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啦>語文學習>詞語大全>典故>

詞牌名的來源與典故

時間: 沙娣999 分享

  成語典故大家都知道吧,那成語都有哪些典故呢?下面是學習啦小編帶來的詞牌名的來源與典故的內(nèi)容,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詞牌名的來源與典故1

  1、菩薩蠻

  說完《憶秦娥》,我們來說說和它并為詞中最古者的《菩薩蠻》。

  本是唐代教坊曲名,《宋史·樂志》:女弟子舞隊名。

  菩薩蠻·李白

  平林漠漠煙如織,寒山一帶傷心碧。

  暝色入高樓,有人樓上愁。

  玉階空佇立,宿鳥歸飛急。

  何處是歸程?長亭更短亭。

  《菩薩蠻》作為詞牌據(jù)傳最先是李白所作,但有人懷疑是偽作。李白是生于公元701年,卒于762年,而唐宣宗大中年代為公元846-859年。明代胡應麟《少室山房筆叢·莊岳委談下》則認為:“《菩薩蠻》曲調(diào)為唐宣宗大中初年因女蠻國入貢而編創(chuàng)的,則李白當時還無此曲調(diào),自不可能有此詞作”。

  【唐蘇鄂《杜陽雜編》云:大中初,女蠻國入貢,危髻金冠,纓絡被體,號菩薩蠻隊,當時倡優(yōu)遂制《菩薩蠻》曲,文士亦往往聲其詞。(大中:唐宣宗年號)】

  【五代孫光憲《北夢瑣言》云:唐宣宗愛唱《菩薩蠻》詞,令狐绹命溫庭筠新撰進之?!?/p>

  不過據(jù)《教坊記》著錄,唐玄宗李隆基開元(713年—741年)、天寶(742年—756年)間已有《菩薩蠻》曲名,敦煌民間詞中也有《菩薩蠻》詞作。?!督谭挥洝肥侵袊糯魳分?唐代崔令欽著,書成于唐肅宗李亨寶應元年(公元762年)。從開元后期(公元740年左右)到寶應元年(公元762年左右),前后只是二十多年,由此可見崔令欽所記是可靠的。這樣的話李白寫作《菩薩蠻》詞時間上就有可能了。

  另有宋僧文瑩之《湘山野錄》載:平林漠漠煙如織,寒山一帶傷心碧。暝色入高樓,有人樓上愁。玉階空佇立,宿鳥歸飛急。何處是歸程,長亭連短亭。此詞寫于鼎州滄水驛,不知何人所作,魏道輔泰見而愛之。后至長沙,得古風集于曾子宣內(nèi)翰家,乃知李白所撰。

  《菩薩蠻》的成名還有另一種說法:唐許棠《奇男子傳》及《太平廣記》一六六“吳保安”條引《紀聞》,皆述郭仲翔隨征南詔,李蒙軍敗,陷于菩薩蠻洞為奴,于天寶十二載逃歸,調(diào)名之出與此有關(guān)。

  敦煌曲《菩薩蠻》:“敦煌古往出神將。感得諸蕃遙欽仰。效節(jié)望龍庭。麟臺早有名。只恨隔蕃部。情懇難申訴。早晚滅狼蕃。一齊拜圣顏。”孫楷第敦煌寫本《張淮深變文跋》引《元和郡縣志》等書,考定安史亂后,河西隴右諸州先后陷蕃之次序,為涼州廣德二年,甘州永泰二年,肅州大歷二年,瓜州大歷十一年,惟沙州遲至德宗建中年始陷。此詞中“效節(jié)望龍庭”,明指沙州未陷前,“只恨隔蕃部”,明指涼、甘諸州陷后。故任二北考定為德宗建中初(780)所作,早于宣宗大中初六十多年。李白所作較敦煌辭更早。

  晚唐溫庭筠詞有“小山重疊金明滅”句,名《重疊金》。

  南唐李煜詞名《子夜歌》,一名《菩薩鬘》。

  韓淲詞有“新聲休寫花間意”句,名《花間意》;又有“風前覓得梅花句”,名《梅花句》;有“山城望斷花溪碧”句,名《花溪碧》;有“晚云烘日南枝北”句,名《晚云烘日》。

  賀鑄《菩薩蠻》詞結(jié)句為“猶聞城里鐘”,故名城里鐘。

  《女王曲》《杜陽雜編》曰:“唐大中初,女蠻國貢雙龍犀,明霞錦。其人危髻金冠,瓔珞被體,當時號為菩薩蠻。優(yōu)者作女王曲,文士亦往往聲其詞。”可見這里說的《女王曲》實指《菩薩蠻》。

  《菩薩鬘》楊慎改蠻為鬘?!渡衷娫?卷十》:“唐詞有《菩薩蠻》,不知其義。按小說,開元中南詔入貢,危髻金冠,瓔珞被體,故號菩薩鬘,因以制曲。佛經(jīng)戒律云‘香油涂身,華鬘被首’是也。白樂天《蠻子朝》詩曰‘花鬘斗藪龍蛇動。’是其證也。今曲名‘鬘’作‘蠻’,非也”。清·倪蛻也附和楊慎,他在《滇少記》認為《菩薩蠻》應為《菩薩鬘》,他認為舞者頭戴華鬘,所以應稱《菩薩鬘》。(注:“花鬘斗藪龍蛇動”出自白居易的《驃國樂》而非《蠻子朝》,楊慎此處有誤。并且,白居易有“花鬘斗藪龍蛇動”句也沒法證明《菩薩蠻》應為《菩薩鬘》。)

  個人最喜歡的是辛棄疾的《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抬眼西北望長安,但見可憐無數(shù)山。

  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 辛棄疾

  郁孤臺下清江水,

  中間多少行人淚!

