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黃的功效與作用 大黃的介紹
大黃是《中國藥典》收錄的草藥,藥用來源為 蓼科植物掌葉大黃Rheum palmatum L.、 唐古特大黃Rheum tanguticum Maxim.ex Balf.或藥用大黃Rheum officinale Baill.的干燥根及根莖。大黃的功效與作用有哪些呢?下面是學(xué)習(xí)啦小編整理大黃的功效與作用的資料,歡迎閱讀。
大黃的功效與作用
本品為常用中藥。始載于《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因此其個大色黃故名。
別名:川軍、錦紋、生君。
來源:為蓼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掌葉大黃(Rheum palmatum L, )唐古特大黃(Rheum tanguticum Maxim. ex Balf )或藥用大黃(Rheum officinale Baill.)的干燥根及根莖,野生或栽培。
概述:大黃分布地區(qū)很廣,以青海、甘肅、四川為主產(chǎn)區(qū),此外云南、貴州、湖北、陜西等地亦產(chǎn),由于產(chǎn)區(qū)、品種、野生與栽培以及加工方法的不同,性狀氣味,色澤等均有差異,因而在歷史上形成品種規(guī)格繁多。過去甘肅所產(chǎn)的大黃,均冠以地名,如武都蛋吉,文縣中吉,清水瓣子等,又各分若干等級。青海、甘肅多為掌葉大黃和唐古特大黃;四川、云南多為藥用大黃。但原植物的分布地區(qū),不能截然分開,四川也有掌葉大黃分布。為了簡化繁鎖名稱,根據(jù)商品大黃的各種特點,并且照顧到歷史用藥習(xí)慣,商業(yè)部于1965年頒發(fā)了“三類藥材100種商品規(guī)格試行標準”,把大黃歸納為六個品種。
性狀鑒別:1、西大黃。系指青海、甘肅、甘南自治州,岷縣等地所產(chǎn)野生品種,俗稱“西寧大黃”,有蛋吉(個勻、整,形如鴨蛋者);片吉(根頭部,縱切瓣呈片狀者);中吉(根莖葉部的橫切段);蘇吉(指尾根部、稍加闖光,并具原性狀的楔狀形),等。表面黃褐色,每塊上有一陰干前穿繩的小孔。體重質(zhì)堅實,斷面檳榔碴,呈現(xiàn)紅肉白筋、紋理清晰不亂(綿紋)。氣清香,牙咬有砂礫感,味甘微苦。是大黃中的優(yōu)良品。
西寧大黃箱黃與包黃兩個規(guī)格,箱黃直徑不得小于0.3厘米(中節(jié)和粗大的塊根內(nèi)碴不好的不做箱黃)去凈粗皮和細皮闖光。包黃中兼有中節(jié)或藥塊,取凈栓皮,表面黃褐色兼有暗棕色,體重質(zhì)較松。斷面紅白相兼(檳榔碴)或黃色,紋理紅白,氣味同箱黃,長短大小不等,但直徑不得小于0.15厘米。兼有糖心糠心不超過15%。
2、涼黃。系指甘肅武威(涼州),張掖及河西地區(qū)所產(chǎn)的野生品。根莖呈不規(guī)則塊狀似狗頭俗稱狗頭大黃),或縱切成瓣,不去栓皮。表面黑褐色,有橫皺紋及縱溝,體重質(zhì)堅。斷面紅白相兼(檳榔碴)紅肉白筋,紋理混亂。氣清香,味甘苦。牙咬砂礫感更強,并有粘牙感,品質(zhì)優(yōu),是大黃中的珍品。
3、銓水大黃。系治甘肅禮縣、岷縣、宕昌、武都等地(栽培品)酚蛋吉、片吉、中吉、蘇吉四等。去凈栓皮,表面黃褐色,質(zhì)堅體重。斷面紅白相兼(檳榔碴),射線紋理清晰,渦形射線小點多數(shù),呈不規(guī)則的環(huán)形排列,氣清香,味道微苦澀,亦屬大黃中優(yōu)品。因其紅度好,出口為主。
4、文大黃。系指甘肅武都地區(qū)及州、桿毗鄰地帶,包括清水。系根莖的縱切瓣段塊。去凈栓皮。表面黃色或黃棕色,質(zhì)堅體重。斷面紅白相間(檳榔碴)或黃色,氣香,味苦澀,品質(zhì)略次。
5、雅黃。系指川西,德格及云南地區(qū)野生產(chǎn)品。商品呈馬蹄形的塊狀,分為四等。1、2等去凈栓皮。表面黃色或黃褐色或內(nèi)外均呈黃綠色。質(zhì)堅體重或質(zhì)較輕松。斷面無紅肉白筋的紋理。3、4等不去栓皮。表面棕褐色,有橫皺紋、質(zhì)較輕松或輕泡,斷面黃褐色或綠褐色。4等為不規(guī)則塊狀,大小不分,兼有根黃。(氣微、味苦,習(xí)慣認為品質(zhì)較次。)
6、南大黃。系指川東與湖北,貴州與陜西毗鄰地區(qū)的雅黃栽種產(chǎn)品。根莖橫切段,去凈栓皮。表面黃褐色。質(zhì)堅體重。斷面黃色或黃綠色。氣微香味澀而苦。
此外尚有:
?、?水根大黃:系大黃的較細支根及主根尾段加工而成。直徑在二厘米左右,長約5~10厘米。栓皮未去凈。表面黃褐色,多縱皺。斷面顯綿紋。兼有部分悶碴黑褐色。是甘肅大黃的次品。
② 西藏大黃:昌都地區(qū)的產(chǎn)品,一部分與雅黃類似。但近年發(fā)展的地區(qū)如那曲、林芝的產(chǎn)品。規(guī)格尚未定型。多為長條瓣狀,長6~15厘米,直徑約3~6厘米,帶皮或刮去栓皮不等。表面棕黃或棕褐色,多屬用繩索穿掛,陰干或曬干,內(nèi)碴多顯綿紋。由于采挖時間恐怖不嚴,故內(nèi)碴色澤深淺不一,質(zhì)堅泡不等。加上原植物的種屬雜亂,混進了部分非藥用大黃,有待今后改進。
