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啦 > 語文學習 > 語文教案 > 九年級上冊人教版語文教案

九年級上冊人教版語文教案

時間: 欽容0 分享

九年級上冊人教版語文教案【5篇】

語文教案是教師進行教學的指導工具,它詳細規(guī)劃了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步驟和教學資源等信息。以下是小編帶來的九年級上冊人教版語文教案,歡迎大家一起來收看!

九年級上冊人教版語文教案

九年級上冊人教版語文教案(精選篇1)

教學三維目標

知識與技能

有感情地朗讀全詩,感知詩歌內涵,能夠結合詩中的意象構設畫面。

過程與方法

了解作者其人及寫作背景,準確理解這首詩的主題。

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目標:

品味詩歌凝練含蓄的語言,品析詩歌的意境美、結構美和音樂美。

教學重難點

重點:

通過誦讀,品析詩歌的意境美、結構美和音樂美。

難點:

能通過詩中的意象和精巧的構思理解詩中的情感、把握主旨。

教學過程

(一)導入

林徽因是中國的建筑學家和作家,為中國第一位女性建筑學家,被胡適譽為“中國一代才女”。

很多人認識她,是因為梁思成、徐志摩、金岳霖這些光芒耀眼的名字。今天讓我們走近林徽因,來學習這篇課文《人間四月天》。

(二)初讀課文

【作者簡介】

林徽因在三十年代初,與夫婿梁思成用現(xiàn)代科學方法研究中國古代建筑,成為這個學術領域的開拓者,后來在這方面獲得了巨大的學術成就,為中國古代建筑研究奠定了堅實的科學基礎。

她的文學著作包括散文、詩歌、小說、劇本、譯文和書信等,其中代表作為《你是人間的四月天》,小說《九十九度中》等。1955年4月1日清晨去世,年僅51歲。

【創(chuàng)作背景】

《你是人間的四月天》最初發(fā)表于《學文》一卷一期(1934年4月5日),關于本詩的創(chuàng)作意圖,學界有兩種說法。一說是為悼念徐志摩而作。徐志摩罹難,是為了趕赴林徽因舉辦的演講會,而當林徽因得到徐志摩遇難的消息后,悲痛欲絕得昏倒在地上,還委托丈夫去出事地點撿了一塊飛機殘片,把它掛在臥室的墻上。情深至斯,令人無限嘆惋,因此不少人在讀《你是人間的四月天》時,堅信這首詩是為徐志摩而作。另一說是為兒子的出生而作。其子梁從誡在《倏忽人間四月天》中說:“父親曾告訴我,《你是人間四月天》是母親在我出生后的喜悅中為我而作的,但母親自己從未對我說起過這件事?!?/p>

【標題解讀】

“四月天”在西方通常指艷麗、豐碩與富饒,不少人認為詩中的“四月天”是指代徐志摩,大概是對“徐林戀”念念不忘,仍然記得徐志摩《偶然》中“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爾投影在你的波心?!币约傲只找虻磕钚斓摹秳e丟掉》中那句“你仍得相信,山谷中流著,有那回音?!惫识?,人們借用“四月天”來指代兩人未能圓滿的愛戀。

總而言之,不論為什么寫作,這都是一首“愛”的頌歌。

【預習與交流】

(1)請給下面加粗字注音。

娉婷(pīng)鮮妍(yán)冠冕(miǎn)呢喃(ní)

(2)解釋下面的詞語。

娉婷:形容女子的姿態(tài)美。

鮮妍:鮮艷。

呢喃:本課形容燕子的叫聲。

(三)精讀課本,貫通全文

試讀,體會詩作的意境和感情。

1.詩中的“你”指代哪些內容?有什么作用?

【交流點撥】

指代“人間的四月天”“四月早天里的云煙”“鮮妍百花”“新鮮初放芽的綠”“一樹一樹的花開”“燕呢喃”“愛,暖,希望”,突出了“你”嬌柔、溫和、靜雅的特點。

2.詩歌運用了哪些意象描繪意境?

明確:

意象:四月天、風、云煙、星子、細雨、花、月圓、新芽、白蓮、燕。

3.發(fā)揮想象,用自己的話說說詩人筆下的意境,以及抒發(fā)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這樣的四月,該如蘇東坡筆下的江南春景。明凈、澄澈,和佛心中的白蓮花一樣,美麗、帶著愛的光輝。

這樣的季節(jié)里,“你”已超越了這樣的季節(jié):“你”是一樹一樹的花開,是伴春飛翔的燕子,美麗輕靈,帶著愛、溫暖和希望。

這首詩是林徽因寫給自己的長子梁從誡的,用來表達她對孩子的無比的喜愛之情,以及從兒子身上看到的生命的希望和活力。

4.請同學們再品讀詩歌,仔細體會詩歌所表達的內涵和主題。

明確:

這首發(fā)表在1934年《學文》上的作品,是為兒子梁從誡的出生而作,以表達對兒子降臨人世的喜悅和對兒子深深的期望。

因此,本詩是一首表達母愛的親子之詩,或者更確切地說是一首對生命的贊歌。表達了對兒子的無比喜愛和從兒子身上看到的生的希望和活力。

(四)細讀課文

1、這首詩給人的感覺很美,你認為它美在哪里?