  西北望長安,

  可憐無數(shù)山。

  青山遮不住,

  畢竟東流去。

  江晚正愁余,

  山深聞鷓鴣。

  2、長相思

  又名《長相思令》《相思令》《吳山青》

  《長相思》:本為樂府篇名,后來才成為唐教坊曲。“長相思”三字最早見于《古詩》中,《古詩•別詩》云:

  結(jié)發(fā)為夫妻,恩愛兩不疑。

  歡娛在今夕,嬿婉及良時。

  征夫懷往路,起視夜何其?

  參辰皆已沒,去去從此辭。

  行役在戰(zhàn)場,相見未有期。

  握手一長嘆,淚為生別滋。

  努力愛春華,莫忘歡樂時。

  生當復來歸,死當長相思。

  張率出身

  又

  攜手上河梁,游子暮何之。

  徘徊蹊路側(cè),悢悢不能辭。

  行人難久留,各言長相思。

  安知非日月,弦望自有時。

  努力崇明德,皓首以為期。

  《別詩》相傳為蘇武和李陵相贈答的五言詩,但據(jù)考證不是,真正作者已不可考,產(chǎn)生時期大致都在東漢末年。這些詩大都寫朋友、夫婦、兄弟之間的離別,故總題為《別詩》。

  古詩多用“長相思”三字,如《文選•古詩十九首》中“客從遠方來,遺我一書札。上言長相思,下言久別離”。又曰:“文彩雙鴛鴦,裁為合歡被。著以長相思,緣以結(jié)不解”。古人輒用“長相思”三字入詩中,可見“長相思”三字實為當時非常流行的民間俗語,漢末已用“長相思”三字入詩?!稑犯娂肥杖腚s曲歌辭,隨后才演為樂府。

  梁朝張率開始用“長相思”三字作為詞的首句。

  張率(475-527),字士簡,吳郡吳人。生于宋后廢帝元徽三年,卒于梁武帝大通元年,年五十三歲。

  于一個官僚家庭,爺爺張永曾做過南北朝時宋國的尚書中兵郎、揚威將軍、冀州、青州刺史、都督等職務。父親張瑰曾是齊國的平都侯、吳興太守、光祿大夫。張瑰非常注重對兒子的培養(yǎng),所以張率自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張率十二歲時,就能寫文章了。張率文采斐然,經(jīng)常與一幫詩人吟詩作賦,于是又認識了南朝梁代文學家蕭統(tǒng)。

  蕭統(tǒng)字德施,小字維摩,母親為丁貴嬪,因后人輯有《昭明太子集》,故又稱其為“昭明太子”。張率和昭明太子同為當時非常有名是詩人,二人相互仰慕對方,最終成了很要好的朋友。

  張率與一幫朋友在勾欄院玩樂時,一歌妓在唱著古詩中的《長相思》:“客從遠方來,遺我一書札。上言長相思,下言久別離。”張率被那歌妓娓娓動聽的歌聲所迷,便讓人邀請那歌妓入座說話。原來那歌妓叫善謳,善謳不但長得漂亮,歌也唱得好,且才藝雙全,琴棋書畫無所不通,于是,張率喜歡上了她。之后便隔三差五就來勾欄院,每每與她對詩,聆聽她的歌聲。

  后來,陰差陽錯之下,張率的父親張瑰把善謳買了回來。張率傷心至極,卻也只得故意避開善謳。善謳也喜歡張率,卻沒有機會對張率訴說衷情,二人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各自受著痛苦的思念。

  再后來,張瑰因病去世。張率不愿串綱亂倫,依舊不敢越過雷池一步。朝中有個叫做顧珖的大臣看上了善謳,對張率說想娶善謳為妾。張率思考再三,覺得讓善謳出嫁對自己也是一種解脫就答應了。善謳本以為張瑰已經(jīng)離世,張率肯定來找自己,沒想到左等右等,等來了張率讓她出嫁顧珖。善謳見張率并無續(xù)緣的意向,失望至極便出家為尼了。

  善謳出家后,張率更是憂郁,過了幾天便借口上香去看望善謳。善謳知道張率用意,也按捺不住對張率的思念,兩人便偷偷幽會起來。

  不料二人幽會的事被顧珖知道,顧珖將二人告上朝廷,朝廷為此罷免了張率。閑居在家的張率,日夜思念善謳,憂郁度日。一日張率思念善謳,便寫了一首《長相思》:

  長相思,久別離。

  所思何在若天垂,

  郁陶相望不得知。

  玉階月夕映,

  羅帷風夜吹。

  長思不能寢,

  坐望天河移。

  張率把這首《長相思》吟詠再三感覺意猶未盡,接著又寫了一首《長相思》:

  長相思,久離別,

  美人之遠如雨絕。

  獨延佇,心中結(jié)。

  望云云去遠,望鳥鳥飛滅。

  空望終若斯,珠淚不能雪。

  第二天,昭明太子來看張率,見他雙眼紅腫,問起才知道為情所困。這時候張率把這二首《長相思》給了昭明太子看,昭明太子邊看邊感嘆道:“卿好詞!卿真情也!讀至亦有同感共鳴,不由引出往事也。”張率見昭明太子這么一說,便問道“太子莫非也有難言之隱么?”昭明太子太子點點頭,與他娓娓講述了自己一段往事。

  昭明太子在無錫顧山隱居編集《昭明文選》時,遇著一個美艷絕倫的茶花女慧娘。在杏花煙雨的江南,兩人一見鐘情。而后,慧娘成了燈下添香的紅袖,為他捧茶捧茗。

  昭明太子的文選初定完稿,要返家。臨別,昭明太子誓言有一天要迎娶慧娘。

  慧娘凄凄地望向他,無語凝噎,半晌才輕輕地取出一物放在太子掌心,說:“曾有婦人滴淚成血,化作相思豆,今已一雙紅豆付君,日后見豆如見人吧。”

