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啦>語文學習>詞語大全>典故>

文采飛揚滕王閣的典故講了什么

時間: 書榮1192 分享

  滕王閣,江南三大名樓之一。這樣的明樓就應該配上飛揚的文字。有一個這樣的故事,文采飛揚滕王閣講了什么呢?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文采飛揚滕王閣的典故講了什么

  公元676年(唐高宗上元三年),九月初九重陽節(jié)那天,洪州(今江西南昌)都督閻伯嶼在滕王閣上大宴賓朋。滕王閣是高宗顯慶年間,由前任都督李元嬰修建的。閻伯嶼繼任后,將滕王閣修繕一新。這天請客,閻都督一是想讓大家看看剛修好的滕王閣,二是他已事先讓自己的女婿寫好了一篇紀念這個盛會的文章,想借機顯示女婿的才學。

  宴會開始后,閻都督命下人捧出紙硯,請客人們寫賦作序??腿藗冎赖准?,都識趣地推辭了。當閻都督請到一位二十多歲的年輕人時,年輕人卻毫不謙辭,接過筆硯寫了起來。這位年輕人便是在初唐文壇上享有盛譽的著名詩人王勃。他是去海南探望父親,路過洪州而被邀請的。

  可是閻都督見此情形還是有點不高興,便推說更衣走開了。暗中他派隨從看王勃怎樣寫,并要他們隨時報告。隨從先報來的是開篇的兩句“南昌故郡,洪都新府”,閻伯嶼聽了覺得平常,認為不過是老生常談。隨從后來又報來“星分翼軫(洪州處于楚地,翼軫是傳說中楚地上空的兩個星宿),地接衡廬(衡山與廬山)”,閻伯嶼聽了沉吟不語。當隨從報到“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這兩句時,閻伯嶼一下跳了起來,贊嘆道:“這位是真天才,他的文章可以永垂不朽!”

  閻都督重新回到宴席上,與王勃歡飲至終。王勃離開洪州時,閻都督還送了他一百匹綢緞。而他在滕王閣上寫的這篇《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也簡稱為《滕王閣序》),則成了傳誦千古的杰作。

  王勃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是初唐文壇上享有盛名的文學家,號稱“初唐四杰”。他們以自己的創(chuàng)作對唐詩的發(fā)展做出了貢獻。他們打破六朝以來的浮艷詩風,用詩反映社會現(xiàn)實,描畫邊塞江山,開拓了詩歌創(chuàng)作的題材,豐富了詩歌創(chuàng)作的內(nèi)容。他們的創(chuàng)作得到了大詩人杜甫的很高評價。

  在我國的文學史上,唐代詩歌創(chuàng)作的藝術成就是一座令人嘆為觀止的高峰。僅《全唐詩》一書,就收錄了詩作近五萬首,作者兩千兩百多人,涌現(xiàn)了李白、杜甫等許多享有世界盛譽的大詩人。唐詩的興盛,是從唐太宗時就開始的。

  唐太宗本身就愛好文學,也喜歡寫詩。早在做秦王時,他就開設弘文館,接納四方文人學士。做了皇帝后,他身邊更有一大批宮廷詩人,奉他的命令寫“應制詩”。在這些詩人中,最出名的是上官儀。他是貞觀年間的進士,被唐太宗任命為秘書郎。當時文壇上彌漫著六朝以來的靡麗文風,流行的也大多是點綴宮廷生活、為帝王歌功頌德的宮體詩。上官儀奉命所作的詩,也十分婉媚工整,適合宮廷需要,引得文人們紛紛仿效,被稱為“上官體”。

  唐代以前,詩歌創(chuàng)作比較自由,沒有格律、聲韻方面的太多限制。上官儀在創(chuàng)作中,卻很講究對仗。他總結(jié)前人詩歌創(chuàng)作的經(jīng)驗,歸納出“六對”“八對”等對仗方法,定為格律。這對唐代的律詩(每首八句,每句五個字的稱為五律,每句七個字的稱為七律)的形成與發(fā)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上官儀之后的“初唐四杰”,寫了很多五言律詩,促進了律詩的發(fā)展,并通過他們的作品把五律這種形式固定了下來。在內(nèi)容上,“初唐四杰”沖破“上官體”的框架,把詩歌從狹小的宮廷中解放出來。他們以廣闊的內(nèi)容、積極的思想意義和剛健活潑的詩風,推動詩歌向著健康的方向發(fā)展。

  唐高宗、武則天和唐中宗各朝也像唐太宗那樣,聚集著一批宮廷詩人。在這批詩人中,最出名的是宋之問和沈佺期兩個。他們在自己的創(chuàng)作實踐中,把律詩成熟的形式肯定下來,定型化,使后來的詩人有明確的格律可以遵循。在他們手里,五言律詩的形式確定并成熟了,同時他們又開創(chuàng)了七言律詩的格局。到這時,唐代的律詩完全形成。在以后的一千多年中,許多詩人采用這種詩歌形式,創(chuàng)作了無數(shù)優(yōu)秀的篇章。

  滕王閣的歷史發(fā)展

  滕王閣始建于唐永徽四年(公元653年),為唐高祖李淵之子滕王李元嬰任洪州都督時所創(chuàng)建。

  上元二年(675年)洪州都督閻公重修此閣,王勃寫成《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

  宋朝大觀二年(1108年),江西洪州知府范坦重建滕王閣,丞相范致虛為之作《重建滕王閣記》曰:閣“崇三十有八尺,廣舊基四十尺,增高十之一。南北因城以為廡,夾以二亭:南溯大江之雄曰‘壓江’,北擅西山之秀曰‘挹翠’。”

  元代滕王閣幾經(jīng)戰(zhàn)亂而破敗不堪,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第一次重修滕王閣,閣高五丈六尺。

  嘉靖五年(1526年),都御史陳洪謨重建,次年二月落成,吏部尚書羅欽順撰《重建滕王閣記》曰:“閣凡七間,高四十有二尺,視舊有加。”

  康熙十八年(1679年),滕王閣毀于大火,由安世鼎重建之。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閣又遭火焚,由中丞宋犖重建??滴跛氖荒?1702年),閣又大火,江西巡撫張志棟又重建滕王閣。 [4]

  咸豐三年(1853年)四月,太平天國翼王石達開奉命出征安慶,賴漢英、胡以晃率軍進攻南昌,圍城三月,清軍方面由安徽巡撫江忠源穩(wěn)守南昌,把總李光寬被太平軍亂槍擊斃,滕王閣被燒成一片灰燼。

  光緒末年(1908年),滕王閣又遭火焚。宣統(tǒng)元年(1909年)重建,此時清廷內(nèi)外交困,民窮財盡,修閣規(guī)模大不如前。

  1942年,古建大師梁思成先生偕同其弟子莫宗江根據(jù)“天籟閣”舊藏宋畫繪制了八幅《重建滕王閣計劃草圖》。

  1989年10月8日,第二十九次重建的滕王閣勝利落成。

3993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