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彌兒》讀后感
當閱讀了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領(lǐng)會了不少東西,為此需要認真地寫一寫讀后感了。你想知道讀后感怎么寫嗎?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愛彌兒》讀后感,歡迎大家分享。
《愛彌兒》讀后感1
當合上這本書的時候,仿佛看到了愛彌兒懷抱著他與蘇菲的孩子,回想起了當初那個剛出生的愛彌兒,如同與他經(jīng)歷了一段二十二歲的人生。不得不說,教育真是一個浩大的工程,為人父母在培養(yǎng)一個孩子長大成人的過程中要付出多大的心力,要有多么堅韌的耐心、毅力與智慧的眼觀。
這本書又斷斷續(xù)續(xù)地花了很長時間才讀完,其實我早已迫不及待的想把我那瞬間即逝、天馬行空的想法寫下來。不過在此之前還是先讓我談?wù)勱P(guān)于這本書的其他問題吧。
“愛彌兒”這個名字多好聽啊,如此的惹人憐愛。最早知道這本書是大一的時候法理學老師在講盧梭時提及的,她說“人知道自己被異化,卻不能拯救自己”,那時候她的只言片語讓我感覺這像是一本小說,不曾想是一幅教育的理想藍圖,更不知《愛彌兒》最典型的意義在于它奠定了近代西方教育學的基礎(chǔ),它向世人所闡明的教育觀念對教育改革產(chǎn)生的深遠影響,只是感覺連嚴謹遵守“鬧鐘時間”生活的康德先生也因微笑著讀這本《愛彌兒》而流連忘返打破散步的時鐘規(guī)律就可知這本書所應(yīng)當具有的魅力了。
“出自造物主之手的東西本來都是好好的,可一到人的手里就全壞了?!北R梭是崇尚人的這種自然屬性的,他認為自然、人、事物都是我們教育的來源,人的教育應(yīng)當受之于此,三種教育需要配合一致才能是成功的教育。人不應(yīng)當受世俗的偏見、權(quán)威、欲望、慣例和社會制度等影響而扼殺天性,不應(yīng)當將原本自然的事物按照自己的意愿去改造。
于是“愛彌兒”便誕生了,我想這應(yīng)該算是盧梭的一次大膽的理想嘗試。愛彌兒不是真實的存在,而是基于一次偉大的教育探索的需要而誕生的孩子模型。他智力正常而普通,因為這樣教育才有普遍意義;他出生溫帶而身體健康,或許是因為法國正處于溫帶地區(qū),只有這樣設(shè)計盧梭才便于駕馭;他生于富有之家,需要自然的教育,須知窮人事實上是不可能具備理想教育的基本條件的;最后愛彌兒需要是一個孤兒,以便盧梭能以家庭教師的身份對愛彌兒進行教導,并因承擔撫養(yǎng)教育之職使其具備服從這位家庭教師的管束和教誨的先決條件,至于為什么盧梭不直接想象成自己是那孩子的父親或給愛彌兒構(gòu)造一個完整美滿的家庭再來設(shè)計教育,我就不得而知了……我推想或許一旦結(jié)下親情的羈絆就不可能再如站在家庭教師這個似局外人的角度客觀的看待和引導一個孩子的發(fā)展了吧,這也是我猜測為什么盧梭把自己所有的孩子都送進孤兒院的一個原因,這樣的教育設(shè)計在我看來或多或少有些無情,關(guān)于這點我是難以理解的,就像我很難理解盧梭這個人物一樣,或許世界上才華橫溢的“瘋子”都有些與眾不同之處……
說完我們的主人公愛彌兒,就不得不提到這本書中其實最關(guān)鍵的一個人物,那就是盧梭自己。在這本書里盧梭化身成愛彌兒的專職家庭教師,對愛彌兒從出生到結(jié)婚都起著奇妙的引導作用。或許從某種角度我可以這樣說,這位家庭教師的意義不亞于“上帝”,是他創(chuàng)造培養(yǎng)出了“完美”的人“愛彌兒”。所以需要注意的是,這里的盧梭也不再是盧梭,這位家庭教師同樣是個理想化的人物,在這本書里他自始自終都沒有標注過自己的名字,甚至連家庭教師的字眼也很少提及,相反他好像盡力想隱藏自己,弱化他的影響,以教師做第一人稱敘述講愛彌兒的故事引導讀者將眼光集中關(guān)注在劇目主人公愛彌兒身上,而他只是旁白。
作為上帝自然的杰作,愛彌兒需要保持和遵從著他的天性,他的教育自然也需要符合這種天性。《愛彌兒》從嬰兒期談起,分童年期、少年情、青年期不同的階段就愛彌兒所應(yīng)當接受的教育進行了設(shè)想。他之所以如此劃分,很容易能夠理解,因為隨著孩子在不同的年齡階段他的感官、智力發(fā)展水平是存在差異的,每一個時期有每一個時期的特殊需求,每個階段依自然和社會所應(yīng)接受的教育業(yè)是不一樣的。大人們不能夠越過這樣的規(guī)律,而根據(jù)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孩子學習的內(nèi)容。如果是從成人的角度和需要出發(fā)來自小教育孩子,一定會產(chǎn)生副作用的,這樣的教育一定是不成功的……
《愛彌兒》讀后感2
《愛彌兒》是法國著名哲學家和教育思想家盧梭的代表作之一。以小說的形式,盧梭生動地展現(xiàn)了他對理想教育的獨到見解,對現(xiàn)代教育理念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書中的教育思想至今仍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最近再次翻閱這本書,讓我對其中的內(nèi)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與感受。
一、自然教育:尊重兒童的天性
盧梭在《愛彌兒》中首次提出了“自然教育”的理念,即教育應(yīng)順應(yīng)兒童的天性,尊重他們的發(fā)展節(jié)奏。他認為,兒童不是小大人,教育不應(yīng)強迫他們按照成人的標準進行學習,而應(yīng)讓他們自由成長,從而逐漸形成自己的個性。這種尊重兒童個體的教育理念與現(xiàn)代教育中倡導的因材施教不謀而合。盧梭的觀點提醒我們,作為教育者,不應(yīng)急于讓孩子掌握過多知識,而應(yīng)注重培養(yǎng)他們對學習的興趣,讓他們在輕松的環(huán)境中主動探索。
二、階段性教育:因時而教
盧梭將人的一生分為幾個不同的發(fā)展階段,包括嬰幼兒期、兒童期、青少年期等,每個階段有其獨特的教育需求。在幼兒期,盧梭建議父母注重孩子的體能發(fā)展和感官訓練;兒童期則強調(diào)認知能力的培養(yǎng),而非機械記憶。在這一過程中,他主張通過感知和體驗來幫助孩子理解世界,而非直接灌輸知識。這一教育思想在現(xiàn)代教育學中得到了印證,比如蒙臺梭利教學法,也強調(diào)根據(jù)兒童的年齡和心理特點設(shè)計不同的學習活動,滿足他們的成長需求。
三、體驗式學習:在實踐中獲得知識
盧梭在書中對體驗式學習的強調(diào)尤為突出。他主張讓孩子通過親身體驗而非死記硬背來獲得知識,這種方式能夠讓他們更好地理解和記憶所學內(nèi)容。比如在教孩子認識大自然時,盧梭建議帶他們親自去觀察、觸摸和感受,而不是通過書本知識去學習。這種方式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幫助他們在探索過程中逐步形成獨立思考能力。這一理念與現(xiàn)代教育中的“做中學”不謀而合,通過動手實踐,學生能更好地將理論知識與實際生活聯(lián)系起來。