  昭明太子就這樣離別而去。殊不知宮門深似海,昭明太子此一去竟歸期杳杳,慧娘深愛昭明太子,竟相思成疾。

  當昭明太子再來顧山時,慧娘已經(jīng)玉殞香消了。太子心如刀割,含著眼淚,親手栽下兩顆紅豆,黯然回京。

  昭明太子從懷里淘出一方絹帛遞給張率,張率接過絹帛一看,只見絹帛上清秀的楷書寫著一首《長相思》:

  相思無終極,

  長夜起嘆息。

  徒見貌嬋娟,

  寧知心有憶。

  寸心無以因,

  原附歸飛翼。

  兩個人執(zhí)手無語,心里都在嘆息流淚。不久昭明太子落水受傷,肉體的創(chuàng)傷加上心病的癥結(jié)竟一病不起,幾個月后去世,年僅三十一歲。

  百年后,昭明太子手植的紅豆樹吐牙長枝,長成了兩株紅豆樹,合抱而一,樹干并為一體,上肢分為二。唐人王維從江陰過時,見此樹心有感觸,寫下了著名的《紅豆》詩流傳千古:

  紅豆生南國,

  春來發(fā)幾枝,

  愿君多采擷,

  此物最相思。

  陳后主、江總等人沿用其調(diào),唐朝李白等人也紛紛仿效。

  后來白居易依照古琴曲名《湘妃怨》的節(jié)拍填了首《長相思》詞,此曲就成為詞調(diào)《長相思》。

  深畫眉,淺畫眉,蟬鬢鬅鬙云滿衣,陽臺行雨回。

  巫山高,巫山低,暮雨瀟瀟郎不歸,空床獨守時。

  宋張輯《長相思》詞,因結(jié)句有“江南山漸青”句,故名《山漸青》

  宋林逋《長相思》詞有“吳山青”句,故又名《吳山青》。

  宋林逋《長相思》有“兩岸青山相送迎”句,元王行詞易《青山相送迎》名

  后人將柳永《長相思·京妓》詞作為長調(diào)《長相思》,冠調(diào)名為《長相思慢》。

  賀鑄《長相思慢·望揚州》,因此詞《長相思慢》又名《望揚州》。(,《欽定詞譜》將此詞錄于秦觀名下。此詞是誰所作,已無從考證了。)

  《全唐詩庫》載李煜《長相思》詞,注:“一名雙紅豆、山漸青、憶多嬌”。翻閱唐詩古籍卻未見詞調(diào)名是“憶多嬌”“雙紅豆”的詞,但元代戲曲劇有《憶多嬌》調(diào)名,所以懷疑《全唐詩庫》的注是后人所加。

  歷來此調(diào)以白居易《長相思》詞為正體。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頭。吳山點點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歸時方始休。月明人倚樓。

  3、阮郎歸

  又名《醉桃源》、《碧桃春》。

  南朝宋·劉義慶《幽明錄》載,漢明帝永平五年,剡縣劉晨和阮肇入天臺山采藥迷路找不到歸路,費盡周折,后遇見了二位資質(zhì)絕艷的女子。雖然素昧平生,但她們一見劉、阮,便笑呼二人之名,并邀請劉、阮到家中作客,并與之雙結(jié)伉儷。劉、阮住了半年,“更懷思悲,求歸甚苦”,二女召來前日女子三四十人,集會奏樂,大宴之后同送劉、阮,指示歸路(上面講到的李存勖的《如夢令》描寫的便是分手時侵曉的凄迷景象)。劉、阮出山后,好不容易回到家鄉(xiāng),可是家里的一切都已變了模樣無復相識,經(jīng)打聽才見到自己的七世孫。

  《阮郎歸》取自這個故事,最早是唐代教坊使用“阮郎迷”的曲牌,又叫“醉桃園”。

  宋·丁持正詞,有“碧桃春晝長”句,名“碧桃春”;

  李祁詞名《醉桃源》;

  曹冠詞名《宴桃源》;

  韓淲詞,有“濯纓一曲可流行”句,名《濯纓曲》。

  首見于李煜詞,描寫其本意的是北宋·司馬光的《阮郎歸》。

  阮郎歸

  <北宋·司馬光>

  漁舟容易入深山。

  仙家日日閑。

  綺窗紗幌映朱顏。

  相逢醉夢間。

  松露冷,海霞斑。

  匆匆整棹還。

  落花寂寂水潺潺。

  重尋此路難。

  看花回,阮郎歸

  詞牌名的美,僅次于植物名的美,古有“對花草名”之俗(即是就像吟詩答對那樣對答花草名,要求工對,如“狗尾草”可對“雞冠花”,“白茅花”可對“紅徑草”......對答不上或?qū)Υ鸩还け銥檩敗?,極盡雅致,不知道有沒有“對詞牌名”的風俗呢?

