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燈塔大課堂第28課觀后感(精選)
最新燈塔大課堂第28課觀后感(精選)5篇
《燈塔大課堂第28課》開課啦,弘揚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進一步汲取精神養(yǎng)分、矢志接續(xù)奮斗,我們要好好學習他們的精神,下面給大家分享關于最新燈塔大課堂第28課觀后感(精選),歡迎閱讀!
燈塔大課堂第28課觀后感【篇1】
郭永懷深深地懂得,要使我國的科學事業(yè)興旺發(fā)達,光有少數老專家是不行的,必須不斷地培養(yǎng)成千上萬的后繼者。因此,他把培養(yǎng)年輕一代的力學工作者視為自己的神圣職責。他常把自己比喻為“一顆鋪路石子”,讓年輕人從他身上踩過去。為培養(yǎng)下一代無私地貢獻了自己的一切。
回國不久,他就與周培源、錢學森、錢偉長等一起,規(guī)劃了全國高等學校力學專業(yè)的設置;組織領導了全國三屆力學研究班;接著,他兼任新成立的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化學物理系主任,為該系的創(chuàng)立操勞籌劃;同時,他還在該校的近代力學系開課,講授邊界層理論;他親自帶研究生,培養(yǎng)助手,指導一批青年搞研究工作。他循循善誘,誨人不倦,以淵博的學識和出色的指導藝術,以他的全部熱情和關懷,為祖國造就了一大批優(yōu)秀人才。
1962年夏,郭永懷正在為在科大開講“邊界層理論”緊張備課,同助手們一起編寫講義。他幾次放棄休假療養(yǎng)的機會,堅持與助手們一起緊張工作,經過幾個月的時間,終于編出了第一流的《邊界層理論講義》。它篇幅不大,內容精辟,是郭永懷同志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由于他有著豐富的研究工作經驗,見解深邃,因此講課別具一格,使學生們不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使人事隔多年依然記憶猶新。
他對青年同志的指導和幫助是啟發(fā)式的,循序漸進的。一開始,他先出一個簡單的題目,指定有關的參考書籍與文獻;然后誘導青年同志做更復雜一些的題目,讓青年同志自己去查閱文獻、資料;接著,再著手做沒有現成文獻可直接借鑒和應用范圍更廣的課題,有時還要求用實驗來驗證所得的結果。通過這一過程,許多青年同志學到了獨立進行科學研究的本領。
郭永懷不茍言笑,但對青年一代總是寄予深情,和藹可親。他對于所安排的頭緒眾多的課題,心里有一本“明細帳”。青年研究人員經常會收到他寫來的紙條,上面是他那剛健的手跡,往往寫的是幾篇可供參考的文獻;有時,他親自把書籍、文獻送到青年人手里;有時,他突然跑來與大家討論,用他考慮到的一個更好的想法來解答上次提出的問題,對于青年同志寫的研究報告,他都要反復推敲,仔細修改。為了業(yè)務工作,大家可以隨時去叩他的門,而他總是放下手頭的工作,與來人熱情地討論。郭永懷就像一個辛勤的園丁,為培養(yǎng)年輕一代的力學工作者付出巨大的心血。
郭永懷雖然離開了我們,他卻活在了我們的心中,任時間洗禮,對他的這份敬佩之情卻不滅。