四、道德教育:培養(yǎng)孩子的良心與責任感
在《愛彌兒》中,盧梭非常重視道德教育,認為教育的最終目的應(yīng)是培養(yǎng)孩子的良心與責任感。他提出,教育不僅是知識的傳遞,更是品格的塑造。他強調(diào),教師和家長要在生活中為孩子樹立榜樣,用實際行動去感染和影響他們,而不是通過說教來塑造孩子的道德觀念。比如在愛彌兒的教育中,盧梭通過故事、實際生活的情境來引導他理解善與惡。這一理念對當今教育也具有極高的參考價值,提醒教育者注重孩子的道德情感培養(yǎng),注重行為上的潛移默化影響。
五、教育的獨立性與自由意志
盧梭在《愛彌兒》中提出了教育的獨立性,認為教育應(yīng)讓孩子擁有獨立的意志和思想。他認為,教育的意義不在于培養(yǎng)順從的孩子,而是培養(yǎng)有自由意志和批判性思維的獨立個體。盧梭的這一觀點在現(xiàn)代教育中有著廣泛的應(yīng)用,越來越多的教育工作者開始重視培養(yǎng)孩子的獨立性和自我意識,鼓勵他們勇敢表達自己的想法,提出質(zhì)疑。這樣的教育不僅能增強學生的自信心,更能培養(yǎng)他們在面對社會時的應(yīng)對能力和判斷力。
六、個人收獲與應(yīng)用
《愛彌兒》讓我深刻體會到教育并非單純的知識傳遞,而是對人性的尊重和引導。盧梭倡導的“自然教育”與現(xiàn)代教育理念不謀而合,讓我認識到順應(yīng)兒童天性的重要性。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我會更加注重尊重孩子的成長節(jié)奏,為他們提供多樣的學習方式,以體驗和實踐為主,激發(fā)他們的探索興趣。同時,我也認識到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觀念和責任感至關(guān)重要,教育不僅要讓學生成為有知識的人,更要讓他們成為有良心、有責任感的人。
《愛彌兒》是一本關(guān)于教育的哲理書,為我們展示了一種回歸人性本真的教育方法。盧梭通過愛彌兒的教育故事,向我們傳達了尊重兒童天性、注重實踐體驗、關(guān)注道德培養(yǎng)等理念。這些觀點對我們今天的教育具有深刻的啟示意義。閱讀《愛彌兒》不僅豐富了我的教育理念,也激勵我在教學中努力探索符合學生天性的教學方法,以幫助他們成長為身心健康、思想獨立的完整個體。這本書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細細品味和實踐。
《愛彌兒》讀后感3
最近閱讀盧梭《愛彌兒》,我對這本書上的很多觀點很感興趣。《愛彌兒》是一本教育名著,它開拓了我在教育方面的視野。盧梭的教育思想是從他的自然哲學觀點出發(fā)的。他認為人生來是自由的、平等的;在自然狀態(tài)下,人人都享受著這一天賦的權(quán)利,只是在人類進入文明狀態(tài)之后,才出現(xiàn)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特權(quán)和奴役現(xiàn)象,從而使人失掉了自己的本性。這種思想貫穿于整本愛彌兒中,例如開篇的第一句就讓人覺得這是蘊涵著深邃哲理,“出自造物主之手的東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變壞了。毫不掩飾地表達了自己主張人性本善,主張教育目的在于培養(yǎng)自然人,主張改革教育內(nèi)容和方法,順應(yīng)兒童的本性,讓他們的身心自由發(fā)展。盧梭的教育思想是從他的自然哲學觀點出發(fā)的。他認為人生來是自由的、平等的;在自然狀態(tài)下,人人都享受著這一天賦的權(quán)利,只是在人類進入文明狀態(tài)之后,才出現(xiàn)人與人之間的不平等、特權(quán)和奴役現(xiàn)象,從而使人失掉了自己的本性。
他所提出的改變這種不合理狀況的方法是對兒童進行適應(yīng)自然發(fā)展過程的“自然教育”。所謂“自然教育”,就是要服從自然的永恒法則,聽任人的身心自由發(fā)展。如書中寫到:“要愛護兒童,幫他們做游戲,使他們快樂,培養(yǎng)他們可愛的本能。你們當中,誰不時刻依戀他始終是喜笑顏開的童年?你們?yōu)槭裁床蛔屘煺鏍€漫的兒童享受那稍縱即逝的時光,為什么要剝奪他們絕不會糟蹋的極其珍貴的財富?他們一生的最初幾年,也好象你們一生的最初幾年一樣,是一去不復返的,你們?yōu)槭裁匆鼓寝D(zhuǎn)眼即逝的歲月充滿悲傷和痛苦呢?”
書中在談到孩子幼年教育時,表示了這樣的意思,孩子在到達相應(yīng)的年齡階段必然會明白一定的道理,這時在進行教育即可;孩子在12歲之前,可以不去學習,這樣可以讓孩子獲得更好的教育效果。作者的意思是在孩子在有了真正的理解能力后再去學習,相信能獲得更好的學習效果,而在年幼時進行的所獲得的效果其實是為0的,或者可能是獲得教育者相反的學習效果。對于這個觀點,我深感同意,孩子在幼年時對于一些東西是沒有觀念的,這時讓他們了解和學習相關(guān)的知識,是很難有共鳴的,得到的結(jié)果其實也是很差的,或者說無。從小給他們灌輸一個概念,起到了什么效果,是不是也如書中所說,可能會取得反效果呢?這我不得而知,不過,我想,對于學生的教育要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征這一教育理念應(yīng)該貫徹在我們的教學過程中去,這樣才能獲得最好的教學效果。
書中,還有這么一段話,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問題不在于教他各種學問,而在于培養(yǎng)他有愛好學問的興趣,而且在這種興趣充分增長起來的時候,教他以研究學問的方法。在這段時間,也正好使他慢慢養(yǎng)成持久地注意同一個事物的習慣?!北R梭的這段話有三個關(guān)鍵詞,是“興趣、方法、習慣”。的確,任何事情都離不開這幾個詞。沒有興趣,就不會有動力。因此,興趣是前提。我認為應(yīng)該保持孩子對事物或?qū)W問的好奇心和孩子在學習時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如孩子在學習起步時,教師應(yīng)該不要吝嗇自己的贊賞,要給予孩子肯定。
當然教育如果只培養(yǎng)自然人是不行的,教育并非不顧社會和時代的發(fā)展而讓人性生物般地任性發(fā)展,而是要靠教育作為橋梁,把兒童引向社會。當然,如果我們現(xiàn)代的教育不顧天性的發(fā)展而硬把成人所需要的向兒童灌輸,是錯誤的;但像盧梭所說那樣放縱天性而忘掉社會需要,同樣也是行不通的。每一個國家都是按照他所需要的或者生存規(guī)律需要的人才來塑造人,這是無可厚非的。
如果真的有上帝,上帝創(chuàng)造了我們,但是并沒有教我們怎么樣的去做,我們也不是有意的去讓人性善的東西變壞,也不愿意去強使一種土地滋生出另一種土地上的東西,更不愿意讓自然的生物變得歪歪扭扭。教育的道路是曲折的,上帝并沒有教我們?nèi)绾巫呓輳?我們只好在曲折中摸索,我們的宗旨就是美好的教育!