【交流點撥】

音樂之美:本詩韻腳工整,格律和諧,讀來朗朗上口;

意象之美:選取大量四月天的景物入詩,色彩柔和,動靜相宜,晝夜雨雪都寫得極其純凈美好,營造出一個優(yōu)美的意境;

句式之美:“黃昏吹著風的軟”“細雨點灑在花前”“雪化后那片鵝黃,你像;新鮮初放芽的綠,你是”,以異于尋常的倒裝句式帶來一種新奇的閱讀美感;

情感之美:本詩所抒發(fā)的情感,是母愛也好,愛情也好,都不失為一份輕柔、純美、真摯的動人情感。

2、詩人為我們呈現(xiàn)出了什么樣的人間四月天圖景?結合詩句分析。

【交流點撥】

詩人給我們呈現(xiàn)出一幅清新明麗、溫潤豐美的人間四月天圖景。

和煦的微風在春光里飛舞,黃昏的云煙彌漫,繁星在夜空閃爍,細雨灑落花瓣;百花潤澤鮮艷、婀娜多姿,夜夜的月光皎潔明凈,草是鵝黃、芽是嫩綠、蓮是潔白,繁花一樹樹綻放,春燕一雙雙呢喃,這些景和物都給人一種溫馨柔媚的感覺。

(五)研讀。

1、文章用了什么創(chuàng)作技巧?【明確】

第二人稱,與“你”對話。在呢喃、在絮語中吟唱出作者對“你”的情感?!拔艺f你是人間的四月天”,這句贊頌,引出對“你”的描繪,“笑聲點亮了四面風”“鮮妍百花的冠冕你戴著”,作者將四月天里所有美好的事物化作心中的“你”的圖景:帶著百花的冠冕而來,笑聲點亮四面風,是輕柔的,是溫暖的,是搖曳的,帶來希望。

多重比喻,具體了“你”形象?!澳恪比纭八脑略缣炖锏脑茻煛保兓f千,是或喜或嗔的形態(tài)寫照;“你”像“雪化后那片鵝黃”,溫暖嬌妍,是美好形象的生動描繪;“你”是“新鮮初放芽的綠”,青翠欲滴,是生機活力的特質刻畫;“你”還是“愛、暖、希望”,濃烈真摯,是滿載情誼的真情描摹。

捕捉意象,動靜結合。本詩意象瑰麗多姿:“四月天”“云煙”“鮮妍百花”“白蓮”“燕”,意象與意象的串聯(lián),編織成暖春圖。朦朧的“云煙”、“吹著”的“風”、“閃”動的“星子”、“灑在花前”的“細雨點”,呈現(xiàn)出一種輕柔飄逸的動態(tài)之美;“夜夜的月圓”、“期待中”的“白蓮”,又是一種靜謐寧和的靜態(tài)之美。動靜結合之中,抒發(fā)了愛的真諦。

2、請同學們再品讀詩歌,仔細體會詩歌所表達的內涵和主題。

明確:

這首發(fā)表在1934年《學文》上的作品,是為兒子梁從誡的出生而作,以表達對兒子降臨人世的喜悅和對兒子深深的期望。

因此,本詩是一首表達母愛的親子之詩,或者更確切地說是一首對生命的贊歌。表達了對兒子的無比喜愛和從兒子身上看到的生的希望和活力。

拓展延伸

作為新月詩派的重要人物,林徽因以其輕靈溫婉的筆觸留下不少經(jīng)典詩作,而新月詩派中另一位詩人——卞之琳,也為我們留下了不少經(jīng)典篇章。請同學們品讀卞之琳《斷章》,比較這兩位詩人各自的詩歌特點?!窘涣鳌?/p>

徐志摩《再別康橋》,卞之琳《半島》等?!靶略屡伞痹姼杼岢赂衤稍?,主張“三美”:即音樂美(音節(jié))、繪畫美(辭藻)、建筑美(節(jié)的勻稱和句的均齊)。

九年級上冊人教版語文教案(精選篇2)

【教學目標】

1、學習庸碌、憑吊、扶掖、諛詞等字詞,讀準字音,理解含義。

2、理解傅雷所說的“堅強”的含義,認識到敢于面對現(xiàn)實、勇于回顧歷史、理智地對待成功并繼續(xù)奮斗,才是真正的“堅強”。

3、體會信中講述道理和抒發(fā)感情的兩種方式。

【教學重難點】

理解傅雷所說的“堅強”的含義,認識到敢于面對現(xiàn)實、勇于回顧歷史、理智地對待成功并繼續(xù)奮斗,才是真正的“堅強”。

課時安排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復習書信的格式,導入新課

二、師生問答

1、這兩封信是傅雷接到傅聰?shù)男藕蟮幕匦?。請瀏覽這兩封信,說說它們的主題各是什么?

第一封信,如何面對挫折,第二封信,如何對待成功。

2、第一封家書的開頭稱呼是什么?為什么要這么稱呼?

稱呼是“聰,親愛的孩子”,因為傅聰當時正是精神消沉的時候,這樣溫情的稱呼,會給傅聰帶去父母的愛。

3、在兒子面對挫折和心靈的苦悶時,作為父親,傅雷是如何勸解的?

提示:注意課文中運用的比喻和引用的故事。

首先是寬慰,不必為父母擔心。其次肯定兩點:一是父母永遠都是孩子傾訴苦悶的對象;二是人的一生就是在情緒的起伏中渡過。最后以過來人的身份,給予傅聰如何面對情緒跌宕的建議。

4、傅雷運用太陽、雨水、五谷、莊稼的比喻和克利斯朵夫的故事,他的用意是什么?

總結:要學會保有平和的心態(tài),控制情緒的起伏。然后,要保持冷靜的頭腦,理智地分析,吸取教訓,引以為戒。(太陽、雨水、五谷和莊稼的比喻,是說明任何事情都要掌握分寸,)

第二課時

一、師生問答:

1、第二封信,寫在傅聰獲獎之后。在信的開頭,傅雷把兒子的信比喻成什么?表現(xiàn)了什么樣的感情?

