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在位時間最長的天皇
日本在位時間最長的天皇
稍微對日本歷史有點了解的人都知道日本有一位昭和天皇,那么你對他又有多少了解呢?下面就由學習啦小編來給你介紹一下這位天皇吧。
日本在位時間最長的天
昭和天皇(1901年4月29日-1989年1月7日),本名裕仁 ,稱號迪宮,日本第124代天皇、1926年-1989年在位,日本帝國皇帝兼陸海軍大元帥,法西斯主義者,日本帝國主義的總代表,是日本最長壽以及在位時期最長的日本天皇,執(zhí)政長達63年。
昭和天皇對日本侵華和發(fā)動太平洋戰(zhàn)爭間接有最高責任,他在制定日本侵華戰(zhàn)略方面發(fā)揮了決定性作用。
裕仁1901年生于東京,是大正天皇嘉仁的長子,1914年學習院初等科畢業(yè),后在東宮學問所讀書,1916年11月被立為皇太子,大正十年(1921年)因父親大正天皇患病而出任攝政王,大正十五年(公元1926年)繼位,以《尚書》中的“百姓昭明,協(xié)和萬邦”改元昭和。
昭和20年(公元1945年8月)發(fā)布“終戰(zhàn)詔書”,代表大日本帝國向同盟國無條件投降,因美國的干涉戰(zhàn)后免除了審判,帝統(tǒng)得到保留,戰(zhàn)后在位期間日本經(jīng)濟高速發(fā)展,促成神武景氣,他對生物分類學有研究,發(fā)表有《相模灣產(chǎn)后鰓類圖譜》、《相模灣產(chǎn)海鞘類圖譜》以及《那須植物志》等著作,1989年1月7日,因患十二指腸癌死于東京,終年88歲。
1、少年時代
裕仁生于明治34年(1901)4月29日晚10點10分,父親是皇太子明宮嘉仁親王(后為大正天皇),明治天皇對于這個小孫子寵愛有加,次日馬上命令宮內的御用文人為皇孫取名與號,最初的名有三個,為裕仁、雍仁以及穆仁,號則是迪宮和謙宮,最后,老天皇親自拍板,選擇了裕仁與迪宮,分別作為其的名與號。
裕仁的父親也就是大正天皇,從小多病,心身發(fā)育不佳,終生為病痛所困,而裕仁幼時也似乎了繼承了其父的遺傳缺點,日本皇室自孝明天皇之后,天皇的配偶都必須從皇族公卿的“五攝家”中選擇,這種過于狹窄的婚配范圍,往往也就造成了劣性遺傳的可能,類似的情況也出現(xiàn)在了歐洲的哈布斯堡家族。
明治41年(1908)裕仁6歲入學的時候,被發(fā)現(xiàn)其右手的手指活動不便,被懷疑是遺傳的產(chǎn)物,其課程中的美術和音樂兩門因此被迫被放棄,除了手指的問題外,裕仁也有著先天近視的毛病,雖然自小就進行校正,但是效果一直不佳。
作為一個充斥軍國主義思想國家的準皇儲,裕仁從小就被有意識地培養(yǎng)尚武的性格,其剛剛出生70天后,就被寄養(yǎng)在了海軍中將川村純義的家里長達四年,6歲的時候,裕仁進入了“皇室”學習院,而他的院長則是日俄戰(zhàn)爭中的“肉彈將軍”乃木希典陸軍大將,明治天皇親自指示乃木要努力將裕仁培養(yǎng)為“質實剛健”之輩。
如此教育之下,裕仁自小就被種下了崇尚武力的禍根,而且自己也對乃木極為尊敬,總是稱其為“院長閣下”,大概也就是從這個時候,裕仁開始擺脫了給人的“病弱”印象而開始向他的祖父看齊。
