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威的森林》的讀后感9篇
《挪威的森林》的讀后感精選9篇
《挪威的森林》講述了主角渡邊糾纏帶情緒不穩(wěn)定且患有精神疾病的直子和開朗活潑的小綠之間苦悶彷徨,最終展開了自我救贖和成長的旅程。下面是小編精心推薦的《挪威的森林》的讀后感,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挪威的森林》的讀后感(篇1)
《挪威的森林》看了些許時日了,總想寫點什么,昨天一位以為我對村上的作品理解頗深的朋友就書中幾個精彩片段向我發(fā)問,我的回答讓她大失所望,于是答應她重拾禿筆把我的理解寫給她看,于是又有翻開此書的機會。
在我看來,永澤是代表一類“沒心沒肺”的人,他的一套關于人生的理論以及自己所謂的成為“紳士”的行為規(guī)范帶有太多讓人觸之心涼如冰的冷色,不消說是親身歷練,只是多注目一眼也會讓你迅即染上某種病癥――剛強者一杯溫水即能恢復如初,柔弱者則久久地囿于其中不能自拔。我不愿面對這本書的原因有二:一是直子,渡邊兩人所構建起來的讓人憂郁的關聯(lián)讓我決絕地認為這個世界所給我們的指引著實黯淡無光,死亡倒不失為一種精神釋放的去處;二是永澤這個太“硬”又帶點灰色調“炫”了一點的角色,委實讓我閱之如梗在喉,雖然他的話有時對人性的嘲諷往往一語中的――“所做的,不是自己想做之事,而是自己應做之事。”――入木三分!村上用八十年代的筆觸去緬懷六十年代的動蕩,無聊,壓抑,彷徨,消沉,以及對愛情的無望,時空的更迭便生出高于事件本身的幻象。
在二十世紀的時空對于我們來說還只是將來時時,人們總想著到了二十一世紀所有的一切都會好起來的,可世紀的鐘聲敲過以后,人們失望地發(fā)現(xiàn),身旁只是多了幾件新奇的物什――那新奇隨著時間的流逝也會消失殆盡,但有希望總是好的,生活總是不斷地在給你機會。一則笑話云:一對窮人夫婦,一日得到神仙幫助,可滿足他們三個愿望。饑餓的農夫立即說要是有根香腸吃就好了,話音剛落,香腸出現(xiàn)了。他的妻子見他就這么浪費了一個愿望,都快氣瘋了,遂詛咒他,讓這根香腸長到他鼻子上去。她的愿望也實現(xiàn)了。故事的結局也就是第三個愿望自然是取下那根該死的香腸。這個笑話在我看來是如此殘忍:你有機會實現(xiàn)自己的愿望,但你未必就能抓住這個機會。閑下來的時候我問自己:如果給我三個機會,我的愿望是什么?第一個念頭是我要健康要快樂,遠離失意。細想一下,卻發(fā)現(xiàn)這些愿望受亦舒張愛玲小說影響太多以致過于苛求:我現(xiàn)在并非不健康,一口氣可打四個小時網球;也不乏快樂的時刻;沒有失意的襯托,我的得意和快樂豈不乏味?
