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散文讀后感-老舍散文的讀后感6篇
老舍散文讀后感-老舍散文的讀后感6篇
《老舍散文集》里的作品善于描寫勞動人民的生活和感情,深受大家的喜愛。他所有的散文都值得品讀。大家讀了之后會有那些感受呢?下面就跟學習啦小編來看看老舍散文的讀后感吧!
老舍散文讀后感1
因為腰受傷的緣故,在家里呆著,翻看老舍的散文。
一些印象——是關于濟南的。老舍筆下的濟南,跟濟南給我的印象,全沒有一點相同,以至于我讀這些文字的時候覺得很陌生,并不知道所說的就是濟南,除非提到那些有名氣的比如趵突泉。中古的城市,古老的城樓,窄窄的石路以及繞城的小河,這些握全沒有印象,因為時代不同的緣故,濟南已經(jīng)不是原來的濟南了。而濟南給我的印象又是什么呢?
三年的時光,一時并不知道從何說起,那就從頭吧。初到濟南并不覺得陌生,因為我的家鄉(xiāng)離濟南并不遠,風土人情都很接近。濟南的民風淳樸,你要是問路的話,會非常熱情的指點給你,不像北京,假如你去路邊的攤位問路,不買東西可能會遇到麻煩,只是可能,并不全然如此,濟南就不會這樣,你大可以放心。
初到,是7月底,夏季還沒有過完,但是有了秋天的痕跡,天很高且很藍,一點點云都沒有,藍的刺眼,有些黃色的花在陽光下更加燦爛而溫暖,這樣的描述都是秋天的樣子了。但是在陽光下勞作的話,你就覺得還在夏天呢。對于新員工的實習,也包括在燦爛的陽光下除草之類,我們稱之為對知識分子進行社會主義勞動改造,呵呵,這是2000年的事情,可千萬不要想成別的時候。好在像我們70年代的人,小的時候誰都做過這些的改造。秋天的時候,去了紅葉谷,當然沒有香山的紅葉這么有名氣了,但是紅葉谷卻很有特色,或者不是很成熟的旅游區(qū),自然就成了特色。地方很大,依山而建,去的時候紅葉還沒有都紅,一個連一個的山上,一片一片的紅了,山里有不少路,不像成熟的景點有很固定的路線,人又很多?;蛘咭驗槭侨堑木壒?,山里面有水,積水成湖,湖水澄清透明,也有些魚兒,并且還搭配有小橋,鐵索木板橋,很有意思。往深處走,有很大一塊鳥禽區(qū),也有自然的水經(jīng)過其中。還可以發(fā)現(xiàn)樹屋,往人煙稀少的地方才可以尋到。濟南的三大名景,大明湖,趵突泉以及千佛山,據(jù)說秋高氣爽的天氣,在大明湖中可以看到千佛山的倒影,我卻沒有看到過,或者樓都太高了吧。大明湖也是秋天的時候去的,因為她名氣太大,期望值就太高了,所以,覺得就是一個湖而已,沒有特別之處。千佛山也是,但是我似乎走的路線不對了,并沒有看到很大的那個大佛,那天因為不熟悉路線亂走,給繞道了后山,就往上爬,結(jié)果后山很陡,爬到一半往下看嚇了一跳,也不敢再下去了,小心翼翼的繼續(xù)向上,終于到了一個人多的地方才發(fā)現(xiàn)正是千佛山的山頂了。
非要說出濟南的秋天跟別處有什么不同,我是在也說不出。正如請人眼里出西施一個道理,你假若對那個城市有很深的感情,覺得它的哪個季節(jié)都是好的。郁達夫的筆下故都的秋,北京的秋天也很好啊。