明治45年(1912年)7月30日,明治“崩御”也就是所謂的駕崩,嘉仁親王繼位成為了大正天皇,裕仁成為了皇太子,也就是明治正式大葬的前兩天,乃木希典突然拜見了裕仁,贈給了當日為陸海軍少尉的裕仁,由山鹿素行所著的《中朝事實》和《日本帝國史》,兩日后,乃木與其妻雙雙自裁于赤坂的家中為明治天皇殉死。
這個事件給年幼的裕仁造成了極大的刺激,祖父的去世和“嚴師”的自裁,使其變得極為自閉孤寂,往往舍棄左右隨從,而開始漸漸對無言的生物學感起了興趣,當其去世的時候,在宮內的“生物學御研究所”里,還保存著裕仁幼年采集的5大箱各式各樣的標本。
大正三年(1914年),從學習院初等科畢業(yè)的裕仁,隨即被送往了“東宮御學問所”繼續(xù)學習了7年,而“東宮御學問所”的總裁則是另一位較乃木有過之而無不及的人物―東鄉(xiāng)平八郎海軍大將,至此裕仁又被拉回了軍國主義的道路之上。
大正七年(1918年)在“御學問院”度過了第四個春秋的,已經(jīng)17歲的裕仁步入了青年期,他的婚姻大事也被理所當然地提了出來,久彌宮良子被內定為太子妃,計劃于此年完婚,然而當日權傾朝野的元老級人物山縣有朋卻以良子母親為色盲為由,反對這門婚事,認為良子的家族遺傳不佳,結果這場婚事的騷動,互不相讓的足足鬧了一年半之久,結果裕仁力排眾議還是決定良子為妻,而山縣有朋卻由于這次事件而被迫下野,不過,之后裕仁馬上就進入了一個多事之秋。
大正10年(1921年),裕仁剛滿20之時就開始其長達的歐洲之旅,當裕仁剛剛決定此事之時,皇后貞明害怕安全問題表示反對,裕仁費盡口舌這才將其說服,這次訪問主要是訪問英、法、比、荷、意5國。
3月3日,裕仁一行搭乘“香取號”軍艦啟碇,途經(jīng)香港、新加坡(在新加坡他還以皇室特權步行勘測了英軍的防御工事,為二戰(zhàn)日軍突破要塞做準備)、科倫坡、雅典,地中海,5月7日抵達英國樸次茅斯港。
一戰(zhàn)后的歐洲,百廢待興,選擇君主立憲的老前輩英國為訪問地,頗有些裕仁畢業(yè)旅行外加實地考察的味道,當日英王喬治五世親自前往倫敦火車站迎接作為皇太子的裕仁,日后裕仁曾經(jīng)如此回憶:“當時英國王室中,大都與我同輩,處生其中,簡直令我有‘第二家庭’的感覺,特別是英王喬治五世,親自與我長談指點有關君主立憲之下的君主概念。”
不過,裕仁在巴黎的時候卻鬧了一個笑話,其當時微服出行,有生以來第一次自己付錢買車票,獨自搭乘巴黎地鐵,晚年談到這件事,其自己也還是不禁失笑“我當時第一次搭乘地鐵,什么手續(xù)也不知道,手緊緊地握住車票,入閘的時候檢票員要在票上打孔,結果我緊張地深怕被他奪取,握著車票不放,雙方就這樣來回拉扯了數(shù)分鐘,結果惹得檢票員大怒,這張車票也被我一直保存著。”
訪問期間,裕仁不僅學習西方的政治結構,同時也對軍事表現(xiàn)出了極大興趣,數(shù)次訪問了一戰(zhàn)時期的歷史遺跡,當時的法國將軍們對這位年近20歲的太子,對于軍事的精通程度表現(xiàn)出了極大的贊嘆,裕仁自己還特地去了拿破侖墓地所在殘廢軍人院訪問,并帶回了一個拿破侖的半身像,之后將其擺在自己書房內(戰(zhàn)后多擺了一個林肯像,后來又擺了達爾文像)。
也就是在這次出巡中,他接見了駐歐洲的十幾個日本武官的參拜,獲得了以永田鐵山,小畑敏四郎,岡村寧次為首的日本青年軍官來誓效忠,這樣他以這些人為班底,開展了向軍中元老奪權的行動。
