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啦 > 語文學習 > 詞語大全 > 典故 >

經(jīng)典歷史典故-廢寢忘食

時間: 芷紅1186 分享

  廢寢忘食形容工作或學習專心努力。那么你們了解過廢寢忘食的典故是怎樣的嗎?下面是小編帶來的關于廢寢忘食的歷史典故,希望對你有幫助哦。

  廢寢忘食

  孔子,名丘,字仲尼,是儒家的創(chuàng)始人。他在年老的時候,帶著他的弟子周游列國。在他64歲那年,來到了楚國的葉邑。葉邑大夫沈諸梁熱情接待了孔子和他的弟子。沈諸梁人稱葉公,他只聽說過孔子是個有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出了許多優(yōu)秀的學生,對孔子本人并不十分了解,于是向孔子的學生子路打聽孔子的為人。子路雖然跟隨孔子多年,但一時卻不知怎么回答,就沒有做聲。

  后來,孔子知道了這件事,就對子路說:“你為什么不這樣回答他:‘孔子的為人呀,努力學習而不厭倦,甚至于顧不上睡覺,忘記了吃飯,津津樂道于授業(yè)傳道,而從不擔憂受貧受苦;自強不息,甚至忘記了自己的年紀。’”

  囫圇吞棗

  從前有一個呆子,家中很有錢。有一次,他到市場上去買水果。攤主不厭其煩地向人們介紹各種水果的好處。呆子聽了很高興,一下子買了很多的水果,坐在市場旁大吃起來。

  正在他吃得高興的時候,有一位醫(yī)生路過,見他這種吃法,就對他說:“小伙子,梨可不能多吃,雖然它對牙齒有好處,但你吃多了會傷脾的。”呆子一聽,就不再吃梨,而是一個接一個地吃棗子。醫(yī)生又說:“紅棗雖然對脾有好處,但吃多了會傷牙的,所以也不能多吃。”

  呆子聽了醫(yī)生這些話后,不知如何是好了,都不敢吃了。呆呆地坐在那里想了很久,過了一會兒,他興奮地說:“我有辦法了,吃梨的時候,只用牙齒咀嚼,而不咽到肚子里,這樣對牙齒有好處,又不會傷脾;而在吃紅棗時,我不用咀嚼,就一口吞進肚子里,這樣可以不傷牙齒,又對脾有好處。”說完,就把紅棗一個一個地扔進嘴里,囫圇地吞下去了。醫(yī)生見此情景,忙說:“你這樣把棗囫圇吞下去,腸胃不能消化和吸收,對脾也是沒有好處的。”

  畫龍點睛

  南北朝時期,梁朝張僧繇是吳地人,他擅長畫龍,而且畫龍的藝術技法,已經(jīng)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

  有一次,張僧繇在金陵安樂寺的墻上,畫了四條白龍,活靈活現(xiàn),呼之欲出。奇怪的是,這四條白龍都沒有點上眼睛。許多觀看者對此不解,問他:“先生畫龍,為什么不點上眼睛呢?是否點眼睛很難?”張僧繇鄭重地回答:“眼睛是龍的精髓所在。點睛很容易,但一點上,龍就會破壁乘云飛去。”大家都不相信他的回答,紛紛要求他點睛,看看龍是否會飛躍而去。

  張僧繇一再解釋,龍點了眼睛要飛走,但大家執(zhí)意要他點睛。于是他提起畫筆,運足氣力,剛點了其中兩條龍的眼睛,就烏云翻滾,雷電大作,暴雨傾盆而下。兩條剛點上眼睛的白龍騰空而起,乘著云霧飛躍到空中去了,而那兩條未點睛的白龍,仍留在墻壁上。大家驚得目瞪口呆,全都傻眼了。


歷史典故相關文章:

1.關于歷史典故的對聯(lián)

2.關于理解的歷史典故

3.有關死里逃生的歷史典故

4.關于圖窮匕見的歷史典故

5.典故故事

41094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