各種藥用大黃均以體質(zhì)量堅實,切瓣均勻,斷面檳榔碴,氣香、味甘、苦而不澀者為佳。
主要成分:1、蒽醌(enkun 讀恩昆)衍生物,含量2%~4%,包括大黃素(C15H10O5)、大黃酚(C15H10O4)、大黃酸(C15H8O6)、蘆薈大黃素(C15H10O5)等;2、大黃鞣甙類,主要為葡萄沒食子鞣甙(C13H16O10)。此外還含有游離沒食子酸。(注:化學(xué)數(shù)字在右下角)
功效與作用:1、瀉下。大黃酸為瀉下的主要有效成分,能刺激大腸,增加其推進性蠕動而促進排便,作用較緩和,服后6小時左右排除軟泥狀糞便或粥狀稀便,緩下一次后即止。排便前后可無腹痛,或僅有輕微腹痛,與行氣藥(如厚樸)配用,能加強卸下和減少腹痛的副作用。
2、抗菌。有效成分為蒽醌生物,其中以大黃酸、大黃素和蘆薈大黃素抗菌作用較強。體外試驗最敏感的細菌為葡萄球菌、鏈球菌、其次為白喉桿菌、傷寒桿菌、副傷寒桿菌、肺炎雙球菌、痢疾桿菌等。抑菌的原理是:這些蒽醌衍生物對細菌的核酸和蛋白質(zhì)的合成明顯抑制作用。
3、收斂。由于鞣酸所致,故大黃致瀉后常出現(xiàn)便秘傾向。
4、健胃。取其苦味健胃,服小量粉劑(0.6g~0.9g)即起作用。
5、利膽。實驗證明能顯著增加膽汁流量,適用于治療膽石。
6、抗腫瘤。動物實驗證明,大黃酸、大黃素對小鼠黑色素瘤有明顯抑制作用;大黃素對小鼠乳腺癌,大黃酸對艾氏癌(腹水型)也有抑制作用。但臨床尚未應(yīng)用單味大黃作為抗癌藥(某些抗癌的中藥復(fù)方有用大黃)。
炮制:切片,生用。酒炒、醋炒、炒炭。切1厘米塊,加酒蒸熟(熟軍)。
性味:苦寒。
歸經(jīng):歸脾、胃、大腸、肝、心包經(jīng)。
功能:瀉下通腸,行瘀破積、外敷清火消腫。
主治:腸胃實熱積滯,血分實熱證,黃疸,水腫, 瘀血積聚。外服癰腫瘡毒,水火燙傷。
臨床應(yīng)用:主要用于通便、瀉熱、消炎。1、用于熱積便秘。在許多熱性感染性疾病(如大葉性肺炎、流行性腦膜炎)的中期或極期,出現(xiàn)便秘、胸腹?jié)M悶、高熱、譫(zhan 讀占)語、口渴、舌苔老黃等實熱證候時,可用大黃蕩滌積熱,常配枳實、厚樸同用,如小承氣湯,或與其他清熱藥通用,如涼嗝散。如果失水嚴重,須配養(yǎng)陰藥生地、麥冬等。方如增液承氣湯。
患者服上述瀉下劑通便后,往往收到退熱和全身情況好轉(zhuǎn)的效果,其原理可能由于:①大黃本身和其他清熱藥有抗菌消炎作用;②便秘時,由于腸內(nèi)腐敗物產(chǎn)生的毒素吸收入血液,加重全身不適,通便后可免除這一不良作用;③通便后,能接觸腹?jié)M脹悶等癥狀,使患者感到輕快。
2、用于治療濕熱黃疸。如患急性傳染性肝炎,甚至亞急性黃色肝萎縮,有黃疸、腹脹、便秘時,可用大黃、配梔子、茵陳、厚樸、枳實等,有消炎清熱作用。
3、用于熱瀉(如急性腸炎、細菌性痢疾等)早期。此時患者雖有腹瀉,但瀉而不清,便可不暢,腸內(nèi)迭積存有腐敗物質(zhì)和有炎性病變,可用大黃把腸內(nèi)有形的腐敗積存物排出。有利于抑制細菌的繁殖和控制炎癥。大黃的這種用法叫做“通因通用”,以瀉止瀉。例如治熱痢早期的芍藥湯就有大黃。但藥注意在熱瀉的后期,只有炎性分泌物時,則不宜用大黃。
4、用于寒積便秘。治療便秘而有腹痛和全身虛寒證候,可用大黃,配溫里祛寒藥附子、細辛等,以散寒、通便、止痛,方如大黃附子湯。
5、用于治療急性眼結(jié)膜炎、上呼吸道炎等所謂“血熱在上”的證候。此時有發(fā)熱、頭脹目赤、咽腫等癥狀,通過用大黃瀉下,使腹腔充血,反射性地減輕頭面部的充血,因而有助于減輕上述炎癥。每與黃芩、黃連等清熱藥同用,較重者用涼膈散。
6、用于涼血止血,治療熱性出血。如痔瘡出血等由大便熱結(jié)、腸有熱滯而引起者,單用大黃12~15g炒黑后水煎服;鼻出血兼有便秘者,可用生地9g煎服,沖服大黃(研末)4.5~9g。
7、用于治療膽管結(jié)石。配金錢草、梔子、枳殼等。
8、用于治療跌打損傷,取其有活血行瘀(調(diào)整血液分布)作用。例如腹部挫傷后,瘀血停滯、大便干結(jié)時,可在跌打方劑內(nèi)加入大黃3~4.5g,或單用大黃研末用酒調(diào)服。又用大黃、甘黃(10:2)的極細粉末,可治下肢潰瘍。
使用注意:1、生大黃瀉下力較強,適用于清瀉實熱;酒制后消炎活血之力較好;體虛或用制大黃也比較適宜。
2、胎前慎用(因有促進子宮收縮的所用);產(chǎn)后和月經(jīng)期間慎用(因能加重盆腔充血);哺乳婦忌用(因大黃在腸道吸收后隨血流分布到乳汁,影響胎兒。哺乳婦如多服大黃,乳汁也會變黃)。
3、用于瀉下,大黃不宜久煎,故須后下;用于清濕熱,則煎煮時間可稍長些。
4、習(xí)慣性便秘一般不宜用大黃,可用潤下藥。
