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打沙包的隨筆1500字
學習啦:丟(打)沙包作為經典的兒童集體游戲之一,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至九十年代極為風靡。下面我們一起看看這篇《打沙包》。
那個年代因為貧窮,學校,特別是農村小學辦學條件極差。連一無(無危房)兩有(班班有教室,學生人人有課桌凳)都是奢望,哪里來經費購買體育器材?因此,當時的縣教育主管部門向全縣中小學、幼兒園,推廣每個學生自制“一個沙包、一只毽子、一根跳繩”的“三個一工程”。這個三、四十年前的“窮對弄”的“三個一工程”,不需學校投入一分錢,完全靠學生自己動手,達到了游玩健身的目的。在這樣的背景下,打沙包、踢毽子、跳繩這三項活動開展得如火如荼,方興未艾。打沙包的活動,更是得到廣大少年兒童的廣泛喜愛。
打沙包活動以沙包為器具,練習雙腳跳,鍛煉下肢動作的靈活性、協(xié)調性,發(fā)展學生的跑動和彈跳素質,培養(yǎng)學生的跑、跳、投、技巧能力。編成的趣味游戲,如搶沙包比賽、夾包比遠、夾包跳送禮物、投擲沙包、拋接沙包、雙人拋接沙包、踢沙包、頂沙包等,由于具有廣泛的娛樂性,調動了學生的練習積極性,深受學生的喜愛。還有一些游戲值得推廣,像:
螃蟹走。兩人一組,背靠背夾住沙包,手臂挽住手臂,橫著身體像螃蟹一樣側著走,先到者為勝者。
螞蟻搬豆。將全體學生分成若干組,每組面前放海綿墊,學生手、腿著地背上放沙包,爬著走到指定位置,把沙包放下,再爬回來。依次進行,先進行完的為勝者。
喚人接包。一人持包在圓圈里,其余人均勻分布在圓圈上。開始時圈內的人高拋沙包,同時大聲喊某一個學生的姓名,喊到誰的姓名誰就快速跑進圈來接沙包。其余人快速跑離圓圈,接包人接到沙包后大聲喊“停”,其余人聽到“停”就地停止跑動,誰的距離最近,誰表演一個節(jié)目,再由接包人繼續(xù)拋包進行游戲。
“打龍尾”。場地上畫一個直徑8—10米的圓(方形場地也可)。游戲者分兩組,每組8—10人。一組分散站在圓外為打“龍尾”者,另一組在圓內排成縱隊,后面的人抓住前面的人的衣服充當“龍”,排頭為“龍頭”,排尾為“龍尾”。“龍”在場內自由活動,打“龍尾”者用沙包直接或通過傳接擊打“龍尾”,如果“龍尾”被擊中時淘汰,再由“龍頭”作“龍尾”,繼續(xù)游戲,直到“龍”剩下三人時,雙方互換角色,重新游戲。
巧運地雷。地上畫兩個圈,兩圈相距1—2米,第一圈里放三個沙包(地雷)第一學生將近端的三個“地雷”搬運至第二個圈內,然后跑回擊第二個學生的手,第二個學生把遠端圈內的“地雷”搬到近處的圈里。游戲依次進行。
投包擊人。將學生分成兩組,一組站在圓圈外,另一組站在圓圈內,圓圈外的人持1個(或2個)小沙包。游戲開始后用沙包投擊圓圈內的人,圈內人可以跑動躲閃,被擊中暫時退場等候;如果場內人都被擊中,兩組交換位置,重新比賽。如果圈內的人將沙包接住,得一分,就可以“救”上一人,繼續(xù)參加比賽。圈外的人不得進入圈里,如果沙包停留在圈內時,圈內的人撿起后扔出圈外;扔出時如果被圈外的人接住,得1分,就可以抵消對方1分;如果對方沒有記分時,則扔包人退場。游戲場地也可以是長方形的,投包的一方分成兩組分別站在兩條端線上,躲避的一方散點到場地中央。
踢(投)包入圈。在地上畫幾個同心圓,最大的圓的半徑為4—5米,小圓的半徑分別為0.3米、0.6米、0.9米、1.2米……并分別標出40分、30分、20分、10分……學生散點分布在大圓外,用單足跳踢沙包入圈,踢到那個圓內就得相應的分。做投沙包入圈游戲時,投者必須站在15—20米外,小圓的半徑可適當擴大些??蛇M行個人、集體、分組等記分比賽。
沙包是一種傳統(tǒng)的自制體育器械,玩沙包更是一種老少皆宜、人人均可參與的體育運動。打沙包不僅豐富了學生的課余生活,更培養(yǎng)了學生的道德情操、合作意識和集體主義榮譽感,不斷豐富、充實了學生的童年生活。
實踐證明,游戲是兒童身心健康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營養(yǎng)元素,它不僅具有娛樂作用,而且能影響兒童在語言、認知、情緒、性格等方面的發(fā)展,有利于培養(yǎng)孩子的良好品質。在茶余飯后,選擇陽光充足的戶外活動場地或者是寬闊的室內環(huán)境,和孩子一起開展豐富多彩的親子游戲。小小一個沙包,便足以發(fā)展孩子的多項基本動作,趕走冬季的寒冷,讓孩子在游戲和玩耍中提高動作的靈活性,增強身體素質,同時融洽親子之間的感情,你不妨一試。
公眾號:天府散文
本文為原創(chuàng)文章,版權歸作者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學習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