《挪威的森林》的讀后感(篇2)
用了連天的時間讀完日本作家村上春樹的長篇小說《挪威的森林》,有一些不得不記下的感受,又擔心記下的東西過于膚淺,然而怕又沒有耐心,更多是怕沒有時間繼續(xù)讀完第二遍,所以索性還是把自己可能尚未成熟的種種感受寫落紙上??赡苁橇晳T使然吧。
這是一本很封閉的書,沒有過多地去敘寫那個時代的背景,而且,我對于日本的文化和歷史又知之甚少,這就是我擔心不能深入理解作品的一個原因。我所說的封閉只是一個外界環(huán)境的封閉,而決非作品中典型人物心理上的封閉,相反,對人物的刻畫上,它給了我很大的震撼力,不僅僅是身體上的震撼力,因為曾有人對我描述說這本書很黃,我感覺這失之偏頗,它更多地給我了心理上的震撼。這震撼很強烈,而且是全方位的強烈。
愛情、友情和性交織在一起,融洽、沖突、此起彼伏。從誕生到死亡的整個過程,充斥著憂郁、痛苦的掙扎和無所畏懼的解脫,畸形的性接觸和近于病態(tài)的心理。抽象而出的一個個不正常的人,不正常的心理,把活的部分拖進死亡,又把死亡拖進活的部分,終于是從不成熟走向成熟。
你愛不愛我?這不再是可以簡單作答的問題。女人往往會把愛和性攪和在一塊兒,男人卻會毫不猶豫地把他們分得很開。所以渡邊不止一次地把愛的程度描寫成像在春天的絨綠里和可愛的小熊打滾,很純真浪漫的情愫。男人對于性的態(tài)度和女人往往大相徑庭,永澤可以借以消遣,甚至近于病態(tài)的追求,渡邊也一樣,只不過他把性分的細化了,有愛的性和無愛的性,有性的愛和無性的愛,甚至更加可以細化到友情。
所以在文章開始處的伏筆更有意思,直子講的那草皮掩過的讓人毛骨悚然的井,男人會小心翼翼地去提防,而女人,包括直子,因為不怕,或者那怕只是潛意識的怕,所以終于掉進去,是偶然之中的必然。愛,走得太近,付出得太全部,就可能變成相互的傷害。這些與性無關。玲子擁有的僅僅是友情和性,所以有一份不完整的幸福。另外,玲子又是超凡脫俗的女性,她可以把性從愛中解脫出來,坦然面對美好的生活,這區(qū)別于一般,顯得很不容易。
談及作品中悲劇性的人物,直子和初美,雖然通往悲劇的路途,一個激騰一個平坦,但其根蒂都在于對性和愛有太完美的憧憬,想得到的完美又不可能,終于導致悲劇。而綠子則很幸運地擁有確實的性和允諾的愛,更加堅強和果敢的性格給她帶來了看似較完美的結局。有更多的時候,幸福要依靠自己去爭取。
總的看來,這是一本區(qū)別于以往的更模糊,其實包含更加深邃思想的書?,F(xiàn)在是一定不能完全體會作者思想的,因為年輕,或許,再經過十幾年的生活煉勵,重讀到這本書,重見到這篇文稿的時候,我會有更澎湃的感受。
《挪威的森林》的讀后感(篇3)
是本好書。好在哪里卻說不清楚,只不過記得讀時帶來的震撼。與一般網絡小說不同,名著的作者們最不缺的就是格局,那以小見大,跳脫于生活內外的哲理,是引起共鳴的基礎。
比如,這本書大概講的是渡邊與一群人的故事吧,而這群人可以從某個維度上劃分為三類,一種將渡邊扯向生活的邊緣,比如木月和直子;一種盡力讓渡邊重回生活的軌道,比如小林綠子;而最后一種,則是主人公在這世界兩級徘徊的“引渡人”——玲子。
我們每個人的生活中都有前兩種人,但第三種引渡人卻是可遇不可求的。這是幸或是不幸,誰都無法定義。至少我沒有遇到過這種人。
讓我印象最深的也就是玲子了,她曾在渡邊迷茫負罪之時一度開導他,眾多震撼人心的話語,我聽了就如同啟發(fā)我自己一般。比如,她曾告訴渡邊愛上兩個人并不是什么罪過,就像在風和日麗的天氣里蕩舟于美麗的湖面,我們會既覺得藍天迷人,又深感湖水多嬌 ——二者同一道理。
不過,雖然沒有遇到玲子這樣的人,但還是希望能早些聽到那句“不要用不自然來磨損自己的青春”。也許,這才是我讀完本書又久久不能釋懷的基礎。
