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教師的演講稿3篇(2)
關于教師的演講稿3篇
三尺講臺,樹起了您高高的形象;兩尺教鞭,揮灑著您美麗的人生;一生的信念,訴說著您奉獻的故事。
教師啊,您為人民的事業(yè)嘔心瀝血;教師啊,您為自己的選擇無悔人生!您用您的生命譜寫一個個光輝的故事,您用您的熱血揮灑一段段美麗篇章,您用您的熱情造就一座座豐碑!年輕人是祖國的花朵,是祖國的未來;而人民教師,您是祖國的園丁,您是祖國的現(xiàn)在,您是祖國的一切!
高歌贊揚教師:有您,才有我;有您,才有輝煌的祖國!歌頌您,祖國的園丁!
關于教師的演講稿篇3
幸福,無疑是一種體驗,教師的幸福是什么哪?是能夠體驗到教育的幸福。也許有老師疑惑了,今天演講的內(nèi)容不是讀書嗎?你怎么說到幸福上去呢?別急,請聽我慢慢說來。
孟子說:“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均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對于前面兩種快樂幸福,想必很多老師都能體驗到,但是第三種呢?像我們這類面上中學的老師,能有“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的感受,想必少之又少。我們“起得比雞早,睡得比狗晚,干得比牛累”,從早上6點工作到晚上10點,天天不是備課,上課,改作業(yè),就是坐班,開會,連沒有晚自習的晚上還得要早早到教室,安頓學生,找學生談話,天天得提起百分精神看著那些調(diào)皮搗蛋鬼,就怕他們搞出一件事情,讓你飯也吃不香,覺也睡不好。而學生呢,面對你的教育,不以為然,我行我素。辛苦的付出得到的竟然是“我們不喜歡你這個老師”。這樣的生活,我們能夠算“得天下英才”嗎?我們能夠體驗教育的幸福嗎?不,不能!
這樣的生活很累很累,這是我在做老師,做班主任后非常強烈的感受。面對你天天辛苦付出的學生,體會不到半點的幸福,感覺的只有無盡的疲憊,無盡的煩惱,這樣的感覺讓我覺得可怕!我還很年輕,我以后的教育教學道路還很長很長,體會不到教育的快樂幸福,我整個的人生幸福又何在?作為教育者,我都是滿心疲憊,我怎么能夠培養(yǎng)出身心健康的學生?
我教書是為了什么?語文是什么?教育是什么?什么樣的教學是理想的教學?什么樣的教師是理想的教師?怎么樣才能讓學生接受我的教育?我的幸福在哪里?……對所有這些,我曾經(jīng)痛苦地思索過,曾經(jīng)力求尋找出一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的模式。
困惑的我,把目光投向了書籍。我訂閱《語文教學參考》,《班主任之友》,我看李鎮(zhèn)西,于漪,魏書生,我讀葉圣陶,朱永新,蘇霍姆林斯基……我看大家們的教學快樂,我品大師們的教育幸福??吹絼e人是那么快樂地教書,那么幸福地去教育學生,我很是羨慕!從他們的幸福中,我明白了“教育在任何時候和任何地方都不是什么已經(jīng)完成的和完善的東西”(第斯多惠),哪有什么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模式?哪有適用于任何教學內(nèi)容和任何班級的教育教學套路?所有的教育、教學,所有的課程,其本身就是一個過程,一種動態(tài),一種求索、努力和掙扎。在這個過程,有得有失、有甜蜜與憂傷、有幸福與苦難、有憧憬與代價。而要做一個幸福的教師,就要學會給自己減壓,學會舍棄,舍棄疲憊,舍棄煩惱,減去沉重。“一葉落,荒蕪不了整個春天”,擁有一種陽光的心態(tài),才能在繁雜的工作中體驗到工作的快樂;擁有一種陽光的心態(tài),才能在喧鬧的生活中體驗到生活的寧靜;擁有一種陽光的心態(tài),才能享受到一個教師的幸福。
幸福是一種體驗。這種體驗就是需要多讀書,多積累,增加文化底蘊。就這樣,我和書籍跳起了舞。我看文學、哲學,我讀教育學、心理學,課后,我也寫起了教后記,教育札記。我不斷地讀,不斷地思考,從書籍中尋找工作的思路和方法。慢慢的,我發(fā)覺自己工作起來順多了,教育學生的方法也多了,生活變得快樂了。
曾經(jīng)聽說這么一句話:我們社會的前進不在于忙忙碌碌,而是靜下心來好好想一想。我想,對于我們教師而言,要在漫長的教育教學生涯中,體驗教師的幸福,不僅要埋頭苦教,更要抬頭看路。我們需要與書共舞。與書共舞,能矯正我們因忙碌工作而迷失的方向;與書共舞,能喚醒我們因忙碌工作而懶散的性情;與書共舞,能夠滋潤因忙碌工作而麻木的心靈。與書共舞,我們會一天天變得充實,與書共舞,我們能夠一天天懂得了人生的快樂,享受到了教師的幸福。
老師們,你們想享受這種幸福嗎?那么,就跟我來吧,與書共舞,體驗教育幸福!
