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xué)習(xí)啦 > 在線閱讀 > 讀書筆記 >

歷史深處的憂慮讀書筆記5篇600字

時間: 明健20 分享

《歷史深處的憂慮》一書介紹了美國的法律與政治的思想原則與發(fā)展過程,以及其操作方法與歷史價值,還簡述了為這套體系已付出與將付出的代價,下面是小編為大家?guī)淼臍v史深處的憂慮讀書筆記,希望你喜歡。

歷史深處的憂慮讀書筆記1

一、美國的建國者完全沒有“打下江山坐江山”的概念,相反,他們擔心政府權(quán)力無限擴張,威脅到平民的自由(這就是書名中“憂慮”的含義吧)。于是,不僅遲遲沒有建立聯(lián)邦政府,而且制定了在最大限度上保障人民自由和權(quán)利的憲法。我真嫉妒美國人,因為他們的開國者是一群把自由放在第一位的理想主義者。二、美國憲法認為言論自由是天賦人權(quán),所有的人都可以自由地表達思想,不管說的是真理還是謬誤。中國人通常認為,提倡言論自由是因為誰也不能確定自己說的就是真理,真理要越辯越明。但是美國人認為,只要以為言論自由的目的只是為了追求真理,那么就終有一日,在理論和現(xiàn)實上,都無法阻擋一個或數(shù)個權(quán)威在手的人物,或是一群所謂的“大多數(shù)”,出來把自己宣布為“真理”,而扼殺別人的言論自由。這是他們永遠不希望看到的。

一個自由的社會應(yīng)該允許不同的聲音存在。三、介紹美國公民擁有武器和組織民兵的權(quán)利時,作者提到在華盛頓舉行的這樣一個活動:有人號召槍下喪生者的親屬把死者的一雙鞋拿出來,放在一個廣場上。結(jié)果廣場上擺滿了各式各樣的鞋,它們承載著一個個突然中止的生命,也承載著親人的無限悲痛。這是美國人為持槍自由而付出的沉重代價。他們也反復(fù)問過自己,這代價是否值得?但是到目前為止,他們?nèi)匀贿x擇保留自由,同時做好承擔代價的準備。原因還是開國者所擔心的,在政府失控時手無寸鐵的平民無力抵抗。

這段我反復(fù)看了好幾次,每次都像王老板那樣“忍不住想哭”。我想象著那個廣場上無邊無際的鞋,因此更加佩服美國人堅持自由的勇氣,這真有點“不自由毋寧死”的感覺了。四、書中占用篇幅最多的是曾經(jīng)轟動全美國乃至全世界的辛普森殺妻案。以此案的審理過程為線索,作者詳細介紹了美國的司法制度。美國的法律是盡最大可能保護被告的,寧可放過一千,不可錯判一個。這樣就有很多被害者的正義得不到伸張,很多嫌疑犯由于證據(jù)不足而被釋放,包括很有可能殺了人的辛普森。這讓很多善良的民眾十分痛苦。是“寧可錯放一千,不可錯判一個”還是“寧可錯判一千,不可放過一個”,這和槍支問題一樣是個兩難選擇。美國人選擇前者,是因為他們不愿看到無辜者被剝奪自由,尤其是無辜的平民被強大的政府迫害。另外,美國的陪審團制度也很有特色。我一開始也像林達一樣,對于美國人讓一幫“烏合之眾”掌管生殺大權(quán)感到不可思議。但是仔細一想,法律本來就不該是什么神秘的東西,它是和每一個普通人息息相關(guān)的。即使是專業(yè)人士來判案,結(jié)果也應(yīng)該被老百姓普遍理解和接受,不然,法律的合理性就值得懷疑。不過我覺得對陪審員來說比較困難的一點,就是要純粹根據(jù)證據(jù)來判案,不能摻雜自己的主觀判斷。如果是比較感性的人,在打擊罪犯的強烈動機下,恐怕很難做到完全客觀吧。

