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形成的原因分析
“十一五”期間是煤炭工業(yè)結構調整、產業(yè)轉型的最佳時期。那么你知道煤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嗎?學習啦小編在此整理了煤形成的原因分析,供大家參閱,希望大家在閱讀過程中有所收獲!
煤形成的原因分析講解
一座大的煤礦,煤層很厚,煤質很優(yōu),但總的來說它的面積并不算很大。如果是千百萬年植物的枝葉和根莖自然堆積而成的,它的面積應當是很大的。因為在遠古時期地球上到處都是森林和草原,因此,地下也應當到處有儲存煤炭的痕跡;煤層也不一定很厚,因為植物的枝葉、根莖腐爛變成腐植質,又會被植物吸收,如此反復,最終被埋入地下時也不會那么集中,土層與煤層的界限也不會劃分得那么清楚。
但是,無可否認的事實和依據,煤炭千真萬確是植物的殘骸經過一系統的演變形成的,這是顛簸不破的真理,只要仔細觀察一下煤塊,就可以看到有植物的葉和根莖的痕跡;如果把煤切成薄片放到顯微鏡下觀察,就能發(fā)現非常清楚的植物組織和構造,而且有時在煤層里還保存著像樹干一類的東西,有的煤層里還包裹著完整的昆蟲化石。在地表常溫、常壓下,由堆積在停滯水體中的植物遺體經泥炭化作用或腐泥化作用,轉變成泥炭或腐泥;泥炭或腐泥被埋藏后, 由于盆地基底下降而沉至地下深部,經成巖作用而轉變成褐煤;當溫度和壓力逐漸增高,再經變質作用轉變成煙煤至無煙煤。泥炭化作用是指高等植物遺體在沼澤中堆積經生物化學變化轉變成泥炭的過程。腐泥化作用是指低等生物遺體在沼澤中經生物化學變化轉變成腐泥的過程。腐泥是一種富含水和瀝青質的淤泥狀物質。冰川過程可能有助于成煤植物遺體匯集和保存。
成煤植物的有機組成及化學性質影響煤的類型和性質。植物的有機組成包括:纖維素﹑半纖維素﹑果膠質等碳水化合物;木質素;蛋白質;脂類化合物,包括脂肪﹑樹脂﹑樹蠟﹑孢粉質﹑角質﹑木栓質等。此外,還有鞣質﹑色素等。高等植物的組成以纖維素﹑半纖維素和木質素為主,低等植物則以蛋白質為主,并含碳水化合物和脂肪。
植物遺體堆積在沼澤中﹐在微生物的參與下易發(fā)生分解。植物的不同組成﹐化學穩(wěn)定性差異較大﹐纖維素﹑半纖維素﹑果膠質等易水解成葡萄糖﹐還可進一步分解成二氧化碳﹑甲烷和水﹔木質素相對比較穩(wěn)定﹐也可氧化成芳香酸和脂肪酸﹔蛋白質在分解過程中放出氨氣并形成氨基酸﹑等含氮化合物﹔脂類化合物中只有脂肪容易因水解而產生脂肪酸和甘油﹐而樹脂﹑樹蠟﹑孢粉質等都很穩(wěn)定﹐在強酸環(huán)境下也難溶解或分解﹐只有當沼澤水流通性強時﹐才發(fā)生氧化分解。
煤炭分析
——優(yōu)勢
2010年下半年,隨著國家政策的實施,煤炭產業(yè)集中度將明顯提高,產業(yè)結構得到優(yōu)化,煤炭工業(yè)的規(guī)?;?、機械化、現代化水平明顯提高,為煤炭產業(yè)優(yōu)化升級奠定了重要基礎。
——劣勢
技術及安全水平落后。由于我國煤層賦存條件復雜,井工開采比例大,中小型礦井數量多,導致了煤炭開采技術水平的多層次性,煤礦整體技術水平和安全生產水平還相對落后,煤炭 資源潔凈開發(fā)利用研究起步晚,技術不夠成熟,大量煤炭直接燃燒而造成的環(huán)境污染還相當嚴重。要解決煤炭工業(yè)健康發(fā)展的一系列重大問題,必須依靠技術進步與創(chuàng)新,全面提升煤炭工業(yè) 的整體技術水平。
——機會
根據低碳經濟策,國家淘汰煤炭落后產能,甚至關閉小煤礦,不準新建煤礦,更有利于上市公司減少競爭,有利于提高集中度,有利效益的大幅提高。
——風險
新技術應用風險。環(huán)境與氣候變化問題對煤炭消費構成嚴重的壓力,為了解決該問題對煤炭行業(yè)發(fā)展帶來的負面影響,需要大力發(fā)展?jié)崈裘杭夹g和煤炭的產品加工轉化等技術。
潔凈煤技術,主要包括煤炭的洗選、脫硫燃燒等,目前已經有相對比較成熟的技術,但是今后還面臨低氮燃燒和固炭技術的開發(fā)應用,目前存在較大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