《挪威的森林》的讀后感(篇4)
《挪威的森林》算是我看過的第二本日本文學作品,同《活著,即修行》一樣都是直白的,直白的都露骨,挪威的森林深刻讀后感。我讀小說從來沒有把里面的人物全部記住,這本小說是我唯一的一個記住了所有出現(xiàn)的人物的小說。
如同當年讀《花季雨季》一樣,我錯過了這本作品風靡一時的盛景。別人幾年前讀得心潮澎湃的作品,我到現(xiàn)在才想起來或許該翻翻。
沒想到高中時寫為周記的那篇《花季雨季讀后感》,竟可以原搬過來給《挪威的森林》。當然,十幾來我必然是有成長的,至少不會再憤慨為什么這樣的書有那么多人追,合上最后一頁,只是長舒一口氣。
相較于歡快的記憶,人們總是對糾結陰郁的感覺更不能釋懷。得不到的,沒抓緊的,尤其是痛苦辛酸中還能品到一絲甘甜的,理由充分到一輩子都揮之不去。只是大多數(shù)人還是向往陽光的。陰郁的思緒在心里悄悄找個角落藏起來,然后和看來單純快樂的人一起走接下去的路。至少這樣,不會懷疑起自己放聲大笑的權力和勇氣。
或許我真的錯了,又晚了很多年去讀一本原本會引起很多感慨的好書。我也很想走那條路,大家都走的那條。
《挪威的森林》的讀后感(篇5)
《挪威的森林》里,只有三個人知道尊重自己感覺的涵義。其中渡邊、綠子是天生就知道,而玲子則是在渡過痛苦的海洋后才到達彼岸。
渡邊、綠子是現(xiàn)世社會里兩顆絕無僅有的璀璨明珠。他們天生就懂得尊重自己感覺,不會因為內心感覺奇特、“骯臟”、自私而刻意壓抑它們,他們天生就有抗拒“非黑即白”的現(xiàn)世道德的.力量。他們不會自己把自己看成怪人,別人把他們看成是怪人的時候,他們也不會認為自己是怪人。只有內心強大的人才會如此。
只是渡邊與綠子獲得尊重自己感覺的途徑不同。綠子尊重自己的方式仿佛是從外部世界獲得的,不隱瞞自己的感覺,不用非此即彼的現(xiàn)世道德約束自己,是綠子與自我和解的方法,是綠子尊重自己的感覺的途徑,也是她深深吸引渡邊之處。
渡邊天生淡定從容,現(xiàn)世規(guī)則控制不了他,他自己也不控制自己。在他那里,既也善也無惡,既無好也無壞,既無忠也無奸,他“既不辯護也不解釋”。他像海上一葉小船,既無帆也無升帆的欲望,只任海風海浪任意把他吹到任一個角落。他在哪兒都是他自己。
渡邊選擇綠子合情合理,只有綠子才是渡邊內心感覺的棲息之地,綠子是渡邊自我的實現(xiàn)之地。一開始,渡邊以為自己只會迷戀純而美的直子,但渡邊最后認清了自己的內心,對綠子說:“但見不到你后我才深深意識到——只因有你,我才得以好歹堅持到現(xiàn)在。而失去你之后,我實在孤獨得好苦?!?/p>
《挪威的森林》的讀后感(篇6)
就在昨日,讀完了《挪威的森林》,書買了很久很久,久到記不清是什么時候買的。
這是一部自傳或者說是戀愛小說?我不知道,也分不清。我膚淺的認為這是本不折不扣的“小黃書”。當然,這只是玩笑話。
看到結尾處:突然明白,這么多天的陪伴到這里就結束了,不論是你和玲子或是我和你們,都到了該說再見的時候。但我相信,總有一天我們會再見面的。
一開始抱著隨便讀讀的想法,最后卻被吸引。
對于文中的我,村上說很多人認為那就是他,他自己否認,但多少會有些影子。但是誰又知道呢?
放在當下,他一定是個公認的渣男,濫情又極其不負責任。但在書中,我愿意承認他是個好人。
他好幸福啊,有朋友,同那么多女人睡覺,還一面在學校學習。我始終無法看清他的真心,游走在兩個女人之間,直子于他而言是內心深處那個渴望卻得不到的人,而綠子卻是給他生活帶來希望的人。
最后,大家好像都沒有收獲愛情。
說實話我講不清從這本書中領悟了什么,愛情、友情、死亡還是關于xing,不知是我愚笨還是我太年輕?
