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啦 > 興趣愛好 > 其它興趣愛好 > 飲茶 > 中華茶文化的歷史源遠流長

中華茶文化的歷史源遠流長

時間: 曾揚892 分享

中華茶文化的歷史源遠流長

  中國是文明古國,禮儀之邦,中國茶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中華茶文化的歷史源遠流長,希望對您有用。

  中華茶文化的歷史源遠流長

  中國是中國茶的故鄉(xiāng),是世界上最早發(fā)現(xiàn)中國茶樹、利用中國茶葉和栽培中國茶樹的國家。茶樹已有六七萬年的歷史。茶被人類發(fā)現(xiàn)和利用,有四五千年的歷史。茶的利用最初是孕育于野生采集活動之中的。古史傳說中認為“神農乃玲瓏玉體,能見其肺肝五臟”,理由是,“若非玲瓏玉體,嘗藥一日遇十二毒,何以解之?”又有說“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傳說是否可信,但其中可見“茶”在長久的食用過程中的“藥”用之性。

  依照《詩經》等有關文獻記錄,在史前期,“荼”是泛指諸類苦味野生植物性食物原料的,從發(fā)現(xiàn)了茶的其他價值后才有了獨立的名字“茶”。在食醫(yī)合一的歷史時代,茶類植物的止渴、清神、消食、除瘴、利便等藥用功能是不難為人們所發(fā)現(xiàn)的。然而,由一般性的藥用發(fā)展為習常的專用飲料,還必須有某種特別的因素,即人們實際生活中的某種特定需要。巴蜀地區(qū),向為疾疫多發(fā)的“煙瘴”之地。“番民以茶為生,缺之必病。”故巴蜀人俗常飲食偏辛辣,積習數(shù)千年,至今依然。巴蜀人首先“煎茶”服用以除瘴氣,解熱毒。久服成習,藥用之旨逐漸隱沒,茶于是成了一種日常飲料。

  中國人從何時開始飲茶,眾說不一,西漢時已有飲茶之事的正式文獻記載,飲茶的起始時間當比這更早一些。茶以文化面貌出現(xiàn),是在漢魏兩晉南北朝時期。

  唐代茶文化開始形成,宋代茶文化達于興盛。明、清茶文化已經普及。此時已出現(xiàn)蒸青、炒青、烘青等各茶類,茶的飲用已改成“撮泡法”,明代不少文人雅士留有傳世之作,如唐伯虎的《烹茶畫卷》《品茶圖》,文徵明的《惠山茶會記》《陸羽烹茶圖》《品茶圖》等。茶類的增多,泡茶的技藝有別,茶具的款式、質地、花紋千姿百態(tài)。到清朝,茶葉出口已成一種正式行業(yè),茶書、茶事、茶詩不計其數(shù)。

  從“嚼”到“飲”

  中國是茶的發(fā)祥地,從公元前的周朝初期就開始吃茶葉了。《詩經》云:“采荼薪樗,食我農夫。”東漢壹居士寫的《食忌》說:“苦茶久食為化,與韭同食,令人體重。”唐代儲光羲曾專門寫過《吃茗粥作》。清代乾隆皇帝多次在杭州品嘗名茶龍井蝦仁。慈禧太后則喜用樟茶鴨歡宴群臣。云南基諾族至今仍保留著吃涼拌茶的習俗。

  從生煮羮飲到餅茶散茶,從綠茶到多茶類,從手工操作到機械化制茶,期間經歷了復雜的變革。各種茶類的品質特征形成,除了茶樹品種和鮮葉原料的影響外,加工條件和制作方法也是重要的決定因素。

  茶之為用,最早從咀嚼茶樹的鮮葉開始,發(fā)展到生煮羮飲。生煮者,類似現(xiàn)代的煮菜湯。如云南基諾族至今仍有吃“涼拌茶”習俗,鮮葉揉碎放碗中,加入少許黃果葉、大蒜、辣椒和鹽等作配料,再加入泉水拌勻;茶作羹飲,有《晉書》記“吳人采茶煮之,曰茗粥”,甚至到了唐代,仍有吃茗粥的習慣。三國時,魏國已出現(xiàn)了茶葉的簡單加工,把采來的葉子先做成餅,曬干或烘干,這是制茶工藝的萌芽。