燈塔大課堂第28課觀后感【篇2】
郭永懷(1909年4月4日-1968年12月5日),山東榮成人,中國共產黨黨員,應用數學家、空氣動力學家,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第二屆、第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二屆全國政協(xié)委員,中國近代力學事業(yè)奠基人之一。
1956年9月,郭永懷突破重重阻力回到祖國,領導和參與了我國核彈、導彈和人造地球衛(wèi)星的研制工作,倡導了高超聲速流體力學、電磁流體力學、爆炸力學的研究,培養(yǎng)了一大批優(yōu)秀力學人才,為我國國防、科技、教育事業(yè)嘔心瀝血、鞠躬盡瘁。1968年12月5日,乘坐飛機失事,壯烈犧牲,在生命的最后一刻,與警衛(wèi)員緊緊抱在一起,用生命保護了重要科研數據資料。1999年,郭永懷被授予“兩彈一星”功勛獎章,是該群體中唯一一位在核彈、導彈、人造地球衛(wèi)星三個領域中均作出重要貢獻并被授予烈士稱號的科學家。
郭永懷早在上世紀30年代就離開家遠渡重洋求學報國,回國后為國防事業(yè)而嘔心瀝血,直至1968年犧牲在核武器研制的秘密時期。對于這樣一位無名英烈,在那特殊的歷史階段沒有宣傳、沒有報道,他的事跡一度鮮為人知。即使在1999年9月中央授予23名科學家“兩彈一星”功勛獎章時,許多人對于郭永懷這個名字也還是陌生的。在他的家鄉(xiāng)山東榮成,家鄉(xiāng)人、甚至他的父母、親屬知道的只有他生在榮成,留學美國,無法知道他所從事的工作和對國家的重大貢獻。這個謎,讓家鄉(xiāng)人民牽掛不已,生他養(yǎng)他的故鄉(xiāng)更期待還原一個有血有肉,有濃厚家國情懷的郭永懷。
于是,早在2000年榮成市委就派出采訪組全面收集了郭永懷各時期的人生軌跡,采寫了2萬多字的長篇通訊” 永不隕落的兩彈之星——共和國兩彈一星功勛郭永懷追記”,在全國引起強烈反響,中宣部發(fā)出“新聞閱評“,《人民日報》《新華社》《解放軍報》《中國科技報》《光明日報》等紛紛轉載,多家電視臺爭相采訪報道。同時榮成市在中科院力學所等單位的熱情幫助下征集了郭永懷生前相關遺物,為建立郭永懷事跡展館打下了基礎,并于2010年在市博物館廣場東側豎立了郭永懷的雕像。
在新時代,為傳承紅色基因,弘揚郭永懷的偉大精神,榮成市委市政府于2016年啟動了郭永懷事跡陳列館的建設。陳列館位于榮成博物館一層,展覽面積2000平方米,共分8個展廳。陳列館用_多張圖片、200多件珍貴文物、5個視頻,形象的展現了郭永懷無私奉獻、以身許國的家國情懷。
燈塔大課堂第28課觀后感【篇3】
1965年,郭永懷曾經講過:“我作為一個中國人,特別是革命隊伍中的一員,衷心希望我們這樣一個大國早日實現四個現代化,早日建成繁榮富強的社會主義國家,來鼓舞全世界革命人民。”他為實現這個宏偉的目標獻出了自己的一切。
