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啦 > 生活課堂 > 旅游知識 > 自駕游 >

貴陽花溪公園自駕游

時間: 文樺0 分享

  今天小編為大家推薦的自駕游景區(qū)花溪公園雛形始于1787年(清乾隆五十二年),由舉人周奎父子營造。1937年開始作為公園建設,1939年經貴州省政府批準開始正式建設風景區(qū)并于1940年基本落成,時稱“中正公園”。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正式改名“花溪公園”。

  花溪公園位于貴州貴陽市南郊17公里花溪區(qū)內,占地800余畝,東至花溪大橋,南沿磊花路,西臨花溪平橋,北抵花溪小寨。主要景點有音樂廣場、芙蓉洲、百步橋、壩上橋、麟山、龜山、松柏園、碧桃園、牡丹園、 竹蓮池、棋亭、憩園、西舍、戴安瀾將軍衣冠墓、平橋、黃金大道等。

  花溪公園融真山真水、田園景色、民族風情為一體,是貴州省著名風景區(qū),被譽為貴州高原明珠。

  公園特色:

  自然公園

  公園園內山水環(huán)繞,花草繁盛,綠地率達93%,是游客休閑消暑,度假旅游的佳所。花溪公園的景致,以龜、麟、鳳、蛇四山為骨架,沿花溪河自西向東順勢展開。花溪河上壩上橋、百步橋瀑流轟鳴、飛珠濺玉;芙蓉洲、放鶴洲溪流寧靜、青渚點點;群山之中麟山、龜山、蛇山、鳳山怪石嶙峋、古藤漫徑,亭臺樓閣若隱若現(xiàn);此外松梅園、紅楓園、玉蘭園、碧桃園、櫻花園、桂花園、牡丹園四時繁花、姹紫嫣紅。春天百花爭艷,夏日荷風送爽,金秋桂子飄香,隆冬梅花清馨。陳毅元帥游花溪后,曾留下“真山真水到處是,花溪布局更天然”的詩句。

  園內有三奇:山半有洞,深入而下行,橫穿花溪河床,可諦聽流水之聲,此乃一奇;有蛇山、龜山對峙,中隔一水,水上搭橋,過橋則為深藏不露的碧云窩,置身其間,恍若與塵世隔絕,此乃二奇;花溪河上的百步橋,有石磴百具彎彎曲曲置于河壩上,一步一磴,微露水面,游人經此必魚貫而行,望水中倒影,飄飄欲仙,此乃“三奇”。

  生態(tài)公園

  花溪公園目前有5000多棵漿果類和籽實類、3000多棵蜜源樹木,25種飛鳥“定居”。[16] 豐富的水體、溫潤的氣候,使風景區(qū)植物種群繁多,鳥禽也樂于棲息,特別是花溪河上的小洲、淺灘,野鴨水鳥追逐嬉戲,自成一道獨特的風景。另外,花溪河水資源充足,年平均天然徑流量9.84億m3。水質優(yōu)良,清澈見底,達到Ⅱ類地面水水質標準,是貴陽市民生活用水的重要供水點。

  花溪水奇妙變幻,生趣盎然。從花溪大橋至放鶴洲前,水勢平穩(wěn),天光云影、樹態(tài)花姿,一絲不紊。花圃中,生長著近千種名花異卉。形形色色,儀態(tài)萬方?;ㄏ獌砂兜暮噙_二百余種,有一種叫云南麗蛺蝶,飛翔時藍光閃現(xiàn);一種天藍紋紫蝶,翅翼金光耀眼。

  人文公園

  從明代旅行家徐霞客游歷花溪山水,對花溪美不勝收的風景贊不絕口以來,花溪受到了更多的關注。清乾隆年間,花溪白楊寨鄉(xiāng)賢周奎及其子孫提倡風雅,經營山水,改獅子山為麟山,[18] 并建亭筑壩,形成了“周家花園”,即今日花溪公園之初貌。民國時期,經貴陽縣縣長劉劍魂逐步經營,始成風景區(qū),并由何應欽提名“中正公園”,于是漸成黔中勝地,前來游覽之人絡繹不絕,也因此印刻了諸多的人文歷史印記。

  花溪公園原名“中正公園”,始建于1937年,1940年3月,公園建設基本完工,吳鼎昌親自主持落成典禮。次年,何應欽為公園大門坊額題寫了“中正公園”四個字。1949年正式命名為花溪公園。但實際上它的發(fā)展歷史要追溯到明代中期。在經歷了明代到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四個發(fā)展時期之后花溪公園才逐步發(fā)展成為集自然風光、名勝古跡、人文景觀于一體的旅游勝地。同時亦是集吃住行,游購娛于一體的綜合接待服務景區(qū)。景區(qū)曾接待過周恩來、朱德、陳毅、董必武、朱镕基、蔣介石、何應欽、馮玉祥等多位國共重要領導,徐霞客、巴金、徐悲鴻等諸多旅行家、文人墨客也在此踏跡留蹤。

  公園具有歷史背景的摩崖頗多,其中麟山“生聚教訓”摩崖為何應欽取“匯聚千萬國民鮮血、生命換來的警醒教訓”之意而提,意在激勵人們發(fā)揚臥薪嘗膽精神,不忘國仇家恨;龜山防空亭“無防空即無國防”摩崖,意在突出抗戰(zhàn)中防空的重要。

  憩園,文學巨匠巴金與蕭珊在此舉行婚禮并完成名作《憩園》,因此得名,現(xiàn)設置有巴金陳列室;

  戴安瀾將軍衣冠冢,民國三十一年,戴安瀾率部二百師于緬甸戰(zhàn)場抗擊日軍,負傷殉難,國民哀悼痛挽,美國總統(tǒng)羅斯福也簽署頒授勛章的命令,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反法西斯斗爭中,中國軍人第一個獲得美國勛章。民國三十七年,戴將軍靈柩從花溪遷回故鄉(xiāng)安徽蕪湖,貴筑縣長依花溪人民之愿,以將軍生前穿戴過的一雙皮靴和一頂軍帽,在厚葬靈柩處,興建了衣冠墓,并立碑志記,以示追緬。

  尚武俱樂部,今西舍,建址在花溪公園壩上橋頭。蔣介石、蔣經國、蔣緯國父子,馮玉祥等都曾在此下榻。

  董必武的《題花溪》;陳毅的《花溪雜詠》;巴金的《憩園》等,也都描述了花溪道不盡、說不完的美。

  花溪風景區(qū)濃郁的民俗文化也是一大亮點。周圍布依村寨依山傍水,苗族村寨踞山臨谷。他們語言各異、服飾紛呈;有跳花、跳洞、跳場,過三月三、四月八、六月六等節(jié)慶活動;他們吹蘆苼、奏嗩吶、唱山歌、觀斗牛。整個花溪籠罩在民族文化的氛圍之中。

234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