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語》讀后感 :我如何讀懂《鳥語》
學習啦:《鳥語》是篇很有趣的散文。相信不少人都讀過,那么如何讀懂呢?下面大家一起來欣賞一下《鳥語》的讀后感,希望大家喜歡!
《鳥語》讀后感
《鳥語》是篇很有趣的散文。趣在那個帶有傳奇色彩的公冶長的故事,趣在我和布谷、喜鵲等各種鳥兒的對話中。
那么這篇文章教什么呢?聽過好幾次關于這節(jié)課的教研課,不少老師都在教所看到的這個趣。比如:“‘喳喳喳喳’、‘喳喳喳喳’,那不是分明在說‘喜事到家,喜事到家’嗎?”如果你也和喜鵲對話,喜鵲在和你說什么?有學生說“有一次,我考了雙百分,放學的路上,喜鵲枝頭叫,仿佛在說:‘恭喜你呀,恭喜你呀!’”在此基礎上,老師又提高了一個層次,你能聽懂鴿子的“咕咕咕咕”、“咕咕咕咕”嗎?有學生說:那分明是催促我“多讀點書,多讀點書”……
課堂是挺熱鬧,學生也覺得很好玩。那這樣教,老師到底是在教什么?教表達?似乎句式練習的意義并不大。無法說清這樣一個片段中的語文教學內容。原因在于教師的教學內容完全被文本本身的內容所牽制,教師也忽視了散文的“神”。散文時用來傳情的。不少人的耳中,鳥兒的聲音就是噪聲,更不要說布谷、喜鵲本就不動聽的嗓音了。為什么作者耳中就成了“勤勞刻苦”“喜事到家”呢?不就是因為作者對它們的喜愛嘛。所謂愛屋及烏,因為喜歡,所以它們的叫聲總帶給作者美好的聯(lián)想。課堂上的學生,對鳥兒有如此之深的情感嗎?沒有。沒有那么深的情感,還硬要他學著作者的樣子去說話,這不是教孩子去說空話套話嗎?基本可以確定那個考了雙百遇喜鵲的孩子是為了迎合老師,搜腸刮肚,模仿文中句式說了一個想象中的情景。長此以往,我們提倡的說真話、抒真情,怎么可能落到實處呢?
其實很簡單,散文就應該把它當作散文去教。
1.教一教作者的謀篇。
作者開篇引用了公冶長的故事,為什么?讓學生了解故事本身激發(fā)讀者閱讀興趣,調動讀者閱讀欲望的作用。作者為什么又不把這個故事講完?讓學生知道,這個故事只不過是個引子的作用,文章重點要說的不是故事。主次要分明。
作者選用了和布谷、喜鵲對話的兩個事例,但在詳略上有明顯不同。最后的排比句式,很好地升華了作者對于鳥兒的情感。排比句朗讀時的獨特韻味,排比句“大同小異”,為什么要做到“小異”(認識、懂得、學到)都是值得帶領學生探究玩味的。
2.教一教作者的情感。
沒有情感,就沒有散文。沒有真情感,就沒有好散文。所謂的文體意識,不僅老師要有,更要讓學生逐步建立。因為面對不同體裁的文本,閱讀姿態(tài)是不一樣的。讀散文,就要讓學生學會從字里行間讀出作者的“情”來。而越是高明的作家,這樣的情感往往藏得很深,那樣的文字也就值得一讀再讀。
這篇文章,匆匆讀完一遍,學生立刻就能感受到作者的“愛鳥”之情。除了開頭、結尾部分的直抒胸臆,這種情感被很好地隱藏到了敘事中去。這就需要在課堂上帶領學生去發(fā)現(xiàn)、還原作者的情感,并逐步逐步形成學生自己的閱讀能力。比如與布谷對話那兩個自然段,就可以讓學生圍繞“你從哪里感受到作者對布谷鳥的喜愛”去讀,去畫,去說。“親切啼叫”“無拘無束”“呆愣愣”“充滿深情”……這些詞匯就能在討論中在學生心里留下一道道印跡,去接近作者內心的“情”。在此基礎上,再通過朗讀表達、深化自己內心的感受。從而感受到這篇散文的妙處,感受到一點點閱讀散文的方法。就是讀讀、說說,再讀讀而已。
不少時候,找對了路徑,方法看上去總是很簡單。所謂大道至簡,大象無形。沒能找對路徑的時候,往往喜歡在方式方法上做足了噱頭,掩飾自己內心的虛無。
作者:田小秋
公眾號: 時間的流里
本文為原創(chuàng)文章,版權歸作者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學習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