比喻成新年中的“禮物”。表現(xiàn)了傅雷夫婦對兒子的信的盼望和接到信后的喜悅。

2、第二封信中,傅雷是如何表達對兒子成功的激動的?

結合奧運冠軍的感受,體會傅雷作為父親,毫不矜持地直抒胸臆,表達對兒子成功的喜悅之情。傅雷把自己的激動和喜悅,分為三個層面:父母對孩子的成功感到幸福;欣賞藝術的喜悅;為了祖國的榮譽而激動。

3、傅聰?shù)某晒?,使傅雷異常激動,但是他在信中是否只是停留在這種喜悅之情中?他還寫了什么?

他并沒有只停留在這種喜悅之情中。他還稱贊了傅聰面對掌聲、贊美的冷靜。

4、傅雷用“我更高興的更安慰的是”起到什么作用?

這句話承上啟下,從對兒子藝術成功的喜悅之情延伸到對兒子思想成熟的欣慰之情。使傅雷更高興、更安慰的是傅聰沒有被成功沖昏頭腦,沒有因為暫時的成功減少對藝術的探索和追求。

5、在兩封信中,傅雷都提到了“堅強”。他對于“堅強”的理解是什么?你能夠找到兩封信中,對“堅強”內涵的直接解說嗎?

關于“堅強”的解說:第一封信中“一個人惟有敢于正視現(xiàn)實,正視錯誤,……越來越堅強”,第二封信中“你能堅強(不為勝利沖昏了頭腦是堅強的的證據(jù)),只要你能堅強,我就一輩子放了心!”

總結:在傅雷看來,堅強,既是能夠面對人生挫折、情緒跌宕,更是能夠正確對待掌聲、贊美,用一種平和盼心態(tài),寵辱不驚,勝不驕,敗不餒。

6、在傅雷看來,堅強的境界是什么?

是擁有二顆赤子之心。

7、怎么理解“赤子之心”?提示:抓住赤子之心的純潔。

赤子之心,是藝術創(chuàng)造的峰。而這種心靈的純潔是人類共同的美好愿望。

8、傅雷結合音樂院長對傅聰?shù)脑u價,以及舅舅關于傅聰小時候的記憶,提出自己的希望和建議。你能夠找到嗎?

希望傅聰做新中國的鐘聲,把中國的古老文明傳遞到世界藝術殿堂的各個角落,并且指出:中華民族是一個具有詩人靈魂的民族,因此音樂的表現(xiàn)力應該增加“氣吞斗?!钡年杽傊畾?。

9。組織討論:在信的末尾,傅雷又回到了情緒的“矛盾與快樂”問題,比較第一、二封信中傅雷關于如何面對人生情緒起伏的解說。

第一封信里,他說人生必定充滿了情緒上的起伏跌宕,惟有庸碌的和超然的人才不會浮沉;第二封信中,他強調“有矛盾正是生機蓬勃的明證”,以此鼓勵兒子,要勇敢面對各種各樣的矛盾,在不斷解決矛盾的過程中不斷提高自己,趨向“完美”。

評價:作為一位偉大的學者,也是一位偉大的父親,傅雷的偉大之處就在于,他借助兒子成功的機會,給予了他更多的藝術砥礪,向他昭示出更高的人生境界。

二、總結

這是兩封普通而又不尋常的'家書:普通,在于它們是一位父親寫給身在異國他鄉(xiāng)的兒子的內心告白;不尋常,在于這兩封家書,從兒子的日常生活出發(fā),既給予兒子藝術的教誨,更昭示出崇高的人生境界。傅雷和傅聰,已經(jīng)超出父子、朋友的界限,成為藝術上、思想上的知音。

三、作業(yè):討論完成課后練習

傅雷運用古戰(zhàn)場的比喻,目的是什么?提示:對于第一封信的學習,要抓住傅雷運用的比喻和引用的克利斯朵夫的故事。

憑吊古戰(zhàn)場時,烈火硝煙散盡,只余斷壁殘垣,金戈鐵馬、血肉廝殺都已被歲月的黃沙掩埋。這時候,即使親歷過戰(zhàn)斗的人,縱有萬千感慨,也不會再像當初那樣身不由己、欲死欲活。這個比喻,十分真切地表達出所有“過來人”回首“過來事”的心情——蒼涼而平靜,沉郁而超然。

九年級上冊人教版語文教案(精選篇3)

教學目標:

1、了解朦朧詩及其審美特征。

2、感知詩中“星星”的形象。領會其象征意義。

過程與方法:

1、學習朗讀朦朧詩歌的技巧,學會品味詩歌語言,體會作者字里行間流露出的感情。

2、學會比較閱讀的方法,通過詩內物象的對比,理解詩歌主旨。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理解詩人對現(xiàn)實的否定和對光明的向往,以及即使面對重重磨難也不放棄希望的感情。

2、體會詩人經(jīng)歷人生苦難之后對詩意人生和自由精神的感受。

教學重點:

1、通過對詩歌意象的分析和理解,掌握詩歌的主旨和感情。

2、通過朗讀詩歌,品味本詩的語言特點,進而體會朦朧詩的藝術特色。

教學難點:

體悟“星星”的象征意義。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播放莫扎特歡溢童趣的鋼琴名曲《小星星變奏曲》導入。

(導語)這茫茫夜空中閃現(xiàn)的點點光明,令人遐思。對于經(jīng)歷過心靈劫難的詩人江河來說、“星星”便成了點燃他靈感源的導火索,因此而催生出一曲追求光明的希望之歌——《星星變奏曲》。今天,我們就—起學習這首詩歌。(板書文題、作者)