《愛彌兒》讀后感4
“有人說,自然不過就是習慣罷了。這是什么意思呢?不是有一些強制養(yǎng)成的習慣永遠也不能消滅天性的嗎?舉例來說,有一些被我們阻礙著不讓垂直生長的植物,它們就具有這樣的習性。自然生長的植物,雖然保持著人們強制它傾斜生長的方向,但是它們的液汁并不因此就改變原來的方向,而且,如果這種植物繼續(xù)發(fā)育的話,他就能保持由習慣產(chǎn)生的習性,雖然這些習性對我們來說是最不自然的;但是,只要情況一改變,習慣就消失了,天性又回復過來。教育確實只不過是一種習慣而已。不是有一些人忘掉了他們所受的教育,另外一些人則保持了他們所受的教育嗎?這種差別從什么地方產(chǎn)生的呢?如果是必須把自然這個名詞只限用于適合天性的習慣,那么,我們就可以省的說這一番多余的話了。”——摘自《愛彌兒》
在我眼中,自然是自然,習慣是習慣,是兩種不同的概念。自然是與生俱來的,從某種角度來說是不可改變的,就想《愛彌兒》中所舉得例子,當植物拒絕所有束縛之后,它還是會回到原本的生長習慣,并不會因為某一階段的改變而永久改變,亦或者說一個孩子就算是被遺棄了,但是他的血管里流的永遠都是生父生母的血而不會因為環(huán)境或者其他的改變就遺失這一份血緣關(guān)系。而習慣是什么呢?習慣是積久養(yǎng)成的生活方式,僅僅是因為時間久了而自然而然形成的一種生活方式,從某種程度來說它是在包含在自然之中的,因為時間讓習慣變成了自然,但是習慣不是自然,習慣是可以改變的,自然是不可以的。我們生下來并不是就是知曉一切的,我們是通過教育來認知我們周圍的世界, 所以教育對于我們來說不是自然,不是流淌在我們身體中的血而是一種后天養(yǎng)成的習慣。如果非要把自然等同于習慣,那么要在習慣前面加上一個限定詞,那就是適合天性的,自然就是順其自然符合人生長規(guī)律的,人生來具有沒有后天習得的,那么適合天性的習慣自然而然就成了自然。
《愛彌兒》中說我們的一生要受三種教育,一種是受之與自然,一種是受之于人或是受之與事物。確實是這樣,我們的才能和器官的內(nèi)在發(fā)展,是自然的教育,如何利用這種發(fā)展,是人的教育,我們所獲得的經(jīng)驗,是事物的教育。每個人都是有著三種教育培養(yǎng)出來的。顯然,這三種教育對我們來說都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假如這三種教育很好的配合指導我們前進,那么我們算是收到了良好的教育,但倘若三種教育不一致,相互沖突那么他所受的教育將永遠都不符合他本人的心意。三種教育中,只有人的教育是我們能夠完完全全把握住的,但是時時有矛盾,事事有矛盾,有什么人能夠?qū)σ粋€孩子周圍所有的人的言語和行為通通都管得到呢?所以盧梭時時都在強調(diào)順其自然,這突然讓我感覺這種想法與中國道家的無為而治有一些相似之處。例如孩子遭受失敗了,我們總是憂心地去安慰,甚至用禮品來安撫……許許多多的例證,從中雖然我們總是獲得了一時的溫馨,但是,縱觀宏觀與長遠,遭受教訓的總是自作聰明的人們自己。所以,所有的父母和老師,需要放下形式的呵護與關(guān)愛,當孩子們在自己自然的生活狀態(tài)中遇到痛苦和煩惱時,不要以為貼心關(guān)懷就是愛,有時“作壁上觀”,甚至“冷眼旁觀”才是真正的愛,因為只有這樣,才會讓孩子懂得自然的道理,才會學會遵循自然的意志,才會成為一位遵循自然規(guī)律行事的人。
《愛彌兒》是我目前在大學所有讀的書中最讓我佩服的一本書,但是我個人感覺我對《愛彌兒》的理解還停留在字里行間的表面,還沒有深入到其深處,這是一本值得珍藏細細研究的書,特別是對于即將成為教師的我們。作為教師的我們不能顧及到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的方方面面,只希望我們能把作為教師的本分學校教育做好,才能對得起作為教師的良心。
《愛彌兒》讀后感5
最近,我仔細品味了《愛彌兒》這本書,書中的理念對此刻當教師的我來說是種沖擊,在閱讀之后也有些想法想說上一說,與眾人交流。
我對這本書上的很多觀點很感興趣,如書中第二卷中,寫到:如果孩子長得很聰慧,如果他天生就愛無緣無故地啼哭,我就讓他白白地哭一陣,得不到一點效果,這樣,就能夠很快地使他擦干他的眼淚。如文中的:“要愛護兒童,幫他們做游戲,使他們快樂,培養(yǎng)他們可愛的本能。你們當中,誰不時刻依戀他始終是喜笑顏開的童年你們?yōu)槭裁床蛔屘煺鏍€漫的兒童享受那稍縱即逝的時光,為什么要剝奪他們絕不會糟蹋的極其珍貴的財富他們一生的最初幾年,也好象你們一生的最初幾年一樣,是一去不復返的,你們?yōu)槭裁匆鼓寝D(zhuǎn)眼即逝的歲月充滿悲傷和痛苦呢”“遠慮!使我們不停地做我們力所不能及的事情,使我們常常向往我們永遠達不到的地方,這樣的遠慮正是我們種種痛苦的真正的根源。愛彌兒讀后感。象人這樣短暫的一生,竟時刻向往如此渺茫的未來,而輕視可靠的此刻,簡直是發(fā)了瘋!這種發(fā)瘋的作法之所以更加有害,是因為它隨著人的年齡而日益增多,是老年人時刻都是那樣的猜疑、焦愁和吝嗇,寧愿這天節(jié)約一切而不愿百年之后缺少那些剩余的東西。因此,我們此刻要掌握一切,把一切的時間、地方、人和東西;我們個體只但是是我們自己的最小的部分?!?/p>
書中在談到孩子幼年教育時,表示了這樣的意思,孩子在到達相應(yīng)的年齡階段必然會明白必須的道理,這時在進行教育即可;孩子在12歲之前,能夠不去學習,這樣能夠讓孩子獲得更好的教育效果。作者的意思是在孩子在有了真正的理解潛力后再去學習,相信能獲得更好的學習效果,而在年幼時進行的所獲得的效果其實是為0的,或者可能是獲得教育者相反的學習效果。對于這個觀點,我深感同意,孩子在幼年時對于一些有政治性好處或者相類似的東西是沒有觀念的,這時讓他們了解和學習相關(guān)的知識,是很難有共鳴的,得到的結(jié)果其實也是很差的,或者說無。從小給他們灌輸一個概念,起到了什么效果,是不是也如書中所說,可能會取得反效果呢這我不得而知,但是,我想,對于學生的教育要貼合學生的年齡特征這一教育理念就應(yīng)貫徹在我們的教學過程中去,這樣才能獲得最好的教學效果。
書中,還有這么一段話,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問題不在于教他各種學問,而在于培養(yǎng)他有愛好學問的興趣,而且在這種興趣充分增長起來的時候,教他以研究學問的方法。愛彌兒讀后感。在這段時間,也正好使他慢慢養(yǎng)成持久地注意同一個事物的習慣?!北R梭的這段話有三個關(guān)鍵詞,是“興趣、方法、習慣”。的確,任何事情都離不開這幾個詞。沒有興趣,就不會有動力。因此,興趣是前提。我認為就應(yīng)持續(xù)孩子對事物或?qū)W問的好奇心和孩子在學習時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如孩子在學習起步時,教師就應(yīng)不要吝嗇自己的贊賞,要給予孩子肯定。
《愛彌兒》是一本不尋常的教育著作,而且開篇的第一句就讓人覺得這是蘊涵著深邃哲理和沸騰感情的文化結(jié)晶。“出自造物主之手的東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變壞了?!焙敛谎陲椀乇磉_了自己主張人性本善,主張教育目的在于培養(yǎng)自然人,主張改革教育資料和方法,順應(yīng)兒童的本性,讓他們的身心自由發(fā)展。
身為一個教育工作者,我不是在推卸職責,像我一樣的千千萬萬的教師,當然明白自己身上肩負著重大的教育使命,也在竭盡全力地用自己的良心和才能培養(yǎng)出社會所滿意的人才。我只是期望社會不要把所有的教育職責都推給教師,我們的教師確實是很偉大的人,犧牲了自己成全了別人,我們雖然愿意承擔起全部的職責,但是并不代表我們能夠承擔起全部的職責!家庭教育,社會教育,請支持我們,一起來當園丁,共同攜手創(chuàng)造更完美的園地!
《愛彌兒》讀后感6
《愛彌兒論教育》是一本教育名著,是由法國啟蒙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文學家盧梭所著。里面虛構(gòu)了一位貴族子弟愛彌兒的人生經(jīng)歷,來探討人從出生到成年所將經(jīng)歷的自然反應(yīng)和人為教育。他強調(diào):人從出生時裹在襁褓里的嬰兒,到兒童,到青年,到成人,發(fā)展,都應(yīng)該順應(yīng)自然教育,回歸孩子;成長,需要遵循自然規(guī)律。所有的東西,出自造物主之手的東西都是好的,而一旦到人的手里都變壞了。
讀了這本書,我非常喜歡以下幾個觀點:
第一,要順應(yīng)孩子自然生長,不能人為的把他們綁的一動不動。
文中作者喜歡把孩子放在鄉(xiāng)下,認為鄉(xiāng)下的空氣是清新的,鄉(xiāng)下的人是最淳樸的,吃的,穿的,用的,都來自于最天然的材料,孩子可以自由自在的生活,成長,可以近距離接觸大自然,感受跌倒的疼痛,感受親手的觸摸,這樣,孩子所學的知識都來自于大自然的教育,真實,淳樸。相反的,城市里的孩子從一出生,就被各種各樣的人為教育束縛著,他們沒有自由的空間,沒有清新的空氣,接觸的所有事物都是人為安排好的,被迫養(yǎng)成的習慣扼殺了孩子的天性。孩子是一個獨立的,自然的個體,他們只有自由自在的,才是遵循大自然的規(guī)律,在大自然中,會跌倒疼痛,需要讓他感知痛苦的滋味,才能慢慢地經(jīng)受更大的疼痛,去經(jīng)受生活的磨礪。只有經(jīng)歷過痛苦的人,才能真正體會到幸福的滋味。這里教會了我們要把孩子放在大自然的環(huán)境里去,去感受教育的精彩!
第二,父母需要自己親自哺育,教育孩子,而不是花錢請奶媽子,保姆,家庭教師來替代自己的職責。
鄉(xiāng)下的孩子,都是父母親自哺育,陪伴,自然教育,這對孩子的成長是非常有利的,孩子的性格平和,不急躁。但城市孩子的父母都不愿意親自哺育孩子,而是花錢請奶媽子,保姆,家庭教師來替代自己的職責,這其中就有很多的弊端,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愛,會有很多不好的心理問題,性格孤僻,內(nèi)向,急躁等。所有這些,是三百年前盧梭時代的真實寫照,延續(xù)到今天,也正是現(xiàn)在社會的真實反映。這是在告誡我們父母論陪伴的重要性!