老舍散文讀后感2
記得第一次讀老舍的《斷魂槍》是在小學,一齊閱讀的還有《微神》,比之,吾更愛《斷魂槍》矣!那時的知識儲備不多,只能用欣賞記敘文的方法使自己陶醉其間,屆時已愛看武俠劇目,自然對拳腳功夫不錯的孫老者抱有好感,即便是沙子龍最后站在夜靜人稀的自家院子一氣把六十四槍刺完,我也依然對他能否打敗孫老者產(chǎn)生懷疑。年少的我們都喜爭強好勝,但這一直都沒影響我對該篇文章的喜愛,來來回回讀了不下幾十遍。到了中學,有幸在課堂上傾聽老師對《斷魂槍》的講解,他分析了藝術構(gòu)思的精度,思想挖掘的深度,語言運用的純熟,還說《斷魂槍》最后的“不傳!不傳!”是表達了中國千年來文化傳承的真是寫照。當時的我若有所思。
經(jīng)典之所以稱之為經(jīng)典,在于它經(jīng)得起時間的磨練。時則今日,又見“故人”,《斷魂槍》還是安然躺在課本里,不禁有一絲欣慰的笑意。再觀起首那行熟悉的字句“生命是鬧著玩,事事顯出如此;以前我這么想過,現(xiàn)在我懂得了。”想起從前自己一度以為的“玩世不恭”,啞然失笑。
“沙子龍的鑣局已改成客棧”。在社會變遷面前,我們是何等的無奈,還記得《子夜》里的吳老太爺嗎?不管他是不是具活僵尸,總之他受不了時代的變遷。受不了,也不必承受了,于是他撒手西去了。這是明智的,至少讓企圖一直封存著自己的世界得逞了。沙子龍比吳老太爺年輕,也許還沒有封存自己的勇氣。就算是“炮聲壓下去馬來與印度野林中的虎嘯”;就算是“失去了國土,自由與權利”;就算是古老的中國也“有了火車呀,穿墳過墓的破壞著風水”;就算是“江湖上的智慧與黑話,義氣與名聲”,沙子龍的武藝、事業(yè)“都夢似的變成昨夜的”;就算是沙子龍的世界也已被狂風吹了走。他,沙子龍也還是要順著這改變的社會環(huán)境活下去的。自然,鑣局是沒法使他活下去了,有了熱的槍口,還需要冰冷的長矛嗎?好在沙子龍是西北一帶的“神槍沙子龍”,比不得他那些徒弟們,至少還撐起個客棧而不用到廟會上去賣藝,不用“踢兩趟腿,練套家伙,翻幾個跟頭,附帶著賣點大力丸,混個三吊兩吊的”,也不用去“弄框果子,或挑些毛豆角,趕早在街上論斤吆喝出去。”如此這般,沙子龍也失去了“活動”的機會,身上放了肉了。與他的徒弟王三勝“胸脯子鼓出,像兩塊老樺木根子”形成了對比。這是因為他的徒弟們尚且可以在大白日頭底下“露露臉,走會捧場”,而他至多“只有在夜間獨自拿起槍來,才能相信自己還是神槍沙”。在那個變更的社會,沙子龍的棱角漸漸被融化了,他變得圓滑世故。以至于對孫老者的求教表現(xiàn)出幾番的推托,先是沏茶,爾后又邀孫老者吃飯,又“從桌子上拿起緞子榙褳”裝上鼻煙壺與錢,掛在腰上,在孫老者執(zhí)著的提出要練習“五虎斷魂槍”時,他也是用“早忘凈了!早忘凈了!”來搪塞,但不會忘記留孫老者“住幾天,逛逛,臨走,多少送點盤纏。”現(xiàn)在的沙子龍已不是那個“利落、短瘦、兩眼明得像霜夜的大星”了,怎么與“腦門亮,眼睛亮——眼眶雖深,眼珠可黑的像兩口小井,深深地閃著黑光”的孫老者相比?沙子龍徹底放棄了槍與槍法嗎?