用量:常用量3~12g。瀉下往往要用9~12g,如果配有行氣藥,有時也額可只用6g,如為加強其他攻下藥作用,甚至藥用到12g以上。請濕熱和消炎用量宜少,成人6g,小孩3g,幼嬰0.9~1.5g。
處方舉例:1、小承諾氣湯(《傷寒論》)。生大黃12g(后下),厚樸6g,枳實9g,水煎服。
2、涼膈散(《局方》)。生大黃9g(后下),芒硝9g,梔子9g,連翹9g,黃芩6g,薄荷3g(后下),竹葉6g,甘草6g,水煎服。
3、增液承氣湯(《溫病條辨》)。玄參30g,生地24g,麥冬24g,生大黃9g(后下),芒硝4.5g(沖),水煎服。
4、大黃附子湯(《金匱要略》)。大黃9g(后下),附子9g,細辛3g,水煎服。
注:土大黃:別名羊蹄,牛西西。為蓼科酸模屬多年生草本植物土大黃的干燥根部。全國皆產(chǎn),天津、北京有分布,野生。主根圓錐形有分歧。表面棕褐色,有順紋,質(zhì)堅硬,斷面淡黃白色,顯放射狀紋理。味苦。有清熱、止血、殺蟲、治癬效用。
根據(jù)《天津中草藥》記載。本品適用于各種出血疾病患,如對肺、胃、腸、子宮、泌尿系統(tǒng)出血及外傷等,水煎服或制針劑注射,均有較好止血療效。
附:非藥用大黃,本品為蓼科波葉大黃及同屬植物的根和根莖。多供出口外銷,野生或栽培,如山西、河北的野生籽黃;栽培的臺黃、祁黃。陜西、內(nèi)蒙古野生的峪黃及甘肅的莊浪大黃。這些產(chǎn)品的性狀,多數(shù)為節(jié)段,已刮去栓皮。表面黃色或黃棕色。斷面紫棕紅色或淡黃棕色,顯錦紋,呈放射狀紋理,并顯數(shù)層同心環(huán)紋,而無渦狀星點。氣特異、腥香、味苦。出口作為工業(yè)染料的原料。
據(jù)經(jīng)驗認為本品力猛,有橫勁,服后使人腸腹脹痛,故不藥用。但有少數(shù)地區(qū)作獸用瀉五藥,以上數(shù)種非藥用大黃,其原植物科屬是否同一,化學(xué)成分是否一樣,有待今后研究。據(jù)《中藥志》記載,本品在螢光燈下顯藍紫色螢光。
大黃的介紹
大黃是《中國藥典》收錄的草藥,藥用來源為 蓼科植物掌葉大黃Rheum palmatum L.、 唐古特大黃Rheum tanguticum Maxim.ex Balf.或藥用大黃Rheum officinale Baill.的干燥根及根莖。秋末莖葉枯萎或次春發(fā)芽前采挖,除去細根,刮去外皮,切瓣或段,繩穿成串干燥或直接干燥。
中國大黃主要作藥用,中藥大黃具有攻積滯、清濕熱、瀉火、涼血、祛瘀、解毒等功效。
歐洲及中東的大黃主要指幾個作食用的大黃屬品種,莖紅色,氣清香,味苦而微澀,嚼之粘牙,有砂粒感。
屬瀉下藥,生用瀉下作用較強,熟用則瀉下作用較緩而長于瀉火解毒,清利濕熱;酒制功擅活血,且善清上焦血分之熟;炒炭常用于涼血止血。[1]
藥源相關(guān)編輯
考證
大黃始載于《本經(jīng)》,列為下品?!秴瞧毡静荨吩疲?ldquo;生蜀郡北部(今四川北部)或隴西(今甘肅西部)。”《別錄》亦謂:“生河西山谷及隴西“。”可見自古大黃就以甘肅、四川北部為主要產(chǎn)地?!侗静輬D經(jīng)》曰:“大黃,正月內(nèi)生青葉似蓖麻,大者如扇。根如芋,大者如碗,長一二尺,傍生細根如牛蒡,小者亦如芋。四月開黃花,亦有青紅似蕎麥花者。莖青紫色,形如竹。”所述青葉似蓖麻、根如芋、開黃花的特征,與藥用大黃Rheum officinale Bail.相符,而開青紅似蕎麥花的特點與掌葉大黃R. palmatum L.和唐古特大黃R. palmatum L. Var. tanguticum Maxim. ex Balf.一致?!侗静輬D經(jīng)》所附大黃附圖,基生葉具長柄,葉寬卵圓形,具淺或深裂,根莖粗大,具殘存托葉鞘,與大黃屬掌葉組植物特征吻合。綜合上述大黃的產(chǎn)地、形態(tài)、附圖,可以認為古今所用大黃是一致的。[2]
來源
本品為蓼科植物掌葉大黃Rheum palmatum L.、唐古特大黃Rheum tanguticum Maxim. ex Balf.或藥用大黃Rheum officinale Baill.的干燥根及根莖。秋末莖葉枯萎或次春發(fā)芽前采挖,除去細根,刮去外皮,切瓣或段,繩穿成串干燥或直接干燥。[1]
名稱
大黃:dài huáng(注意:《中藥大詞典》、《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等醫(yī)藥典籍均注音為dà huáng,很多醫(yī)藥工作者和老百姓也讀為dà huáng,但《新華字典》和《現(xiàn)代漢語詞典》均注音為dài huáng。在普通話中必須以權(quán)威的字詞典的注音為準。(在《現(xiàn)代漢語詞典》2005年第五版中,已經(jīng)將讀音改為dà huáng。)
別名:、黃良、火參、膚如、蜀大黃、錦紋大黃、牛舌大黃、錦紋、生軍、川軍
拉丁植物名
Rheum palmatum L.
Rheum palmatum L. var. tanguticum Maxim.Ex Rngel.
Rheum officinale Baill.Radix et Rhizoma Rhei.