  有啊,貌似是宋代有個人出過一個三個詞牌的聯(lián)語:玉蝴蝶戀花心動,包含:《玉蝴蝶》,《蝶戀花》,《花心動》,不過好像沒有人對出來來著~~

  詞牌名的來源與典故2

  1、念奴嬌

  調(diào)名取自唐玄宗天寶年間著名歌伎念奴。

  元稹《連昌宮詞》:“力士傳呼覓念奴,念奴潛伴諸郎宿。”自注:“念奴,唐朝天寶年間的名倡,非常會唱歌。唐明皇每年都要在長安城中的高樓下宴請當時的老人和名流。數(shù)天之后,萬眾喧鬧,嚴安之、韋黃裳等人都禁止不了大家的喧嘩,樂隊只好停止演奏。唐玄宗對高力士說,你在樓上大聲宣布:‘要請念奴唱歌,邠二十五郎吹小管伴奏,看能不能止住喧鬧?’只要念奴一站出來,大家立即就不說話了,宴會上一片寂靜。”

  【念奴,天寶中名倡。每歲樓下酺宴,萬眾喧溢,不能禁,眾樂為之罷奏。明皇遣高力士大呼樓上曰:‘欲遣念奴唱歌,邠二十五郎吹小管,遂看人能聽否?’皆悄然奉詔?!?/p>

  據(jù)《開元天寶遺事》載:“念奴有姿色,善于歌唱,時時陪伴在唐明皇身旁。每每執(zhí)板當席顧眄,唐明皇對妃子說:‘此女妖麗,眼色媚人’,每囀聲歌喉,則聲出于朝霞之上,雖鐘鼓笙竽嘈雜而莫能遏,宮妓中最受唐明皇的寵愛”。

  念奴嬌這個調(diào)名雖然得名于唐代歌伎念奴,卻不是始于唐五代時期。除了元稹的《連昌宮詞》外,看不到其他作品涉及念奴。

  念奴是在宋代被大量寫入詩人的作品中,《全宋詞》里最早用《念奴嬌》作為調(diào)名的是沈唐。沈唐,字公述,北宋詞人。生平不詳,曾任職于韓琦帳下。韓琦(1008—1075),北宋名將??梢酝茢嗌蛱粕畹哪甏窃诒彼?960年—1127年)早期。《全宋詞》錄有沈唐詞五首,詞風接近柳永(約987年—約1053年),大概和他生活在同時期。

  念奴嬌·沈唐

  杏花過雨,漸殘紅零落,胭脂顏色。

  流水飄香人漸遠,難托春心脈脈。

  恨別王孫,墻陰目斷,手把青梅摘。

  金鞍何處,綠楊依舊南陌。

  消散云雨須臾,多情因甚,有輕離輕拆。

  燕語千般,爭解說、些子伊家消息。

  厚約深盟,除非重見,見了方端的。

  而今無奈,寸腸千恨堆積。

  宋時風流才子皆經(jīng)?;燠E于青樓楚館,不排除沈唐也有這樣的經(jīng)歷?!赌钆珛伞芬苍S是沈唐為心上人所作的自度曲,因為《連昌宮詞》的原故,沈唐把心上人喻作念奴,故調(diào)名取之為《念奴嬌》。一時傳唱,名家爭相效仿。蘇東坡的《念奴嬌·赤壁懷古》更是開拓了豪放詞風,使得《念奴嬌》被越來越多的詞家所鐘愛。

  因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首句為“大江東去”,宋·何夢桂《念奴嬌》“半生習氣”一詞即名為 《大江東去》

  元·王旭因宋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首句為“大江東去,”故將《念奴嬌》更名為《大江東》

  宋·阮槃溪因宋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首句為“大江東去”,故將《念奴嬌》更名為《大江乘》

  宋·周紫芝因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有“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的句子,故將《念奴嬌》更名為《酹江月》。

  宋·陸游因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詞聲名卓著,將《念奴嬌》更名為《赤壁詞》

  據(jù)《詞譜》載:“因蘇軾詞有‘一尊還酹江月’句, 故后人更名為《酹月》。(但《全宋詞》卻未見錄有詞牌名為《酹月》的詞。)

  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宋·錦溪有《壺中天》詞,按律即是《念奴嬌》。

  宋戴復古《念奴嬌》首句為“大江西上”,名《大江西上曲》

  姚述堯詞,有“太平無事,歡娛時節(jié)”句,名《太平歡》;

  韓淲詞,有“年年眉壽,坐對南枝”句,名《壽南枝》,又名《古梅曲》;

  姜夔詞,名《湘月》,自注即《念奴嬌》鬲指聲;

  張輯詞,有“柳花淮甸春冷”句,名《淮甸春》;

  米友仁詞,名《白雪詞》;

  張翥詞,名《百字令》,又名《百字謠》;

  丘長春詞,名《無俗念》;(丘長春即丘處機)

  游文仲詞,名《千秋歲》;

  《翰墨全書》詞,名《慶長春》,又名《杏花天》。

  《念奴嬌》作為詞調(diào)始于沈唐的《念奴嬌》,但后人是以辛棄疾《念奴嬌·書東流村壁》為正體。

  而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與辛棄疾《念奴嬌·書東流村壁》兩詞在句式略有差別,斷句不同?!稓J定詞譜》把蘇軾這首《念奴嬌·赤壁懷古》列為另一體?!赌钆珛伞纷鳛樵~調(diào),因蘇軾這首詞而倍受推崇,因而爭相仿效者眾。

  念奴嬌·赤壁懷古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杰。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fā)。

  羽扇綸巾,談笑處、檣櫓灰飛煙滅。

  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fā)。

  2、臨江仙

  原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詞調(diào)名。最初是詠湘靈的。關(guān)于此詞牌名緣起說法很多:

  【任二北據(jù)敦煌詞有句云“岸闊臨江底見沙”,認為《臨江仙》辭意涉及臨江,所以叫《臨江仙》?!?/p>

  【南宋·黃昇《花庵詞選》云:唐詞多緣題,所《臨江仙》則言仙事?!?/p>

  【明·董逢元《唐詞紀》曰:臨江仙,多賦水媛江妃,南唐人多效為之?!?/p>

  認同最多的是“賦水媛江妃”。詠的水仙花是堯帝的女兒娥皇、女英。

  【明·沈際飛:唐詞多述本意,有調(diào)無題,如《臨江仙》賦水媛江妃也。】

  因此《臨江仙》作為詞調(diào)最初應該是歌詠娥皇、女英而不是水仙花。后來由于被更多的人仿效,所以最終形成了新的詞調(diào)。五代詞人用此調(diào)為題,多由仙事轉(zhuǎn)為艷情。(動亂的時代基本上也是風流的年代,命途多舛因而放浪形骸)