同學們,起步于20世紀六七十年代之交,八十年代蔚為大觀的朦朧詩潮,無疑填補了那個動亂的歷史年代中詩意的空白。舒婷,顧城等無數(shù)富有才情的青年詩人的歌聲渲染出時代的色調,建構起一個新的詩學主題。詩人江河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今天我們一起走進他的詩作《星星變奏曲》,去體悟朦朧詩獨特的審美特征。

二、朦朧詩的解說及作者簡介:

1、朦朧詩簡說

朦朧詩,作為一個獨特的詩學概念,它指的是以舒婷、顧城、江河、楊煉、芒克、方含、食指、多多、梁小斌等為代表的——批“革命”中成長的青年詩人的具有探索性的新詩潮。

朦朧詩孕育于“革命”時期的“地下文學”。食指(郭路生)、芒充(姜世偉)、多多(栗世征)等在”中就已經(jīng)開始了新的探索,其后有江河等詩人加入。他們的詩以手抄形式流傳。1979了舒婷的《致橡樹》《祖國啊,我親愛的祖國》等,1980年又以“青春詩會”形式集中推出了1 7位朦朧詩人的作品和詩歌宣言。朦朧詩隨即成為一股詩歌潮流,并且涌現(xiàn)了一大批廣為流傳的代表性作品。

朦朧詩—改新詩明白如話的特點,內容含蓄雋永。它強調詩人的自我意識,往往借助象征、比喻、錯覺、幻覺等手法,變詩的單一形象為多層次的意象迭加,給詩蒙上一層朦朧色彩,給人以獨特的審美感受。

2、作者簡介

江河。原名于友澤,1949年生,北京人。1968年高中畢業(yè)。1980年在《處女作《星星變奏曲》著有詩集《從這里開始》《太陽和它的反光》等、是新時期朦朧詩的代表詩人之—。他的詩作當中灌注了厚重的歷史感。以《紀念碑》等政治抒情詩和古代神話組詩《太陽和它的反光》贏得社會矚目。

三、學習新課:

(一)聽讀課文,整體感知:

1、為什么題為《星星變奏曲》?

2、詩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詩人反復詠嘆星星表達了怎樣的渴望?

3、兩小節(jié)詩在結構上及語言上有什么異同點?

(二)合作探究,理解課文:

1、“每一首詩都是一群顫抖的星星”,此處星星為什么要顫抖呢?

2、怎樣理解“風吹落一顆又一顆瘦小的星”?

3、“寂寞地燃燒”是什么意思?

4、這首詩中有幾處出現(xiàn)了“星星”這一形象?它有什么深刻含義?

(三)揣摩運用,體味語言:

1、詩人用“柔軟得像一片湖”來形容夜晚,這給你怎樣的感受?

“柔軟得像…片湖”,把夜晚的安寧,平靜、柔和、溫馨和自由自在用形象的語言表達出來。給人以溫柔如夢的美好感覺。

2、“鳥落滿枝頭”與“星星落滿天空”的聯(lián)想與類比,表現(xiàn)了怎樣的意境?

“鳥落滿枝頭”,點綴在繁密的樹林間,周圍的環(huán)境一定是無人攪擾,十分寧靜的;“星星落滿天空”的`情境必定出現(xiàn)在晴朗的夜間,雖然星星視覺上令人感到密集,但并不熱鬧,反而襯托出心情的寧靜、閑適、自在。這兩種情境在形態(tài)上有相似之處,都只有在心境寧靜時才能觀察體會得到,因此勾起詩人的聯(lián)想與類比。而春天“鳥落滿枝頭”的景象比夜空繁星滿天的情形,更顯生機,更富有直觀的動感和美感?!傍B落滿枝頭”與“星星落滿天空”的聯(lián)想與類比,更生動地表現(xiàn)了“光明”的美好。

3、“閃閃爍爍的聲音從遠方飄來”與“一團團白丁香朦朦朧朧”這兩句詩在語意上存在著怎樣的關系?詩人為什么用“閃閃爍爍”來形容聲音?

“閃閃爍爍的聲音從遠方飄來”與“一團團白丁香朦朦朧朧”這兩句詩,分別從聽覺上和視覺上描寫聲音的隱約、白丁香的朦朧、將人們帶入一種令人陶醉的朦朧迷離的美好意蘊。表現(xiàn)了“春天”之美,“光明”之美。

詩人用“閃閃爍爍”來形容聲音,采用了通感的修辭手法,因為聲音—會兒入耳,一會兒消失,一會兒清晰,—會兒模糊的感覺與視覺上“閃閃爍爍”的感覺是相通的。這足以形容視覺的詞語來表現(xiàn)聽覺,以視覺感來突出對聲音的時斷時續(xù)、隱隱約約的真切感覺。

4、詩中“每一首詩都是—群顫抖的星星”。此處星星為什么要顫抖呢?

“每一首詩都是一群顫抖的星星”用暗喻的手法,表明:苦難的詩所受到的束縛,這種不自由帶來的就是心靈的寒冷孤寂。星星的顫抖,是人心靈的顫抖。因生活的壓抑和束縛而得不到自由,使人心得不到溫暖。

5、怎樣理解“風吹落一顆又一顆瘦小的星”?

“瘦小的星”比喻并象征人們對光明的微茫的希望。不僅太陽失去了,連“瘦小的星”也被“一顆又一顆”地吹落,可見“夜”的黑暗沉沉、猖獗肆虐和冷酷無情。

6、“寂寞地燃燒”是什么意思?