《挪威的森林》的讀后感(篇7)
最近兩天,看了村上春樹的小說《挪威的森林》,感覺還不錯。
摘錄:
1、沒有人喜歡孤獨,只是不愿失望;
2、做自己該做的,而不是做自己想做的;
3、死不是生的對立,而是它的一部分;
4、我不喜歡被任何東西牽制??;
5、死不是生的對等,而是潛伏在我們的生之中;
6、我們活著,同時在孕育死亡。
村上春樹的文章就是這么讓人突兀,而且充溢著古典和浪漫,幽雅和恬靜。
“周圍走過的人無不直盯盯地看著我們,但我已不在顧忌,我們是在活著,我們必須考慮的事只能是如何活下去。”也許痛會讓人不能自己,當新的事物出現(xiàn),你不該為過去感傷,應該去面對新的生活。人生,不能一味沉浸在瀕臨絕望的海洋中,應該試著去發(fā)現(xiàn),事實上你想象得到的那個遠比現(xiàn)實來得糟糕。死的價值正是提醒我們沖破思想的囚籠,邁向幸福的動力。畢竟就像文章主人公說的,無論怎樣的哲理,怎樣的真誠,怎樣的柔情,也無以排遣這種悲哀。我們唯一能做到的,就是從這片悲哀中掙脫出來,并從中領悟到某種哲學。
完美不是在風平浪靜的海面上行駛的船,而是暴風雨過后灑在甲板上眩目的陽光,完美不是來自由我們對它的執(zhí)著追求,而是源于勇于面對磨難的堅強的心。
《挪威的森林》的讀后感(篇8)
初讀村上春樹的作品被吸引,似乎在作品中體驗,又似乎是個旁觀者。
挪威的森林貫穿全書的就是作者多次提到了的,“死不是生的對立面,而作為生的一部分永存”,全書的結構也如作者所說,并不以死為終結,這里有作者的無奈即每個人都會死,也有作者面對生活的勇氣即有死才有生。作品中最主要是兩次死,很相似的兩次死。一次是木月的死,木月死后直子和渡邊的關系便開始了,另一次便是直子的死了,按玲子的話說就是“你選擇了綠子,而直子選擇了死”兩次都是由死而引出了新生。另一個相似之處是,木月在死前見的最后一個人不是他最愛的直子而是渡邊,這似乎應該是木月把直子托賦給了渡邊,直子在死前見的最后一個人也不是渡邊而是玲子,同理應理解為直子把渡邊暫時托賦給了玲子。
書中所描寫的幾個主要人物都是醒著的,但由是他們價值觀不同,心理成熟程度不同,所以他們的生活本身是有著巨大差異的。
渡邊本書的男主角,一個實在是很普通的人物,普通得讓人難以留下印象。他對學校這個小社會內部虛假、骯臟也是很厭惡的,但他卻也沒有去改變這一切的想法,甚至有點逆來順受的意思,因為他很清楚這是無法改變的,這就是渡邊的無奈了。不過這家伙最強
《挪威的森林》的讀后感(篇9)
故事對于有過學生生活的人來說,或多或少讓你感到有一些熟悉的味道,當然我也不例外。相對于讀的其他小說,《挪》描述的故事更加貼近地氣,仿佛就發(fā)生在你的身邊,共鳴感十分的強烈。像《百年孤獨》中描述的還是拉美情景,其中很多故事只發(fā)生在作者想象里,真實世界怕不會是真的,總給我一種“很飄”的感覺。
在看這本書前,記憶中自己應該是看過“挪威的森林”這部電影的。為什么說應該是呢?因為電影中情節(jié)只能記得個大概,十分模糊不清,也不知道自己只是看了海報還是真的電影也看了。我向來也不深究,也許將來某天自己就悟了呢,說不定。
也是看了這本書之后,才知道還有首歌也叫“挪威的森林”,村上在寫書時就已經很喜歡這首歌,這書名也是可以了??赐陼?,我決定把電影再看一遍(或是),把歌也找到聽一下(或是),讓內心去感受一下那時那刻。有時候刻意的去模擬一些場景,確實是能讓自己更好的理解它。小說閱讀起來十分流暢舒坦,故事很豐富充盈同時有很質樸無華,沒有那些浮夸的跌宕起伏,顯得真誠。書中很多情節(jié)描述多少有點色情成份,但給人的感覺卻又那么的自然,不得不給作者點個贊。
有一定閱歷再來讀是最好,能更加深入理解故事的內涵。但細想想,如果能更早的就讀過這本書,說不定學生生活會更加精彩,但也不一定,搞不好更加糟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