不!容易看出他還是十二分的熱愛槍的。從徒弟王三勝對他肯定的了解,“他知道槍字在老師心中有多大分量。”倒沙子龍自己對槍以及槍法的不能割舍,文章末有“夜靜人稀,沙子龍關好了小門,一氣把六十四槍刺下來,然后,拄著槍,望著天上的群星,想著當年的野店荒林的威風”,這句堪稱點睛之作,更加重了沙子龍愛槍的分量,這些都是沙子龍愛槍的鐵證啊!但他的愛卻又何其的隱忍。只能在夜深人靜,關緊他的門窗,才能釋放一些些?,F(xiàn)在,這條槍與這套槍不會再替他爭光顯勝了;是那槍真的淘汰了?看起來好像是沙子龍順應了時代,理所當然的不再張揚他的武功了,但只是不可自拔的對那套槍產(chǎn)生無比的眷戀,摸摸這涼、滑、硬的發(fā)顫的桿子,使他心中少難過一些而已。只是自己在漆黑的夜里操槍,仿佛在黑暗里宣泄了自己對過去世界的留戀。盡管盡量去適應,卻依舊表現(xiàn)出對時代變化的一種消極漠然的態(tài)度,只是外表學的像罷了。
“在白天,他不大談武藝與往事”;徒弟們對他的吹捧,那是徒弟們的事,甚至于當孫老者說“教徒弟不易”時,沙子龍的回答竟是“我沒收過徒弟”。他不承認他收過徒弟?也不盡然,畢竟是江湖中人,只是換了一種承認的方式——“沒錢,上沙老師那里去求。沙老師不含糊,多少不拘,不讓他們空著手走”;“可是,為打架或獻技去討教一個招數(shù),或是請給說個對子——什么空手奪刀,或虎頭鉤進槍”沙子龍便是“教什么?拿開水澆吧!”一句馬虎過去。他是真不教?也許是時候不對吧!然而對于他所謂“對”的時候怕是一去不復返了。所以他才會如此決絕的說“那條槍和那套槍都跟我如棺材,一齊如棺材!”所以,“大家誰也不再為沙子龍吹騰;反之,他們說沙子龍栽了跟頭,不敢和個老頭兒動手;那個老頭子一腳能踢死個牛(之前,他們也是這么吹捧沙子龍的)”。所以,“神槍沙子龍”慢慢地似乎被人們忘了。只有那嘆氣聲,那模糊的圖影——用手指慢慢摸著涼滑的槍身,那微笑里伴著“不傳!不傳!”渺渺然纏繞著這個世界!
深推全文,這不是一部在市井日常生活中書寫中國文化命運的作品嗎?沙子龍以及他那套槍法不就是古老的中國文化歷經(jīng)千年的磨礪,完善、系統(tǒng)而又精粹的象征嗎?世界上沒有一種文化能像中國文化一樣歷盡滄桑而不中斷,槍法的成熟不就是代表了文化更是到了熟透了的地步嗎?然而,由古老的農(nóng)業(yè)文明步入現(xiàn)代的工業(yè)文明,當時的中國的確面臨著挑戰(zhàn)??梢钥闯鑫恼鹿适掳l(fā)生的背景是帝國主義用洋槍洋炮打開古老中國的大門。素來閉關鎖國,老大自居的中國迅速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資本主義的狂風震撼了古老中國的傳統(tǒng)生活與傳統(tǒng)文明,“東方的大夢沒法子不醒了”!從哲學上考究,文化的產(chǎn)生其實就是關于人類產(chǎn)生的探索,因而要講述文化命運必然的就要講述人的命運。
《斷魂槍》這篇文章通過對沙子龍個人的命運描述,折射出在歷史動蕩時期,文化嬗變時期,作為中國文化承載者的復雜心態(tài)。全篇作者運用了白描,肖像,動作,語言等描寫,傳神的刻畫出沙子龍,孫老者與王三勝這三個不同的人物形象。那支貫穿全文的“槍”,以及那套絕世的“槍法”都被作者糅合進中華傳統(tǒng)文化、儒、釋、道以及民間正說。與魯迅“意在建立以西方文化價值觀為核心的新文化”不同,老舍的主張是“建立以中國傳統(tǒng)文化為核心的新文化”。而中國古代那種父傳子,子傳孫的世代相傳的文化傳承模式卻為文化的傳承帶來了極大的風險。雖然,沙子龍是微笑著飄出“不傳!不傳!”這四個字,卻阻斷了一個民族對于文化的分享與繼承。這篇《斷魂槍》的創(chuàng)作怕也摻進了作者的惋惜之淚吧!與我們一樣,相信不論作者還是讀者都希望看到那套絕世的“五虎斷魂槍”的。