歷史深處的憂慮讀書筆記2

第一篇文章就留下了許多疑問,諸如“美國的種族隔離問題在法律上早已解決”還有“平權(quán)法案”到底是什么?當然在本書的最后找到了答案。

全書通過典型的案列,大大小小發(fā)生在美國的故事介紹了美國憲法權(quán)利法案是如何艱難得到實現(xiàn)。美國作為一個多民族國家,它并不是一個大熔爐,而是一個 “蔬菜色拉鍋”,因為各民族的文化在其中融合是基于他們本身得到完整尊重不變質(zhì),不必屈服于任何一種其他文化,不必被任何一種主流文化所包容。

融合的前提是保持融合個體的獨立性,是尊重。這讓我想到了馬來西亞,同樣是多民族國家,馬來人希望華人“融合”進馬來文化避免民族之前的沖突,因此一直希望取消華文教育,希望華人接受和馬來人完全相同的馬來教育。

也許馬來西亞應(yīng)該向美國學(xué)習(xí),越是想要融合,越要尊重各民族的文化完整性和獨立性,才能達到和睦的在同一片土地共存的目的。簡單的同化可能才會遭致反抗。保持異化無疑是一種逆向思維。

美國自由,卻又數(shù)不勝數(shù)的細致法律,于是又一個逆向思維誕生,也許自由不是沒有約束,反而是越多的明文規(guī)定才能確定自由?就像中國的電影審查制度,沒有繁瑣詳細的規(guī)定電影的審查應(yīng)該符合怎樣的規(guī)定,而是將電影是否符合公映要求的裁判權(quán)交給了廣電總局的行政人員。但是中國的電影不僅沒有自由,反而發(fā)揮空間越來越窄,導(dǎo)演們敢于觸碰的題材在自審和人審的結(jié)果下越來越少。

(這一篇提到了美國少年在新加坡劃車被杖刑的故事,好像就是新加坡小組講的那個故事。)我之前總認為中國應(yīng)該學(xué)習(xí)美國的憲政,但是我現(xiàn)在反而認為學(xué)習(xí)憲政,倒不如從這些細節(jié)開始。畢竟難道我們期待憲政不是一種急于求成么?

美國的憲法從制度一開始就和我們有了不同的出發(fā)點,這注定了我們的法律是在保障政府的管理權(quán)利,而美國的憲法是在保障人民的權(quán)利不受侵犯。

政府的問題,說到底還是人的問題,政府是有人組成的。我相信我們的建國者當初也是想要建立一個自由民主,至少是想要大多數(shù)中國人幸福的國家的。但是比起華盛頓的覺悟,和智慧,他們差太遠了。

普通民眾也是如此,我不認同愚民論,我相信群眾的智慧是無窮的,但是我覺得中國的普通民眾比起美國民眾的確是有差距的。當我們責怪政府多么多么不好的時候,也應(yīng)該看一下我們民眾又是不是沒有責任?政府的問題,說到底還是人的問題,政府是由人組成的。

歷史深處的憂慮讀書筆記3

(1)刑事陪審權(quán)的法律保證

憲法保護因重罪被起訴的被告人接受陪審團審理的權(quán)利。美國聯(lián)邦憲法規(guī)定,可獲有期徒刑的上限不滿6個月的輕微犯罪沒有接受陪審審理的權(quán)利(鄧肯案判例)。換言之,對于可能獲刑期在6個月以下的犯罪而言,美國憲法并未強制規(guī)定陪審程序,而可以由各州法院自由選擇。

(2)陪審審理的放棄

美國刑事案件中的大多數(shù),并非通過陪審裁決,而是通過認罪協(xié)商得到解決的。認罪協(xié)商是:被告在罪狀認否手續(xù)中作有罪答辯(plea of guilty = 認罪),作為其對價,檢察官會減少起訴的罪名數(shù)量,以較輕的罪名起訴,并要求法院判處較輕的刑罰。在被告進行有罪答辯的情況下,他同時就放棄了接受事實審理(由陪審團或法官做出)的權(quán)利,因此法官直接決定量刑后做出判決。

但是,美國憲法并未賦予被告無條件放棄陪審審理的權(quán)利。在聯(lián)邦法院系統(tǒng)中,只有得到檢控方的同意和法院的許可,被告人方可以放棄陪審審理。在大多數(shù)州,被告放棄陪審的行為,也往往需要法院或/和檢察官的同意。

