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短的民間故事傳說簡短一點
給孩子講一些民間故事有利于孩子頭腦思維的開發(fā),孩子會跟隨故事的情節(jié)想象故事的面面,對于寶寶右腦的圖形思維能力有極大的促進和幫助作用。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簡短的民間傳說故事,歡迎感興趣的朋友閱讀。
民間故事傳說:飛鳳山的傳說
此山,一峰孤立,與縣城對峙。古時, 四季百鳥爭鳴,花香吐艷,被天宮六只金鳳凰所迷戀。一天趁玉帝不防,風(fēng)凰悄悄飛出南天門,降落此山。俯飲瓊漿玉液的湋水后,將天宮帶來的小麥、油菜子偷撤于山之兩邊,變成麥秀菜豐的美麗地方,更吸引著金鳳凰。
不料被玉帝知曉,勒令鳳凰回宮。五只金鳳凰飛去河西五座山上,被玉帝冷氣禁锏,變成五鳳山;一只躲在河?xùn)|潭莊柏樹林中棲身,以后莊名“棲鳳村”,又飛上孤峰,被玉帝冷氣禁錮,變成飛鳳山。
棲鳳村住著十六歲的王小良,自幼失去雙親,家境貧寒,天天上山挖藥換買書籍, 捉袋螢火蟲,借螢光讀書。一天夜里,讀書入迷,忽然眼前金光閃亮,窗口落下一只五顏六色的金鳳凰,娓娓地說:“小良,明天挖藥會刨出個石寶”。鳳凰又飛上山去,天空劃出一道金光。
第二天,小良上山挖藥,從日出到日落 未見石子,他并未回心,不顧汗流浹背,一直挖到山頂。“噹啷”一聲,一顆小巧玲瓏, 金光閃亮的石子蹦了出來。小良急忙拿回家放在桌上,霎時滿屋皆明,金光燦爛,原是—顆夜明珠。從此借夜明珠祥光讀書。他將這事告訴給相好的弟兄,他們常來小良家一起借光讀書。
日子長了,被貪官知縣知道,心想奪夜明珠,讓自己兒子獻給皇帝,得個“進寶狀元”,便傳令王小良上堂,知縣問道:“夜明珠乃是國寶,你怎敢私藏不報?”王小良回答:“是我挖藥撿回的石子,晚上借光讀書,怎能說是國寶”。知縣明知理屈詞窮,不由惱怒,便將小良下獄,奪取夜明珠。命兒子呈獻皇宮,皇帝大喜,果真封知縣之子為進寶狀元?;实蹫榱藨c賀進寶狀元和夜明珠,皇宮張燈結(jié)彩,鼓樂宣天,重臣嬪妃,宮娥彩女咸集觀景。奇怪,晚間夜明珠并不發(fā)光?;实鄞笈?zé)問知縣兒子“欺騙圣上,罪該萬死”。
知縣兒子目瞪口呆,怕欺君斬首,心生一計,想叫王小良當(dāng)個替罪羊,便把王小良得寶之事告訴皇帝,誣陷“以石充寶欺君”,皇帝召來小良問斬,王小良卻不驚不慌地進宮后,將石子用手輕輕一摸,頓時生輝放光,五彩繽紛,金色燦爛,皇帝大喜,賜封王小良為進寶狀元。知縣和子一并問罪。
民間故事傳說:青龍廟與索姑
青龍廟建于青龍山,南為平原,北俯湋水,河谷割切,原岸婉蜓如龍,其上古柏蔥郁,形如青龍。河水晶瑩,山清水秀。山上有索姑廟,廟南為索姑故里,名“索姑莊”,后易名“青龍廟村”,村人多索姓。西距縣城十公里,屬段家鄉(xiāng)?!犊h志》云:“索姑扶風(fēng)人,性至孝清真恬淡,有超世之志。其父貿(mào)易隴西,姑請為買白馬。其父歸次日五更姑乘馬馳去,遺線于路,沿線訪姑于周至青山,趺坐而化居人神之,為立廟焉”。
相傳,索姑幼年,受嫂虐待,常牧羊于青龍山坡。每日替嫂梳麻擰繩,不論多少,當(dāng)日變成光細(xì)繩子;又給棉花紡線,不論多少當(dāng)日紡成線、穗帶回。其嫂生疑,隨后暗視,只見各株柏樹,掛滿棉條,不見紡車,嗡嗡有聲,姑在樹下玩耍。一日借嫂梳篦,嫂諷剌說:“你這禿女,何發(fā)可梳? ”仍疑而隔窗望去,索姑摘下禿盔,變成嬌小玲瓏的窈窕淑女。黑發(fā)垂地,似絲繚繞。嫂幡然大悟。知姑非凡,近而愛之,姑行嫂隨。一日索姑騰云南行,嫂急喊:“姑姑等姑姑等”,直喊得變成小鳥。迄今仍可聽到姑姑等鳥兒聲。