老舍散文讀后感3
在我國現(xiàn)代諸多知名作家,像老舍先生這樣以平民出身而躋身文壇的是為數(shù)不多的,這兩天我看了老舍先生成名作:駱駝祥子 .1899年2月3日老舍出生在北京(現(xiàn)小洋家胡同)他家是一個滿族貧民家庭。原名舒慶春。他生逢末年,清王朝的自身腐朽讓清王朝奄奄一息了,母親的勤儉和堅毅給了老舍他最初的教育老舍出生在大雜院里,也是在那里長大的。對那里的下層人民他們的生活狀況、人生態(tài)度,他們的喜好的娛樂形式,對老舍產(chǎn)生了最原始的影響。
有了他創(chuàng)作的生活基礎和平民化的藝術的傾向??墒?,老舍并沒有走上創(chuàng)作之路,因為交不起學費,他考上了免費的北京師范大學,畢業(yè)后在小學校長,盡職盡責,就在這里五四運動爆發(fā)了!“五四”給了老舍非常大的震撼。他改變了生活道路,辭去工作.1924年赴英國任教,從1925年他寫第一部作品 老張的哲學 ,近半個世紀大家授予他“人民藝術家”的稱號。
《駱駝祥子》是老舍先生的代表作,1936年在青島寫成?!恶橊勏樽印返某晒紫仍谟谒宋锏某晒?。在中國現(xiàn)代文學史上,胡適、劉半農(nóng)、魯迅等作家都不同側(cè)面寫人力馬車,但他們是以一個居高臨下的觀察和評價,而老舍是從細節(jié)的直面觀察車夫的生活的。老舍筆下的祥子來自鄉(xiāng)下,帶著中國農(nóng)村破敗氣息來的,也帶著這農(nóng)民的質(zhì)樸和固執(zhí)。老舍寫的文章大多數(shù)是幽默文章,但駱駝祥子卻是一個悲劇。走下坡路。由這些人物構(gòu)成了整個社會的大悲劇。當我看完之后才知道,祥子所期待的生活沒人能實現(xiàn)。老舍先生的這部著作,讓我們看到了解放前生活在社會底層的窮苦中國人的悲慘狀況,也聽到了來自他們內(nèi)心的渴望:幸福、平等。
老舍散文讀后感4
令我崇敬的作家有許多許多,但最令我敬佩不已的大作家就要數(shù)老舍了。老舍出生于滿族的一個城市的貧窮家庭。他不愧為杰出的語言大師,被譽為“人民藝術家”。
《老舍散文集》里的作品善于描寫勞動人民的生活和感情,深受大家的喜愛。我覺得老舍的作品有特殊的魅力,它生動的語言,充分地體現(xiàn)了北京的地方色彩,也充分地傳達了北京勞動人民的悲憤和辛酸,向往與希望。
讀了老舍散文集,我受益匪淺。老舍幽默的風采深深吸引著我。他的作品所描寫的內(nèi)容都是那么的真實,那么讓人有種身臨其境的感覺,但他的幽默里我讀出了傷心和眼淚,黑暗的舊社會里又讓人看到了階級友愛的溫暖和光明。讀了老舍的作品,我感覺自己對作文有了濃厚的興趣。作文要留心觀察,細心品味,而不是憑空胡思亂造。
讀了《老舍散文集》之后,我越發(fā)的敬佩老舍先生。他在那樣艱苦環(huán)境中,能寫出這么多優(yōu)美的文章,不得不令人贊賞。而我生活在黨的陽光下,無憂無慮,應該好好學習,認真讀書,學好本領將來為祖國的更加強大而做出貢獻。
老舍散文《想北平》讀后感5
老舍去過巴黎,住過倫敦,可癡癡念叨著的,還是北京。說人家的城市笨拙,自家的城市莊重;說人家的城市喧鬧,自家的城市有人情味。讀者看著看著便要笑了:“好個明顯的地域情結(jié)嘛!”
