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水稻產量最大的國家是哪里
平時家里吃的米飯,都是水稻種出來的,既然涉及吃飯問題,就要問問世界上水稻產量最大的國家。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世界上水稻產量最大的國家,希望你們喜歡。
世界上水稻產量最大的國家
雖然印度是全球播種面積最多的國家,但產量最大還是我們大中國喲。
中國是世界上的水稻生產大國,稻谷種植面積居世界第二位、總產量居第一位,單產量居第十位。2008年,中國稻谷產量為19 300萬噸。
水稻的重要性
水稻是世界三大糧食作物之一,也是我國最主要的糧食作物。
水稻是中國播種面積最大、總產歷最多、 單產量最高的糧食品種,在糧食生產和消費中歷來處于主導地位。在過去的30年中,水稻面積占中國糧食總面積的30%左右,稻谷產量占糧食總產童 的40%左右,占谷物總產量的45%左右,占 商品糧的50%左右。
糧食的重要意義不言自明,水稻的重要作用是十分巨大的。 作為糧食作物水稻的品質優(yōu)良,含有大量的淀粉,另外有6.5-9%的蛋白質,雖然數量不如小麥、玉米多,但因其生物價高,與大豆蛋白質不相上下,很容易消化。因此可以說營養(yǎng)還是豐富的。它的突出特點是品質細膩,是人們喜歡的細糧。水稻的淀粉粒小,馬鈴薯淀粉粒直徑70-100微米;小麥30-45;玉米15-35;稻米3-10。再者稻米含粗纖維少只有2.2%;大麥7.5%;玉米5,5%;小麥3.0%。在西方人們認為大米是一種美容食品。 此外,水稻的副產品也有許多用途,米糠可以榨油、也是優(yōu)良的精飼料。
水稻不僅用途大而且具有優(yōu)良的生產特性,它是著名的高產作物,畝產千斤以至千斤以上都是常見的事情。一般水稻在水層以下生長,其生長條件很穩(wěn)定,水稻本身具有通氣組織,或以部分解決根系要求的氧氣,緩和了土壤三相之間的矛盾,一般也不受天氣的影響,旱、澇災害少。人們可以通過灌水、施肥對水稻進行促控,便于進行高產栽培。再者水稻的營養(yǎng)生長和生殖生長比較協(xié)調,矛盾小且經濟系數高,水稻是50%左右、玉米25-40%、小麥30-40%、大豆只有20%。、
水稻是多型性植物,適應性廣各種土壤只要有水都可以種稻。林則徐說“有水皆可成田”水稻是改良鹽堿地的先鋒作物,它的經濟價值也較高,是增加收入、改善人民生活的重要手段。
水稻的主要分類
由于稻是人類的主要糧食作物,據知目前世界上可能超過有14萬種的稻,而且科學家還在不停的研發(fā)新稻種,因此稻的品種究竟有多少,是很難估算的。有以非洲米和亞洲米作分類,不過較簡明的分類是依稻谷的淀粉成份來粗分。稻米的淀粉分為直鏈及支鏈兩種。支鏈淀粉越多,煮熟后會黏性越高。
秈稻和粳稻
秈稻(Indica rice):有20%左右為直鏈淀粉。屬中黏性。秈稻起源于亞熱帶,種植于熱帶和亞熱帶地區(qū),生長期短,在無霜期長的地方一年可多次成熟。去殼成為秈米后,外觀細長、透明度低。有的品種表皮發(fā)紅,如中國江西出產的紅米,煮熟后米飯較干、松。通常用于蘿卜糕、米粉、炒飯。
粳稻(Japonica rice):粳稻的直鏈淀粉較少,低于15%。種植于溫帶和寒帶地區(qū),生長期長,一般一年只能成熟一次。去殼成為粳米后,外觀圓短、透明(部分品種米粒有局部白粉質)。煮食特性介于糯米與秈米之間。用途為一般食米。
秈稻和粳稻是長期適應不同生態(tài)條件,尤其是溫度條件而形成的兩種氣候生態(tài)型,兩者在形態(tài)生理特性方面部有明顯差異(表3—1)。在世界產稻國中,只有中國是秈粳稻并存,而且面積都很大,地理分布明顯.秈稻主要集中于中國華南熱帶和淮河以南亞熱帶的低地,分布范圍較粳稻窄.秈稻具有耐熱,耐強光的習性,它的植物學特性為粒形細長,米質粘性差,葉片粗糙多毛,顆殼上茸毛稀而短以及較易落粒等,都與野生稻類似,因此,秈稻是由野生稻演變成的栽培稻,是基本型.粳稻分布范圍廣泛,從南方的高寒山區(qū),云貴高原到秦嶺,淮河以北的廣大的地區(qū)均有栽培.粳稻具有耐寒,耐弱光的習性,粒形短圓,米質粘性較強,葉面少毛或無毛,穎毛長密,不易落粒等特性,與野生稻有較大差異。因此,可以說粳稻是人類將秈稻由南向北,由低向高引種后,逐漸適應低溫的變異型。
早、中、晚稻