青龍廟殿宇櫛比,清光緒3年重修碑記載,有索姑、關(guān)帝、藥王、宵龍大王等殿,而今只存一殿建為學(xué)校。清末農(nóng)民英雄張化龍,在此聚會,領(lǐng)導(dǎo)農(nóng)民起義,反對官鹽加價,失敗就義。扶、眉、岐、武等縣農(nóng)民為化龍立碑紀(jì)念(碑現(xiàn)存省博物館)。
據(jù)縣博物館資料,青龍廟系新石器時代遺址,村以廟取名。
民間故事傳說:孝母村的來歷
孝母村在扶風(fēng)縣南十多公里,屬上宋鄉(xiāng)。相傳元代有個平民楊杲,自幼孝親,靠母紡織換米渡日。杲年長,入山打柴,見一山羊跪乳,生疑,回家告知母親,母講述了“小羊跪乳”故事。杲恍然大悟說:“人豈不如羊? ”從此常去四、五十里遠(yuǎn)地蔡家坡,給母買菜。有時半夜起程買鮮菜奉母。后來母生眼疾,聽說太白山上池水能洗愈,杲胃炎暑負(fù)母涉渡渭河,攀登太白山。
元朝皇帝太子,來游賢山寺,游太白山,適遇楊杲背母上山。太子問明情況,深受感動,心生憐憫,令隨從換負(fù)楊母,杲推辭說:“報母之恩,不施于人”。太子更敬佩, 嘆曰:“唯有天下父母心,孝順兒女有幾人”。便結(jié)為兄弟。太子回朝,后來登基,不忘義兄,寄來一箱,內(nèi)函朝服,賜封楊杲為“孝母千歲”。因以村取名“孝母”。
據(jù)《扶風(fēng)縣志》記述,楊杲孝母感動天地,葬母之日大雨,獨墓前后數(shù)百步無雨。葬后杲伴墳守墓三年。楊杲死后,葬于渭北原上。清陜西巡撫畢沅豎碑題銘“元孝母楊杲墓”。
民間故事傳說:遇仙橋和北庵鐘的傳說
我縣南臺村的南面溝,原有一座石橋。 相傳是明洪武時張三豐遇仙之橋。
張三豐,人稱:“瘋子張”,在關(guān)中西府名流很廣。他修道煉丹于城南五鳳山,收個童子名“貫天”,掃地、挑水、擊鼓、撞鐘。一天,張三豐夜夢玉皇大帝說:“你修煉心誠,明口太陽午時,在此橋聞鐘鼓之聲,接你來天宮”。
第二天張三豐將擊鼓撞鐘的任務(wù)交貫天,他坐在石橋上等候,午時已到仰望天宮,七仙女在云層中舒展廣袖,各路仙家聚集于南天門,個個笑容可鞠,這時鐘鼓未鳴,三豐急得舉足高登,結(jié)果摔了一跤,升天未成。 悔心喪氣地回五鳳山寺院,見貫天在鐘旁睡了大覺。張三豐發(fā)怒,本想教訓(xùn)一番,因修道在身,忍氣而退。貫天醒后,午時早過,失誤良機,羞愧得向師傅求饒。
張三豐又帶貫天去縣城北門外北安村白衣庵。在那里化鐵、化銅,鑄起一口大鐘,預(yù)計聲聞十里,貴在第一錘定音。鐘掛起后,將敲第一錘的責(zé)任交給貫天,張三豐再三叮嚀:“我走向東南,約走十里再敲鐘。走多遠(yuǎn),聲聞多遠(yuǎn)”。貫天緊握鐘錘,吸取以前教訓(xùn),不睡覺,不辜負(fù)師傅叮嚀。張三豐剛出縣城東行一里,貫天就敲起鐘來。張三豐聞聲發(fā)怒,站在一塊青石上兩足一跺,青石踏陷三寸深,留下一雙腳印。鐘從架上跌落,再掛不起了。后輩人將不務(wù)正業(yè)、不成器的人叫“貫天(乾)客”。
那留有雙腳印的青石,成為過路人好奇踩踏的紀(jì)念之物。青石已毀。
民間故事傳說:古人訓(xùn)馬
馬,原是一種野生動物,最早叫“火畜”。在5000年前的黃帝時代,人們過著遷徙不定的游牧生活。傳說有一次,黃帝的部下捕獲了一匹野馬,每當(dāng)人們接近它時,它就前蹄騰空,昂頭嘶鳴,或把后腿崩起,但它并不傷害人和其它動物,只以草為食。當(dāng)時人們都還不認(rèn)識這種動物,便把黃帝請來辨認(rèn)。黃帝觀察很長時間,也未能認(rèn)出是什么動物,只讓大家不要殺掉,派馴養(yǎng)動物的能手王亥用木欄先把它圈起來。