(3)陪審員的人數(shù)

聯(lián)邦法院中,陪審員人數(shù)原則上為12人,但如經(jīng)當事者雙方同意,也可以少于12人。在州法院層面,既有規(guī)定了少于12人的陪審團人數(shù)的,也有規(guī)定被告人可以選擇不滿12人陪審團的。美國憲法的判例規(guī)定,陪審團人數(shù)最少可以減至6人。

歷史深處的憂慮讀書筆記4

《歷史深處的憂慮》一書介紹了美國的法律與政治的思想原則與發(fā)展過程,以及其操作方法與歷史價值,還簡述了為這套體系已付出與將付出的代價。

講起美國,有些人覺得那里是天堂,仿佛美國的月亮比中國圓,有些人覺得那里是可怕的地獄,是萬惡資本的大本營。然而,這些判斷都是有所偏頗,而這本書則除去了有色眼鏡,讓我更清楚的看見了美國政法體系的不足與值得我們學(xué)習(xí)的優(yōu)點。

辛普森案在這本書中占據(jù)了大版篇幅,在這一案件中,我的感到了許多迷惑與不解,不過也第一次比較清楚的了解了陪審團制度,程序正義與無罪假定等制度與精神。

無罪假定是指在嫌疑人在被宣判有罪之前,都必須假定他是無罪的。這是在美國司法制度中極為重要的一條,無罪假定保證了檢方與辯方在道義上的平等,檢方并不是正義的代表,而辯方律師也不是為罪犯開脫的惡人,也保障了嫌疑人擁有洗刷自己不白之冤的自由與權(quán)利。這種無罪假定的法制意識并沒有得到中國人的理解,例如2016年1月5日,安徽警方抓獲三名搶奪兒童的犯罪嫌疑人,并在其照片上打了“馬賽克”三個字后上傳了網(wǎng)絡(luò),并獲得了網(wǎng)民們的一片叫好聲,稱其為最美馬賽克,這種侵犯嫌疑人隱私權(quán)的行為居然得到了一片稱贊,這充分體現(xiàn)了無罪假定在人們意識中的淡泊。當然,這種意識也在逐步滲透到了中國法制體系中,在2015年2月26日最高人民法院發(fā)布的《最高人民法院關(guān)于全面深化人民法院改革的意見》中,明確要求了嫌疑人不必穿囚服,這是在司法改革中的一大進步,無罪假定肯定會更加深入人心。

陪審團制度是英美法系的一大特色,雖然之前早有耳聞,但是一直都不是很了解這種制度。在了解之后我對這種制度感到十分的懷疑,給嫌疑人做出是否有罪的判斷需要專業(yè)知識與理智的分析能力,但是陪審團成員只是普通的成年公民,而且排除了律師、醫(yī)生、教師等“可能產(chǎn)生思維傾向”的職業(yè),但不是所有成年公民都有理智分析的能力,更別說相關(guān)的專業(yè)知識了,而且在排除了精英行業(yè)之后,我對陪審團成員的水平產(chǎn)生了懷疑,讓這樣一個良莠不齊的陪審團掌控殺生大權(quán),真的令人感到不安與懷疑。而且陪審團也難以保證公平,在辛普森案中,陪審團成員就是黑人多于白人,在種族沖突的大背景之下,這顯然利于辛普森一方大打種族牌,以洗清自己的嫌疑,通過一個自身就可能存在不公平的團體來保證公平的審判,這可以做到么?在《烏合之眾》里提到,在人群中,每個人的愚蠢將會得到疊加與加強,而理智只會相互抵消并削弱,因此多人的陪審團也許更容易做出錯誤的判斷。反觀大陸法系由具備專業(yè)知識的法官主導(dǎo),更加有利于做出公平的宣判。