炮制
生大黃(又名:生軍):原藥揀凈雜質(zhì),大小分檔,燜潤至內(nèi)外濕度均勻,切片或切成小塊,曬干。
酒大黃:取大黃片用黃酒均勻噴淋,微燜,置鍋內(nèi)用文火微炒,取出晾干(大黃片100斤用黃酒14斤)。
熟大黃(又名:熟軍,制軍):取切成小塊的生大黃,用黃酒拌勻,放蒸籠內(nèi)蒸制,或置罐內(nèi)密封,坐水鍋中,隔水蒸透,取出曬干(大黃塊100斤用黃酒30~50斤)。亦有按上法反復(fù)蒸制2~3次者。
大黃炭:取大黃片置鍋內(nèi),用武火炒至外面呈焦褐色(存性),略噴清水,取山曬干。
成品表面焦黑色、內(nèi)部焦褐色。
《雷公炮炙論》:凡使大黃,銼蒸,從未至亥,如此蒸七度,曬干。
卻灑薄蜜水,再蒸一伏時,其大黃劈如烏膏樣,于日中曬干用之。[3]
采收儲藏
大黃移栽后,一般于第 3、4年7月種子成熟后采挖,先把地上部分割去,挖開四周泥土,把根從根莖上割下,分別加工。北大黃挖起后不用水洗,將外皮刮去,大的開成對半,小團型的修成蛋形。可自然陰干或用火熏干。南大黃先洗凈根莖泥沙,曬干,刮去粗皮,橫切成7~0cm厚的大塊,然后抗干或曬干,由于根莖中心干后收縮陷成馬蹄形,故稱“馬蹄大黃”。粗根刮皮后,切成10~13cm長的小段,曬或炕子即成。
貯藏:置通風(fēng)干燥處,防蛀。[4]
藥性論述編輯
性味歸經(jīng)
性味:味苦,性寒,無毒。
《本經(jīng)》:味苦,寒。
《吳普本草》:神農(nóng)、雷公:苦,有毒。扁鵲:苦,無毒。李氏:小寒。
《別錄》:大寒,無毒。
《藥性論》:味苦甘。[3]
歸經(jīng):歸脾、胃、大腸、肝、心包經(jīng)。
《湯液本草》:入手、足陽明經(jīng)。
《綱目》:足太陰,手、足陽明,手、足厥陰五經(jīng)血分藥。
《本草經(jīng)解》:入手太陽小腸經(jīng)、手少陰心經(jīng)。手少陽三焦經(jīng),兼入足陽明胃經(jīng)、手陽明大腸經(jīng)。[3]
功能主治
瀉熱通腸,涼血解毒,逐瘀通經(jīng)。用于實熱便秘,積滯腹痛,瀉痢不爽,濕熱黃疸,血熱吐衄,目赤,咽腫,腸癰腹痛,癰腫疔瘡,瘀血經(jīng)閉,跌打損傷,水火燙傷;上消化道出血。酒大黃善清上焦血分熱毒。用于目赤咽腫,齒齦腫痛。熟大黃瀉下力緩,瀉火解毒。用于火毒瘡瘍。大黃炭涼血化瘀止血。用于血熱有瘀出血者。[4]
?、爬夏炅?xí)慣性便秘、消化能力差、納少。
?、歉?a href='http://regraff.com/yangsheng/xueya/' target='_blank'>血壓、高脂血癥和動脈硬化。
?、嚷?a href='http://regraff.com/yangsheng/shengongnen/' target='_blank'>腎功能衰竭(CRF):大黃用于治療CRF主要原于其瀉下作用,CRF時,腎臟的結(jié)構(gòu)破壞,功能喪失,含氮的代謝廢物潴留體內(nèi),通過瀉下可促進其從腸道排泄,減輕氮質(zhì)血癥,從而緩解CRF的臨床癥狀。
用法用量
內(nèi)服:煎湯,3-12克;瀉下通便,宜后下,不可外煎;或用開水泡漬后取汁飲;研末,0.5-2克;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研末調(diào)敷或煎水洗、涂。煎液亦可作灌腸用。
內(nèi)服:3~30g,用于瀉下不宜久煎。外用適量,研末調(diào)敷患處。注意:孕婦慎用。[4]
藥用宜忌
一般人每次1~5克比較適宜;脾胃虛弱、虛寒等病癥患者忌服;不能超量服用,更不可長期服用。
用該品瀉下通便,煎服時應(yīng)后下,或用沸開水泡汁,否則藥效會減弱。
服用大黃后,其色素會從小便或汗腺中排泄,故小便、汗液可以出現(xiàn)黃色。此外,哺乳婦女服用后,嬰兒吮食乳汁,可能引起腹瀉,因此授乳婦女不宜服用。由于該品又能活血行瘀,故婦女胎前產(chǎn)后及月經(jīng)期間也必須慎用。
大黃除可引起胃腸道反應(yīng)外,曾有報道2例老年患者因長期服用(2年)大黃蘇打片,每日15-21片,引起嚴重的缺鐵性貧血,血紅蛋白下降到5-5.6g,當減少用藥量并補充鐵等維生素C后恢復(fù)正常。通過炭末在腸道內(nèi)轉(zhuǎn)運時間和排泄時間研究以及腸道內(nèi)水分測定等證明,大黃作用部位在大腸,是一種大腸性致瀉劑,而鐵主要在大腸中吸收,認為導(dǎo)缺致鐵的原因可能為,大黃導(dǎo)瀉作用干擾了鐵的吸收;大黃鞣酸可能與Fe結(jié)合成不溶性復(fù)合物,妨礙了吸收;蘇打中和了胃酸;干擾了鐵與維生素C螯合,妨礙了鐵的吸收。還有報道1例哮喘病人服大黃蘇打4片后,出現(xiàn)皮膚癢疹、紅斑,哮喘加重,經(jīng)斑貼試驗證實為大黃致敏。
《藥性論》:忌冷水。惡干漆。[3]
《本草綱目》:凡病在氣分,及胃寒血虛,并妊娠、產(chǎn)后,并勿輕用,其性苦寒,能傷元氣、耗陰血故也。
《雷公炮制藥性解》:`傷寒脈弱及風(fēng)寒未解者禁用。
《本草經(jīng)疏》:凡血閉由于血枯,而不由于熱積;寒熱由于陰虛,而不由于瘀血;癥瘕由于脾胃虛弱,而不由于積滯停留;便秘由于血少腸燥,而不由于熱結(jié)不通;心腹脹滿由于脾虛中氣不運,而不由于飲食停滯;女子少腹痛由于厥陰血虛,而不由于經(jīng)阻老血瘀結(jié);吐、衄血由于陰虛火起于下,炎爍乎上,血熱妄行,溢出上竅,而不由于血分實熱;偏墜由于腎虛,濕邪乘虛客之而成,而不由于濕熱實邪所犯;乳癰腫毒由于盱家氣逆,郁郁不舒,以致營氣不從,逆于肉里,乃生癰腫,而不由于膏粱之變,足生大疔,血分積熱所發(fā),法咸忌之,以其損傷胃氣故耳。[3]
《本經(jīng)逢原》:腎虛動氣及陰疽色白不起等證,不可妄用。[3]