第三,成人的態(tài)度和行為造成孩子的態(tài)度和行為。
文中提到如果孩子天生就愛無緣無故地啼哭,我就讓他白白地哭一陣,得不到一點效果,這樣,就可以很快地使他擦干眼淚。只要他在哭,我就不到他那里去,他不哭了,我馬上就跑到他的身邊。不久以后,他呼喚我的時候就將采取停止啼哭的辦法,或者,要哭也至多只哭一聲。因為孩子們是根據(jù)信號可以感覺的效果來判斷其意義的。如果孩子一哭你就滿足他,孩子就會成為家中任性的小皇帝,小公主,孩子一哭你就訓斥他,孩子就會成為卑怯,膽小的小奴隸,孩子有這樣的行為,其實背后是成人的態(tài)度與行動所造成的。孩子摔跤同樣如此,成人鎮(zhèn)靜,孩子也會很鎮(zhèn)靜,會勇敢地面對痛苦,而一旦成人急急忙忙地樣子,孩子會更加害怕,更加覺得疼痛。
就如今,新教育時代,許多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愿望過于迫切,讓自己的孩子在盡可能比別人少的時間里完成比別人更多的是知識學習,占用了孩子大部分的時間,父母的教育的過于緊張和焦慮,傳遞給了我們孩子,孩子就如同是學習的機器,只追求文化課分數(shù)的提高,犧牲了兒童的本性和身心自由發(fā)展,導致教育的失敗。
整個教育,應(yīng)該是來自自然的教育,事物的教育,人為的教育三者結(jié)合,去接近教育的成功。文中的愛彌兒是幸福的,因為他有一個懂他的“教育者”。作為承擔孩子教育的老師,家長,都不妨來讀讀這本書,讀了這本書后,就會對教育有個全面,系統(tǒng)的體會與感悟,從中尋找教育的真諦。
《愛彌兒》讀后感7
提起《愛彌兒》,這本書是一本教育名著,作者是啟蒙思想家盧梭的重要著作。不得不說的是書中的很多教育觀點對現(xiàn)在的教育有很大的沖擊力,細細品味起來,對其中的三個觀點不免有了些感悟與大家分享:
第一個觀點:應(yīng)該怎樣對待一個“任人宰割”的孩子呢?要順應(yīng)孩子自然的發(fā)展,不能把它綁的一動不能動。要讓它能自由活動。
開篇的第一句話“出自造物主之手的東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變壞了?!焙敛谎陲椀乇磉_了作者主張教育目的在于培養(yǎng)自然人,主張應(yīng)從兒童的個人愛好和興趣出發(fā)進行教育,順應(yīng)兒童的本性,讓他們的身心自由發(fā)展。與此同時這句話也給人一種全新的教育理念,也就是世界上的任何東西都是自然界的產(chǎn)物,包括孩子。孩子不是父母的專屬品,也不是教師的教育物,不屬于任何人。所以我們的教育不是要將知識技能強教于孩子,而是教育孩子如何利用好自然,通過生活和實踐的切身體會,通過感官的感受去獲得自己的知識和經(jīng)驗。
盧梭提到,每一個學生,在他身上都有三種不同的教育,自然的教育、事物的教育和人的教育。其中自然的教育是完全不受我們決定的,事物的教育只有在有些方面才能夠由我們決定。唯獨人的教育才是我們能夠真正的加以控制的,如何把這三種教育配合一致,在孩子身上產(chǎn)生意義,這是我們要思考的一個問題。
第二個觀點:。怎樣對待孩子的哭?不能讓他最后養(yǎng)成用哭來命令你做事。這樣易養(yǎng)成孩子從嬰孩期的任性。文中提到如果他天生就愛無緣無故地啼哭,我就讓他白白地哭一陣,得不到一點效果,這樣,就可以很快地使他擦干眼淚。只要他在哭,我就不到他那里去;他不哭了,我馬上就跑到他的身邊。不久以后,他呼喚我的時候就將采取停止啼哭的辦法,或者,要哭也至多只哭一聲。因為,孩子們是根據(jù)信號可以感覺的效果來判斷其意義的。如果孩子一哭你就滿足他,孩子就會成為家中任性的小皇帝、小公主,孩子一哭你就訓斥他,孩子就會成為卑怯、膽小的小奴隸,孩子有這樣的行為,其實背后是成人的態(tài)度與行動所造成的。孩子摔跤同樣如此,成人鎮(zhèn)靜,孩子也會很鎮(zhèn)靜,會勇敢地面對痛苦,而一旦成人急急忙忙地樣子,孩子會更加害怕,更加覺得疼痛。再比如:當嬰孩使勁伸手想拿東西的時候,因為拿不到,使勁地哭鬧,或者他在命令那個東西到他手里去,又或者在命令你拿給他,作為成人又會怎么做呢?最好的做法就是把孩子抱到他想要的東西那里,這樣孩子就不會支配或依賴成人,成為一個獨立的人。
第三個觀點:孩子在幼年教育時,孩子在12歲之前,可以不去學習,這樣可以讓孩子獲得更好的教育效果。作者的意思是在孩子在有了真正的理解能力后再去學習,相信能獲得更好的學習效果,而在年幼時進行的所獲得的效果其實是為0的,或者可能是獲得教育者相反的學習效果。對于這個觀點,我深感同意,
回想自己十幾年的求學生涯,學了那么多的知識,其中只有10%成為了我自己的,還有90%早已還給了老師。 “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書讀得再多,那也只是脫離自然、社會的文字游戲,當我們的老師拿著教科書,坐在教室前面,說著“空話”,還不如放下書本,用圖片、視頻來告訴孩子,或者走出教室,走進大自然,讓大自然來告訴孩子,這些都比我們老師教的要精彩的多。
愛彌兒雖然是盧梭所假設(shè)的教育對象,但是愛彌兒是幸福的,因為他有一個懂他的“教育者”,作為教師要更多的解讀孩子,順應(yīng)孩子的自然發(fā)展,孩子發(fā)展就在教育者的一念之間。教育者們不妨來讀讀這本書,只有讀過這本書,你就會對教育有新的體會與感悟。從這本書中尋找教育的真諦,哪些教育才是最恰當?shù)?哪種教育才是孩子需要的?哪種教育才能獲得成功的。我想每個人在讀這本書都會有自己的想法和見地,而我的讀后筆記只能代表我自己的個人觀點,希望能與你產(chǎn)生共鳴。
《愛彌兒》讀后感8
他的小腦袋瓜里裝滿了十萬個為什么,總是嘮叨個沒完;他嘗試去觸摸未曾見過的東東,即使是個癩蛤?。凰梢詳[弄個玩具娃娃一上午不休息,可下午卻直接把它打入冷宮。他接收著周圍的一切帶給他的信息,然后依靠著大腦中尚不成熟的信息處理機能給予反饋,帶著大腦的指令去做一些讓人哭笑不得的事情,讓人直呼:我滴個乖乖來。可他是如此的純粹,不藏著掖著,該哭哭,該鬧鬧,前一秒還噗嗒噗嗒的掉著眼淚,下一秒就能因為你的一個鬼臉哈哈大笑,看著淚珠掛在那開心的嘟嘟臉上,竟讓人有一絲成就感。他是如此的自然,還未受到這世間丑惡的熏染,我是如此的想要靠近他,可又怕身上的惡魔有機可乘。親愛的愛彌兒,跟你在一起,我怎感到無所適從。親愛的愛彌兒,我還未用指尖觸摸你的小手歡迎你的到來,便已慌亂,我怕自己還不夠成熟,我怕還沒有想好該給你一種怎么樣的陪伴,我又能為你做些什么呢。
我想要教你美德,可又不想你這么早接觸到善惡。我希望在你年幼時看到的是童真無邪的你,我希望你在童年時盡情的玩耍,盡情的去揮霍你的時光,這將成為你一生中美好的記憶。我不想你小時候就那樣懂事,我不希望你成為一個小大人,不希望你明辨是非。有些人天天把真善美掛在嘴邊,卻成了他們偽裝自己的工具,也成為了自己的束縛,甚至他們自己都沒有意識到。我和他們一樣,對真善美的含義都沒有了解清楚,又怎敢教授你。
我想要教你語數(shù)外,可一想到你那抓耳撓腮的模樣,我又怎么忍心。你知道嗎,現(xiàn)在的孩子三歲就開始上學,這太可怕了,他們從小就要學習英語,熟讀弟子規(guī),背誦乘法口訣?,F(xiàn)在的父母,生怕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當父母頂著巨大壓力,買到了學區(qū)房,支付高昂的學費把孩子送到學前班,又怎會控制住自己不把壓力轉(zhuǎn)嫁到孩子身上呢。當父母對孩子抱著巨大的希望,當他們跟“別人家的孩子”進行攀比,親愛的愛彌兒,如果我這樣做的話,你還有什么自由可言呢。你不需要借助這些去獲得智力、邏輯上的開發(fā),這些知識反而會消磨你的意志,掩埋你的潛力。我只希望能和你一起做做小游戲、造一所小房子、捏一下小泥人。
