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大的生態(tài)系統是什么
世界上最大的生態(tài)系統是什么
世界之大很多,今天就讓小編帶大家去了解世界上最大的生態(tài)系統是什么。
世界上最大的生態(tài)系統是巖石圈。
巖石圈,地質學專業(yè)術語,是地球上部相對于軟流圈而言的堅硬的巖石圈層。厚約60~120公里,為地震高波速帶。包括地殼的全部和上地幔的頂部,由花崗質巖、玄武質巖和超基性巖組成。其下為地震波低速帶、部分熔融層和厚度100公里的軟流圈。對巖石圈的認識,分歧很大,有人認為巖石圈與地殼是同義詞,而與下部軟流圈即上地幔有區(qū)別,但巖石圈與上地幔系過渡關系而無明顯界面;有人認為巖石圈至少應包括地殼和地幔上層。
范圍是從上地幔軟流層向上至地表的由巖石組成的空間,包括地殼。顧名思義,巖石圈是由巖石組成的,包括地殼和上地幔頂部。要理解巖石圈的概念,首先要了解什么是地殼和上地幔?進而了解巖石在地殼和上地幔中是如何分布的?地球是一個半徑有6370多公里的橢球體,它從表面向地心可以分為地殼、地幔和地核三部分。地殼是地球的最表層,由于地球表面有陸地和海洋,因此,又有大陸地殼和大洋地殼之分。大陸地殼一般厚度為33-35公里,最厚地區(qū)大約為50-70公里。中國青藏高原是世界上地殼厚度最大的地區(qū)之一,平均厚度可以達到70公里。大陸地殼通常分為三層,由三種不同成分的巖石組成。最上面是沉積巖層,向下依次是花崗巖層和玄武巖層;大洋殼的厚度很小,平均僅為6-8公里;大洋地殼最上面是很薄的海底沉積物,向下是玄武巖,在海底形成的玄武巖由于海水的作用,巖石被塑造成一個接一個排列的“枕頭”,地質學家把這種玄武巖叫做“枕狀熔巖”,這是在大陸玄武巖中見不到的一種地質現象。深海鉆探和地震研究發(fā)現,洋殼玄武巖下面還發(fā)育有巖墻狀的輝長巖和輝綠巖,以及由超鎂鐵質巖石蝕變形成的蛇紋巖,從大陸地殼和大洋地殼的結構可以看出,遍布于地殼中的巖石在分布上具有一定規(guī)律性。洋殼和陸殼在巖石組成上最明顯的區(qū)別在于大洋地殼中至今沒有發(fā)現花崗巖層,而在大陸地殼中花崗巖體卻有大面積的分布。
特點
地表形態(tài)的塑造過程也是巖石圈物質的循環(huán)過程,它們存在的基礎是巖石圈三大類巖石——巖漿巖、變質巖和沉積巖的變質轉化。在地球內部壓力作用下,巖漿沿著巖石圈的薄弱地帶侵入巖石圈上部或噴出地表,冷卻凝固形成巖漿巖。裸露地表的巖漿巖在風吹、雨打、日曬以及生物作用下,組件崩解成為礫石、沙子和泥土。這些碎屑被風、流水等搬運后沉積下來,經過固結成巖作用,形成沉積巖。同時,這些已經生成的巖石,在一定的溫度和壓力下發(fā)生變質作用,形成變質巖。巖石在巖石圈深處或巖石圈以下發(fā)生重熔再生作用,又成為新的巖漿。巖漿在一定的條件下再次侵入或噴出地表,形成新的巖漿巖,并與其他巖石一起再次接受外力的風化、侵蝕、搬運和堆積。如此,周而復始,使巖石圈的物質處于不斷的循環(huán)轉化之中。我們今天看到的山系和盆地,以及流水、冰川、風成地貌等,是巖石圈物質循環(huán)在地表留下的痕跡。另外對于地球巖石圈,除表面形態(tài)外,是無法直接觀測到的。它主要由地球的地殼和地幔圈中上地幔的頂部組成,從固體地球表面向下穿過地震波在近33公里處所顯示的第一個不連續(xù)面(莫霍面),一直延伸到軟流圈為止。巖石圈厚度不均一,平均厚度約為100公里。由于巖石圈及其表面形態(tài)與現代地球物理學、地球動力學有著密切的關系,因此,巖石圈是現代地球科學中研究得最多、最詳細、最徹底的固體地球部分。由于洋底占據了地球表面總面積的2/3之多,而大洋盆地約占海底總面積的45%,其平均水深為4000~5000米,大量發(fā)育的海底火山就是分布在大洋盆地中,其周圍延伸著廣闊的海底丘陵。因此,整個固體地球的主要表面形態(tài)可認為是由大洋盆地與大陸臺地組成,對它們的研究,構成了與巖石圈構造和地球動力學有直接聯系的"全球構造學"理論。
組成
巖石圈可分為6大板塊:歐亞板塊、太平洋板塊、美洲板塊、非洲板塊、印度-大洋洲板塊、南極洲板塊。大陸碰撞帶。
元素地殼中含有化學元素周期表中所列的絕大部分元素,而其中O、Si、Al、Fe、Ca、Na、K、Mg等8種主要元素占98%以上,其他元素共占1%~2%。地殼中化學元素的平均含量相差極為懸殊。氧幾乎占有一半,硅約占1/4,鋁約占1/13,而表中未列入的大多數元素的含量是微不足道的。這些微量元素,其含量也十分懸殊,有些還是超微量的。對于整個巖石圈的原子組成來說,氧占60.4%,硅占20.5%,鋁占6.2%,氫占2.9%,鈉占2.49%,鐵、鈣、鎂和鉀分別占1.9%、1.88%、1.77%和1.37%,其他元素含量都小于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