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啦>在線閱讀>讀后感>

赤壁賦讀后感1000字3篇范文

時間: 慧瓊818 分享

  《赤壁賦》通篇以景來貫串,"風"和"月"是主景,"山"和"水"輔之,全文緊扣風、月來展開描寫與議論。以風、月之景開卷,又于文中反復再現(xiàn)風、月形象。那么大家閱讀了之后都有哪些感受呢?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壁賦讀后感1000 3篇,供大家參考。

  壁賦讀后感1000篇一:

  這周我讀了《赤壁賦》,蘇軾的這篇賦可謂構(gòu)思巧妙,先寫了游之“樂甚”,然后筆鋒一轉(zhuǎn)引出“客之三悲”,再有“蘇子二論”來收尾。而精駭?shù)?ldquo;蘇子二論”也不由得使我產(chǎn)生了一些感想……

  先談談蘇子的“何羨論”吧,我認為“何羨論”給我一種看待問題的新角度—辯證。的確,事務應被分為而來看待,這樣一來,你往往會發(fā)現(xiàn)一些令你欣悅的東西,既能安慰自己,又能激勵自己,提醒自己,給自己全新的動力,可謂好處多多。

  再說蘇子的“共適論”,“共適論”則向我們揭示了一種既簡單又復雜,既淺顯又深奧,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的人生哲理,那就是:是自己真正感到快樂的東西并不是那些有形的身外物,而應是那些這可以回.不可言傳的無形之物,

  而這些無形之物又往往不被人們所重視,原因就在于他們太普通了,普通到就如“山間明月,江上清風”一般,而這些看似普通的東西卻偏偏就能像春風一樣牽動你的新,煥發(fā)出無限的美感與快然,而這種在大多數(shù)人看來“微不足道”的快樂又是可遇不可求的。

  因為在這個充滿競爭、充滿欲望,充滿忙碌的社會中,有誰愿意普通的風與月兒停下腳步呢?

  有誰愿為江面上傳來的笛聲而凝神靜聽呢?這樣的人實在太少了,也正因如此,人們不知自己究竟失去了多少美好的時光,然而人們在付出了這樣巨大的代價子后就能得到滿足自己欲望的東西嗎?答案是否定的。因為人的欲望是無窮的……

  或許蘇子曠達的人生態(tài)度只適用于他一人吧,或許也正因如此他才能寫出《赤壁賦》中的“共適論”呀。

  壁賦讀后感1000篇二:

  以往的游記散文,大多以紀游寫景或于紀游中借景抒情為主,而東坡的不少散文,卻開創(chuàng)了一種新的寫法。在這些文章中,作者并不著意寫景,而是以闡明哲理,發(fā)表議論為主。借題發(fā)揮,借景立論的獨特風貌貫串于字里行間?!冻啾谫x》就是這種新型游記的一篇代表作。

  宋神宗元豐五年(1082),也就是蘇軾謫居黃州的第三年初秋,他與朋友駕一葉小舟,來到黃岡赤壁下的長江中賞月游玩,明月一輪映于波平浪靜的江面,送爽的清風徐徐吹來,茫茫白露布滿大江,水光山色與中天夜月相輝映,主客對酌于舟中,酒酣耳熱后和著凄愴的洞簫聲扣舷而歌,然后又從如怨如慕、如泣如訴的簫聲中引出客人思古之幽傷和對人生如寄的慨嘆,文章也就此由情入理,由感情的抒發(fā)到哲理的暢達,進而以蘇

  子的對答把全文的主旨表露出來,"變"與"不變"的理論和"物各有主"的觀點好似一劑"愀然"的靈丹妙藥,使客人終于"喜而笑"。

  《赤壁賦》通篇以景來貫串,"風"和"月"是主景,"山"和"水"輔之,全文緊扣風、月來展開描寫與議論。以風、月之景開卷,又于文中反復再現(xiàn)風、月形象。歌中的"擊空明兮泝流光"則是由景入論的轉(zhuǎn)折??偷膫衅鹩诓懿俚?quot;月明星稀",終于"抱明月而長終"、"托遺響于悲風"的悲哀,仍然不離"風"、"月"二字。蘇子的對答,亦從清風、明月入論:

  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景物的連貫,不僅在結(jié)構(gòu)上使全文儼然一體,精湛縝密,而且還溝通了全篇的感情脈絡,起伏變化。起始時寫景,是作者曠達、樂觀情狀的外觀;"扣舷而歌之"則是因"空明"、"流光"之景而生,由"樂甚"向"愀然"的過渡;客人寄悲哀于風月,情緒轉(zhuǎn)入低沉消極;最后仍是從眼前的明月、清風引出對萬物變異、人生哲理的議論,從而消釋了心中的感傷。景物的反復穿插,絲毫沒有給人以重復拖沓的感覺,反而在表現(xiàn)人物悲與喜的消長的同時再現(xiàn)了作者矛盾心理的變化過程,最終達到了全文詩情畫意與議論理趣的完美統(tǒng)一。

  之所以說《赤壁賦》是蘇軾散文的代表作,是因為這篇文章幾乎包攬了蘇文的主要風格特點。宋元明清以來,不少文人紛紛指出,蘇文的風格是"如潮"、是"博",也有的說是"汗漫",是"暢達",是"一瀉千里、純以氣勝",確實都很有道理,但又都不夠全面、確切。從《赤壁賦》來看,蘇文的風格乃是一種自由豪放,恣肆雄健的陽剛之美。

  文中無論說理,還是敘事、抒情,都能"隨物賦形"、窮形盡相,寫歡快時可以羽化登仙、飄然世外;述哀傷時,又能拿動蛟龍、泣嫠婦作比;而蘇文的舒卷自如、活潑流暢,在《赤壁賦》中也不難發(fā)現(xiàn),像"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這樣的句子真是一氣呵成,如同"行云流水",揮灑自如。至于語言的精練生動、詞簡情真,就更是可以在文章中信手舉來,毫不費力。"徘徊于斗牛之間"的"徘徊";"渺滄海之一粟"的"渺",都是一字千鈞,讀來似鏗鏘作金石聲。《赤壁賦》一文還充分體現(xiàn)了蘇軾散文自然本色、平易明暢的特色,那種純真自然之美給古往今來的無數(shù)讀者帶來了多么難忘的藝術享受。

  壁賦讀后感1000篇三:

  初讀此文時,便覺有不凡之氣,熟讀后,細加品玩,更覺此文精美。

  本文記敘的是蘇軾與客人在赤壁游玩之事,全文十分流暢。

  我覺得文中的景色描寫很好:“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白露橫江,

  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短短幾句話,卻概括出了周圍的一切景象,使讀者有了身臨其境之感,同時語句又長短結(jié)合,朗朗上口,音韻和諧。

  蘇軾的這篇文章和他之前的著作有相似之處,那就是作者本人的情感變化。細究蘇軾之前的作品,無論是詩歌還是文章,無論作者起初的心情是好是壞,他最終都會釋然,想方設法說服自己,讓自己暫時擺脫困苦,獲得歡樂!

  如他的《水調(diào)歌頭》,開頭便是“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一句充滿浪漫主義色彩的詩句,表現(xiàn)出了作者心情的愉快,但之后卻又“我欲乘風歸去,惟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心情一下子墜入萬丈深淵;之后呢?他又開始寬慰自己,說“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最終,他又豁然開朗,道出了“但愿人長久,千里共蟬娟”的名句,心中的不快,也隨之釋然了。

  本文亦是如此。起初,作者見到赤壁的美景,心情十分愉悅,甚至扣舷而歌之。但唱著唱著,便了“美人兮天一方”,作者不知不覺表現(xiàn)出一種傷感,一種壯志難酬的心情暗暗涌現(xiàn)在作者心中,隨后,客人洞簫之聲的“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更添憂傷之感,使作者心情一路下滑。但他并沒有一只頹靡下去,而是正了正衣襟,開始預科辯駁,不僅是說服客人,也是說服自己,使自己釋懷。“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于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作者最終還是解脫了,獲得了暫時快樂和自由。

  當然,這樣的情感,與蘇軾本身的身世是有莫大的聯(lián)系的。

  蘇軾的仕途生涯并不順利,多次被貶謫,不被賞識,身世風雨飄零,按理說這樣的一個人,應該早就無法忍受世事了,更不可能想蘇是這樣游山水。而蘇軾卻忍下來了,因為他精通儒學、佛學、道學,并將這三者恰當?shù)娜跒橐惑w,相得益彰。

  

87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