我不希望你迷上手機,看到現(xiàn)在太多的孩子無時不刻盯著手機,我真的很害怕,怕你也會像他們一樣。你的世界如此之大,怎能偏居手機一隅,這個角落的內(nèi)容確實很精彩,它像是另一世界,但是親愛的愛彌兒,你的世界不在這。很遺憾我們沒能給你做個榜樣,作為一個成年人,我們并不像你想象的那樣自制力神經(jīng)發(fā)達,在手機面前我們表現(xiàn)的就像個低能兒,甚至一些父母親自將手機送到孩子的面前,以免他們?nèi)氯聜€不停,讓自己取得片刻的寧靜。我不否認,從手機中你也可以學到很多東西,可現(xiàn)在的手機傳達信息更多的是你這個年齡不相匹稱的,如果可以,我多么希望你接觸手機的時間盡可能的往后推延,哪怕是一天,但在你拿到手機的那一天,我一定給你拍張照片:親愛的愛彌兒,歡迎來到互聯(lián)網(wǎng)的世界。但請不要忽略外面的世界,它是如此的美麗、讓人陶醉,你要了解的東西太多太多,我多么想帶你去鄉(xiāng)下沾花惹草、騎驢牽羊、逮個魚兒摸個蝦,這大自然的饋贈,我敢保證,會讓你一刻也不想離開。
我會給你講故事,我會給你讀伊索寓言、格林童話,但我僅僅是跟你講故事的內(nèi)容,我不會告訴你故事中誰對誰錯、我們以后應(yīng)該怎么做。在大灰狼與小紅帽的故事中,我希望你不僅因為小紅帽和奶奶的得救而手舞足蹈,我也希望你對大灰狼也有一絲的同情心。在現(xiàn)實生活中,如果你也可以站在更多的角度考慮問題,不因為別人所謂的大道理先一步進入你的耳朵,而一直牽引你思考的方向,如此,我會很欣慰。
親愛的愛彌兒,我不會悉數(shù)滿足你的要求,即使你在哭泣;親愛的愛彌兒,我不會因想讓你停止哭泣,而對你許諾什么或?qū)δ闳鲋e;親愛的愛彌兒,我不會因為你即將犯錯而制止,那只會讓你以后栽更大的跟頭。如果你跑的太快,我不會大聲對你喊:愛彌兒呢,請慢一點,如果你因此摔了一跤,那請你自己爬起來好了。
《愛彌兒》讀后感9
《愛彌兒》是一本教育名著,是啟蒙思想家盧梭的重要著作。書中的很多教育觀點對于現(xiàn)在的教育有很大的沖擊力,讀完本書,我對書中的三個觀點深有感觸:
第一個觀點——應(yīng)該怎樣對待一個“任人宰割”的孩子呢?要順應(yīng)孩子自然的發(fā)展,不能把他綁的一動不能動,要讓他能自由活動。開篇的第一句話“出自造物主之手的東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變壞了?!焙敛谎陲椀乇磉_了作者主張教育目的在于培養(yǎng)自然人,主張應(yīng)從兒童的個人愛好和興趣出發(fā)進行教育,順應(yīng)兒童的本性,讓他們的身心自由發(fā)展。與此同時,這句話也給人一種全新的教育理念——世界上的任何東西都是自然界的產(chǎn)物,包括孩子。孩子不是父母的專屬品,也不是教師的教育物,他們不屬于任何人。所以我們的教育不是要將知識技能強加于孩子,而應(yīng)是教育孩子如何利用好自然,通過生活和實踐的切身體會以及感官的感受去獲得知識和經(jīng)驗。盧梭提到,每一個學生,在他身上都有三種不同的教育:自然的教育、事物的教育和人為的教育。其中自然的教育完全不由我們決定,事物的教育只有在某些方面才能夠由我們所左右,只有人為的教育才是我們能夠真正加以控制的,如何把這三種教育配合一致,在孩子身上產(chǎn)生意義,這是值得我們深入思考的。
第二個觀點——怎樣對待孩子的哭?不能讓他最后養(yǎng)成用哭來命令你做事的壞習慣,這樣易養(yǎng)成孩子從嬰孩期的任性。文中提到如果他天生就愛無緣無故地啼哭,我就讓他白白地哭一陣,得不到一點效果,這樣,就可以很快地使他擦干眼淚。只要他在哭,我就不到他那里去;他不哭了,我馬上就跑到他的身邊。不久以后,他呼喚我的時候就將采取停止啼哭的辦法,或者,要哭也至多只哭一聲。因為,孩子們是根據(jù)信號可以感覺的效果來判斷其意義的。如果孩子一哭你就滿足他,孩子就會成為家中任性的小皇帝、小公主,孩子一哭你就訓斥他,孩子就會成為卑怯、膽小的小奴隸,孩子有這樣的行為,其實背后是成人的態(tài)度與行動所造成的。孩子摔跤同樣如此,成人鎮(zhèn)靜,孩子也會很鎮(zhèn)靜,會勇敢地面對痛苦,而一旦成人急急忙忙地樣子,孩子會更加害怕,更加覺得疼痛。再比如:當嬰孩使勁伸手想拿東西的時候,因為拿不到,使勁地哭鬧,或者他在命令那個東西到他手里去,又或者在命令你拿給他,作為成人又會怎么做呢?最好的做法就是把孩子抱到他想要的東西那里,這樣孩子就不會支配或依賴成人,成為一個獨立的人。
第三個觀點:關(guān)于幼年教育,孩子在12歲之前,可以不去學習,這樣可以讓孩子獲得更好的教育效果。作者的意思是在孩子有了真正的理解能力后再去學習,相信能獲得更好的學習效果,而在年幼時進行的所獲得的效果其實是為0的,或者可能是獲得與教育者相反的學習效果。對于這個觀點,我深感同意。
回想自己十幾年的求學生涯,學了那么多的知識,其中只有10%成為了我自己的,還有90%早已還給了老師。“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書讀得再多,那也只是脫離自然、社會的文字游戲,當我們的老師拿著教科書,坐在教室前面,說著“空話”,還不如放下書本,用圖片、視頻來告訴孩子,或者走出教室,走進大自然,讓大自然來告訴孩子,這些都比我們老師教的要精彩的多。
愛彌兒雖然是盧梭所假設(shè)的教育對象,但是愛彌兒是幸福的,因為他有一個懂他的“教育者”,作為教師,我們要更多的解讀孩子,順應(yīng)孩子的自然發(fā)展,孩子的發(fā)展就在教育者的一念之間。教育者們不妨來讀讀這本書,讀過這本書,你就會對教育有新的體會與感悟。從這本書中尋找教育的真諦,哪些教育才是最恰當?shù)??哪種教育才是孩子需要的?哪種教育才能獲得成功?我想每個人在讀這本書時都會有自己的想法和見地,期待我的讀后感能與你產(chǎn)生共鳴。
《愛彌兒》讀后感10
本學期粗讀了盧梭所著的《愛彌兒論教育》一書。書中闡述了盧梭對人的教育觀點。我覺得他借助一個構(gòu)想出來的人物——愛彌兒從出生至成年的教育,細致地表述了他對自然教育的觀點及設(shè)想。
雖然我并不是對書中的內(nèi)容都報以肯定的態(tài)度,比如在選擇接受教育的學生的出身時候,他做了如下的判斷:"在同一個地方,我們看到社會上窮人和富人之間也有類似這樣的差別。窮人住的地方很貧瘠,富人方的地方很肥美。窮人是不需要受什么教育的,他的環(huán)境的教育強迫的,他不可能受其他的教育;反之,富人從他的環(huán)境中所受的教育對他是最不適合的,對他本人和對社會都是不相宜的。自然的教育可以使一個適合所有一切人的環(huán)境,所以,與其教育窮人發(fā)財致富,不如教育富人變成貧窮;因為,按這兩種情況的數(shù)字來說,破產(chǎn)的比暴發(fā)的多。所以,我們要選擇一個富有的人;我們深信,這樣做至少是可以多培養(yǎng)一個人的,至于窮人,他是自己能夠成長為人的。"他做出如上的判斷,我想是出于他對自然教育的看法,在之前的論述中,他反復說過,富人家的孩子受到了太多來自于成人或生長環(huán)境中出現(xiàn)的其他人的影響,因此,他認為選擇愛兒是"搶救了一個為偏見所犧牲的人"??赡苁撬幧鐣h(huán)境的不同,所盧梭有了窮人可以自然成長而富人卻不能的想法,但是我認為即使是生活環(huán)境不同,但是孩子們的成長過程中同樣都受到了來自于各方面的影響,當然這些影響都是有好有壞的,并不能一概而論。