通過辛普森案,我還認識到程序正義不僅僅是做出公平審判的前提與基礎(chǔ),還是普通人權(quán)利的保障。違反程序正義的證據(jù)必須作廢,以此種證據(jù)為基礎(chǔ)的推斷也將視為不成立。乍一聽,我覺得十分不可思議,以程序正義的名義將證據(jù)作廢,顯然是不利于做出公平審判的,比如辛普森案里各種證據(jù),險些因不符合程序而作廢,這就有可能放走罪犯。但是仔細的思考后,我意識到程序正義恰恰是最重要的,假如沒有程序(www.simayi.net)正義,就是給了警察巨大的權(quán)力,變相鼓勵了警察為了破案而不擇手段,普通人的隱私就完全喪失了保障。歷史上英國曾發(fā)行過通用搜捕狀,嚴重侵犯了北美殖民地人民的合法權(quán)益,而這也成了獨立戰(zhàn)爭爆發(fā)的重要原因,更是促成了美國憲法第四修正案。東德斯塔西對自己人民實施無孔不入的監(jiān)聽,在看似對人心牢牢掌控的背后,卻在民眾中滋生對東德政府的厭惡,促成了東德最后成為歷史。看似多余的程序正義其實不僅僅對個人而言是重要的權(quán)利保障,更是在暗中左右這一個國家前進的方向與未來。

歷史深處的憂慮讀書筆記5

這本書還刷新了我對正義的理解,其實正義是一個很主觀的東西,站在不同角度,對正義有不同的理解。就如日劇《legalhigh》里所說,很多時候,我們的正義感不過是因為站在道德制高點上而對他人的同情心泛濫。司法制度追求的是公平的審判,而非正義的伸張,因此檢方并非正義的代表,辯方律師也不是給罪犯開脫的人。對正義的偏執(zhí)追求有時反而會造成負面影響,杭州保姆縱火案里保姆被判處死刑確實是罪有應(yīng)得,但是一則“不判死刑不足以平民憤”的評論得到了最高點贊數(shù),這令我感到脊骨發(fā)涼,死刑是她罪有應(yīng)得,而不是為了平息民憤的而做出的審判,很多人總是熱衷于站在道德高地上指點江山,自以為是正義的代表,但他們很多時候反而是對公平的審判造成了嚴重的干擾?,F(xiàn)在網(wǎng)上有許多人在嘲笑莫煥晶的辯護律師,是想出名想瘋了,這令我想起了《間諜之橋》里那個為蘇聯(lián)間諜辯護的律師,為什么不能給一個罪大惡極的人辯護呢?民憤總不能剝奪一個罪犯給自己辯護的權(quán)利吧。《烏合之眾》里提到群體是有盲目性的,心理學(xué)家弗洛姆認為“通過成為力量的一部分,人們感受到強大,永恒和迷人的力量。在這個過程中,人會屈服,并放棄個人力量和自豪感;但也會從中獲得新的安全感,并參與在被力量淹沒的驕傲中”,同情心泛濫的群眾在人云亦云中凝聚成的民憤與正義感,并沒有多少由理智分析與專業(yè)知識的成分,在干擾公平審判之余,就只能讓群眾里的每個個體感到自己無比強大與滿足。

中國的法治觀念還不夠深入人心。或許是封建社會的舊思維對當代中國人的影響?yīng)q存,青天大老爺?shù)挠撵`仍然在徘徊著。在微博上,只要搜索關(guān)鍵詞“共青團中央”“舉報”,就可以看到巨嬰對自己看不爽的事情瘋狂舉報,請求進行封殺,就如舊社會時期時,面對不公的老百姓到衙門一跪,口呼“青天大老爺主持公道”,完全看不見對對法治的信任與依賴,在這些上綱上線的舉報中,我還隱約瞥見了時大字報的影子。有時候我覺得很多人口口聲聲說對審查感到惡心,但其實只是因為沒有按照他們的喜好來封殺罷了,就如很多時候我們譴責不公,只是因為自己沒有從不公中收益罷了(跑題了)。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雖然美國法治體系相對完善,但是也有不少缺點,中國法治體系發(fā)展起步較晚,而且還有許多不足之處有待改進,但是已經(jīng)有了巨大的進步,我相信在修改憲法之后,中國法治制度一定會越來越符合人民所期望的樣子


739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