《本草新編》:大黃性甚速,走而不守,善蕩滌積滯,調(diào)中化食,通利水谷,推陳致新,導(dǎo)瘀血,滾痰涎,破癥結(jié),散堅聚,止疼痛,敗癰疽熱毒,消腫脹,俱各如神。欲其上升,須加酒制;欲其下行,須入芒硝;欲其速馳,生用為佳;欲其平調(diào),熟煎尤妙。欲其少留,用甘草能緩也。
《本草經(jīng)集莊》:黃芩為之使。惡干漆。
《本草匯言》:凡病在氣分,及胃寒血虛,并妊娠產(chǎn)后,及久病年高之人,并勿輕用大黃。[3]
凡表證未罷,血虛氣弱,脾胃虛寒,無實熱、積滯、瘀結(jié),以及胎前、產(chǎn)后,均應(yīng)慎服。
《本草經(jīng)集莊》:黃芩為之使。
應(yīng)用選方編輯
藥用配伍
用于大便燥結(jié),積滯瀉痢,以及熱結(jié)便秘、壯熱苔黃等。與芒硝、厚樸、枳實等配伍。
用于火熱亢盛、迫血上溢,以及目赤暴痛,熱毒瘡癤等。配黃連、黃芩、丹皮、赤芍等同用。
用于產(chǎn)后瘀滯腹痛,瘀血凝滯、月經(jīng)不通,以及跌打損傷、瘀滯作痛等。在使用時須配合活血行瘀的藥物,如桃仁、赤芍、紅花等同用。此外,大黃又可清化濕熱而用于黃疸,臨床多與茵陳、梔子等藥配伍應(yīng)用;如將本品研末,還可作為燙傷及熱毒瘡瘍的外敷藥,具有清熱解毒的作用。
大黃可減輕內(nèi)毒素性低血壓,消除氧自由基,降低再灌注期血漿、肺、小腸等內(nèi)源性一氧化氮的水平,降低腸、肝、肺毛細血管通透性,減輕內(nèi)毒素引起的腸壁血管通透性增加,防止腸道細菌移位及內(nèi)毒素進入血循環(huán)等等。臨床可用于嚴重創(chuàng)傷、感染性休克、MODS等危重病預(yù)防及治療胃腸功能衰竭。我們的經(jīng)驗:生大黃30克煎成100ml,灌腸或口服,100ml,1-3次/日,亦可灌腸和口服并用。直到腸鳴音恢復(fù)開始減量。
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二升,去滓,納大黃,更煮取二升,去滓,納芒硝,更上微火一兩沸,分溫再服,得下,余勿服。(《傷寒論》大承氣湯)
治熱病狂語及諸黃:川大黃250克(銼碎,微炒)。搗細羅為散,用臘月雪水五升,煎如膏,每服不計時候,以冷水調(diào)半匙服之。(《圣惠方》雪煎方) 治久患腹內(nèi)積聚,大小便不通,氣上搶心,腹中脹滿,逆害飲食:大黃、芍藥各100克。上二味末之,蜜丸,服如梧桐子四丸,日三,不知,可加至六、七丸,以知為度。(《千金方》神明度命丸)
治大人小兒脾癖,并有疳者:錦紋大黃150克,為極細末,陳醋兩大碗,砂鍋內(nèi)文武火熬成膏,傾在新磚瓦上,日曬夜露三朝夜,將上藥起下,再研為細末;后用硫黃50克,官粉50克,將前項大黃末50克,三味再研為細末。十歲以下小兒,每服可重半錢,食后臨臥米飲湯調(diào)服。此藥忌生硬冷葷魚雞鵝一切發(fā)物。服藥之后,服半月白米軟粥。如一服不愈時,半月之后再服。(《昔濟方》于金散)
治時行頭痛壯熱一二日:桂心、甘草、大黃各100克,麻黃200克。上四味,治下篩,患者以生熱湯浴訖,以暖水服方寸匕,日三,覆取汗,或利便瘥。丁強人服二方寸匕。(《千金方》水解散)
治眼暴熱痛,眥頭腫起:大黃(銼,炒)、枳殼(去瓤,麩炒)、芍藥各150克,山梔子仁、黃芩(去黑心)各100克。
上五味粗搗篩,每服25克,水一盞半,煎至七分,去滓,食后臨臥服。(《圣濟總錄》大黃湯)
治心氣不足,吐血衄血:大黃100克,黃連、黃芩各50克。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頓服之。(《金匱要略》瀉心湯)
治虛勞吐血:生地黃汁半升,川大黃末一方寸匕。上二味,溫地黃汁一沸,納人黃(末)攪之,空腹頓服,日三,瘥。(《千金方》)
治腸癰,少腹腫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調(diào),時時發(fā)熱,自汗出,復(fù)惡寒。其脈遲緊者,膿未成,可下之,當有血;脈洪數(shù)者,膿已成,不可下也:大黃四兩,牡丹50克,桃仁五個個,瓜子半升,芒硝三合。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一升,去滓,納芒硝,再煮沸,頓服之,有膿當下,如無膿當下血。(《金匱要略》大黃牡丹湯)
治口瘡糜爛:大黃、枯礬等分。為末以擦之,吐涎。(《圣惠方》)
詒火丹赤腫遍身:大黃磨水頻刷之。(《救急方》)
治凍瘡皮膚破爛,痛不可忍:川大黃為末,新汲水調(diào),搽凍破瘡上。(《衛(wèi)生寶鑒》如神散)
治打仆傷痕,瘀血滾注,或作潮熱者:大黃末、姜汁調(diào)涂。一夜,黑者紫,二夜,紫者白也。(《瀕湖集簡方》)
治小兒飲食過多痞悶疼痛 食不消化久而成癖;并治婦人氣滯血結(jié)經(jīng)閉不通 大黃八兩(為末)三棱、莪術(shù)各一兩(濕紙包裹煨 為末)。先將大黃銀石器內(nèi)好醋漬令平慢火熬干 入二味為丸如麻子大 或綠豆大。每服十丸至二十九食后溫水送下。大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四十丸。(《衛(wèi)生寶鑒》三棱煎丸)
臨床應(yīng)用
大黃甘遂湯(《金匱要略》)治婦人產(chǎn)后,水與血結(jié)于血室,少腹?jié)M如敦狀;及男女膨脹,癃閉,淋毒,小腹?jié)M痛者。大黃12g,甘遂6g,阿膠6g,水煎頓服。其血當下。本方中大黃,甘遂雖是峻猛之藥,但由于所主之證并非爆發(fā)性的急癥,所以藥性并不像陷胸湯,十棗湯那樣兇猛。[4]
大黃附子湯(《金匱要略》)治陽虛寒結(jié),腹痛便秘,協(xié)下偏痛,發(fā)熱,手足厥冷,舌苔白膩,脈弦緊。大黃(9克),附子(12克),細辛(3克),水煎服。方中大黃開閉泄結(jié),通便攻積,為臣藥。與附子合用,大黃籍附子大熱,其寒性去而走泄之性得存,蕩滌胃腸,攻下寒積。
