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大的鳥類是什么鳥
世界上的鳥類也出現(xiàn)排名了,世界上最大的鳥類你知道嗎?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給你介紹的世界上最大的鳥類,希望對你有幫助。
世界上最大的鳥類
跑得最快的鳥:鴕鳥,它平均72千米/小時。
游水最快的鳥:巴布亞企鵝,它平均27.4千米/小時。
最小的鳥和最小的鳥卵:許多人都知道蜂鳥是世界上最小的鳥類,其實這種說法并不十分準確,因為全世界的蜂鳥有315種左右,分布于 從北美洲的阿拉斯加到南美洲的麥哲倫海峽,以及其間的眾多島嶼上。它們的體形差異也很大,最大的巨蜂鳥體長達21.5厘米,當然不能說它是世界上最小的鳥 了。而產(chǎn)于非洲的麥粒鳥的體長只有5.6厘米,其中喙和尾部約占一半,體重僅2克左右,其大小和蜜蜂等昆蟲差不多,這樣的蜂鳥才是世界上體形最小的鳥類,它的 卵也是世界上最小的鳥卵,比一個句號大不了多少。蜂鳥的羽毛大多十分鮮艷,并且閃耀著金屬的光澤。它們的飛行本領(lǐng)高超,可以倒退飛行,垂直起落,翅膀振動的頻率很快,每秒鐘可達50~70次,所以有"神鳥"、"彗星"、"森林女神"和"花冠"等稱呼。中國近幾年有很多地方都聲稱發(fā)現(xiàn)了蜂鳥,其實都是誤傳。
各種鳥類的介紹
體形最大的鳥:世界上體形最大的現(xiàn)生鳥類是生活在非洲和阿拉伯地區(qū)的非洲鴕鳥,它的身高達2~3米,體重56千克左右,最重的可達75千克。但它不能飛翔。它的卵重約1.5千克,長17.8厘米,大約等于30~40個雞蛋的總重量,是現(xiàn)今最大的鳥卵。
翼展最寬的鳥:漂泊信天翁,3.63米。
最大的飛鳥:生活在非洲東南部的柯利鳥,翅長2.56米,體重達18千克左右,是世界上能飛行的鳥中體重最大者。
最重的飛鳥:大鴇,雄性的體重18千克。
最小的猛禽:婆羅洲隼,體長15厘米,體重35克。
羽毛最多的鳥:天鵝,超過25000根。
羽毛最少的鳥:蜂鳥,不足1000根。
羽毛最長的鳥:天堂大麗鵑,尾羽是體長的2倍多。
壽命最長的鳥:鳥類中的長壽者不少,如大型海鳥信天翁的平均壽命為50~60年,大型鸚鵡可以活到100年左右。在英國利物浦有一只名叫"詹米"的亞馬遜鸚鵡,生于1870年12月3日,卒于1975年11月5日,享年104歲,不愧為鳥中的“老壽星”。
壽命最長的環(huán)志海鳥:王信天翁,60余年。
壽命最長的籠養(yǎng)鳥:葵花鳳頭鸚鵡,80余年。
飛行速度最快的鳥:尖尾雨燕平時飛行的速度平均為170千米/小時,最快時可達352.5千米/小時,堪稱飛得最快的鳥。
沖刺速度最快的鳥:游隼,在俯沖抓獵物時能達到180千米/小時。
飛得最慢的鳥:小丘鷸,8千米/小時。
振翅頻率最高的鳥:角蜂鳥,90次/秒。
振翅頻率最慢的鳥:大禿鷲,滑翔數(shù)小時不拍翅。
一次飛行時間最長的鳥:北美金鸻,以90公里/小時的速度飛35小時,越過2000多公里的海面。
飛行最高的鳥類:大天鵝和高山兀鷲是飛得最高的鳥類,都能飛越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瑪峰,飛行高度達9000米以上,否則就可能會撞在陡峭的冰崖上喪生。
飛行最遠的鳥類:北極燕鷗是飛得最遠的鳥類。它是體形中等的鳥類,習慣于過白晝生活,所以被人們稱為"白晝鳥"。當南極 黑夜降臨的時候,便飛往遙遠的北極,由于南北極的白晝和黑夜正好相反,這時北極正好是白晝。每年6月在北極地區(qū)"生兒育女",到了8月份就率領(lǐng)"兒女"向 南方遷徙,飛行路線縱貫地球,于12月到達南極附近,一直逗留到翌年3月初,便再次北行。北極燕鷗每年往返于兩極之間,飛行距離達4萬多公里。因為它總是 生活在太陽不落的地方,人們又稱它“白晝鳥”。
地球歷史上最大的鳥:恐鳥
恐鳥曾是新西蘭眾多鳥類中最大的一種,平均身高有3 m,比現(xiàn)在的鴕鳥還要高??著B除了腹部是黃色羽毛之外,其他全部是黃黑色相間。雖然恐鳥的上肢和鴕鳥一樣已經(jīng)退化,但它的身軀肥大,下肢粗短,因此奔跑能力遠不及鴕鳥??著B與鴕鳥的最大區(qū)別是:它的脖子有羽毛覆蓋,而鴕鳥的脖子是禿裸的,并且比恐鳥的脖子要長;它是三根腳趾,而鴕鳥是兩根腳趾。
