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端午節(jié)的隨筆_端午節(jié)心情隨筆(2)
關(guān)于端午節(jié)的隨筆篇三
一年一度的端午節(jié)到了,又要吃香噴噴的粽子了。端午節(ji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每逢端午節(jié)都要吃粽子、包粽子,有的地方還要進行賽龍舟等活動,非常熱鬧。端午節(jié)雖然時間短暫,但是很有意義。
吃粽子是為了紀念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屈原,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lián)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免職,被趕出都城,流放他鄉(xiāng)。當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只能眼睜睜地看著自己的祖國被侵略,心如刀割,可自己又報國無門,最終在陰歷五月初五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首愛國主義樂章。
今年端午節(jié)到了,媽媽特地從超市買了各種各樣、各種味道的粽子,我迫不及待地撥開粽葉,大口大口地吃著,陣陣的葦葉清香撲入我鼻子里。這時我不由自主地想起了愛國詩人屈原。他那種憂國憂民的愛國精神,激勵了我,感染了我。我們是生活在祖國的懷抱的少年兒童,要向先輩屈原那樣,從小要樹立遠大的理想和抱負,專心讀書發(fā)憤圖強,好好學習,長大報效祖國。把我們的祖國建設得更加繁榮富強。
關(guān)于端午節(jié)的隨筆篇四
很長時間里,只知道端午節(jié)與屈原相關(guān)。剛念書的時候,老師就言之鑿鑿,五月初五端午節(jié)就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但滿眼都是喜慶的氛圍,看不到一絲傷感的影子。心里不免納悶,又特別享受這樣的喜慶,尤其是,這一天就是平常的莊戶人家,也可以品嘗到因為節(jié)日到來所凝結(jié)的幸福滋味。
來到江南,才知道這端午佳節(jié)還另有一說,在古吳越的土地,如今的江浙一帶,廣為流傳。那就是,五月初五的端午節(jié),是為了紀念含冤而死的吳國大夫伍子胥。伍子胥歷史上有記載,為過韶關(guān)一夜白了頭發(fā),可還是沒落個好下場,被吳王賜死,沉尸水底,最后變成了濤神,百姓為了緬懷他,五月五日迎濤神,漸漸演變成了如今的端午節(jié)。
不管是郁郁不得志自沉汨羅的屈原,還是冤死被拋尸江水的伍子胥,都已經(jīng)隨歷史漫卷,成了一種記憶,一種追溯,一種中國文化沉淀里的傳承,而矗立了兩千多年的這個日子,翻新出許多生活的韻味;于歷史的沉積中,享受生活的五彩斑斕、和風惠物和芳香濃郁;快何如哉?
年少的時候,平常鄉(xiāng)下的端午節(jié),更叫人念念不忘,記憶猶新。
家在山區(qū),這粽子,未必年年都包,但咸鴨蛋、咸鵝蛋年年都不會少。母親會為這,每年都早作準備。每年的春夏,見了下鄉(xiāng)串戶賣雛雞雛鵝的人,母親一定會每樣挑上幾對,精心巴意地養(yǎng)著,長大了,鴨也好,鵝也好,都能下蛋。有時候,也自家孵一些,只是比買要繁瑣得多。所以呢,這鴨蛋、鵝蛋都是自產(chǎn)的;母親會選一個結(jié)實的瓦缸,涮得干干凈凈,盛上井水,把鴨蛋鵝蛋洗的干干凈凈,放進缸里,加鹽,腌漬起來。做咸蛋,有技巧。時間太早,等到五月端午,吃的時候太咸;遲了,未免又少了些成色,不夠入味。母親總是把時間拿捏得恰到好處,每一年端午煮出來的咸蛋,咸淡適中,蛋黃又都浸出了油,剝開,都是黃爽爽的油,吃在嘴里,沙朗得很。
另外,一般的年份,新麥已經(jīng)收了。跟七姑八嬸一樣,母親會淘些麥子,攤在竹匾里曬干,去磨坊加工成粉。在端午這一天,蒸饃,或者幾戶人家約了,請有能為的人,炸油條或者麻花。瞧著鄉(xiāng)村小路上來來去去老老少少的臉,都寫滿了喜氣。日子的味道,于這些時候,渲染得淋漓盡致。
出了嫁的女兒,一般,這一天都會回娘家。自然不會空手,少不了一些禮物,美其名曰“送端午”;于是家家的廳堂里,又多了歡天喜地的說話聲,被逗得不耐煩了的孩子的哭鬧聲。這些聲音,和院子里的掩不住的清香,把莊戶人家的快樂和滿足,書寫得惟妙惟肖。懸蒲掛艾,自然是少不得的事。菖蒲長在池塘里,艾葉樹在地邊田角,頭一天,就被割回家。用彩色的線扎成一小束一小束,掛在門邊上。雖然山村的人家,幾乎沒見過龍舟,但這端午節(jié)的味道,一樣芳香襲人。
飲雄黃酒,熏白芷,大約興盛于江南地面。江南多水,濕氣濃重,又值梅夏時節(jié),這雄黃酒,有去濕通筋的功效。正好調(diào)節(jié)身體,活筋絡骨,老祖宗的高招,就是把一些簡單的事理融在一起,讓人在享受節(jié)慶的時候,又不疏于對自我的調(diào)養(yǎng),這何嘗不是一種文化,一種心口相傳的博大精深。
似乎在我的記憶里,沒有看見父兄酌飲雄黃酒的場面,但酒的醇香,這一日,從家家的院子里溢出來,整個鄉(xiāng)村都是愜意的酒香。尤其是讀了書,知道了許仙和白娘子的事。對這雄黃酒,竟多了些恨意,要不是那杯雄黃酒,白娘子也不會露出原形,這人妖的愛戀,也不會被法海戳穿。這茫茫人海,不又多了一宗愛情的絕唱?但不管我是為何不情不愿,這端午的風俗,流淌不衰。年歲漸長,才明白是自己的無知,然這年年的端午節(jié),依稀會想起那個亦人亦仙的白娘子,隱約在時間的光影里,還留有她的痕跡。
現(xiàn)時的端午節(jié),物產(chǎn)豐富,熱鬧非凡。但是,撇開浮華,總覺得少了些以前的滋味,少了些浸泡在日子的芳香綿長。
離開了土地,最然也就離開了麥子獨有的芳香,更談不上勞作的生活情趣,麥子如何磨成粉,粉又如何做成各種花色的美味佳肴,恐怕,現(xiàn)在的年輕人,能有幸一見,就算造化不淺,更談不上圍在一起大家動手自得其樂了。從超市或者食品店里買回來的咸鴨蛋,又如何能吃出母親的味道?
倒是街上依然還有賣菖蒲蒿草的,一小把一小把,雖然花錢,終不是從自家的田邊地角里采來的。究竟還是少一些泥土的氣息。
看于丹這一期在文化之旅上的節(jié)目《端午節(jié)的記憶》,心中頗多感觸。“接地氣”的說法,讓人不能不去深思。是不是說,無論社會為何進步、發(fā)達,我們的兩只腳,還是不能脫離土地。我們的內(nèi)心,還必須從土地中,擷取精神充盈的食糧。
過節(jié),就是“綿延一種活著的方式”,對節(jié)日的記憶,要能夠“記得起”“喚得醒,回得來”,說得多好。傳統(tǒng)節(jié)日,不單單是端午節(jié),賦予的,就是這些意義吧。
猜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