大黃牡丹湯(《金匱要略》)治腸癰初起,濕熱瘀滯,少腹腫痞,疼痛拒按,小便自調(diào),或善屈右足,牽引則痛劇,或時時發(fā)熱,身汗惡寒,舌苔薄膩而黃?,F(xiàn)用于濕熱瘀滯的急性闌尾炎,婦女急性盆腔炎,附件炎,痔漏。大黃12g,牡丹3g,桃仁9g,瓜子12g,芒硝9g,以水煎,納芒硝,再煮沸,頓服之。有膿當下;如無膿,當下血。方中大黃苦寒降泄,其泄火解毒,蕩滌腸中熱毒之力尤強,且能活血化瘀以通滯,最宜于熱結(jié)瘀滯之內(nèi)癰證。為君藥。[4]
用于血小板減少癥及止血用:酒洗大黃10克,甘油5毫升,苯甲醇2毫升,制成注射液100毫升。每次2毫升,肌肉注射。對血小板減少癥每日1次,手術(shù)后止血用每日2次。亦有用生大黃45克,石灰50克,文火炒,直至石灰呈灰粉紅色時取出,加入明礬(每100克石灰加入明礬0.6克)共研細粉。將此粉16克加水至100毫升,振蕩后沉淀過濾。用時取棉球浸藥水壓迫出血處。經(jīng)應(yīng)用于500余人次外傷出血,證明止血效果良好,未見不良反應(yīng)及副作用。此外,對晚期血吸蟲病食道靜脈破裂出血患者,用大黃炭1.6克,白芍炭1.6克,加葡萄糖粉(或細白糖)30克共研細末,小量分次干吞(于1天內(nèi)吞完)。治療10例,均達到止血效果。一般平均在7~8天能起床活動。服用該藥后可見惡心消失、胃部舒適、大便逐漸恢復(fù)正常,并無迅速腹水蓄積后遺癥出現(xiàn)。
治療口腔炎、口唇潰瘍及毛囊炎等:用生大黃3~8錢,煎取150~500毫升(每劑最多使用2天),供漱口、濕熱敷及洗滌用,每天4~6次。治療前先清洗局部,除凈分泌物。本法對于一般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的口腔炎、口唇潰瘍、皮膚毛囊炎及頭部癤腫等炎性疾患均有效,局部培養(yǎng)金黃色葡萄球菌的轉(zhuǎn)陰日數(shù)亦比較迅速。③治療燙傷先取陳石灰10斤除凈雜質(zhì),過篩,投入鍋內(nèi)用文火炒松,再投人大黃片5斤,共同拌炒,俟石灰炒至帶桃紅色、大黃炒至灰黑色時,即出鍋篩去石灰;將大黃攤開冷卻后研成細粉備用。用時先以生理鹽水清洗創(chuàng)面,而后撒布大黃粉。如有水泡應(yīng)刺破;撥開表皮,排凈泡液后再撒藥粉。如僅見局部紅腫,則可用麻油或桐油將大黃粉調(diào)成糊狀涂患處。換藥時如發(fā)現(xiàn)傷處潰爛,應(yīng)拭去膿液、膿癡后再撒藥粉。在夏季可行暴露療法。共治療415例,均獲顯著效果,且療程短,無副作用,愈后無疤痕。
治療臁瘡(下肢潰瘍) :用生大黃5~7錢,研成極細粉末;另取甘草捶碎,去凈纖維,取細粉約為大黃的1/5量,共研極細。先用溫開水洗凈瘡面,揩干后均勻撤布藥粉,再用千層(又名千張或百頁,為純黃豆制成品,以薄而韌者為良)覆蓋包好。如有滲液外流,可聽其自然,第2天再洗。每日換藥1次。輕者換藥3~6次,重者8~9次,即可新生肉芽。此時不可再洗,藥粉可少用或不用,但千層必需每日一換。當結(jié)痂牢固時會發(fā)生癢感,不可揭去痂蓋,隔5~7日或7日以上,癡蓋自然脫落。治療12例均愈,其中1例病程達13年,經(jīng)用藥粉6日,貼千層20余日,便結(jié)癡而愈。
治療小兒蛔蟲性腸梗阻:用大黃粉蜜合劑(生大黃粉25克,炒至微黃的米粉15克,蜂蜜100克,加適量溫開水調(diào)勻),每小時服1次,每次約1湯匙,全劑分12次服完;至排出蛔蟲為止。經(jīng)治6例均排出蛔蟲,癥狀解除而愈。排蟲最多者達60余條。排蟲后均無持續(xù)腹瀉現(xiàn)象。
治療腸脹氣:用大黃50克研成細末,加適量醋調(diào)成糊狀,敷于兩側(cè)涌泉穴上,每次二小時,必要時可敷2~3次。臨床觀察6例,一般敷藥后一小時即出現(xiàn)腸腔蠕動感和肛門排氣現(xiàn)象,自覺腹脹減輕,有腸鳴音。[1]
治療腸脹氣:用大黃1兩研成細末,加適量醋調(diào)成糊狀,敷于兩側(cè)涌泉穴上,每次二小時,必要時可敷2~3次。
各家論述
《本經(jīng)》:下瘀血,血閉,寒熱,破癥瘕積聚,留飲宿食,蕩滌腸胃,推陳致新通利水谷('水谷'一作'水谷道'),調(diào)中化食,安和五臟。
《別錄》:平胃,下氣,除痰實,腸間結(jié)熱,心腹脹滿,女子寒血閉脹,小腹痛,諸老血留結(jié)。
《藥性論》:主寒熱,消食,煉五臟,通女子經(jīng)候,利水腫,破痰實,冷熱積聚,宿食,利大小腸,貼熱毒腫,主小兒寒熱時疾,煩熱,蝕膿,破留血。
《日華子本草》:通宣一切氣,調(diào)血脈,利關(guān)節(jié),泄塑滯、水氣,四肢冷熱不調(diào),溫瘴熱痰,利大小便,并敷-切瘡癤癰毒。
《本草綱目》:主治下痢亦白,里急腹痛,小便淋瀝,實熱燥結(jié),潮熱譫語,黃疸,諸火瘡。
《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味苦,寒。主下瘀血、血閉、寒熱,破癥瘕積聚,留飲宿食,蕩滌腸胃,推陳致新,通利水殺(《御覽》,此下有道字),調(diào)中化食,安和五臟,生山谷。
《吳普》曰∶大黃,一名黃良,一名火參,一名膚如,神農(nóng)、雷公∶苦,有毒;扁鵲∶ 苦,無毒;李氏∶小寒,為中?;蛏窨け辈?,或隴西。二月花生,生黃赤葉,四四相當,黃莖高三尺許;三月,花黃;五月,實黑。三月采根,根有黃汁,切,陰干(《御覽》)。
《名醫(yī)》曰∶一名黃良,生河西及隴西。二月、八月采根,火干。
《廣雅》云∶黃良,大黃也。
現(xiàn)代研究編輯
化學(xué)成分