對于盧梭在書中使用的自然的教育,我卻是很感興趣的。他認為:"我們每一個人都是由三種教師培養(yǎng)起來的。一個學生,如果在他身上這三種教師的不同的教育互相沖突的話,他所受的教育就不好,而且將永遠不合他本人的心意;一個學生,如果在他身上這三種不同的教育是一致的,都趨向同樣的目的,他就會自己達到他的目標,而且生活得很有意義。這樣的學生,才是愛到了良好的教育的。在這三種不同的教育中,自然的教育完全是不能由我們決定的,事物的教育只是在有些方面才能夠由我們決定。只有人的教育才是我們能夠真正的加以控制的;不過,我的控制還只是假定的,因為,誰能夠?qū)σ粋€孩子周圍所有的人的言語和行為都能管得到呢?"因此他對愛彌兒的教育是以尊重自然的教育為主的。比如,決不違反自然的規(guī)律對愛彌兒施以超出其接受年齡的教育,完全依照其生理心理的接受能力進行教育。此外,他觀注愛彌兒生活中的一切,象飲食內(nèi)容、生活習慣、接觸的人等等。他認為凡事從人的小時候就打好基礎(chǔ),對人的成長來說是至關(guān)重要的。
除了對學生的挑選,盧梭對教師的要求也是極嚴格的,他是這樣說的:"人們也許希望他的教師曾經(jīng)是教過一次學生的,這個希望是太大了;同一個人只能夠教一次學生,如果說需要教兩次才能教得好的話,那么他憑什么權(quán)利去教第一次呢?一個人有了更多的經(jīng)驗,當然可以做得更好些;但他是不可能這樣做下去的。不論是誰,如果他相當成功地把這種事業(yè)完成一次之后,他就會感到其中的辛酸,因此就無心再從事這樣的工作了;至于說他頭一次就做得很糟糕,那就可以預斷第二次也一定是很壞的。"我覺得這個觀點對于身為教師的我們來說,是要引起我們注意的。當我們在教育上遇到了問題時,而又苦于找不到解決辦法時,有時會采用一些消極的做法,也就是一些治標不治本的辦法,負責任的教師會繼續(xù)探索解決之道,而一部分人就會避重就輕,繞過這個問題。對于這們來說,教師或許只是我們職業(yè),是我們賴以生存的工作,但是對于我們的工作對象——學生來說,可能我們一時的偷懶,就會在他們的教育上造成一個重大的缺憾,而又沒有第二次的彌補機會的。
因此我覺得盧梭的一個想法"一個教師!啊,是多么高尚的人!……事實上,為了要造就一個人,他本人就應(yīng)當是做父親的或者是更有教養(yǎng)的人。"對于我們來說是要時時提醒我們注意的,我是一個從事著高尚職業(yè)的人!
《愛彌兒》讀后感11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每個父母的心愿,因此在當今的中國,教育子女也就成為了民眾生活中的頭等大事。可是由于對子女的過度期盼,在不知不覺中,越來越多的父母開始過早的要求孩子接受教育,在他們的印象中,“學得早、學得多、學得廣”對他們的將來是十分有益的。我的父母也是這群人中的一個,因此可以說這種教育觀念在我的腦海已根深蒂固,它陪伴了我十多年。我也明白它帶來的消極影響:會讓好奇變成無趣乃至是厭惡;會使我們受知識的支配;更會讓我們的學習變?yōu)楸粍?、呆板和死讀……雖然知道這種教育觀存在著局限,但是對于如何改變、如何教育,我仍然十分的茫然。
《愛彌兒》卻直接回答了我的困惑。在這本書中愛彌兒是盧梭虛擬出來的孩子,通過對他的教育,通過對愛彌兒從出生到成人的教育歷程的描述,讓我對盧梭的教育理念與教育方法有了一定的了解,也對當今的教育方法有了點感想。
“回歸自然,發(fā)展天性”可以說是盧梭教育思想的主線。他從第一卷就開始強調(diào)說造物主創(chuàng)造世界萬物,原本一切是美好的,但人類卻毀壞了這一切。人應(yīng)當遵守著自然的法則,讓孩子健康、快樂、自主的成長。而這個觀點與當今的教育思想和家長的教育方式是截然不同的。不過想想也對,我們從出生開始,人們真的已經(jīng)開始改變了自然的法則,父母用襁褓把我們束縛起來,身為嬰兒的我們卻無能為力,唯一能換來的自由只有哭聲,當然很多人會認為這是保護,但實際卻與之相反,迎接我們的很可能是嬌弱、疾病與危險。所以,在愛彌兒嬰兒期的教育里,盧梭反其道而行,他主張嬰兒穿寬大舒適的衣服,讓嬰兒保持著自然的習慣,不要過分的限制他們的活動,但也不要寵溺,要此刻鍛煉他們的體質(zhì)與勇敢、養(yǎng)成他們不依賴他人的好品性,可以說他告訴我們在此期間,教育的基本任務(wù)是身體的保健和養(yǎng)護。
除此之外,我對書本上其它一些觀點也感觸頗深。就拿愛彌兒的童年期和青年期來舉例。在童年期中,盧梭告訴我們,兒童不是成人,要把兒童看作兒童,尊重孩子的天性,讓他們的性格的種子自由自在地生長,不要束縛他們,相信孩子內(nèi)在的潛能,而不是用我們自己的看法、想法和感情來替代他們的看法、想法和感情,逼迫他們學這學那。作為老師,應(yīng)懂得浪費童年期孩子的時間來教會他們?nèi)绾伟l(fā)展外部感覺器官,使其獲得豐富的感覺經(jīng)驗而不是一味的讓他們接觸知識,學習知識。對于這個觀點,我也表示贊同,我認為孩子如果只是一味的學習而沒有一定的理解力和觀念,那學也相當于白學,不久就會把學到的馬上忘得精光,說不定還會造成對學習感到厭倦的反效果。兒童期就是玩的年齡,那還不如通過游戲來激發(fā)他們的興趣和培養(yǎng)他們的感覺和體力,等到適合的階段再教給他們知識,也許這才能獲得最好的教學效果,也會給他們一個美好的童年回憶。在青年期中,盧梭的觀點也并未改變,他始終認為教給學生百科全書式的知識并不是很重要,因為只有學以致用的知識才是真正有用的知識,且知識不是教來的,而是學來的,他主張要把學習中的“要我學”變成“我要學”,他注重的只是判斷能力。不過在此時期里,他反而注重道德的教育,他希望等到孩子成年能成為富有愛心的人。
其實,縱觀全書,每一卷里都包含著盧梭在愛彌兒不同年齡階段里對教育的獨特的理念,當然它也對當今社會的教育產(chǎn)生了一定的影響。
它告訴我們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我們更應(yīng)該陶冶學生的情操,積極引導鼓勵學生到大自然中去體驗自然美,培養(yǎng)獨立自主的能力和克服困難、團結(jié)互助的精神,并于其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guān)系,從而更好的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主動發(fā)展,讓孩子的人生充滿著樂趣和幸福。
《愛彌兒》讀后感12
最近,我仔細品味了《愛彌兒》這本書,書中的理念對現(xiàn)在當教師的我來說是種沖擊,在閱讀之后也有些想法想說上一說,與眾人交流。
我對這本書上的很多觀點很感興趣,如書中第二卷中,寫到:如果孩子長得很聰慧,如果他天生就愛無緣無故地啼哭,我就讓他白白地哭一陣,得不到一點效果,這樣,就可以很快地使他擦干他的眼淚。如文中的:“要愛護兒童,幫他們做游戲,使他們快樂,培養(yǎng)他們可愛的本能。你們當中,誰不時刻依戀他始終是喜笑顏開的童年?你們?yōu)槭裁床蛔屘煺鏍€漫的兒童享受那稍縱即逝的時光,為什么要剝奪他們絕不會糟蹋的極其珍貴的財富?他們一生的最初幾年,也好象你們一生的最初幾年一樣,是一去不復返的,你們?yōu)槭裁匆鼓寝D(zhuǎn)眼即逝的歲月充滿悲傷和痛苦呢?”“遠慮!使我們不停地做我們力所不能及的事情,使我們常常向往我們永遠達不到的地方,這樣的遠慮正是我們種種痛苦的真正的根源。愛彌兒讀后感。象人這樣短暫的一生,竟時刻向往如此渺茫的未來,而輕視可靠的現(xiàn)在,簡直是發(fā)了瘋!這種發(fā)瘋的作法之所以更加有害,是因為它隨著人的年齡而日益增多,是老年人時刻都是那樣的猜疑、焦愁和吝嗇,寧愿今天節(jié)約一切而不愿百年之后缺少那些多余的東西。因此,我們現(xiàn)在要掌握一切,把一切的時間、地方、人和東西;我們個體只不過是我們自己的最小的部分。”