  自唐至宋,貢茶興起,成立了貢茶院,即制茶廠,組織官員研究制茶技術,從而促使茶葉生產不斷改革。唐代蒸青做餅已經逐漸完善,蒸茶、解塊、搗茶、裝模、拍壓、出模、列茶晾干、穿孔、烘焙、成穿、封茶。

  宋代,制茶技術發(fā)展很快,新品不斷涌現(xiàn)。北宋年間,做成團片狀的龍鳳團茶盛行。龍鳳團茶的工序中,冷水快沖可保持綠色,提高了茶葉質量,而水浸和榨汁的做法,由于奪走真味,使茶香受到極大損失,且整個制作過程耗時費工,這些均促使了蒸青散茶的出現(xiàn)。

  在蒸青團茶的生產中,為了改善苦味難除、香味不正的缺點,逐漸采取蒸后不揉不壓、直接烘干的做法,將蒸青團茶改造為蒸青散茶,保持茶的香味,同時還出現(xiàn)了對散茶的鑒賞方法和品質要求。這種改革出現(xiàn)在宋代。由宋至元,餅茶、龍鳳團茶和散茶同時并存。到了明代,由于明太祖朱元璋于1391年下詔廢龍團興散茶,使得蒸青散茶大為盛行。然而,使用蒸青方法,依然存在香味不夠濃郁的缺點。于是出現(xiàn)了利用干熱發(fā)揮茶葉優(yōu)良香氣的炒青技術。經唐、宋、元代的進一步發(fā)展,炒青茶逐漸增多,到了明代,炒青制法日趨完善,在《茶錄》《茶疏》《茶解》中均有詳細記載。

  在制茶的過程中,由于注重確保茶葉香氣和滋味的探討,通過不同的加工方法,從不發(fā)酵、半發(fā)酵到全發(fā)酵一系列不同發(fā)酵程序所引起茶葉內質的變化,探索到了一些規(guī)律,從而使茶葉從鮮葉到原料,通過不同的制造工藝,制成各類色、香、味、形品質特征不同的六大茶類,即綠茶、黃茶、黑茶、白茶、紅茶、青茶。

  精、民、道、貴 ——四大茶門

  中國人上茶館喝茶可謂歷史悠久,而四大“茶門”的說法就是對那些茶館風氣最盛的城市的簡稱。東有杭州,西有成都,南有潮汕,北有北京。類似太極茶道、老舍茶館、圣淘沙、五福茶藝館等大品牌,都屬出自這些“茶氣”極盛的城市里。

  “精”

  杭州的茶,喝的是精致文化。“青梁湖山供慧眼,藤索茗話契禪心”,西湖邊上的青藤茶館,已成為杭州上千家茶館的代表。坐在西子湖畔,讓身穿青灰色長袍的“太極茶道”茶師沏好一壺茶,河坊街的吆喝聲與店小二手上的長嘴壺一起一落相呼應,此時此景,茶不醉人人自醉。

  “民”

  成都的茶,喝的是平民文化。成都人享受生活的較真勁兒,比起揚州人有過之而無不及。成都人喝茶,那才叫真正的“龍門陣、大碗茶”,不講究茶的品質,不講究喝茶的環(huán)境。大樹蔭處,涼棚底下,隨隨便便擺上桌凳,就可以喝上茶,追求的是喝茶之外的生活狀態(tài)。唯獨用長嘴茶壺倒茶的技法,樣式繁多,有很多個門派,“峨嵋”、“青城”等,一直也是難分高下的。

  “道”