  唐、五代詞人中最早作有《臨江仙》的是張泌、尹鶚、和凝、孫光憲、馮延巳、牛希濟,始作者到底是誰就不知道了。

  后人奉為正調(diào)的是歐陽修的《臨江仙》。

  25歲的歐陽修出任河南推官,和一個官妓要好。當時錢惟演任西京留守,是歐陽修的頂頭上司。一日,錢惟演在后花園設宴,梅圣俞、尹師魯?shù)瓤腿藖砹撕芫昧?,歐陽修和這位歌妓才姍姍來遲。錢惟演就責問官妓:“為什么這么晚才來?”官妓回答說:“天氣太熱了,在涼堂睡覺,失落了一支金釵,找了半天還沒有找到。”錢惟演見大家都不高興,就打趣地對那個官妓說:“既然你和歐陽修這么親熱,如果你能夠當場得歐陽修填一首詞,我就補償你一只金釵。”

  歐陽修當即賦了一闋《臨江仙》:

  池外輕雷池上雨,雨聲滴碎荷聲。

  小樓西角斷虹明。

  闌干私倚處,遙見月華生。

  燕子飛來窺畫棟,玉鉤垂下簾旌。

  涼波不動簟紋平。

  水晶雙枕畔,猶有墮釵橫。

  此詞一出,滿座皆驚,擊節(jié)贊賞。

  錢惟演命官妓滿斟一杯酒給歐陽修,然后令人取釵贈妓。因即注題為‘妓席’。

  【《野客叢談》:“歐陽永叔任河南推官,親一妓。時錢文僖公為西京留守。一日,宴于后園,客集而歐與妓皆不至,移時方來。錢責妓云:‘末至何也?’妓云:‘中暑,往涼堂睡覺,失金釵,猶未見。’錢曰:‘若得歐推官一詞,當為償汝。’歐即席賦此。坐皆擊節(jié),命妓滿斟送歐。而令公庫償釵。”】

  南唐·李煜《謝新恩》:“秦樓不見吹簫女,空余上苑風光。粉英含蕊自低昂。東風惱我,才發(fā)一衿香。瓊窗夢笛留殘日,當年得恨何長。碧欄桿外映垂楊。暫時相見,如夢懶思量。”(王國維校勘記云:“此首實系《臨江仙》調(diào)。” )

  宋·賀鑄《臨江仙》:“巧翦合歡羅勝子,釵頭春意翩翩。艷歌淺拜笑嫣然。愿郎宜此酒,行樂駐華年。未是文園多病客,幽襟凄斷堪憐。舊游夢掛碧云邊。人歸落雁后,思發(fā)在花前。”因詞中有“人歸落雁后”句,故后人把《雁后歸》作為《臨江仙》的別名。(賀鑄詞中的“人歸落雁後,思發(fā)在花前”這兩句系襲隋·薛道衡《人日思歸》詩中成句。原詩:“入春才七日,離家已二年。人歸落雁后,思發(fā)在花前。”)

  宋·韓淲有《臨江仙》首句“羅帳畫屏新夢悄”,后人以《畫屏春》為《臨江仙》的別名。

  北宋·李清照《臨江仙》首句有“庭院深深深幾許 ”句,后人就把《庭院深深》作為《臨江仙》的別名。(李清照自注:“歐陽公作《蝶戀花》,有‘深深深幾許’之句,予酷愛之。用其語作‘庭院深深’數(shù)闕,其聲即舊《臨江仙》也。”)

  宋·賀鑄《臨江仙》上闕次句有“鴛鴦春夢初驚 ”句,所以后人用《鴛鴦夢》作為《臨江仙》的別名。

  填《臨江仙》的很多,最有名的是明代楊慎《廿一史彈詞》第三段《說秦漢》的開場詞,后毛宗崗父子評刻《三國演義》時將其放在卷首。

  臨江仙·楊慎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

  是非成敗轉(zhuǎn)頭空。

  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

  白發(fā)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

  一壺濁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3、陌上花

  【《白香詞譜》:自吳越錢鏐有“陌上花開緩緩歸”之句,越俗遂以“陌上花開”為游子歸來之詞。里謠巷軟,浸成曲調(diào)。蘇軾有《陌上花》之詠;其自序云:“游九仙山,聞里中兒歌《陌上花》含思宛膊,聽之凄然。”是本詞調(diào)名,創(chuàng)自宋代,而淵源于民間俚歌也。】

  一千多年前,臨安城外,陌上花開。一位風華絕代的美人被簇擁著,徜徉在阡陌美景之中,蓮步款款,風情依依。忽有駿馬嘶鳴,絕塵而來。原來是吳越王的專使送信來了。美人拆信一閱,不由得滿面春風,眉目含情。原來吳越王錢镠(liú)傳書曰:“陌上花開,可緩緩歸矣”,叫她不必急于回宮,且趁春暉,盡情享受三月花開的風情。想那錢王日理萬機,國事繁忙,心中竟然還能記掛著回鄉(xiāng)省親的糟糠之妻,這份柔情和體貼,怎能不讓她心情大悅。

  只可惜,即使再柔腸萬千溫情無限,也難以使國家逃脫傾覆的命運。滄海桑田,歲月變遷,只余下一曲承載著一段浪漫的兒女情懷的里中兒歌《陌上花》傳唱于臨安的陌上,留給后人的緬懷。