書中在談到孩子幼年教育時,表示了這樣的意思,孩子在到達相應(yīng)的年齡階段必然會明白一定的道理,這時在進行教育即可;孩子在12歲之前,可以不去學習,這樣可以讓孩子獲得更好的教育效果。作者的意思是在孩子在有了真正的理解能力后再去學習,相信能獲得更好的學習效果,而在年幼時進行的所獲得的效果其實是為0的,或者可能是獲得教育者相反的學習效果。對于這個觀點,我深感同意,孩子在幼年時對于一些有政治性意義或者相類似的東西是沒有觀念的,這時讓他們了解和學習相關(guān)的知識,是很難有共鳴的,得到的結(jié)果其實也是很差的,或者說無。從小給他們灌輸一個概念,起到了什么效果,是不是也如書中所說,可能會取得反效果呢?這我不得而知,不過,我想,對于學生的教育要符合學生的年齡特征這一教育理念應(yīng)該貫徹在我們的教學過程中去,這樣才能獲得最好的教學效果。
書中,還有這么一段話,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問題不在于教他各種學問,而在于培養(yǎng)他有愛好學問的興趣,而且在這種興趣充分增長起來的時候,教他以研究學問的方法。愛彌兒讀后感。在這段時間,也正好使他慢慢養(yǎng)成持久地注意同一個事物的習慣?!北R梭的這段話有三個關(guān)鍵詞,是“興趣、方法、習慣”。的確,任何事情都離不開這幾個詞。沒有興趣,就不會有動力。因此,興趣是前提。我認為應(yīng)該保持孩子對事物或?qū)W問的好奇心和孩子在學習時感受到成功的喜悅。如孩子在學習起步時,教師應(yīng)該不要吝嗇自己的贊賞,要給予孩子肯定。
《愛彌兒》是一本不尋常的教育著作,而且開篇的第一句就讓人覺得這是蘊涵著深邃哲理和沸騰感情的文化結(jié)晶。“出自造物主之手的東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變壞了?!焙敛谎陲椀乇磉_了自己主張人性本善,主張教育目的在于培養(yǎng)自然人,主張改革教育內(nèi)容和方法,順應(yīng)兒童的本性,讓他們的身心自由發(fā)展。
身為一個教育工作者,我不是在推卸責任,像我一樣的千千萬萬的教師,當然明白自己身上肩負著重大的教育使命,也在竭盡全力地用自己的良心和才能培養(yǎng)出社會所滿意的人才。我只是希望社會不要把所有的教育責任都推給教師,我們的教師確實是很偉大的人,犧牲了自己成全了別人,我們雖然愿意承擔起全部的責任,但是并不代表我們可以承擔起全部的責任!家庭教育,社會教育,請支持我們,一起來當園丁,共同攜手創(chuàng)造更美好的園地!
《愛彌兒》讀后感13
就讀師范的時候,在教材上看到過盧梭的《愛彌兒》。當時只是記住有這樣的一本書,對于里面的內(nèi)容沒有去研讀過?,F(xiàn)在借教師素質(zhì)年的機會,閱讀了這本書,對我的教育觀念和教育思想產(chǎn)生了很大的影響。
《愛彌兒》一書輕松而嚴謹?shù)恼Z言,通俗而易懂的詞句,娓娓道來,一氣呵成!細細體味與盧梭大師交流的那種感覺,細細品讀蘊藏在其中的教育思想和哲理,感觸頗多。所謂的愛彌爾只是盧梭為了闡述自己的理念所假想的一個教育對像。并不是自己原先所想的那樣,即使其中涉及到愛彌爾的許多事例,自然也是盧梭假想的。
一、崇尚自然教育
盧梭在書中說的最多的就是自然教育。所謂自然教育,就是要服從自然的永恒法則,聽任人的身心自由發(fā)展。我們教育兒童絕不能拔苗助長,應(yīng)該順其自然。當今社會,由于人口激增,社會競爭日趨激烈,無數(shù)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風,從小就扼殺了孩子玩鬧的天性,或是逼其閱讀厚厚的書本,或是替其報名興趣班。我經(jīng)??梢钥吹剑阂粋€5、6歲的孩子,在其家長陪伴下,學習書法、鋼琴、舞蹈等等特長。他們大多都不是出于自愿,而是 家長和老師的逼迫下進行的。在家長和老師的逼迫式教育下,這些孩子是不是充滿生機和活力的呢?是不是充滿自由和翱翔的空間的?是不是有足夠的創(chuàng)新精神呢?
其實,我們的孩子是有思想的。我想:教育孩子的時候可以盡可能地尊重孩子的意愿,讓他們自由地奔跑在原野上,盡情地哭笑打鬧?;貧w自然,讓孩子采天地之靈氣,集日月之精華,這樣培養(yǎng)出來的才是有靈性有個性的孩子。
二、崇尚自由教育
在《愛彌兒》中,字里行間都透露著作者對自由的渴求,因此特別強調(diào)教育應(yīng)以天性為師,而不以人為師,應(yīng)使教育對象成為天性所造就的人,而不是人所造就的人。以今人的眼光看,這些思想不免有其局限性:自然也是要受到拘束的,如果聽任人的身心自由發(fā)展,兒童是無法學到系統(tǒng)的科學文化知識的。但瑕不掩瑜,盧梭以平等博愛的心懷教育他的愛彌兒,這個假想的孤兒幸福地生活在不被強迫的自由世界。但愿,我們的每一個孩子都是幸福的愛彌兒。
作為一名教師,我應(yīng)該清醒地認識到自然教育觀的重要性,充分挖掘孩子的天賦,讓我們孩子的心貼近自然,讓他們在自由的空氣中成長。
三、崇尚自我保護的教育
在盧梭的《愛彌爾》中有一句話讓我很有感觸。那就是:人們只想到怎樣保護他們的孩子,這是不夠的。應(yīng)該教他成人后怎樣保護他自己,教他經(jīng)受得住命運的打擊,教他不要把豪華和貧困看在眼里,教他在必要的時候,在冰島的冰天雪地里或者馬耳他島的灼熱的巖石上也能夠生活。
教給孩子正確的方向和方法,任其跌打摔爬,在浮沉起伏中鍛煉獨立性和創(chuàng)造性。 鼓勵幼兒大膽提出新穎、富有創(chuàng)見的觀點,為幼兒提供各種實踐機會,讓他們在干中學,讓幼兒學會自主學習。所有的能有效地促進孩子發(fā)展的學習,都一定是自主學習。大量的觀察和研究充分證明:只有讓孩子感覺到別人在關(guān)心他們,對正在學習的內(nèi)容很好奇,能積極地參與到學習過程中,在任務(wù)完成后得到適當?shù)目隙?,能看到成功的機會,對正在學習的東西感興趣并覺得富有挑戰(zhàn)性,感覺到自己正在做有意義的事情,這樣的學習才是真正有效的學習。要促進幼兒的自主發(fā)展,就必須最大可能地創(chuàng)設(shè)讓孩子參與到自主學習中來的情境與氛圍。
讀了《愛彌爾》后使我更深入的理解教育是一門藝術(shù)這句話的深刻含義。我們要用快樂的心情來工作和生活,自覺熱愛教育,對孩子有責任感、有愛心,這也是幼兒園教師的一種滿足和快樂。這樣的教師就能讓孩子在受教育過程中,能夠健康、快樂、文明、有使命感、有責任感、有愛心地生存著。就能讓孩子學會關(guān)注生命、尊重生命、贊美生命、保衛(wèi)生命。
《愛彌兒》讀后感14