大黃中具有致瀉作用的主要成分是蒽醌甙及雙蒽酮甙,其瀉下作用較其相應(yīng)甙元作用為強.蒽醌甙有:大黃酚-1-葡萄糖甙(Chrysophanol-1-monoglucoside)或大黃酚甙(Chrysophaein)、大黃素-6-葡萄糖甙(Emodin- -6-monoglucoside)、蘆薈大黃素-8-葡萄糖甙(Aloe-emodin-8-monoglucoside)、大黃素甲醚葡萄糖甙(Physcion monoglucoside)、大黃酸-8-葡萄糖甙(Rhein-8-monoglucoside);掌葉大黃中還含有大黃素雙葡萄糖甙(Emodin diglucosi- de)、蘆薈大黃素雙葡萄糖甙(Aloe-emodin diglucosi- de)、大黃酚雙葡萄糖甙(Chrysophanol diglucoside)。 雙蒽酮甙有番瀉甙A、B、C、D、E、F(Sennoside A、B、C、D、E、F).大黃的致瀉效力與其中的結(jié)合性大黃酸含量成正比, 游離的蒽醌類成分無致瀉作用.番瀉甙的瀉下作用較蒽醌甙為強,但含量則遠較后者為少。[5]
游離型蒽醌類主要有:大黃酚(Chrysophanol)、大黃素(Emodin)、大黃素甲醚(Physcion)、蘆薈大黃素(Aloe-emodin)、大黃酸(Rhein)。
大黃又含有大黃鞣酸(Rheum tannic acids)及其相關(guān)物質(zhì), 如沒食子酸(Gallic acid)、兒茶精(Cate- chin)、大黃四聚素(Tetrarin)。此類物質(zhì)有止瀉作用。
此外,大黃尚含有脂肪酸、草酸鈣、葡萄糖、果糖和淀粉。
大黃根狀莖含大黃酸、大黃素、大黃酚、蘆薈大黃素、大黃素甲醚等游離蒽醌衍生物,均無致瀉作用。另含以上物質(zhì)的葡萄糖苷及番瀉葉苷A、B、C等結(jié)合狀蒽醌衍生物,均有致瀉作用。此外尚含鞣質(zhì)等。大黃根狀莖及根有清熱瀉下、破積去瘀、抗菌消炎等作用。生用為峻下藥,炮制后使用為緩下藥。炒炭后又可用于止血。小劑量服用時有健胃、收斂作用。[5]
大黃含有蒽甙,故呈黃色,有通便之效。又含近40%的草酸鈣,故多硬渣。其他成分還有大黃素、膠質(zhì)、樹脂、大黃酸、大黃瀉脂和具收斂性的大黃鞣酸。[5]
臨床研究
大黃的有效成分口服后, 在消化道內(nèi)被細菌代謝為具有生物活性的代謝產(chǎn)物而發(fā)揮瀉下作用.亦有研究證明: 大黃發(fā)揮瀉下作用的另一途徑是番瀉甙由小腸吸收后,經(jīng)肝臟轉(zhuǎn)化為甙元, 再刺激胃壁神經(jīng)叢而引起大腸蠕動致瀉,同時一部分以原型或甙元隨血轉(zhuǎn)運到大腸,刺激黏膜下神經(jīng)叢和更深部肌肉神經(jīng)叢等,使腸運動亢進,引起瀉下.大黃的瀉下成分能排泄于乳汁中,乳婦服用后可影響乳嬰, 引起嬰兒腹瀉.
大黃具有興奮和抑制胃腸的雙重作用,前者的物質(zhì)基礎(chǔ)是番瀉甙,后者的物質(zhì)基礎(chǔ)是鞣質(zhì)類,實驗表明:大黃湯對小鼠的胃腸道初期呈運動亢進,后期呈運動抑制。低濃度促進,高濃度抑制。大黃中所含之鞣質(zhì)對胃腸運動有抑制作用,故在產(chǎn)生瀉下作用后可出現(xiàn)便秘。大劑量使用大黃(1~5g)時,產(chǎn)生瀉下作用;小劑量使用大黃(0.05~0.3g)時則出現(xiàn)便秘, 其機制與大黃中所含鞣質(zhì)的收斂作用掩蓋了含量過少的瀉下成分的作用有關(guān)。
生大黃和熟大黃治療急性上消化道出血,均有良好的止血效果,相同劑量下生大黃的作用更明顯,但熟大黃對胃腸道反應(yīng)小, 可大劑量應(yīng)用。生、熟大黃治療急性細菌性痢疾,與西藥組療效一致, 但熟大黃組副作用小,患者康復(fù)快。大黃含苦味質(zhì), 服用小劑量粉劑(0.6~0.9g )可促進胃液分泌而有健胃助消化作用。[5]
藥理作用
對消化系統(tǒng)的影響
?、艦a下作用:作用表現(xiàn):一般在服藥后6~10小時排出稀便。瀉下有效成分:認為主要是番瀉甙類。瀉下作用機理:番瀉甙在腸道細菌酶的作用下分解產(chǎn)生大黃酸蒽酮,大黃酸蒽酮可刺激大腸粘膜,使腸蠕動增加而瀉下。另外還可抑制腸細胞膜上Na+、K+—ATP酶,阻礙Na+轉(zhuǎn)運,使腸內(nèi)滲透壓升高,保留大量水分,促進腸蠕動而瀉下。
⑵利膽、保肝。
?、谴龠M胰液分泌、抑制胰酶活性。
⑷抗胃及十二指腸潰瘍。
對血液系統(tǒng)的影響
⑴止血作用:特點:作用確切、見效快。止血有效成分:α-兒茶素、沒食子酸。止血作用機理:促進血小板的粘附和聚集功能;增加血小板數(shù)和纖維蛋白原含量;降低抗凝血酶Ⅲ活性;使受傷局部的血管收縮。
?、平?a href='http://regraff.com/yangsheng/xuezhi/' target='_blank'>血脂:降低總膽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極低密度脂蛋白及過氧化脂質(zhì)。具體方法:首先肥胖者取仰臥位,暴露腹部,先用熱毛巾熱敷腹部[有條件的可用紅外線燈或用離子噴霧器照射腹部5-10分鐘,燈距25-30cm]以感到溫熱舒適為宜(注意避免灼傷皮膚)。再將大黃涂布于腹部,用手掌按順時針方向或從臍上方約三寸處起,雙手上下按摩,使大黃涂布均勻,由黃棕色變?yōu)槿榘咨?,直到被完全吸收為止,這個過程需用10-20分鐘。[5]
抗感染作用
?、趴共≡⑸镒饔茫嚎咕V:敏感的細菌有葡萄球菌、溶血性鏈球菌、淋病球菌、白喉桿菌、傷寒桿菌、痢疾桿菌等。敏感的病毒有流感病毒、孤兒病毒、乙肝病毒、脊髓灰質(zhì)炎病毒等。其他敏感微生物有阿米巴原蟲、陰道滴蟲、血吸蟲及鉤端螺旋體等。
抗菌有效成分:大黃酸、大黃素、蘆薈大黃素。
抗菌作用機理:影響葉酸的酶系統(tǒng);抑制細菌核酸和蛋白質(zhì)合成;抑制細菌生物氧化酶系統(tǒng);誘生干擾素。