早、中、晚稻的根本區(qū)別在于對光照反應的不同。早、中稻對光照反應不敏感,在全年各個季節(jié)種植都能正常成熟,晚稻對短日照很敏感,嚴格要求在短日照條件下才能通過光照階段,抽穗結實。晚稻和野生稻很相似,是由野生稻直接演變形成的基本型,早、中稻是由晚稻在不同溫光條件下分化形成的變異型。北方稻區(qū)的水稻屬早稻或中稻。
水稻與陸稻
水稻種在水田,陸稻種在旱地。水陸稻形態(tài)上差異較小,生理上差異較大。水、陸稻均有通氣組織,但陸稻種子發(fā)芽時需水較少,吸水力強,發(fā)芽較快;陸稻的莖葉保護組織發(fā)達,抗熱性強;根系發(fā)達,根毛多,對水分減少的適應性強。陸稻可以旱種,也可水種,有些品種既可作陸稻也可作水稻栽培,但陸稻產量一般較低,陸稻逐漸為水稻所代替,北方稻區(qū)只侖有少量陸稻栽培。
非糯稻和糯稻
糯稻:中支鏈淀粉含量接近100%,黏性最高,又分粳糯及秈糯。粳糯外觀圓短,秈糯外觀細長,顏色均為白色不透明,煮熟后米飯較軟、黏。通常粳糯用于釀酒、米糕,秈糯用于八寶粥、粽子。
中國做主食的為非糯米,做糕點或釀酒用為糯米,兩者主要區(qū)別在米粒粘性的強弱,糯稻粘性強,非糯稻粘性弱。粘性強弱主要決定于淀粉結構,糯米的淀粉結構以支鏈淀粉為主,非糯稻則含直鏈淀粉多。當淀粉溶解在碘酒溶液中,出于非糯稻吸碘性大,淀粉變成藍色,而糯稻吸碘性小,淀粉呈棕紅色。一般糯稻的耐冷和耐旱性都比非糯稻強。
此外,在水稻分類學上,根據稻作栽培方式和生長期內需水量的多少,有水稻和旱稻之分。旱稻,也稱陸稻,是種植于旱地靠雨養(yǎng)或只輔以少量灌溉的的稻作,一生灌水量僅為水稻的1/4~1/10,適于低洼易澇旱地、雨水較多的山地及水源不足或能源緊缺的稻區(qū)種植。
旱稻和水稻
要了解稻,最基本的分法,往往先根據稻生長所需要的條件,也就是水份灌溉來區(qū)分,因此稻又可分為水稻和旱稻。但多數研究稻作的機構,都針對于水稻,旱稻的比例較少。
旱稻又可稱陸稻,它與水稻的主要品種其實大同小異,一樣有秈、粳兩個亞種。有些水稻可在旱地直接栽種(但產量較少),也能在水田中栽種。旱稻則具有很強的抗旱性,就算缺少水份灌溉,也能在貧瘠的土地上結出穗來。旱稻多種在降雨稀少的山區(qū),也因地域不同,演化出許多特別的山地稻種。目前旱稻已成為人工雜交稻米的重要研究方向,可幫助農民節(jié)省灌溉用水。
有一說最早的旱稻可能是占城稻。中國古籍宋史《食貨志》就曾經記載,“遣使就福建取占城稻三萬斛,分給三路為種,擇民田之高仰者蒔之,蓋旱稻也……稻比中國者穗長而無芒,粒差小,不擇地而生。”但目前仍有爭議,原因就在于學者懷疑以地區(qū)氣候來論,占城稻有可能是水稻旱種,而非最早的旱稻。
人工水稻
提到人工水稻,1973年,袁隆平成功用科學方法產出世界上首例的雜交水稻,因此被稱為雜交水稻之父。他經過四年的研究,帶領團隊從世界上幾百個稻種中探索,并在稻種的自花授粉上有了自己的心得。袁隆平認為野稻并不一定全為自花授粉,他在海南島找尋到一種野稻稱為“野稗”,并成功的與現有水稻配種出一些組合稻種。這些組合稻種無法自體授粉,而需仰賴旁株稻種的雄蕊授粉,但產量比原水稻多上一倍。不過最初的幾年,培育出的新稻雖然稻量增加,而且多數沒有花粉,符合新品種的需求,但其中有的卻有花粉,能產出下一代,而且稻量不豐;但袁隆平并沒有放棄,一直到了第九年,上萬株的新稻都沒有花粉,達成了新品種的要求,也就是袁隆平的三系法雜交水稻。
參見:雜交水稻、超級雜交水稻。
水稻的分布范圍
稻生長的最北限是中國的黑龍江省呼瑪。但主要的生長區(qū)域是中國南方、臺灣、日本、
朝鮮半島、東南亞、南亞、歐洲南部地中海沿岸、美國東南部、中美洲、大洋洲和非洲部分地區(qū),中國北方沿河地區(qū)也種植稻。也就是說,除了南極洲之外,幾乎大部分地方都有稻米生長。
在2003年統(tǒng)計,全世界的稻作產量高達5億8900萬噸。在亞洲就有5億3400萬噸的產量。而全世界稻田總面積可達150萬平方公里。目前,最大的稻米出口國為泰國。
生產遍及除南極洲以外的各大洲。
中國是世界上水稻栽培的起源國,根據1993年中美聯(lián)合考古隊在道縣玉蟾巖發(fā)現古栽培稻,距今已有14000~18000年的歷史。
中國著名的小站稻主產于天津市,它是在袁世凱小站練兵時引進的品種在小站地區(qū)試種成功,后來經天津南郊的高莊子李氏大地主改良后成為今天的小站稻,它口味好,成飯后松軟可口,成為天津的主要糧食產品之一,但是“”中它曾經做為四舊品種停種了很長的一段時間,改革開放后又在天津南郊大面積種植。
猜你喜歡:
2.大米市場調研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