古人說:“書中自有黃金屋”。每當我讀一本新書,獲一份知識的時候,我心中的那種快樂是無法用語言表達的,正如培根所說;“知識是人類進步的階梯。”一個教師,要想能夠適應新的教育形勢,就必須讀書加以補足,況且,在競爭激烈的現(xiàn)代社會,沒有一個淵博的大腦是不行的。讀書讓我們能夠很好的乘上時代的風帆,才能夠讓自己的職業(yè)生輝。
博斯威爾有這樣的一句話:“每天讀上五小時書,人很快就會淵博起來。”我們的教師每天很多時間都用在教育教學中,或許不可能這樣的投入,但是只要書籍在我的心中,我每天抽出一點點的時間,我就可以補足自己的不夠,因為知識是來不得半點虛假,更不能是道聽途說。
我們可以從教育理論書籍中獲得理論的指導,為我們的教育教學指引方向;我們可以從名家名著中或者精神的營養(yǎng),為我們的自身素質(zhì)的提高獲得高品味的營養(yǎng);我們可以從眾多的書籍中找到人生的意義,生命的詮釋,心靈的感動。
一句諺語這樣說:“生活中沒有書,就好像天地間沒有陽光;智慧中沒有書,就仿佛鳥兒沒有翅膀”。中華民族自古以來是以禮儀大邦聞名于世,我們的民族從來就有知書達禮的傳統(tǒng)美德。“虛席以待”、“程門立雪”、“三顧茅廬”等等以禮相待的成語和典故,在歷史上廣為傳誦,就深刻反映了這一點。讀書才能知禮,講禮,對人彬彬有禮,對他人的尊重,是保持人們正常關系的準則。知禮講禮的人大多以他人為重,以社會為重。能真誠待人正是一個人高尚情操的表現(xiàn),是內(nèi)在優(yōu)秀品質(zhì)的外化。讀書是提高個人修養(yǎng)的必然途徑,是提高自身素質(zhì)的重要手段之一。
一個國家必須要有自己的國魂,一個民族必須要有自己的精神,才能把全民族的智慧集中起來,完成無比強大的精神力量和物質(zhì)財富。中華民族幾千年延續(xù)下來的愛國、氣節(jié);奮發(fā)、立志;改革、創(chuàng)新;勤學、好問;勤儉、廉介;敬長、知禮”等傳統(tǒng)美德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的國魂和精神。構(gòu)建和諧社會,正是需要我們廣大的人們不斷提高自身素質(zhì),知書達禮。作為人師的教師,也唯有提高自身的素質(zhì)才能夠更好的為社會的教育事業(yè)貢獻自己的微薄力量。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讓我們堅信自己的信念不會改變,讓我們在讀書中感受人生的哲理。
看完“關于教師的演講稿3篇”的人還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