他肩負著發(fā)展我國近代力學和尖端科學事業(yè)的重任,郭永懷始終有一種緊迫感。因此,他總是不知疲倦地工作著。他的工作日程表永遠是排得滿滿的,力學所和有關單位的業(yè)務問題,事無巨細,他都要親自過問;大批文件和科研報告需要他處理。他從不午休,晚上經常工作到深夜;他沒有節(jié)假日,不是照樣到所里上班,就是在家里埋頭書案,博覽群書。正因為他無休無止地追求著新的知識,所以對國際上近代力學和尖端技術發(fā)展的新動向總是了如指掌,對各種復雜的課題總能做具體入微的指導。在國外,他有過一些業(yè)余愛好:喜歡集郵,對于音樂有很高的鑒賞力,回國后,由于工作繁忙,就很難得有時間去過問他珍藏的郵集或欣賞優(yōu)美的樂曲了。
他自己勤奮,也希望別人勤奮。他時常用自己的親身體會告誡青年:“天才是沒有用的,關鍵在于刻苦學習。學問是無止境的,只有下苦功夫才能占領科學堡壘?!彼€用牛頓與雞骨頭的故事教育過大家,要大家用一股“傻勁”去學習、工作。言傳身教,使他周圍的同志們深受感染,而他的公而忘私的獻身精神也長留在人們的記憶之中。
在學術問題上,郭永懷以嚴謹著稱,從不容許含糊其辭、模棱兩可,更不容許草率從事,濫竽充數。他畢生發(fā)表的科學論文為數不多,但每篇都有一定的份量和價值;在發(fā)表之前,他總要反復核實,斟字酌句,非常慎重?;貒院?,為了教學的需要,也為了系統(tǒng)介紹國外流體力學的經典著作,他親自動手翻譯普朗特著的《流體力學概論》(1952年版),他給自己提出了信、達、雅的高要求;為了使譯著準確流暢,他反復對照了德文原版和英文譯本,和有關同志商討了數十次;對原書疏漏之處,還加上了注釋。這樣,前后歷時8年,直至他犧牲后才正式出版。這本高水平的譯著出版之后,連續(xù)印刷兩次,暢銷海內外,得到了各方面的好評。在指導科研工作的過程中,他要求制訂工作計劃時必須有指標,有進度,而且切實可行,如果空洞無物或言過其實就要退回重新制訂;對于學術報告,他要求論點鮮明,論據充足,在一定條件下給出肯定或否定的結論;學術討論中,他絕不放過一個細微的錯誤。有一次一個青年同志在報告工作時,需要畫一條湍流情形下的速度分布曲線,就隨便畫了一條。郭永懷立即指出,它不能反映湍流的特點,要這位青年同志糾正過來。
他生前兼任《力學學報》主編,審稿時嚴格把關,不分親疏也不看投稿人“來頭”大小,一律秉公辦理。有一次對力學界一位權威的來稿發(fā)生了分歧,審稿者提出了肯定的意見,有一位青年人卻提出了尖銳的批評。為此郭永懷特意組織了一次學術討論會,傾聽各方面的意見,結果發(fā)現基本方程有誤,郭永懷就堅決支持了這位素不相識的“小人物”的意見。1963年,力學學報編輯部接到一封對一篇論文持有歧見的批評信,而論文作者是在郭永懷指導下工作的兩位青年。郭永懷仔細地看了來信,并讓兩位作者認真考慮別人的觀點,給予答復。他說:“我主張發(fā)表論文,就是為了進行學術交流,以期引起討論。別人的批評意見,只能使我們對問題有更深刻的認識?!?/p>
郭永懷為人實事求是,他從不人云亦云,一旦發(fā)現真理不在自己這一邊,卻能及時修正錯誤。郭永懷對人嚴格,一絲不茍,但卻平易近人。有時,即使他的意見是正確的,但客觀上難以實現,他也會及時收回。有一次,他要一個實驗室進行風洞湍流度的測試工作,當他發(fā)現國內電子儀器信噪比比較低,一時無法進行這項工作時,就不再堅持自己的意見了。他曾不止一次地對青年們說:“我給你們提的建議看法僅供你們參考,不一定按我的辦法做,一切要經過實踐的檢驗?!闭驗樗麑嵤虑笫牵瑘猿终胬?,虛懷若谷,不以勢壓人,所以他在人們心目中的威望更高了。
他是我們華夏的英雄,因為有他的存在而多了一束曙光!
