

  清朝初年,王猷定著的《湯琵琶傳》被漲潮編輯在《虞初新志》一書中。湯琵琶是人們送的雅號,原名湯應曾。王猷定是湯應曾的好友,知音。在相處的日子里,他漸漸地了解到湯應曾的身世和成就。

  湯應曾,邳州人,生于明萬歷年間(1581—?)從小愛好音樂,聽到別人唱那高亢激昂或委婉凄涼悲壯的歌曲時,感動得他情不自盡地流下眼淚來,有時甚至嚎啕大哭。長大了自己學習唱歌,時間長了,自己唱的歌曲比村民們唱的更勝一籌,打動著聽歌者。他從內(nèi)心舒發(fā)自己的感情去唱,也深深地打動著自己;發(fā)自肺腑的民歌或流行普遍的歌曲,一曲唱罷,不由自主地使他潸然淚下。母親不理解便問為何悲傷流淚呢。應曾答道:“我并不悲傷,是那美妙動情的歌聲打動了我,就不由自主地哭了起來。”后來湯應曾學彈琵琶,每天閑時在家中的石楠樹下摸索著彈起家鄉(xiāng)流傳的民歌和世間傳下來的古曲等,彈奏水平一般。他家境貧窮,老屋即將傾倒,便在石楠樹旁新蓋起了茅草房,和老母親搬到新居。他無妻子兒女,在家中朝夕侍奉老娘。鄉(xiāng)鄰們咵他為孝子。

  明朝崇禎年間,當時全國出名的彈琵琶大師就數(shù)李東垣了。后來藝術(shù)傳給了江對峰,他苦心學習,掌握了師傅傳給自己彈撥琵琶的要領和技巧,很快又名播京師。江對峰把琵琶的藝術(shù)被陳州蔣姓的一位隱士所傳承下來。當時周藩王有女子樂隊幾十隊,藩王就請蔣隱士教樂隊琵琶。幾十個樂隊跟著蔣學藝,不得要領,都學得很膚淺,彈奏起來沒有激情和哀婉味,使得藩王很是失望。湯應曾拜蔣隱士為師,虛心學習,掌握了要領,鉆研技巧,反復努力彈奏,使每個音符、休止、節(jié)拍彈奏時掌握得非常準確,只一年時間,便名聲大震。周藩王聽到后便召見了他。湯應曾當場演奏了宮廷的名曲和民間傳唱下來的民樂,藩王聽得入神了,曲罷還沉浸在琵琶聲中,急令再彈一曲。一曲比一曲彈得好,藩王聽了還想聽,隨即將宮中很名貴的碧縷牙鉗琵琶賞賜給他,命湯應曾穿上宮中的錦衣,在宮中演奏《胡笳十八拍》,《陽春白雪》。湯演奏的樂曲聲音高亢,凄涼,異常動人。藩王將他留在宮中,再賞賜每年供給粳米萬斛,以供養(yǎng)他的老母親。從此湯應曾一時名播大梁一帶。老百姓和各級官員們都想和湯應曾交結(jié)朋友,聆聽他彈奏一曲,但湯應曾很矜持,輕易不在一般場合演奏琵琶。

  征西王將軍聽說湯應曾琵琶彈得很出名,把他召到幕府中隨軍西征。湯應曾跟隨軍隊來到嘉峪關(guān),張掖,酒泉等地,每逢軍隊閱兵,征西王進行打獵時,都命令他演奏塞上曲以壯軍威。王將軍有個部下首領叫顏骨打,是胡人后裔,善于布陣殺敵,他臨戰(zhàn)前,總是請示王將軍批準湯應曾彈奏琵琶鼓舞士氣的壯志之曲,然后萬馬奔騰,殺向敵群,每每凱旋而歸。