可誰不知道,老人這份固執(zhí)的喜愛,不留情面的批評,全是因為他深愛著他從小生長的地方——京城啊。
長著紅酸棗的老城墻,可以面向著快樂的坐上一整天的積水潭,溫和的香片茶,胡同里各房子的院子和樹,牽??可街癫蒈岳蚯嗖斯拥龋先硕忌钌畹膼壑?。
也許每個人都有這樣一份深深的、濃濃扯不斷的情感牽系,因著這種牽系,便含著笑含著淚縱容了自己那份偏執(zhí)的喜愛。
老人如是。“言語是不夠表達我的心情的,只有獨自微笑或落淚才足以把內(nèi)心揭露在外面一些來,”以至于“我的每一思念中有個北平,這只有說不出而已”。
我們所熟悉的地方,山不巍峨?yún)s是綿綿的,水不秀麗卻是悠悠的,花不紅草不綠卻是芬芳蔥郁的。即便不深愛卻也割舍不了熱愛的情懷。
校園里幽幽的花香,課間同學傳來的字條,作業(yè)本上老師批改的痕跡,還有畢業(yè)冊上祝福的話語;母親熬的粥,小妹妹扎起的辮子,拴在門口的西洋狗,還有村子里的那條水溝……這一切我們享之坦然并心存感激,即便將來遠去,在他鄉(xiāng)也能滿心驕傲的懷念。一種叫鄉(xiāng)愁的心情在回憶中也就可以淋淋灑灑地凄涼、惦懷一陣了。
許多的美好,并不是我們看不見并不是我們不想贊美,只因它們藏在內(nèi)心最深處未激蕩起漣漪,也就不會澎湃過分眷戀的情緒了。
老舍可以打開窗戶扯起嗓子,說“我真愛北平”。
我就不行了。
我是一時之間被老舍的情感同化了。我沒有文學大師那樣的筆功把愛雀躍白紙黑字之上,我沒有背井離鄉(xiāng)得可以隨時鄉(xiāng)愁一把,所以也只能在夢里試著走出現(xiàn)在生活著的圈子,然后在另個角落點燃思鄉(xiāng)之情。
其實我是渴望外面的世界的,縱然不會如三毛一樣跑到撒哈拉大沙漠去,卻也實在想過離開此地遠走他鄉(xiāng)。我也誠然不知,若真離開了,想念之情會不會更甚。
忽然就忘了該寫些什么,思想停滯了。老舍的鄉(xiāng)愁也被我煙消云散掉了。
老舍散文斷魂槍讀后感6
記得第一次讀老舍的《斷魂槍》是在小學,一齊閱讀的還有《微神》,比之,吾更愛《斷魂槍》矣!那時的知識儲備不多,只能用欣賞記敘文的方法使自己陶醉其間,屆時已愛看武俠劇目,自然對拳腳功夫不錯的孫老者抱有好感,即便是沙子龍最后站在夜靜人稀的自家院子一氣把六十四槍刺完,我也依然對他能否打敗孫老者產(chǎn)生懷疑。