人們常常比喻“老師是蠟燭,照亮別人燃燒自己”,但是作為新世紀的一名教師,我更覺得自己應(yīng)該是一支蓄電池不斷放電不斷的充電。使自己成為一支永遠都耗不盡的蓄電池。所以我們就要“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行”勝在所獲得的是詳細的、真切的感受和體驗,“讀”那么在認知的理性、系統(tǒng)性方面給我們更多的收獲,而且它們又有相互印證的作用。在有心、用心去“行千里路”的同時,與“讀萬卷書”相結(jié)合起來,那么會有更好的收獲。這樣才能—檢舉洞開眼界,才陶冶情操。才能是自己成為一支質(zhì)量過硬的蓄電池。
這使我情不自禁的拿起盧梭的《愛彌兒》來。最早聽說《愛彌爾》這本書是在師范的時候,我想對于師范專業(yè)來說《愛彌爾》會是一本很耳熟的書?!稅蹚泝骸芬粫p松而嚴謹?shù)恼Z言,通俗而易懂的詞句,娓娓道來,一氣呵成!細細體味與盧梭大師交流的那種感覺,細細品讀蘊藏在其中的教育思想和哲理,感觸頗多。在我的印象中“愛彌爾”是一個人的名字,而這本書以它作為全書的題目,我想它會是一本通過描述“愛彌爾”的成長歷程而寫成的一本書。“愛彌爾”只是盧梭為了闡述自己的理念所假想的一個教育對像。并不是自己原先所想的那樣,即使其中涉及到“愛彌爾”的許多事例,自然也是盧梭假想的。
一、崇尚自然教育
盧梭早書中說的最多使我就是“自然教育”。所謂“自然教育”,就是要服從自然的永恒法那么,聽任人的身心自由開展。他這樣主張教愛彌兒唱歌:“聲音要唱得準,唱得穩(wěn),唱得柔和而響亮;他的耳朵要聽得出牌子和韻調(diào);但是,做到這一點就夠了,不要有過多的要求。擬聲音樂和舞臺音樂是不適宜于在他那樣的年紀時唱的;我甚至不希望他唱歌詞,如果他要唱的話,我就盡量拿適合于他年紀的有趣的歌詞給他唱,而且歌詞的意思也要像他的思想那樣簡單?!蔽覀€人極欣賞這段話,而想起自己曾在聽一些孩子用稚嫩的聲音唱流行歌曲時的鼓掌,真是臉紅??!相信盧梭是不愿意聽到那些含混其辭的天真童音的,這與他所推崇的“自然”太相悖了。
我們教育兒童絕不能拔苗助長,應(yīng)該順其自然。當今社會,由于人口激增,社會競爭日趨劇烈,無數(shù)家長望子成龍,望女成風,從小就扼殺了孩子玩鬧的天性,或是逼其閱讀厚厚的書本,或是替其報名興趣班。我經(jīng)??梢钥吹剑阂粋€5、6歲的孩子,在其家長陪伴下,學習書法、鋼琴、舞蹈等等特長。他們大多都不是出于自愿,而是家長和老師的逼迫下進展的。特別是當家長曾經(jīng)的夢想沒有實現(xiàn)的時候,總是希望他的后代來實現(xiàn),于是把自己的意愿強加在孩子身上,絲毫沒有考慮孩子的想法?;叵氲阶约荷磉叺暮⒆?,每周末也都在參加圍棋,英語,國畫等興趣班,好象這已是很自然的事情了。可是我們是不是在扼殺一個孩子追求自由的天性呢?在家長和老師的逼迫式教育下,這些孩子是不是充滿生機和活力的呢?是不是充滿自由和翱翔的空間的?
其實,我們的孩子是有思想的。我想:教育孩子的時候可以盡可能地尊重孩子的意愿,讓他們自由地奔跑在原野上,盡情地哭笑打鬧。回歸自然,讓孩子采天地之靈氣,集日月之精華,這樣培養(yǎng)出來的才是有靈性有個性的孩子。
二、崇尚自由教育
在《愛彌兒》中,字里行間都透露著作者對“自由”的渴求,因此特別強調(diào)教育應(yīng)以天性為師,而不以人為師,應(yīng)使教育對象成為天性所造就的人,而不是人所造就的人。以今人的眼光看,這些思想不免有其局限性:“自然”也是要受到拘謹?shù)?,如果“聽任人的身心自由開展”,兒童是無法學到系統(tǒng)的科學文化知識的。但瑕不掩瑜,盧梭以平等博愛的心懷教育他的愛彌兒,這個假想的孤兒幸福地生活在不被強迫的自由世界。但愿,我們的每一個孩子都是幸福的“愛彌兒”。
作為一名教師,我應(yīng)該清醒地認識到自然教育觀的重要性,充分挖掘孩子的天賦,讓我們孩子的心貼近自然,讓他們在自由的空氣中成長。
《愛彌兒》讀后感15
最近,我認真品嘗了《愛彌兒》這本書,書中的理念對現(xiàn)在當老師的我來說是種沖擊,在閱讀之后也有些想法想說上一說,與眾人溝通。
我對這本書上的許多觀點很感愛好,如書中第二卷中,寫到:假如孩子長得很聰慧,假如他天生就愛無緣無故地啼哭,我就讓他白白地哭一陣,得不到一點效果,這樣,就可以很快地使他擦干他的眼淚。如文中的:“要愛惜兒童,幫他們做嬉戲,使他們歡樂,培育他們可愛的本能。你們當中,誰不時刻依戀他始終是喜笑顏開的童年?你們?yōu)槭裁床蛔屘煺鏍€漫的兒童享受那稍縱即逝的時間,為什么要剝奪他們絕不會糟蹋的極其寶貴的財寶?他們一生的最初幾年,也好象你們一生的最初幾年一樣,是一去不復返的,你們?yōu)槭裁匆鼓寝D(zhuǎn)瞬即逝的歲月布滿哀痛和苦痛呢?”“遠慮!使我們不停地做我們力所不能及的事情,使我們經(jīng)常憧憬我們永久達不到的地方,這樣的遠慮正是我們種。種苦痛的真正的根源。象人這樣短暫的一生,竟時刻憧憬如此渺茫的將來,而輕視牢靠的現(xiàn)在,簡直是發(fā)了瘋!這種發(fā)瘋的作法之所以更加有害,是因為它隨著人的年齡而日益增多,是老年人時刻都是那樣的猜疑、焦愁和吝嗇,寧愿今日節(jié)省一切而不愿百年之后缺少那些多余的東西。因此,我們現(xiàn)在要把握一切,把一切的時間、地方、人和東西;我們個體只不過是我們自己的最小的部分?!?/p>
書中在談到孩子幼年訓練時,表示了這樣的意思,孩子在到達相應(yīng)的年齡階段必定會明白肯定的道理,這時在進行訓練即可;孩子在12歲之前,可以不去學習,這樣可以讓孩子獲得更好的訓練效果。的意思是在孩子在有了真正的理解力量后再去學習,信任能獲得更好的學習效果,而在年幼時進行的所獲得的效果其實是為0的,或者可能是獲得訓練者相反的學習效果。對于這個觀點,我深感同意,孩子在幼年時對于一些有政治性意義或者相類似的東西是沒有觀念的,這時讓他們了解和學習相關(guān)的學問,是很難有共鳴的,得到的結(jié)果其實也是很差的,或者說無。從小給他們灌輸一個概念,起到了什么效果,是不是也如書中所說,可能會取得反效果呢?這我不得而知,不過,我想,對于同學的訓練要符合同學的年齡特征這一訓練理念應(yīng)當貫徹在我們的教學過程中去,這樣才能獲得最好的教學效果。
書中,還有這么一段話,我們一起來看一看“問題不在于教他各種學問,而在于培育他有愛好學問的愛好,而且在這種愛好充分增長起來的時候,教他以討論學問的方法。在這段時間,也正好使他漸漸養(yǎng)成長久地留意同一個事物的習慣。”盧梭的這段話有三個關(guān)鍵詞,是“愛好、方法、習慣”。的確,任何事情都離不開這幾個詞。沒有愛好,就不會有動力。因此,愛好是前提。我認為應(yīng)當保持孩子對事物或?qū)W問的奇怪心和孩子在學習時感受到勝利的喜悅。如孩子在學習起步時,老師應(yīng)當不要吝嗇自己的欣賞,要賜予孩子確定。
《愛彌兒》是一本不尋常的訓練著作,而且開篇的第一句就讓人覺得這是蘊涵著深邃哲理和沸騰感情的文化結(jié)晶。“出自造物主之手的東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變壞了?!焙敛谎陲椀乇磉_了自己主見人性本善,主見訓練目的在于培育自然人,主見改革訓練內(nèi)容和方法,順應(yīng)兒童的本性,讓他們的身心自由進展。
身為一個訓練工,我不是在推卸責任,像我一樣的千千萬萬的老師,當然明白自己身上肩負著重大的訓練使命,也在竭盡全力地用自己的良心和才能培育出社會所滿足的人才。我只是盼望社會不要把全部的訓練責任都推給老師,我們的老師的確是很宏大的人,犧牲了自己成全了別人,我們雖然情愿擔當起全部的責任,但是并不代表我們可以擔當起全部的責任!家庭訓練,社會訓練,請支持我們,一起來當園丁,共同攜手制造更美妙的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