  嚴冬大雪紛飛,隊伍開到榆關(guān),應曾在馬上聽到從遠處傳來篳篥凄慘的哀樂聲,打動著他的心,想起老母親孑身一人,孤苦伶仃,無人照顧,就失聲痛哭起來,便辭別將軍,星夜往家奔走。夜宿在一家酒樓上,由于回家心切,夜不能寐,便將琵琶拿過來彈起思鄉(xiāng)曲來。人寂夜靜,悠揚哀鳴的曲調(diào)使聽到琵琶弦音的人無不動容,流淚。拂曉鄰家少婦登樓拜見,敘說昨晚聽到思念之情,琴聲切切喚醒了我的悲哀,并說我守寡十年,相依為命的老母也去世了,想嫁個心有靈犀之人,愿侍候先生一輩子。湯應曾說:“我能接受你,可你能始終如一地孝敬老母親嗎?”女子欣然應允,兩人便返回邳州。

  襄王久慕湯琵琶大名,便派員聘請他在宮中演奏琵琶,一去便是三年。一天,他懷抱琵琶,泛舟洞庭湖上,突然狂風大作,濁浪排空,艄公驚慌失措,湯不慌不忙,置若網(wǎng)聞,仍專心致志地彈奏他的琵琶。他望見“白云盤里一青螺”的君山,心潮澎湃,坐在船頭彈起《洞庭秋思》來。風浪慢慢地停息了,船靠岸時,一只老猿從水草內(nèi)躍入船中,哀嚎半夜,湯感到蹊蹺。天亮時,那老猿突然抱起琵琶躍入水中。湯應曾痛失心愛之物,很是惆悵,也就不再彈琵琶了。他辭別襄王回家探望,母親健在,而妻子已去世了。墳墓就在家宅一旁。母親告訴他,妻子去世那天黃昏,有一老猿在戶外哀啼,開門看不見蹤跡,妻子對母親說:“我等郎君一直沒回來,老猿又在大門外啼哭,是不好的征兆,我將不久于人世了,久違郎君的琵琶聲了,如果他歸來,請母親轉(zhuǎn)告他,為我在石楠樹下彈上一曲吧!”湯應曾聽了母親的話后,不禁悲從心中來。黃昏,置一杯濁酒于墳墓旁,彈起了琵琶來,聲聲凄楚,哀婉,回蕩不絕。從此應增變了,他癲狂放縱,沉迷酒色。崇禎末年,天下大亂戰(zhàn)爭頻繁,背負著老母親在軍中兜售零食,一代琵琶王淪落耳聾,眼瞎,鼻豁的臟老頭。人們都紛紛地躲開他。偶爾有人召他去彈上一曲,也是隔著屏障只聽琵琶聲而已。

  湯應曾一生所彈奏古曲大約百余首,風格大多有風雨雷霆之勢,其曲風有如愁人思婦,有的如蟲獸在嚎叫,有的如風吹草木的嘯吟聲…….萬千種聲音不在琵琶聲中,卻惟妙惟肖地表達出來。他最得意地一首就是楚漢相爭的《十面埋伏》了。當兩軍交戰(zhàn)時,聲動天地,好像數(shù)不盡的瓦礫在天際橫飛,靜下心聽,有兵器撞擊聲,鼓聲,劍弩聲,人馬過招聲,紛繁嘈雜,一會兒又歸于平寂。過了半天,聲音慢慢地從地平線上滾過來,哀怨而隱約的好像楚軍的歌聲,凄涼而悲壯的,為項羽悲壯而慷慨的聲音和告別愛妾虞姬的聲音,項王陷入大澤,漢軍騎兵的追擊聲仿佛就在眼前,追至烏江,項王自刎的聲音聽得那么真切,百騎踢踏蹂躪,那是漢軍將士在爭奪項羽是人頭啊!九里山之戰(zhàn)仿佛重現(xiàn),聽者開始有些興奮,繼而感到毛骨悚然,最后只有失聲痛哭。

  湯應曾,六十歲的時候流落到淮浦一帶。有桃源人路過淮浦見到并同情他,載著母親和他一同到桃源來。后來就不知所終了。

  作者:張玉迎

  公眾號:文化佳園

  本文為原創(chuàng)文章,版權(quán)歸作者所有,未經(jīng)授權(quán)不得轉(zhuǎn)載!


3936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