  終于在百十來年后的一個秋天,一代文豪蘇東坡到了臨安。陌上春天花開,骨子里透的是柔情,而秋天亦花開,卻結(jié)滿了蕭瑟。于是,在秋天的陌上花開中,蘇東坡悵對古人一番憑吊,三首《陌上花》于胸中郁結(jié),一吐為快。

  陌上花三首(并引)

  蘇軾

  游九仙山,聞里中兒歌《陌上花》。父老云:吳越王妃每歲春必歸臨安,王以書遺妃曰:“陌上花開,可緩緩歸矣。”吳人用其語為歌,含思宛轉(zhuǎn),聽之凄然,而其詞鄙野,為易之云。

  (一)

  陌上花開蝴蝶飛,江山猶似昔人非。

  遺民幾度垂垂老,游女長歌緩緩歸。

  (二)

  陌上山花無數(shù)開,路人爭看翠輦來。

  若為留得堂堂在,且更從教緩緩歸。

  (三)

  生前富貴草頭露,身后風流陌上花。

  已作遲遲君去魯,猶教緩緩妾還家。

  一唱三嘆中,浸染著人世滄桑的感慨。

  陌上花·有懷

  <元·張翥>

  關(guān)山夢里,歸來還又、歲華催晚。

  馬影雞聲,諳盡倦郵荒館。

  綠箋密記多情事,一看一回腸斷。

  待殷勤寄與,舊游鶯燕,水流云散。

  滿羅衫是酒,香痕凝處,唾碧啼紅相半。

  只恐梅花,瘦倚夜寒誰暖。

  不成便沒相逢日,重整釵鸞箏雁。

  但何郎,縱有春風詞筆,病懷渾懶。

  *此調(diào)只此一詞,別無分店。

  4、青玉案

  調(diào)名取自漢·張衡《四愁詩》:“美人贈我錦繡段,何以報之青玉案。”這個是毫無疑問的,但是卻還有兩點其他的疑問。

  第一,“案”到底是指碗還是托盤?

  據(jù)《白香詞譜》載:“案同碗,青玉碗,盛酒之具也,唐人詩多引用之。”按照這個說法,“案”就不應讀"an"而應讀"wan"。因過去用不同的材料做成的碗就有不同的碗字,如“椀”、“碗”。漢代時“案”字與“椀”字通假,《鹽鐵論》中“良民文杯畫案”和《神仙傳》中的“金案玉杯”的“案”字與“杯”字相對,可見“案”指的就是碗。

  不過也有人說,通觀《四愁詩》全篇,“英瓊瑤”和“明月珠”同為一類物品,那“青玉案”和“雙玉盤”也應該是同一物品,再者古詩詞中的“案”大多都指“古時進食用的短足木盤”,也就是托盤。

  至于事實上原本到底指的是什么,早就不可考了?,F(xiàn)在貌似大多當做“舉案齊眉”的“案”了。

  第二,《青玉案》作為詞調(diào),究竟是始于蘇軾還是李煜?

  現(xiàn)在一般都認為《青玉案》這個詞牌始于蘇軾,但明·潘游龍《古今詩余醉》載有五代李煜《青玉案》一首:

  梵宮百尺同云護,漸白滿、蒼苔路。

  破臘梅花李早露。

  銀濤無際,玉山萬里,寒罩江南樹。

  鴉啼影亂天將暮,海月纖痕映煙霧。

  修竹低垂孤鶴舞。

  楊花風弄,鵝毛天剪,總是詩人誤。

  這首詞諸集都未見收錄,所以有人認為是后人偽托李煜的作品,因而認為《青玉案》是始于蘇軾。

  到如今到底始于誰也已經(jīng)無從考據(jù)了,也許是李煜,也許是蘇軾,或者他倆之外的其他人,只不過我們不知道罷了。

  促使《青玉案》形成新的詞調(diào)并且傳唱一時的人是賀鑄。

  賀鑄(1052~1125年)北宋著名詞人,字方回,衛(wèi)州(今河南汲縣)人。宋太祖賀皇后五世族孫,自己所娶的也是宗室之女。自稱是唐朝著名詩人賀知章的后裔,因為賀知章居住在慶湖(即鏡湖),故自號慶湖遺老。從小又博學強記,尤善度曲,常常將別人做的不滿意詞作,拿來稍加修煉,即成一篇新奇之作。他自命不凡,曾夸口道:“吾筆端驅(qū)使李商隱、溫庭筠,常奔命不暇!”但在仕途上并不得意,總是當一些普通小官,做些瑣屑之事。因此,當他由太平州通判改遷奉議郎不久,便以老病退職了。

  賀鑄退職以后,就閑居于蘇州橫塘。

  四月天,梅雨懨懨。天上陰云低沉,難辨書中字跡。賀鑄從書卷中抬起頭來,揉一揉發(fā)澀的眼睛,停止了校書工作。從屋中踱出,站在籬笆前深深吸了幾口潮濕的空氣,轉(zhuǎn)頭向西邊望去,但見太陽在層層陰云的遮護下,變成了一塊發(fā)亮的云,正慢慢地沉下去。忽然,賀鑄眼前一亮。只見對面走來一位年輕女子,她只有十六七歲的樣子,穿一身淺色衣裙,長發(fā)用絲帶輕攏于背后??上?,由于天暗,很難看清她的容貌。那女子步履輕移,由遠及近,從離賀鑄籬墻不遠的地方經(jīng)過,又漸漸走遠了。(雨巷啊雨巷)

  賀鑄靜靜地站在原地把女子的一舉一動全部看在眼里,直到那女子走遠了,他還目送她那楊柳般的腰肢,隨步飄動的裙褶,直到消失在茫茫暮色之中。

  在這鄉(xiāng)野之地,偶見如此曼妙的女郎,賀鑄頓生愛意。但又不知道這女郎緣何而來,去往何處,家在哪里。賀鑄很是郁悶的回到屋中,卻已無心校書,提起筆,眼前又出現(xiàn)了女郎的身影,于是蘸墨揮豪,寫就一首《青玉案》

  青玉案· 春暮

  凌波不過橫塘路,但目送、芳塵去。

  錦瑟華年誰與度?