年少的我們都喜爭強好勝,但這一直都沒影響我對該篇文章的喜愛,來來回回讀了不下幾十遍。到了中學,有幸在課堂上傾聽老師對《斷魂槍》的講解,他分析了藝術構(gòu)思的精度,思想挖掘的深度,語言運用的純熟,還說《斷魂槍》最后的“不傳!不傳!”是表達了中國千年來文化傳承的真是寫照。當時的我若有所思。
經(jīng)典之所以稱之為經(jīng)典,在于它經(jīng)得起時間的磨練。時則今日,又見“故人”,《斷魂槍》還是安然躺在課本里,不禁有一絲欣慰的笑意。再觀起首那行熟悉的字句“生命是鬧著玩,事事顯出如此;以前我這么想過,現(xiàn)在我懂得了。”想起從前自己一度以為的“玩世不恭”,啞然失笑。
“沙子龍的鑣局已改成客棧”。在社會變遷面前,我們是何等的無奈,還記得《子夜》里的吳老太爺嗎?不管他是不是具活僵尸,總之他受不了時代的變遷。受不了,也不必承受了,于是他撒手西去了。這是明智的,至少讓企圖一直封存著自己的世界得逞了。沙子龍比吳老太爺年輕,也許還沒有封存自己的勇氣。就算是“炮聲壓下去馬來與印度野林中的虎嘯”;就算是“失去了國土,自由與權利”;就算是古老的中國也“有了火車呀,穿墳過墓的破壞著風水”;就算是“江湖上的智慧與黑話,義氣與名聲”,沙子龍的武藝、事業(yè)“都夢似的變成昨夜的”;就算是沙子龍的世界也已被狂風吹了走。他,沙子龍也還是要順著這改變的社會環(huán)境活下去的。自然,鑣局是沒法使他活下去了,有了熱的槍口,還需要冰冷的長矛嗎?好在沙子龍是西北一帶的“神槍沙子龍”,比不得他那些徒弟們,至少還撐起個客棧而不用到廟會上去賣藝,不用“踢兩趟腿,練套家伙,翻幾個跟頭,附帶著賣點大力丸,混個三吊兩吊的”,也不用去“弄框果子,或挑些毛豆角,趕早在街上論斤吆喝出去。”如此這般,沙子龍也失去了“活動”的機會,身上放了肉了。與他的徒弟王三勝“胸脯子鼓出,像兩塊老樺木根子”形成了對比。這是因為他的徒弟們尚且可以在大白日頭底下“露露臉,走會捧場”,而他至多“只有在夜間獨自拿起槍來,才能相信自己還是神槍沙”。在那個變更的社會,沙子龍的棱角漸漸被融化了,他變得圓滑世故。以至于對孫老者的求教表現(xiàn)出幾番的推托,先是沏茶,爾后又邀孫老者吃飯,又“從桌子上拿起緞子榙褳”裝上鼻煙壺與錢,掛在腰上,在孫老者執(zhí)著的提出要練習“五虎斷魂槍”時,他也是用“早忘凈了!早忘凈了!”來搪塞,但不會忘記留孫老者“住幾天,逛逛,臨走,多少送點盤纏。”現(xiàn)在的沙子龍已不是那個“利落、短瘦、兩眼明得像霜夜的大星”了,怎么與“腦門亮,眼睛亮——眼眶雖深,眼珠可黑的像兩口小井,深深地閃著黑光”的孫老者相比?沙子龍徹底放棄了槍與槍法嗎?