  潮汕的茶,喝的是茶道文化。潮汕“功夫茶”,名揚海內外。功夫茶從選茶、泡茶功夫到茶具,都是十分考究的。用水取自山泉,欖核為炭火,用小扇煮開的水甘甜醇美,味道醇正。茶葉以烏龍、鐵觀音等為上乘。至于斟茶“套路”更是講究,總結下來美其名曰:“高沖低篩,淋蓋刮沫,關公巡城,韓信點兵。”這樣泡沖出來的茶湯色如琥珀,味道香郁雋永。

  “貴”

  北京的茶,喝的是貴氣文化?;食歉?,任何東西都沾染著大氣,有股富貴含在里頭。老舍茶館泡了十多年的茶湯,與其他省份的茶樓相比,更顯得雍容華貴。大紅的燈籠掛成串,舞臺上鑼鼓震天響,京劇唱罷相聲接臺,直來直往。在這里喝茶,服務員都好為人師,說起茶文化是如數(shù)家珍:喝綠茶要用玻璃杯、喝花茶要用蓋碗、喝鐵觀音要用功夫茶具,絲毫含糊不得。作為茶客,也樂得聽一番妙趣橫生的講解。喝茶能喝出各地的文化來,手中的一杯茶,沖泡起來的都是當?shù)氐拿袼酌耧L。

  據有關部門統(tǒng)計,目前全國有12萬5千多家茶館,從業(yè)人數(shù)達到250多萬人,已然成為中國休閑文化產業(yè)的一支生力軍。茶館業(yè)對各地國民經濟發(fā)展和精神文化生活的豐富多彩做出積極的貢獻。

  中華茶文化的特性

  中國人飲茶,注重一個“品”字。“品茶”不但是鑒別茶的優(yōu)劣,也帶有神思遐想和領略飲茶情趣之意。在百忙之中泡上一壺濃茶,擇雅靜之處,自斟自飲,可以消除疲勞、滌煩益思、振奮精神,也可以細啜慢飲,達到美的享受,使精神世界升華到高尚的藝術境界。

  中國茶的歷史及其發(fā)展,不僅僅是形成簡單的一種飲食文化的過程,而同樣映射出一個具有上下五千年歷史的民族的精神特質。因此,給中國茶文化賦予了幾種文化特性:

  1、 歷史性 茶文化的形成和發(fā)展其歷史非常悠久。 武王伐紂,茶葉已作為貢品。原始公社后期,茶葉成為貨物交換的物品。戰(zhàn)國,茶葉已有一定規(guī)模。先秦《詩經》總集有茶的記載。

  2、 時代性 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的發(fā)展,給茶文化注入了新的內涵和活力,在這一新時期,茶文化內涵及表現(xiàn)形式正在不斷擴大、延伸、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新時期茶文化溶進現(xiàn)代科學技術、現(xiàn)代新聞媒體和市場經濟精髓,使茶文化價值功能更加顯著、對現(xiàn)代化社會的作用進一步增強。

  3、民族性 各民族酷愛飲茶,茶與民族文化生活相結合,形成各自民族特色的茶禮、茶藝、飲茶習俗及喜慶婚禮,以民族茶飲方式為基礎,經藝術加工和錘煉而形成的各民族茶藝,更富有生活性和文化性,表現(xiàn)出飲茶的多樣性和豐富多彩的生活情趣。

  4、地區(qū)性 名茶、名山、名水、名人、名勝、孕育出各具特色的地區(qū)茶文化。

  5、國際性 古老的中國傳統(tǒng)茶文化同各國的歷史、文化、經濟及人 文相結合,演變成英國茶文化、日本茶文化、韓國茶文化、俄羅斯茶 文化及摩洛哥茶文化等。

中華茶文化的歷史源遠流長相關文章:

1.中國茶文化源遠流長歷史

2.中國的茶文化源遠流長歷史

3.中國茶文化歷史源遠流長

4.中國源遠流長的茶文化

5.中國的茶文化淵遠流長的歷史

6.茶文化源遠流長的歷史

7.中國的茶文化歷史有哪些

32879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