  月橋花院,瑣窗朱戶,只有春知處。

  飛云冉冉蘅皋暮,

  彩筆新題斷腸句。

  若問閑情都幾許?

  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

  在煙雨蒙蒙的江南尋覓芳蹤,遙望倩影,可望而不可即的相思縈繞于心,難怪他的愁多得像迷霧中的煙草,滿城飄飛的柳絮,無休無止的黃梅雨!

  黃庭堅評價這首詞時說:“少游醉臥古藤下,誰與愁眉唱一杯?解道江南斷腸句,只今惟有賀方回。”(少游,即婉約派的代表詞人秦觀。當時秦觀已死于藤州,清麗婉約的詞風一時斷絕。)。賀鑄也因此詞得一雅號“賀梅子”。

  宋·賀鑄《青玉案》詞有“凌波不過橫塘路” 句,故易名《橫塘路》。

  宋·韓淲《青玉案》詞有“蘇公堤上西湖路”句,故名《西湖路》

  另一首膾炙人口的名篇,辛棄疾的《青玉案》:

  青玉案· 元夕

  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

  寶馬雕車香滿路。

  鳳簫聲動,玉壺光轉(zhuǎn),一夜魚龍舞。

  蛾兒雪柳黃金縷,

  笑語盈盈暗香去。

  眾里尋他千百度,

  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

  5、采桑子

  唐《教坊記》載,《采桑子》即古相和歌中的《采桑曲》。

  沈約《宋書·樂志》曰:“相和,漢舊曲也,絲竹更相和,執(zhí)節(jié)者歌”。即歌者自擊節(jié)鼓與伴奏的管弦樂器相應和,并由此而得名相和歌。據(jù)《晉書·樂志》載相和歌的前身稱為徒歌,也就是清唱無伴奏的民歌。徒歌進一步發(fā)展,又成為清唱加幫腔的形式,稱做但歌。但歌的進一步發(fā)展形成現(xiàn)在說到的相和歌。《樂府·古題要解》載:“樂府相和歌,并漢世街陌謳謠之詞。”謠指的就是徒歌;謳指的就是但歌。

  相和歌形成的時間,可追溯到春秋、戰(zhàn)國時代,但真正形成卻在秦漢之際。相和歌開始是以楚聲為代表的民間音樂,后來廣泛流行,便已不再局限于楚地。漢高祖劉邦對楚聲尤為喜愛,因而以楚聲為主的相和歌才得以在宮廷里盛行,進而使相和歌更為普及。

  到了魏晉(220~316)時期,“魏氏三祖”的曹操﹑曹丕﹑曹睿三人不但對相和歌非常欣賞,而且三人都寫有大量歌詞交樂工演唱,相和歌在“魏氏三祖”的影響下又有了較大的發(fā)展。曹丕稱帝后,匯集了左延年等一批音樂家,成立了音樂機構(gòu)清商署,從事改編相和舊曲與另創(chuàng)新曲的工作。相和歌的演唱方式也越來越復雜,漸漸有了相和三調(diào)曲和大曲等等。相和歌最終也定形于這個時期,正式樂曲可分為引、曲、大曲三類。

  引,即引子。一般沒有歌唱,僅用笛與弦樂器演奏。梁沈約《宋書·樂志》云:“古有六引”,即《箜篌引》、《宮引》、《商引》、《角引》、《徵引》、《羽引》

  曲,即中小型樂曲,大都是聲樂曲。一般分為吟嘆曲與諸調(diào)曲兩類。這兩類曲的特點一時難作定論,都是有若干段歌詞組成。梁人王僧虔曾說,諸調(diào)曲有“辭”與“聲”兩個不同的部分,辭即歌詞,聲即襯字。

  大曲,即大型樂曲,一般是歌舞曲。

  西晉亡后﹐從東晉至隋約200多年間﹐以南方民間謠謳吳聲﹑西曲為基礎發(fā)展起來的清商樂大為盛行。漢魏西晉的一部分相和舊曲被清商樂所吸收﹐成為其重要組成部分。隋唐時﹐清商樂改稱清樂而繼續(xù)流傳。同時﹐自漢魏以來有不少樂曲移植為琴曲或鼓吹曲而仍在流傳。

  唐代開元、天寶年間,社會繁榮,統(tǒng)治者也樂于歌舞升平,唐代教坊就是這個時代的產(chǎn)物。教坊中的樂工除了保留前朝的宮廷音樂外,也大量收集了民間曲調(diào),樂工把收集來的民間音樂加以整理,便成了各種各樣的教坊曲。

  采桑是古代女子重要的農(nóng)事活動,而人類祖先早期的活動主要是繁衍后代。史書載,黃帝娶西陵之女,是為嫘祖,嫘祖教民育蠶,治絲繭以供衣服,黃帝得以“垂裳而治”,這說明我國種桑養(yǎng)蠶的歷史非常悠久。所以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詩經(jīng)》里有不少有關(guān)采桑女的愛情故事。有了男女情愛這個主題,采桑自然成了人類代代謳歌的農(nóng)事了。如:《詩經(jīng)》中的《豳風·七月》、《魏風·十畝之間》、《魏風·氓》等;漢代樂府中的《陌上桑》、南北朝的《采桑度》,唐教坊曲《楊下采?!贰⒋笄恫缮!贰?/p>