訪問凡爾登的時候,裕仁一身戎裝騎在一尊大炮的炮管之上,一幅悠然自得的表情,其尚武之心可見一斑,雖然訪問行程緊密,但裕仁卻還是親自為自己未來內定的妻子良子挑選了一條珍珠項鏈,打算返國就和其成婚,不過這件婚事還真是多災多難。
歐行后兩個月,大正天皇重病,裕仁開始了攝政,主持大局,婚禮被迫推遲,然而之后,皇族中最年長者東伏見宮依仁親王去世,婚事再次被迫推遲到1921年底的12月1日,但隨后又發(fā)生了“關東大地震”,如此國難,婚事又被迫推遲,結果到了大正13年(1924年1月26日),這才正式舉行婚禮。
2、軍戎生涯
到了1926年,“病罐子”大正天皇終于“崩御”,裕仁成為了日本第124代天皇,改元昭和,繼承大統(tǒng)的裕仁和良子先后誕下了照宮成子、久宮佑子等4個“內親王”即所謂公主,由于沒有男嗣成為繼承人,朝中開始了勸解天皇另納嬪妃,裕仁卻對此很不以為然,“朕還有兄弟在,即使自己沒有皇子,也不會有什么問題。”
到了昭和8年(1933年)12月23日,裕仁和良子總算是有了自己的兒子繼宮明仁,了確一樁皇室的麻煩,想來今日之日本皇室也是面對比當日更為嚴重的尷尬局面。
昭和3年(1928年),張作霖由于“不聽話”而遭到關東軍暗殺,同年6月,裕仁在出巡又遭遇激進分子的“預謀行刺未遂”,結果,此兩件事引發(fā)了當時在野的日本政黨的極大反彈,紛紛就此攻擊田中內閣,此年7月裕仁公開對此進行指責,結果導致田中義一內閣被迫引咎辭職。
雖然炸死張作霖的事件上,裕仁斥責當時的內閣,不過在32年春天,溥儀被扶植為滿洲國偽皇帝后,裕仁不再是不理“軍略”的皇帝了,當年親自為攻占東三省的將領授勛,當他得知關東軍突破長城后,生怕引起列強干涉,命令關東軍不得越界攻擊。
關東軍司令武藤信義立即收兵,只有在侍從長本莊繁和陸軍大臣荒木貞夫保證不會擴大戰(zhàn)線后他才批準第二次越過長城。后來在談到上海事變時他說道:“在上海,將戰(zhàn)區(qū)作某種程度的限制,以防止事件的擴大,這并不是依據(jù)參謀本部的奉敕命令,而是因為我已特地命令白川不得擴大事端。”
在1935年9月,裕仁借題發(fā)揮趁著陸軍參謀長閑院宮載仁親王上奏,對軍部勢力過于膨脹大發(fā)雷霆“傳林銑十郎來!有關時局的問題總是出在軍部,尤其是陸軍省,身為陸軍大臣,如果任由部下牽著鼻子走,豈不要下克上不成?!”他命令在宮中開設大學寮,用大川周明的思想培訓青年將校,力圖把軍隊掌握在自己手里。
他啟用閑院宮載仁親王和伏見宮博恭王対掌陸海兩軍, 把皇族軍人的勢力抬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載仁親王后來罷免了陸軍皇道派軍官,博恭王則清洗了海軍的軍政派),到了昭和11年(1936年)6月,裕仁更是將在頒發(fā)的勛章“勛記”上將“日本國天皇”改為了“大日本帝國皇帝”,其野心的膨脹也可窺一二。
同樣的在1936年的所謂皇道派和統(tǒng)制派的對立中,也顯現(xiàn)出了裕仁的對于軍部的控制能力,二·二六事件皇道派陸軍軍官以“打破體制”為號召,發(fā)動了軍事政變,1400多名叛軍在2月26日清晨,開始了行動,占領國會,襲擊首相府等等重要地區(qū),裕仁在事件爆發(fā)40分鐘接到了報告,馬上就換上軍裝,召見陸軍大臣,命令鎮(zhèn)壓。