在尋求自由和光明的過程中,在周圍都是黑暗的時候,只能燃燒自己去尋找光明。寂寞突出了孤獨,燃燒代表了犧牲。

四、小結:

同學們,有人說,一個聰明的民族,是敢于反思敢于自我正視的民族。朦朧詩潮就是對那場文化浩劫的沉痛反思,作為代表詩人之一的江河的詩作灌注了厚重的歷史感?!缎切亲冏嗲芳词钦嬲膶εc光明的呼喚,溫柔的靜穆中讓人體驗了咸澀的沉重,濃郁的詩情氛圍讓人輕松中心靈震動。雖然迷茫失落而不失堅定的希望,對于身處逆境的個體,乃至民族,這種信念永遠是鮮亮的。

五、作業(yè)設計:

1、詩中之象,即作者筆下塑造的形象,可以是人、物、景,這些是詩的根本,因為作者必須借形象來說活,請分析《帆》的意象。

2、詩之魂,詩人無論怎樣塑造人、物、景,都絕不單單是人、物、景,詩的意象是為詩魂服務的,詩之魂,即作者的思想、情感、觀點、感情等。

九年級上冊人教版語文教案(精選篇4)

教學目的:

1.了解詞的內容,理解詞的內涵。

2.領會詞人的偉大胸襟、堅定的信念,贊美祖國壯麗河山和無產階級革命英雄主義的感情。

教學重點:詞的思想內容、精妙的語言

教學難點:詞的意境的理解

教學方法:

1.朗讀法:豪放的詩風容易引起學生的情緒,通過朗讀可以調動學生的激情,產生良好的課堂氣氛

2.探討法:將一些重點知識拿來探討,教師從旁引導,加深學生的認識和理解

課時安排:安排3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讀《七律長征》,談感受。_是一位古典詩詞的愛好者,詩人臧克家說:“_詩詞是偉大的篇章?!苯裉煳覀儗W習《沁園春雪》。

二、介紹_

_(1893—1976),中國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理論家,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的偉大領袖。字潤之,湖南湘潭韶山人。_也是杰出的詩人,有許多大氣磅礴的詩作,今天學的《沁園春》就是他的代表作。

三、背景介紹

《沁園春?雪》寫于1936年2月。遵義會議確立了_在全黨全軍的領導地位。_率長征部隊勝利到達陜北后,領導全黨展開了反抗日本帝國主義的偉大斗爭。在陜北清澗縣,_同志曾于一場大雪之后攀登到海拔千米、白雪覆蓋的塬上視察地形,觀賞風光,面對蒼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蕩,過后寫下這首詞過后寫下了這首詞。

四、讀詩詞體會魅力

1、自讀,正讀音,感受氣勢。

2、教師指導讀,請學生聽準每個字音。

3、齊讀或者抽讀檢查字音

沁qìn數(shù)風流人物shǔ折腰zhé思汗hán今朝zhāo

五、再讀這首詞,感知

1.①用你的語速、語調的變化表達出詞人情感的變化。

②邊讀邊想:詞的上闋和下闋分別寫了什么內容?哪兩個字起到統(tǒng)領作用?

上闋:寫景抒情贊壯麗河山

下闋:評古論今頌當代英雄

領字分別是“望”、“惜”

第二課時

六、三讀詩文思考

1.總寫北國雪景的句子是哪幾句?

2.作者以“望”統(tǒng)領哪幾句,都望到了什么?

3.上闕中哪幾句是實景,哪幾句虛景?

4.“江山如此多嬌,引無數(shù)英雄競折腰”在結構上起什么作用?

5.找出詩中最能體現(xiàn)本詩主旨的詩行。

6.這首詞上下闋各寫了什么?各用了什么表達方式?

七、讀詞的上闋:1、描寫什么?2、如何描寫?3、上闋表現(xiàn)了什么?

八、精讀上闕,合作探究

1、“山舞銀蛇,原馳蠟象”,山、原都是靜物,卻寫它們“舞”和“馳”,為什么這樣寫?給你怎樣的感受?

“山”“原”都是靜物,寫它們“舞”和“馳”,用了化靜為動的寫法,運用比喻,形象地展現(xiàn)了群山起伏,丘陵綿延的壯觀景致,極富動感,使人眼中的大自然顯得生機勃勃,靈動活躍。

2、發(fā)揮你的想象,用散文化的語言描繪“須晴日,看紅裝素裹,分外妖嬈”的景象。

你看,紅日冉冉升起,放射出萬道霞光,染紅了天邊的白云,映紅了高原上皚皚白雪,云海茫茫,雪山巍巍,花松翠柏,郁郁青青,紅日白雪交相輝映,祖國就象一位紅裝素裹的少女,格外妖艷多姿。

九、讀下闋:1、寫什么?2如何寫?3表現(xiàn)什么?

第三課時

十、精讀下闕,合作探究

1、全詞一氣呵成,渾然天成,這有賴于上下闋的自然過渡,理解它。

“江山如此多嬌”總結上闋寫景,“嬌”字表現(xiàn)女性美,與上文“紅裝素裹,分外妖嬈”相照應

“引”字引出下面評古內容。祖國河山如此壯麗美好,使得古往今來無數(shù)英雄為之傾倒

2、作者評論了哪幾位英雄人物?包含了作者什么感情?為何要評論他們?

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

“惜”字可看出包含了惋惜兼有批判,“略輸文采”、“稍遜風_”、“只識”一一做了貶謫。

作者以”往昔“與”今朝“對比,”英雄“‘與”風流人物“對比,突出今朝英雄主宰江山的歷史作用。

3、“惜”字領起哪些句子?有何含義?

“惜”字的豐富含義:

a、惜中含褒??隙ㄋ麄兪怯⑿廴宋?,同時也就肯定了中華民族是一個英雄輩出的民族。

b、惜中有貶。委婉批評了他們的不足,短于“文治”。

c、表現(xiàn)了后來者居上的偉大氣概。

4、“風流人物”指誰?最后三句意義何在?