  詞調(diào)《采桑子》就是從唐代教坊曲中的歌舞大曲《采?!分薪厝∫欢味瑟毩⒌囊粋€詞牌。子是曲子的簡稱。唐詞未發(fā)現(xiàn)這個調(diào),始見于五代詞人。

  南唐后主李煜《采桑子》亦名《采桑子令》

  宋黃庭堅《丑奴兒》:“夜來酒醒清無夢,愁倚闌干。露滴輕寒。雨打芙蓉淚不乾。佳人別後音塵悄,消瘦難拼。明月無端。已過紅樓十二間。。”此詞按律既是《采桑子》,為什么黃庭堅將《采桑子》作《丑奴兒》呢?從黃詞來看,黃庭堅“丑奴兒”三字應該只是該詞的題,后人誤將“丑奴兒”三字作為《采桑子》的別名。“丑”有怨義,《淮南子·說林》:“莫不丑于色”即是此義。從黃詞也可以看出此詞所述的就是“怨婦”。

  《丑奴兒令》即《采桑子》,宋澤元校本《草堂詩馀》因黃庭堅“丑奴兒”詞而誤將李后主一首《采桑子》作《丑奴兒令》。

  《羅敷媚》 源自漢樂府《陌上?!窛h光武帝劉秀的叔父劉良和采桑女秦羅敷的故事。據(jù)載:漢光武帝劉秀的叔父劉良封為趙王,駐地在邯鄲。秦羅敷是邯鄲城里的大美人,因而看見她的人,莫不為之著迷。她十八歲嫁給王仁為妻,王仁在趙王府擔任千乘,夫唱婦隨,情愛甚厚。白天王仁出去公干,秦羅敷也忙著采桑養(yǎng)蠶,織絹刺繡,農(nóng)閑時便以彈箏唱歌自娛。

  一天,趙王經(jīng)過一帶桑林,發(fā)現(xiàn)桑蔭中有一麗人,秀艷動人。便上前調(diào)笑,麗人不為所動。經(jīng)打聽才知是千乘王仁的妻子。東漢光武帝崇尚節(jié)儉,講求謙讓,表彰氣節(jié)。上行下效,蔚然成為一種風尚。然而回到宮中,方才桑林邊驚艷的一幕,久久不能忘懷,玄思冥想,決定宴請秦羅敷,然后再相機行事。于是命人大張筵席,柬邀秦羅敷前來赴宴,秦羅敷如約而來,趙王以禮相待,酒過三巡,趙王已有幾分酒意,逐漸話語有些輕薄。這時秦羅敷不慌不忙地說要為他彈唱一曲以助酒興,趙王不好意思拒絕,秦羅敷便以纖纖玉手拔動箏弦,輕啟朱唇,一曲著名的《陌上?!肪瓦@樣產(chǎn)生了。這是漢樂府中的著名詩篇,敘述了采桑少婦嚴辭拒絕趙王調(diào)戲的故事,歌頌了女主人公的機智、幽默和反抗精神。

  趙王不敢違背朝庭大力提倡的禮法觀念,不能明目張膽地強取豪奪,無奈只好悵然作罷,而秦羅敷以美制情,拒絕了富貴榮華的誘惑,獲得了一個非常突出的結(jié)局。從此“羅敷有夫”便成了已婚婦女有力的擋箭牌。

  因采桑女名秦羅敷,宋·陳師道詞《羅敷媚》:“春風吹盡秋光照,瘦減初黃。改樣新妝。特地相逢只認香。南臺九日登臨處,不共飛觴。鏡里伊傍。獨秀釵頭殿眾芳。”按律,此詞也是《采桑子》。

  ( 注:秦羅敷在漢代并不是一個女子的“專名”,而是一個符號性的“共名”。)

  《羅效媚》查無詞例,恐是后人將《羅敷媚》誤筆為《羅效媚》所致。

  南唐馮延巳作《羅敷艷歌》,也作《羅敷媚歌》。

  宋賀鑄《羅敷歌》,按律即《采桑子》。

  宋賀鑄《采桑子》,有“且伴登臨”句,因名《伴登臨》

  宋賀鑄《采桑子》,因起句有“吳都佳麗苗而秀”句,后人亦作《苗而秀》。

  宋賀鑄《采桑子》,有“當時玉管朱弦句,忍淚重吟”句,因名《忍淚吟》

  宋賀鑄《采桑子》,有“一枕濃香醉夢迷” 句,故易《醉夢迷》

  慢調(diào)《采桑子》名《采桑子慢》、 《丑奴兒慢》、《丑奴兒近》,宋吳文英名《采桑子慢》,南宋蔡伸名《丑奴兒慢》,宋辛棄疾《丑奴兒近》

  添字體《采桑子》名,《添字采桑子》 ,金元詞人侯善淵將《添字采桑子》改為《轉(zhuǎn)調(diào)采桂枝》。

  宋潘汾《采桑子慢》,詞首句作“愁春未醒”,故名《愁春未醒》

  馬鈺《戰(zhàn)掉丑奴兒》,注“本名《添字丑奴兒》”,即《添字采桑子》。

  太祖的氣場太強大了,一說采桑子后面自然而然的就跟重陽,就放它吧!

  采桑子· 重陽

  <毛澤東>

  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

  今又重陽,戰(zhàn)地黃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風勁,不似春光。

  勝似春光,寥廓江天萬里霜。

詞牌名的來源與典故相關(guān)文章:

1.中國古語詩詞之詞牌名翻譯

2.形容歷史滄桑的成語介紹

3.古代文化知識選擇題(2)

4.文天祥《酹江月·和友驛中言別》

5.酹江月·和友驛中言別 文天祥

2872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