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啦 > 優(yōu)秀作品專欄 > 美文欣賞 >

跟趕集有關(guān)的美文欣賞

時間: 家志1175 分享

  學習啦:作者兒時跟隨父母趕集,在偏遠的小山村里到市鎮(zhèn)的集市上,長長的道路有著許多的危險,但幸好山里人的淳樸與善良,讓趕集這件事情并不顯得那么的危險,下面我們一起看看這篇《趕集》。

  我生長在鄉(xiāng)寧縣一個比較偏遠的小山村,交通不便,山高溝深,雖與平川縣襄汾縣的地界只有幾十公里,但下山趕集,卻成了我們山里人的痛。

  每逢集日,我背上二三十斤,父親背上五六十斤的糧食,前后分勻,就像背搭子一樣,到三十里以外的襄汾尉村,或者四十里以外的古城公社(鎮(zhèn))趕集。

  羊腸小道就是路,亂石河灘就是途,玉米面、黍子面窩窩是干糧,溝里的、路邊的雨水就是我們免費的“礦泉水”。

  特別是下山趕集有四怕,至今記憶猶新,如同昨天,令我終生難忘。

  一怕被山水沖走 。去襄汾古城鎮(zhèn)趕集需要翻山越嶺,步行四十里,來回八十里。早上五點鐘左右,天還沒亮,就要開始走,晚上八九點鐘才能摸黑返家。而尉村比古城鎮(zhèn)近十里,集小人少,時間短,不需搭起起(起的太早)。一般在早上七八點才社裹(收拾)走,下午擦黑就可返家。到尉村趕集,需要南行一里過馬圪咀村,下45度左右的廟咀坡,到河底,就進入兩邊是懸崖峭壁的三官峪河道。從這里走二十來里,途中需要經(jīng)過“疙棱下”、“蒙牛蛋”、“石門子”、“豆腐崖”等許多危險的地方到達三官廟,才算基本上出了大山口。再步行十里才能到達尉村。途中河道崎嶇,忽高忽低,許多地方僅能容一人通過。河道比較長,有時,頭頂艷陽高照,滴雨未下,而溝后邊的山水(洪水)就會突然緊追而來,兩邊是懸崖峭壁,又沒有上山的路,稍不留心就會被山水沖走。據(jù)說柳溝村就沖走過一個人。所以,大人們一般在趕集的頭幾天,都會注意觀察天氣狀況,來確定是否下山。

  二怕賊人劫道。 因為山高溝深,我們一般趕集不會一兩個人單獨行走,因為時常有單人被劫走錢財?shù)氖虑榘l(fā)生,不得不結(jié)伴同行,小心為上。

  三怕糧食糶不了 。我們這些“山貓”(平川人對山里人的稱呼),在糶糧食時,還經(jīng)常受到“地老鼠”(山里人對平川人的稱呼的反擊)的算計、欺辱和刁難。有時候 ,熱水汗臉背下山的糧食,到了下午還是無人問津,沒人著實要,總不能再從三四十里外的平川又背回到山上吧!況且,我們還要用糶糧食的錢交學費呢!我們小孩心里急,大人們比我們更著急,家里的油鹽醬醋等零碎花銷,撤布做衣做鞋、針頭八腦等等一切都指望著它呢!有一次,我和父親就遇到這種情況。山里人把背下來的各種糧食放在街道旁,排成一溜,打開毛縺口,接受川里商販的檢閱,我們或蹲或站,齊刷刷的向前來問價的商販們行注目禮,川里人像市場監(jiān)督員一樣,這家看看,那家瞅瞅,就是不出手購買。眼看要罷集,看著我們侍跟的老鄉(xiāng)一個個被商販領(lǐng)走,我們的糧食還是有人問,沒人著實買,我和父親都急的團團轉(zhuǎn),背著糧食一會兒挪一個地方,一會兒挪一個地方,生怕人家看不到,眼睛像探照燈一樣跟著川里人的腦袋轉(zhuǎn),又像掃描儀一般探測對方購買的概率有多大,是否需要與其多費口舌。一見有人往跟前走,我們立馬站起來,點頭哈腰、陪著笑臉,向人家夸贊自己糧食顆好,籽粒滿……就像當年的狗漢奸見了日本人似的奴顏婢膝,可憐至極,至今想起來,都對自己的行為倒胃口。就連生性耿直、脾氣火爆的父親也沒了平時那火爆子脾氣。古人云:“貨到地頭死”,“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頭”,一點不假。既使如此,也不一定能夠把糧食糶出去。萬般無奈的情況下,我們只得跟著幾個村里人,背著糧食送到收糧食的店鋪里,每斤價錢要比平時少好幾分錢。如果背上四五十斤,就少賣一到兩塊錢呢!這可不是小數(shù)目,一個本子五分錢,能買好多東西吶。哎!有啥辦法,“人為刀俎,我為魚肉”,只得伸著脖子任人宰割。山里人也有硬碴子。我村里的一個叔叔,就因為對方收了糧食少給了兩毛錢,把那個川里人暴打一頓,乘機逃走。以后好長時間不敢到尉村趕集,要趕也是趕古城集。川里人是“坐地虎”,人多勢眾,只要認準你,就會糾集許多人威逼利誘,甚至干仗大架,山里人老實厚道,不愿惹事,何況在人家的地盤上,真正打起來吃虧的還是我們山里人。雖說這位叔叔人高馬大,但是畢竟“好漢難敵三轱轆”。

  四是怕綹娃子(小偷)。 山里人糶了糧食才有錢置辦(買)油鹽火耗和其它生活用品。有時,辛辛苦苦等了多半天,把糧食糶了,在置辦生活用品的街道上,就會被綹娃子盯上,趁機把你的錢財洗劫一空,讓你“實來空回”,有氣無處撒。 趕集就是一場硬仗,必須眼觀六路,耳聽八方,小心謹慎,敏捷過人,稍不留神,就會裝上一肚子氣哭著鼻子回家。山里人脾腸子厚實,不怕吃苦受累,就怕受氣。不過,山里人就是山里人,世代吃大山的母乳長大,可能也遺傳了大山的氣質(zhì),以大山般的厚重隱忍包容了這些。

  改革開放以后的八十年代,山里人已經(jīng)有了店鋪和市場,再也不用到幾十里遠的平川趕集了,反而平川人反過來要到我們山里推銷他們的產(chǎn)品。

  山里人并不記仇,用他們寬闊厚重的胸懷笑臉相迎。

  這就是我們山里人值得自豪和敬重的地方。

  公眾號:小小支點

  本文為原創(chuàng)文章,版權(quán)歸作者所有,未經(jīng)授權(quán)不得轉(zhuǎn)載!——學習啦


40047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