能建功立業(yè)的英雄人物,對一個時代有極大影響的英雄人物。

事過境遷,千古風流人物都已過去,而今,真正才華橫溢、文采飛揚,能夠領略和欣賞江山秀美的人,能夠促進祖國統(tǒng)一繁榮,還得算是今天的革命英雄,革命領袖,表現(xiàn)了_同志“天下大任,舍我其誰”的英雄豪情。

十一、小結

上闋寫景抒情,下闋評古論今,從贊美祖國大好河山到評說封建帝王的不足,水到渠成地過渡到歌頌真正的英雄人物——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偉大的中國人民,從而將議論和抒情結合起來。

語文九年級上冊教案人教版2

知識目標

1.熟讀并背誦,把握詩歌的內在旋律與和諧節(jié)奏。

2.把握詩歌的意象,領會其象征意義。

能力目標

1.品味詩歌富有表現(xiàn)力的語言。

2.體會詩歌中優(yōu)美的意境,感受涌動著的激情。

3.把握詩歌的主題。提高閱讀和鑒賞詩歌的能力。

德育目標

體味詩歌抒發(fā)的戀土深情和思鄉(xiāng)愁緒,培養(yǎng)學生熱愛祖國的思想情感。

教學重點、教學難點

1.誦讀。理解詩歌意象,體會詩人真摯的情感。

2.感受詩歌中涌動著的激情,把握詩歌主題。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語設計

誰不愛自己的母親.誰不愛自己的祖國?穿越時空,只有一種感情能將民族的心聯(lián)系起來,那就是對祖國深深的愛戀。早在1938年,詩人艾青就眼含熱淚對祖____親唱了一首深情的贊歌——《我愛這土地》。今天,我們——起去感受詩人澎湃著的靈魂。

二、資料助讀(投影)

艾青和《我愛這土地》

艾青(1910~),原名蔣海澄,浙江金華人。他生長在農村,自幼為貧苦農婦哺養(yǎng),對我們民族的主體——農民有著兒子般的深情。長大后的曲折經(jīng)歷、坎坷遭遇,使他很快成長為—個革命者。1929年赴法國留學,并開始詩歌創(chuàng)作。1932年回國,在獄中寫成詩作《大堰河一一我的保姆》,奠定了在詩壇的地位。他的早期詩作多詛咒黑暗,風格渾厚質樸,調子沉重憂郁,但對生活充滿希望與憧憬。他的抗戰(zhàn)時期的詩作,為覺醒了的民族而歌唱,格調高昂。作品有《大堰河》《北方》《向太陽》《黎明的通知》等。主要詩作還有抒情長詩《光的贊歌》《古羅馬的大斗技場》等。

《我愛這土地》寫于抗日戰(zhàn)爭開始后的1938年,當時日本侵略軍連續(xù)攻占了華北、華東、華南的廣大地區(qū),所到之處瘋狂肆虐,妄圖摧毀中國人民的抵抗意志。中國人民奮起抵抗,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斗爭。詩人在國土淪喪、民族危亡的關頭,滿懷對祖國的摯愛和對侵略者的仇恨,寫下了這首慷慨激昂的詩。

三、感知、研習詩歌《我愛這土地》

l,教師深情地范背全詩。

2.學生自由誦讀。教師作誦讀提示:

這首詩無固定的節(jié)律,不押韻。它主要由句中停頓和句末停頓構成一定的節(jié)拍。誦讀時要著重體會由詩中感情起伏所構成的“內在節(jié)奏”。

示例:

我愛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鳥,

我也應該/用嘶啞的喉嚨/歌唱:

這被暴風雨/所打擊著的/土地,

這永遠洶涌著/我們的悲憤的/河流,

這無止息地/吹刮著的/激怒的/風,

和那來自林間的/無比溫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

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

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

3.指定學生誦讀全詩,教師作簡要點評。

4,思考:詩歌是按怎樣的思路抒寫的?

教師引導學生概括后明確:全詩以“假如”領起,用“嘶啞”形容鳥兒的歌喉。接著續(xù)寫出歌唱的內容,并由生前的歌唱,轉寫鳥兒死后魂歸大地,最后轉由鳥的形象代之以詩人自身形象,直扦胸臆,托出了詩人那顆真摯、熾熱的愛國心。

5.精彩研讀。

學生合作研討:

(1)詩人為何不用“珠圓玉潤”之類的詞而用“嘶啞”形容鳥兒唱的歌喉?從中你可體會到什么?

(2)鳥兒歌唱的內容中,“土地”“河流”“風”“黎明”有哪些深刻的含義。結合時代特征,說說它們有哪些象征意蘊?

(3)詩句“然后我死了,連羽毛也腐爛在土地里面?!庇泻紊钜?

(4)詩歌的第二節(jié)與第一節(jié)有著怎樣的聯(lián)系?把第二節(jié)去掉,詩歌主題的表達將會受到怎樣的影響?