燈塔大課堂第28課觀后感【篇4】
郭永懷,1909年出生于山東榮成縣一個農民家庭。他從小放牛拾柴,因家境貧寒9歲才上學,先后在石島鎮(zhèn)明德小學、青島大學附中就讀。他成績一直拔尖,受到校方特殊對待和獎勵,初中畢業(yè)后考上了南開大學預科理工班。一個農民的孩子能夠走上這樣一條道路,在當時社會極為罕見,因此他特別珍惜學習的機會,于1933年又考入北京大學物理系。畢業(yè)后,他被著名光學專家饒毓泰留作助手和研究生。
1937年,盧溝橋炮聲響起后,郭永懷與北大師生們一起南遷,歷盡艱苦跋涉到達昆明,在新建的西南聯大改學航空工程。1939年,他考上了中英“庚子賠款”留學生。在上海登船前,他發(fā)現領到的護照竟是由日本政府所簽發(fā),怒不可遏,毅然放棄這次機會。八個月后,郭永懷接到加拿大的留學通知,進入多倫多大學。他只用半年就取得了數學碩士學位,接著便選擇了空氣動力學的一個重要理論問題作為博士論文題目。因導師認為這一課題難解,他去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向航空大師馮·卡門請教,并與在那里學習的錢學森、錢偉長等結為好友。1945年,郭永懷獲得博士學位后,到美國康奈爾大學任教,不久就擔任了副教授、教授。
1956年,郭永懷沖破美國政府的阻撓,攜全家回到祖國。經先期回國的錢學森推薦,他擔任了中國科學院力學研究所副所長。郭永懷在回國后的12年間,一直追求進步,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把稿酬作為黨費上交,并將從國外帶回的電動計算機、排風扇交給公家使用。
1960年,中央決定自行研制核武器后,105位科學家組成了一支特殊的科研群體。郭永懷擔任了九院的副院長,主管力學部分,并負責武器化的設計指導。1963年,他與科研隊伍遷往青海新建的基地,在惡劣自然條件下經常風餐露宿,解決了許多重要的動力難題,被戲稱為核研究領域的“叁尊大菩薩”之一(另兩尊是理論、試驗部門的負責人)。
20世紀64年10月和翌年5月,我國第一、第二枚塬子彈先后爆炸試驗成功,周總理、鄧先圣專門為郭永懷等科學家擺了慶功宴。1965年以后,郭永懷在參與氫彈研制的同時,又參加了人造衛(wèi)星的設計。與此同時,為了完成援外任務,他還擔任研制一種單兵肩扛式防空導彈的總設計師,只用了不到半年時間就奇跡般地制成了這種超低空的地空導彈。
1968年12月5日,郭永懷從青海試驗基地赴北京匯報。飛機降落時發(fā)生墜毀事故,他不幸遇難,時年59歲。同年12月25日,國家內務部追認他為革命烈士。
燈塔大課堂第28課觀后感【篇5】
上個世紀50年代新中國成立初期,郭永懷作為美國大學教授,月工資就高達800美元。一家三口居住在四層花園別墅里,開著高檔轎車,閑暇時騎騎馬、坐坐游艇,過著多少中國公知夢寐以求的幸福生活。
然而,郭永懷卻要放棄美國的榮華富貴,放棄美國的幸福生活,放棄美國的優(yōu)越條件,堅決選擇要回到一窮二白的中國!美國的同事和好友紛紛挽留他,但是,郭永懷堅定地說:“家窮國貧,只能說明當兒子的無能!作為中國人,我有責任回到祖國。”為了表明自己堅定的決心,為了避免美國政府制造麻煩阻止他回國,郭永懷當著全體同事和學生的面,將自己多年來積累的研究成果付之一炬。當他將飽含十幾年心血、像孩子一樣珍貴的手稿,一頁一頁地投入火爐之中時,那是怎樣的一種痛苦,但是,為了回國,郭永懷堅定地做出了這個驚人之舉!
1956年9月初,郭永懷一家終于回到了祖國的土地,當看到迎風飄揚的五星紅旗時,他按捺不住心中的激動,熱淚盈眶。郭永懷,回國不但參與了兩彈一星的研發(fā),而且將賣掉國外汽車、洋房的全部所得48460元人民幣,全部捐給了國家。
1968年12月5日凌晨,郭永懷乘坐的飛機抵達北京機場時,在離地面400多米的時候,飛機突然失去了平衡,墜毀在1公里以外的玉米地里。當人們辨認出郭永懷的遺體時,他往常一直穿在身上的那件夾克服已燒焦了大半,郭永懷與警衛(wèi)員牟方東緊緊抱在一起,人們費了很大力氣才將他們分開,赫然發(fā)現那個裝有絕密資料的公文包,就夾在兩人中間,數據資料完好無損。在生命的最后時刻,郭永懷想到的只是用身體來保護對國家有重要價值的科技資料!得知郭永懷犧牲的消息,總理失聲痛哭,良久不語。此時,郭永懷年僅59歲,22天后我國第一顆熱核導彈成功試爆,氫彈的武器化得以實現。
郭永懷用自己的生命詮釋了什么叫真正的以身許國!張愛萍將軍為郭永懷寫得挽聯:永縈江山堪稱民族脊梁,懷志九霄不愧中華英魂!我們將永遠銘記郭永懷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