過了一段時間,王亥發(fā)現(xiàn)欄桿外邊又來了幾匹這種紅色的野馬,它們對著欄桿內(nèi)的那匹野馬叫個不停,不肯離開。過了一天,王亥把木欄門打開,不料外邊的好幾匹野馬一下子都沖進木欄,和圈在欄內(nèi)的野馬混在一起,互相嘶叫了一陣,然后又都臥了下來。王亥把欄桿門關(guān)住,用割來的草喂它們。過了不長時間,其中一匹馬突然生下了一只小馬駒。王亥高興極了。消息傳開,人們也都紛紛前來觀看。這些野馬和人接觸的時間一長,好像發(fā)現(xiàn)人類并不想傷害它們,所以在人面前也不驚慌,變得十分溫順。特別是小馬駒,很喜歡和人在一起玩耍。
有一天,王亥喂過馬后,牽出一匹性格溫順的馬,縱身跳上馬背。馬一受驚,猛地四蹄騰空飛奔起來,把毫無精神準(zhǔn)備的王亥一下子拋下來跌了個仰面朝天。等王亥從地上爬起來,馬已跑得很遠(yuǎn)了。王亥站起來望著越跑越遠(yuǎn)的馬,心里十分著急,以為它再也不會回來了。正要往回走,不料,這跑得很遠(yuǎn)的馬,又扭頭跑回來了。王亥高興極了,忙把馬引進欄桿內(nèi)圈好。后來他想出了一個辦法,用桑樹皮擰成一條繩子,把馬頭綁好,慢慢牽出來。然后又跳上馬背。馬仍像頭一次一樣,四蹄騰空,飛奔起來。這回王亥吸取了上次教訓(xùn),一只手緊緊抓住綁在馬頭上的繩子,另一只手又緊馬鬃,任憑馬怎么飛跑,王亥總是不松手。跑了一陣后,馬的速度減慢下來,直到馬不再跑時,王亥這才勒過馬頭,緩緩地騎著回去。
王亥騎馬成功后,一下子轟動了許多人,風(fēng)后、應(yīng)龍、常先、大鴻等前來觀看,很快黃帝也知道了。應(yīng)龍是黃帝身邊的一員大將,對騎馬當(dāng)然更感興趣。他積極協(xié)助王亥馴馬,練習(xí)騎馬。就在這時,一件不幸的事發(fā)生了,一天清早,王亥、應(yīng)龍起來練馬,忘記把欄桿門關(guān)上,一只老虎乘無人時闖進圈里,把可愛的小馬駒咬死,正張口要吃的時候,被人們發(fā)現(xiàn)了。老虎來不及吃掉小馬駒,跳出欄桿逃走了。王亥和應(yīng)龍一見小馬駒被老虎咬死,氣得快要發(fā)病,立刻帶上弓箭,騎上馬向老虎逃去的方向追去。他們一口氣奔跑了幾十座山。終于找到了這只老虎。兩人看準(zhǔn)目標(biāo),連發(fā)幾箭,把老虎射死在山谷中。在返回路上,王亥、應(yīng)龍又騎在馬上順便射死了幾只鹿。不料他們的行動,引起了風(fēng)后的注意。風(fēng)后一向智多謀廣,他腦子一動,便對黃帝說:“既然騎在馬上能追老虎,能射殺野獸,那么,打仗時能不能也騎在馬上,追殺敵人?”風(fēng)后建議黃帝下一道命令:“各部落所有打獵的人,今后出外打獵,一律不許射殺野馬。凡能捉回野馬者,給予獎勵。”黃帝不僅同意這個建議,而且自己也開始練習(xí)騎馬。他命應(yīng)龍、王亥對捉回來的200多匹野馬要精心飼養(yǎng),進行訓(xùn)練。應(yīng)龍專門挑選200多名精干的小伙子,每天從早到晚,既馴馬,又練人。經(jīng)過兩年多的訓(xùn)練,中華民族最早的一支騎兵就這樣誕生了。這支騎兵在后來的涿鹿大戰(zhàn)中起了重大作用。
猜你喜歡:
3.魚骨廟的傳說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