學生研討后回答,教師明確:

(1)詩人選用“嘶啞”一詞,就把杜鵑啼血般的奉獻者形象賦予了悲憤的愛國者,它充滿著

因沉重的苦難和憂郁的負荷而生發(fā)的焦灼與浩嘆,傳遞著與時代同步的憂患濤情,所以用“嘶

啞”一詞十分傳神。如果換用“珠圓玉潤”“動聽”等別的字眼,就不能使人體味到歌者經(jīng)歷的坎坷、悲酸和對祖國、對土地、對人民執(zhí)著的愛。

(2)上述一系列意象表達了歌唱的豐富內涵:暴風雨打擊著的土地,悲憤的河流,激怒的又,溫柔的黎明——隱喻了祖國大地遭受的苦難,人民的悲憤和激怒,對光明的向往和希冀。土地”可以看作繁衍生長了中華民族的祖國大地的象征,“悲憤的河流”“激怒的風”可以看作中國人民不屈不撓的反抗精神的象征,“溫柔的黎明”預示著人民為之奮斗獻身的獨立自由的曙光,必將降臨于這片土地。

(3)表達了詩人對土地的眷戀,將自身融進大地,隱含了一種敢于犧牲自我之意。

(4)如果說第一節(jié)是對“愛土地(祖國)”主題的抒情性的鋪陳描述.第二節(jié)短小精悍的兩行則可看作是對主題的高度凝練的概括。去掉第二節(jié),詩意則得不到提煉和強化。

6.學生熟讀背誦全詩。

四、課堂小結

同學們,“土地”是艾青詩歌的中心意象之一,它凝聚著詩人對祖國——大地母親最深沉的愛。讀《我愛這土地》,我們感受著那個苦難年代,愛國知識分子對祖國的最真摯的愛的表白。這心聲,是歷久不衰的主旋律,更是永遠唱不盡的主題。

五、布置作業(yè)閱讀艾青的《太陽》一詩.

語文九年級上冊教案人教版3

一、教學要求

1.認識學習的重要性和學習必須專心致志、堅持不懈的道理。

2.了解本文比喻論證的寫法。

3.掌握、積累“勸、學、青、中、疾、致、假、絕、興、功、強、用”12個文言常用實詞;學習“于、者、而”3個文言常用虛詞;學習、復習課文中其他文言虛實詞;熟記“有(又)、暴(曝)、生(性)、輮(煣)、知(智)、乎(于)”等古今字和通假字。

4.學習荀子用辨證的方法使文章的道理說得透徹淺顯卻又有氣勢充沛有說服力。

二、教學重點探究詞義,學習比喻等論證的方法

三、教學難點第1段。這一段是全文的總綱,其起句“學不可以已”似易而難,因為全篇論述皆發(fā)源于此;其結句“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明確地表示了作者反對儒家“生而知之”這一先驗論的立場,要聯(lián)系荀子的基本哲學思想才能獲得比較透徹的理解。本段中的設喻有的是并列關系,有的是層遞關系,也要善于區(qū)分。

四、課型新授課

五、教學方法誦讀教法

六、教學設想

第一教時

教學要點

提示本單元教學目標和本文教學目的;介紹作者、解題;正字正音;理解本文的重點文言虛實詞的意義和用法;試譯難句。

教學過程

一、提示本單元教學目標和本文教學目的。

二、預習檢查。

三、導入新課。

從初一學過的課文《為學》導入,指出它與本文都用設喻方法,講有關學習的道理。

四、作者介紹(結合注釋①)。

荀子(約公元前313—前238)名況字卿,戰(zhàn)國末期趙國人,曾游學于齊,當過楚國蘭陵令。后來失官居家著書,死后葬于蘭陵。

荀子是我國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是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樸素唯物主義思想集大成者。韓非和李斯都是他的學生。他反對迷信天命鬼神,肯定自然規(guī)律是不以人們意志為轉移的,并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勝天的思想。他強調教育和禮法的作用,主張治理天下既要靠“法制”,又要重視教化兼用“禮”治,強調“行”對于“知”的必要性和后天學習的重要性,認為后天環(huán)境和教育可以改變人的本性。

荀子的著作有《荀子》二十卷。該書由《論語》、《孟子》的語錄體,發(fā)展為有標題的論文,標志著古代說理文的進一步成熟。他的散文說理透徹、語言質樸、多排比句,又善用比喻?!秳駥W》是《荀子》的第一篇。本文是原文前幾段的節(jié)錄。

五、解題。

《勸學》的“勸”起著統(tǒng)領全篇的作用。教師先在黑板上寫一個“勸”字,問道:這個字是什么意思?學生往往會不假思索地回答:“勸告”。教者趁此在“勸”字后加上一個“學”,再問:“勸”是什么意思?學生才會領悟:原來它還有“勸勉”的意思。這在心理學上叫做給學生建立“注意中心”。接著就講:“勸”的繁體字“勸”是形聲字,凡是用“力”作聲旁的字,多數(shù)有給人們勉勵的意思,如“勵”、“努”等。這是“勸”的本義,而在現(xiàn)代漢語中,“勸”,解釋為“勸阻”,詞義已經(jīng)轉移了。作者在這篇以《勸學》為題目的文章中,勉勵人們要不停止地堅持學習,只有這樣才能增長知識,發(fā)展才能,培養(yǎng)高尚的品德。

六、指導學生處理課文字詞句中的疑難問題。

1.對照注釋,借助字典,正字正音

第一組:通假字

(1)輮róu通煣有yòu通又知zhì是“智”的古字暴pù是“曝”的古字(通假字與本字同音;含音相近)

(2)乎hū通于(古音聲母韻母相同)

(3)生xìng通性(古音聲母韻母相同)

第二組:其他易寫錯讀錯字

中zhòng礪lì參cān省xǐng跂qì臾yú螯áo

2.給本課12個重點文言常用實詞圈畫加注,理解它們的意義和用法。

3.復習初中知識,綜合“思考和練習”二,學生自己理解文言常用虛詞“于”、“者”、“而”的用法:

4.學生試譯難句,教師點撥指正。

(1)君子曰:學不可以已?!熬印笔且粋€合成雙音詞?!翱梢浴痹诠艥h語中是兩個單音詞,相當于現(xiàn)代漢語“可以、用它”的意思。在本文具體語境中“以”已失去介詞的作用,只協(xié)調音節(jié)。因此,這兩個詞中只有“可”有意義,與現(xiàn)代漢語的“可以”差不多;它還表示情理上應當如此,可譯為“應該”。全句譯為:有學問有修養(yǎng)的人說,學習是不應該(可以、能夠)停止的。

(2)木直中繩,以為輪,其曲中規(guī)。句中兩個“中”作動詞,“符合”的意思?!袄K”指木工取直用的墨線,這個詞的意義現(xiàn)在已擴大,泛指各種繩索?!拜姟焙汀盀椤笔莾蓚€動詞,“輮”通“煣”,指古代用火熨木使之彎曲的一種方法,現(xiàn)作“揉”,解釋“使……彎曲”?!盀椤?,做成?!耙浴痹趦蓚€動詞之間表明它后邊的行為是它前邊行為的目的或結果,作連詞用,譯作“而”。全句譯為:(一塊)木材直得合乎(木匠拉直的)墨線,假如使它彎曲而成為車輪,它的孤度(就可以)符合圓規(guī)(畫的圓圈)。

(3)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句中“神明”即“神靈”;“圣心”指完美的品德和的智慧;“自得”不是現(xiàn)代漢語中的合成雙音詞,“自”是自然,“得”是通;“而”是表示因果關系的連詞。這句譯為:積累善行養(yǎng)成美德,因而能自通于神明,完美的品德和的智慧也就具備了。

九年級上冊人教版語文教案(精選篇5)

一、教學目的、要求:

1、了解孟子“舍生取義”的道德主張;

2、了解本文運用比喻和正反對比論證的方法;

3、重點積累“欲”“舍”“甚”“惡”“患”等實詞的意義和用法,對文中的其他實詞和虛詞進行一般的學習和復習。

二、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是本文所運用的比喻論證、正反對比論證、邏輯推理論證等方法。

2、難點是第一段的邏輯推理論證過程。

三、教學設想:

1、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采用分層推進的教學法,明確各層級的要求(具體見“教學過程”);注重體現(xiàn)新大綱對文言文的要求,讓學生在課堂上誦讀全文,力求做到能當堂完成背誦要求。

2、針對文中的難點,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入作者的推理中,逐層分析,逐步理解其內涵。在教學過程中,利用現(xiàn)代教育技術,設計幻燈片,將要點提示給學生,讓學生有直觀印象,便于今后的復習記憶。

3、本文用一課時完成。

四、教學過程:

《魚我所欲也》屬于文言說理文,文章的重點和難點是論證方法的運用,在教學過程中要加以落實。教學內容可分為以下幾個步驟完成:

(一)導入新課

由學生所熟悉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憂患,死于安樂》入手,回顧其中名句,溫故而知新,而后導入本文的學習,了解孟子關于“舍生取義”的道德主張。

(二)注重文言誦讀,指導全班同學齊讀課文,而后教師針對學生在朗讀過程中出現(xiàn)的錯誤進行正音。如:患(huān)、惡(wù)、簞(dān)、羹(gēng)、蹴(cù)。

(三)提煉中心論點(要求全體學生掌握此要點)

提問:本文的中心論點是怎樣提出來的?這樣提出有什么好處?(學生分組討論,而后解答)

明確:文章開頭第一句以魚和熊掌設喻,得出“舍魚而取熊掌”的結論,這里其實是以魚和熊掌比喻生和義。第二句緊接著引出中心論點“舍生而取義者也”。 用比喻導出中心論點,使“舍生取義”的道理明白易懂。

(四)分析論證方法(要求中高層學生掌握并能加以運用)

提問:在論述中心論點時,本文采用了哪些論證方法?(讓全班同學閱讀思考,而后由中高層級的學生踴躍回答)

明確:這篇文章在論述過程中運用了比喻論證、邏輯推理論證、舉例論證、正反對比論證等方法。(其中邏輯推理論證法是難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發(fā)揮主導作用,引導中高層級的學生熟悉并掌握這一論證方法。)

(五)小結本課時內容

1、 回顧本課時要點,提醒全體學生記住孟子的“舍生取義”的道德主張,以及掌握本文中所運用的論證方法。

2、面向中高層學生,要求這些學生仔細體味作者的論證思路,從中受到啟發(fā),學以致用,聯(lián)系生活實際,結合影片《生死決擇》,寫一篇500字的小論文。

(六)落實背誦

1、根據(jù)新大綱的要求,在課前預習的基礎上,要求:中高層學生做到當堂完成本文背誦;低層學生做到當今能完成本文的背誦。

2、課堂上可以全班齊背或個別抽查的形式來落實背誦情況。

(七)布置課后作業(yè)

1、結合課后練習之四,落實本課文實詞的意義和用法;補充“舍”“惡”“患”,要求中高層級的學生對它們的意義和用法進行整理落實,以備檢查。

2、 預習《莊暴見孟子》,了解孟子關于“仁政”的政治主張。

板書設計

所欲有甚于生則不茍得生

魚與熊掌——舍魚取熊掌 舍生 (即“義”)

生與義——舍生而取義 取義 所惡有甚于死則不避患 舍生取義(即“不義”) 是人的本

(設喻引出中心論點) (假設邏輯推理) 心(正面“一簞食,一豆羹” 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 論述)

(“得之則生,弗得則死”) 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

(舉例論證)

(向) (今) 為宮室之美受之 見利忘義

萬鐘:為身死而不受 不辨禮義 為妻妾之奉受之 是喪失人

而受之 為所識窮乏者得我受之 的本心

(對比論證) (反面論述)

2074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