恐鳥是數(shù)種新西蘭歷史上生活的巨型而不能飛行的鳥。目前根據(jù)從博物館收藏所復原的DNA,已知有十種大小差異不同的種類,包括2種身體龐大的恐鳥,其中以巨型恐鳥最大,高度可達3米,比現(xiàn)在的鴕鳥還要高。小型的恐鳥則只有火雞大小。身高平均約3 m的巨型恐鳥中,最大的個體高約3.6米,體重約250千克??著B除了腹部是黃色羽毛之外,其他全部是黃黑色相間。在300多年以前,巨型恐鳥可稱得上世界第一高鳥。雖然上肢已經(jīng)退化,但恐鳥的身軀肥大,下肢粗短。盡管下肢發(fā)達,龐大的身軀使得恐鳥的奔跑能力遠不及鴕鳥??著B與鴕鳥的最大區(qū)別是:它的脖子有羽毛覆蓋,而鴕鳥的脖子是禿裸的。并且比恐鳥的脖子要長,它是三根腳趾,而鴕鳥是兩根腳趾。
從新西蘭發(fā)現(xiàn)的恐鳥“家墓”中,古生物學家獲得數(shù)以百計的恐鳥骨胳。古生物學家們通過分析它們的軀體構(gòu)造,認為恐鳥主要吃植物的葉、種子和果實。它們的砂囊里可能有重達3千克的石粒幫助磨碎食物。巨型恐鳥棲息于叢林中,每次繁殖只產(chǎn)一枚卵,卵可長達250毫米,寬達180毫米,像特大號的鴕鳥蛋。但它們不造巢,只是把卵產(chǎn)在地面的凹處。這種鳥是怎樣到達新西蘭的,人們目前還沒有一致的看法。更為有趣的是,恐鳥的羽毛類型,骨胳結(jié)構(gòu)等幼年時的特點直到成鳥還依然存在,古生物學家認為這是一類“持久性幼雛”的鳥。
恐鳥是“一夫一妻”制,它們可以共同生活終生或者在其中一只死去,幸存者才去另尋配偶。它們以夫妻為單位終年棲息在新西蘭南部島嶼的原始低地和海岸邊林區(qū)草地里,以漿果、草籽和根莖為食,有時也采食一些昆蟲。由于恐鳥身體龐大,需要大量的食物,因此每對恐鳥都有著自己大片的領(lǐng)地。由于恐鳥生活區(qū)域人煙稀少,食物充足,并且沒有天敵,只有少數(shù)土著人獵殺恐鳥為食,但土著人的原始狩獵方式并沒有給恐鳥群體以致命打擊。因此,直到18世紀初,仍有許多恐鳥在這里安逸地繁衍生息著。
恐鳥一般被認為在約1500年代左右開始逐漸絕種,雖然有一些報告推測仍然有恐鳥生存在新西蘭某個偏僻的角落直到18甚至19世紀。
雖然一些人認為恐鳥的數(shù)量在人類到達前便已經(jīng)開始減少,不過恐鳥的絕種目前主要還是認為跟毛利人的波利尼西亞祖先的獵捕和開墾森林有關(guān)。在人類抵達之前,恐鳥的主要獵食者是哈斯特鷹 Harpagornis moorei,世界最大的老鷹之一,現(xiàn)在也絕種了。奇異鳥一度被認為是恐鳥最接近的近緣種,不過在經(jīng)過DNA的比較后,發(fā)現(xiàn)其實恐鳥與澳大利亞的鴯鹋與食火雞比較接近。
現(xiàn)在世界上最大的鳥:鴕鳥
分布于非洲和阿拉伯半島的部分地區(qū)。產(chǎn)于非洲,又叫“非洲鴕鳥”。
鴕鳥(又名非洲鴕鳥)是現(xiàn)存體形最大不能飛行的鳥類。產(chǎn)于非洲。屬鴕鳥目Struth-ioniformes鴕鳥科Struthionidae。雄鳥高約2.75米,重達155公斤。頸長幾占身體的一半,雌鳥稍小。鴕鳥卵是現(xiàn)代最大的卵。雄鳥體羽大部呈黑色,但翅和尾羽白色;雌鳥大部褐色。頭和頸的大部分淡紅至淺藍;稍有絨羽:頭小,喙短而稍寬;眼大,褐色具濃黑色睫毛。它們生活在沙漠草原地帶。群居,日行性。嗅聽覺靈敏,善奔跑,跑時以翅扇動相助,一步可跨8米,時速可達70千米/小時,能跳躍達3.5米。以植物的莖、葉、種子、果實及昆蟲、蠕蟲、小型鳥類和爬行動物等為食。
鴕鳥常結(jié)成5~50只一群生活,常與食草動物相伴。鴕鳥用強有力的腿(僅有兩趾,主要的趾發(fā)達幾乎成為蹄)逃避敵人,受驚時速度每小時可達65公里。若被逼于絕境,腳踢對手。
鴕鳥主要以植物為食,沒有水也能生活很長時間。雄鳥互相爭奪3~5只雌鳥,發(fā)出吼叫和滋滋聲。中世紀騎士喜用鴕鳥羽毛裝飾頭盔。鴕鳥皮可制柔軟、細致的皮革。因此在南非、美國南部、澳大利亞等地建立了鴕鳥養(yǎng)殖場,但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后,這行業(yè)衰退。鴕鳥皮可制柔軟、細致的皮革。鴕鳥經(jīng)訓練后可供乘騎及駕單座兩輪車。鴕鳥對豢養(yǎng)條件不容易適應,可活50年。鴕鳥是不能飛行鳥類的典型。各地的鴕鳥在皮膚顏色、體形大小和卵的特征方面稍有差別,以前認為,這是不同的種,其實只是鴕鳥的亞種。
鴕鳥化石發(fā)現(xiàn)于俄羅斯南部、印度和中國中北部的上新世地層。
繁殖期旱季,有求偶爭斗,雄性具求偶炫耀,雌性以沙地掘淺坑為巢,每產(chǎn)10~13卵,孵化期約42天,約3歲性成熟,壽命約60年。北京動物園1954年開始飼養(yǎng)展出,1985年繁殖成功。
被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mào)易公約。
猜你感興趣:
5.世界上最大的鸚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