當時的陸軍大臣川島義之則回答“請陛下念在起事將校之行為,完全是為了精忠報國的赤誠,希望陛下諒解。”
裕仁聽后,拍著桌子,盛怒道:“先不管他們精神何在,這種胡作非為必須盡快鎮(zhèn)壓,盡快!” 到了次日下午4時,海軍第一艦隊的“頭牌”長門號戰(zhàn)列艦接到裕仁的直接指令駛入東京灣,主炮對準了被叛軍占領的國會,面對陸軍鎮(zhèn)壓遲遲不動,裕仁結果對這武官大喊“難道要我親自帶著近衛(wèi)師團去鎮(zhèn)壓他們么?”結果這次叛亂終于在29日下午被平定,以叛軍投降而告終。
3、發(fā)動侵華戰(zhàn)爭
1923年4月16日,應臺灣總督田健治郎邀請以皇太子身分搭乘軍艦“金剛號”來臺灣訪問12天,以特造的臺鐵花車作為交通工具,行程遍及基隆、臺北、新竹、臺中、臺南、高雄、澎湖等地,駐臺日籍官員嚴陣以待,建立歡迎牌樓,在南北各地興建豪華行館,例如“金瓜石太子賓館”、“陽明山草山行館”、“菁桐太子賓館”、“高雄壽山館”、“角板山太子賓館”等,這些行館及其造訪之地,都受到妥善的保存及維護,惟壽山館已遭拆除,遺址位于今國立中山大學校內范圍。
在1937年7月7日,日本發(fā)動了震驚世界的七七事變,長達8年的侵華戰(zhàn)爭由此開始,有人稱裕仁為軍部之傀儡,理由是他從來沒有反對過軍部的任何提議。
問題是軍部的任何提議在送給他之前就經(jīng)過內大臣木戶幸一的審核,他不愿執(zhí)行的決議根本就不可能被送到天皇辦公室來;而且他掌握了軍部的人事大權,他不喜歡的人根本就不可能當上陸軍首腦,比如他討厭皇道派的真崎甚三郎和少壯軍官接觸過密,天皇左右暗示他辭職,真崎還想抵抗一下,結果下場就是被撤職,天皇評論說,這家伙一點常識都沒有。
侵華戰(zhàn)爭爆發(fā)之際,陸軍大臣杉山元自信十足地向裕仁表示“中國的戰(zhàn)事一個月內即可結束”,可是中國軍隊在華北撤的太快,決戰(zhàn)未遂后他指示,“在要塞地區(qū)集中大量兵力實施壓倒性的打擊不更好些嗎”于是日本開始轉移兵力于上海附近,突破中國軍隊防御后,他放縱朝香宮鳩彥王血洗南京,制造了駭人聽聞的南京大屠殺。
1937年12月14日,裕仁天皇面諭:“中支那方面陸海軍各部隊,在上海附近作戰(zhàn)持續(xù)勇猛果斷,乘勝追擊,使(中國)首都南京陷落,我很滿意,此旨傳達給全體將士們。”
第二天的《東京日日新聞》報道:“在攻克南京之際,天皇陛下考慮到陸海軍將士的辛苦,特賜褒獎并下詔慰問,天皇專門召見了很久沒見的(日軍)總參謀長閑院,軍令部總長伏見兩官”。
14日下午一時,大本營陸海軍部發(fā)出公告,將天皇的面諭通報全體侵華日軍官兵,1938年,岡村寧次和東久邇宮稔彥王攻占漢口,深入到中國的腹地,當陷入中國泥潭的3年后,他不認為是自己判斷錯誤,反而開始埋怨諸位臣僚低估了征服中國的難度。
裕仁甚至暗自批評當時首相近衛(wèi)文麿:近衛(wèi)在任時,好像毫無準備便帶領我們進入戰(zhàn)爭,他在阿部信行組閣的時候,親自指令陸軍大臣要從梅津美治郎或者侍從長畑俊六中挑選,1939年11月8日,在中國戰(zhàn)事緊張期間,于富士山附近檢閱近衛(wèi)師團,借以激勵士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