不!容易看出他還是十二分的熱愛槍的。從徒弟王三勝對他肯定的了解,“他知道槍字在老師心中有多大分量。”倒沙子龍自己對槍以及槍法的不能割舍,文章末有“夜靜人稀,沙子龍關好了小門,一氣把六十四槍刺下來,然后,拄著槍,望著天上的群星,想著當年的野店荒林的威風”,這句堪稱點睛之作,更加重了沙子龍愛槍的分量,這些都是沙子龍愛槍的鐵證啊!但他的愛卻又何其的隱忍。只能在夜深人靜,關緊他的門窗,才能釋放一些些?,F(xiàn)在,這條槍與這套槍不會再替他爭光顯勝了;是那槍真的淘汰了?看起來好像是沙子龍順應了時代,理所當然的不再張揚他的武功了,但只是不可自拔的對那套槍產(chǎn)生無比的眷戀,摸摸這涼、滑、硬的發(fā)顫的桿子,使他心中少難過一些而已。只是自己在漆黑的夜里操槍,仿佛在黑暗里宣泄了自己對過去世界的留戀。盡管盡量去適應,卻依舊表現(xiàn)出對時代變化的一種消極漠然的態(tài)度,只是外表學的像罷了。
“在白天,他不大談武藝與往事”;徒弟們對他的吹捧,那是徒弟們的事,甚至于當孫老者說“教徒弟不易”時,沙子龍的回答竟是“我沒收過徒弟”。他不承認他收過徒弟?也不盡然,畢竟是江湖中人,只是換了一種承認的方式——“沒錢,上沙老師那里去求。沙老師不含糊,多少不拘,不讓他們空著手走”;“可是,為打架或獻技去討教一個招數(shù),或是請給說個對子——什么空手奪刀,或虎頭鉤進槍”沙子龍便是“教什么?拿開水澆吧!”一句馬虎過去。他是真不教?也許是時候不對吧!然而對于他所謂“對”的時候怕是一去不復返了。所以他才會如此決絕的說“那條槍和那套槍都跟我如棺材,一齊如棺材!”所以,“大家誰也不再為沙子龍吹騰;反之,他們說沙子龍栽了跟頭,不敢和個老頭兒動手;那個老頭子一腳能踢死個牛(之前,他們也是這么吹捧沙子龍的)”。所以,“神槍沙子龍”慢慢地似乎被人們忘了。只有那嘆氣聲,那模糊的圖影——用手指慢慢摸著涼滑的槍身,那微笑里伴著“不傳!不傳!”渺渺然纏繞著這個世界!
深推全文,這不是一部在市井日常生活中書寫中國文化命運的作品嗎?沙子龍以及他那套槍法不就是古老的中國文化歷經(jīng)千年的磨礪,完善、系統(tǒng)而又精粹的象征嗎?世界上沒有一種文化能像中國文化一樣歷盡滄桑而不中斷,槍法的成熟不就是代表了文化更是到了熟透了的地步嗎?然而,由古老的農(nóng)業(yè)文明步入現(xiàn)代的工業(yè)文明,當時的中國的確面臨著挑戰(zhàn)??梢钥闯鑫恼鹿适掳l(fā)生的背景是帝國主義用洋槍洋炮打開古老中國的大門。素來閉關鎖國,老大自居的中國迅速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資本主義的狂風震撼了古老中國的傳統(tǒng)生活與傳統(tǒng)文明,“東方的大夢沒法子不醒了”!從哲學上考究,文化的產(chǎn)生其實就是關于人類產(chǎn)生的探索,因而要講述文化命運必然的就要講述人的命運。
《斷魂槍》這篇文章通過對沙子龍個人的命運描述,折射出在歷史動蕩時期,文化嬗變時期,作為中國文化承載者的復雜心態(tài)。全篇作者運用了白描,肖像,動作,語言等描寫,傳神的刻畫出沙子龍,孫老者與王三勝這三個不同的人物形象。那支貫穿全文的“槍”,以及那套絕世的“槍法”都被作者糅合進中華傳統(tǒng)文化、儒、釋、道以及民間正說。與魯迅“意在建立以西方文化價值觀為核心的新文化”不同,老舍的主張是“建立以中國傳統(tǒng)文化為核心的新文化”。而中國古代那種父傳子,子傳孫的世代相傳的文化傳承模式卻為文化的傳承帶來了極大的風險。雖然,沙子龍是微笑著飄出“不傳!不傳!”這四個字,卻阻斷了一個民族對于文化的分享與繼承。這篇《斷魂槍》的創(chuàng)作怕也摻進了作者的惋惜之淚吧!與我們一樣,相信不論作者還是讀者都希望看到那套絕世的“五虎斷魂槍”的。
看過老舍散文讀后感-老舍散文的讀后感6篇的人還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