?、瓶寡住⒔鉄嶙饔?/p>
?、敲庖哒{(diào)節(jié):蒽醌衍生物可抑制非特異性免疫功能。
?、瓤顾ダ峡寡趸饔?,國內(nèi)外越來越多學(xué)者證明,大黃所含鞣質(zhì)有很好的抗氧化作用![5]
毒副作用
大黃為常用中藥,具有瀉熱通腸、涼血解毒,逐瘀通經(jīng)的功效。用于實熱便秘,積滯腹痛,瀉痢不爽,濕熱黃疸,血熱吐衄,目赤,咽腫,腸癰腹痛,癰腫疔瘡,瘀血經(jīng)閉,跌撲損傷。熟大黃瀉下力緩,瀉炎解毒。用于火毒瘡瘍。大黃炭涼血化瘀止血。用于血熱有瘀出血癥?,F(xiàn)代醫(yī)學(xué)證明,該品具有導(dǎo)瀉、利膽、保肝、抗?jié)儭⒖咕?、抗病毒等作用?/p>
大黃素(emodin)在進行二年的口飼大黃素實驗研究中,大黃素在280, 830, 2500 ppm食物含量中,對F344/N雄性大鼠無致癌性,對F344/N雌性大鼠有可能誘發(fā)Zymmbal腺癌的發(fā)生,對B6C3F1雄性小鼠,有可能發(fā)生少見的腎小管贅生物(renal tuble neoplasms),但發(fā)生率較低;大黃素在312,625,1250 ppm食物含量下,B6C3F1雌性小鼠未發(fā)現(xiàn)有致癌性的證據(jù)。大黃素可導(dǎo)致雄性大鼠腎小管透明滴(renal tuble hyaline droplets)和染色(pigmentation) 的發(fā)生率增加,可導(dǎo)致雌性大鼠腎小管透明滴的發(fā)生率增加,可導(dǎo)致雌雄大鼠腎小管染色的嚴重性增大,可導(dǎo)致雌雄小鼠腎小管染色的發(fā)生率增加,導(dǎo)致雌性小鼠腎病的發(fā)生率增加。
蒽醌(Anthraquinone) 通過兩年給藥研究表明,基于腎小管腺瘤(renal tubule adenoma)、腎臟和膀胱遷移性上皮細胞乳頭瘤(transitional epithelial papillomas)的發(fā)生率增加,表明蒽醌對雄性F344/N大鼠具有致癌性。肝細胞瘤的發(fā)生與給予蒽醌有關(guān)。基于腎小管腺瘤的發(fā)生率增加,表明蒽醌對雌性F344/N大鼠具有致癌性。膀胱移行性上皮細胞乳頭瘤或/和癌的發(fā)生率以及在雌性大鼠出現(xiàn)的肝細胞腺瘤均與使用蒽醌有關(guān)。有明顯的證據(jù)表明蒽醌可增加雄性和雌性B6C3F1小鼠肝癌的發(fā)生率。在雄性和雌性小鼠上的甲狀腺濾泡細胞瘤(Thyroid gland follicular cell neoplasms)的產(chǎn)生可能與蒽醌的使用有關(guān)。使用蒽醌兩年,可引起雄性和雌性大鼠腎、肝、脾、骨髓非腫瘤性損害增加,可引起雄性和雌性小鼠肝、膀胱和脾非腫瘤性損害增加,也可導(dǎo)致雄性小鼠甲狀腺和腎臟的非腫瘤性損害。使用蒽醌可使雄性和雌性大鼠單核細胞性白血病的發(fā)生率減少。[5]
毒理學(xué)
臨床毒理學(xué)研究
大黃一般被認為毒性較低,臨床應(yīng)用比較安全。但服用過量可引起中毒,尤其是后下大黃毒性較大,可起惡心、嘔吐、頭昏、腹絞痛、黃疸等。曾有報道,30名受試者每日服大黃3次,每次3g,共5日,所有受試者均產(chǎn)生一系列胃腸反應(yīng),主要表現(xiàn)為腹瀉、腹痛、嘔吐、惡心、腸鳴,其中3例因嚴重腹瀉、腹痛、嘔吐而被迫臥床休息,經(jīng)對癥處理后緩解。國外曾報道1例長期服蒽醌類瀉藥,導(dǎo)致結(jié)腸膨脹,手術(shù)切除結(jié)腸標本可見變黑,肌層神經(jīng)元消失,平滑肌萎縮。長期服用蒽醌類瀉藥還可能引起肝硬化和電解質(zhì)紊亂(低血鉀)。大黃的臨床毒副作用除主要引起消化系統(tǒng)癥狀外,還可引起動物實驗結(jié)果一致的免疫抑制作用。報道正常人(男12,女11),年齡自24-66歲,分3組每晨服大黃醇提片9片(每片相當于原生藥1g)共服7日,IgA、IgG、IgM均較服藥前降低,白細胞移動抑制試驗降低(P<0.05),C3補體和總補體也降低(P<0.001),但淋巴細胞轉(zhuǎn)化試驗無變化。服5片組在dl4所測定的IgA、IgG、IgM均降低(P<0.02-0.001),C3補體及總補體也降低(P<0.05),而淋巴細胞轉(zhuǎn)化率升高(P<0.001)。服2.5片組在dl4與服藥比較:IgA、IgG、IgM均降低(P<0.05-0.001)、C3補體與補體也降低(P<0.001),而淋巴細胞轉(zhuǎn)化率上升(P<0.05)。然而這些數(shù)值的變化均在正常范圍之內(nèi),因而沒有重要的臨床意義。提示短期服用較大量的大黃不會明顯降低免疫功能。[5]
藥材鑒別
性狀:本品呈類圓柱形、圓錐形、卵圓形或不規(guī)則塊狀,長3~17cm,直徑3~10cm。除盡外皮者表面黃棕色至紅棕色,有的可見類白色網(wǎng)狀紋理及星點(異型維管束)散在,殘留的外皮棕褐色,多具繩孔及粗皺紋。質(zhì)堅實,有的中心稍松軟,斷面淡紅棕色或黃棕色,顯顆粒性;根莖髓部寬廣,有星點環(huán)列或散在;根木部發(fā)達,具放射狀紋理,成層環(huán)明顯,無星點。氣清香,味苦而微澀,嚼之粘牙,有砂粒感。[1]
鑒別:本品橫切面:根木栓層及皮層大多已除去。韌皮部明顯;薄壁組織發(fā)達。形成層成環(huán)。木質(zhì)部射線較密,寬2~4列細胞,內(nèi)含棕色物;導(dǎo)管非木化,常1至數(shù)個相聚,稀疏排列。薄壁細胞含草酸鈣簇晶,并含多數(shù)淀粉粒。根莖髓部寬廣,其中常見黏液腔,內(nèi)有紅棕色物;異型維管束散在,形成層成環(huán),木質(zhì)部位于形成層外方,韌皮部位于形成層內(nèi)方,射線呈星狀射出。粉末黃棕色。草酸鈣簇晶直徑20~160μm,有的至190μm。具緣紋孔、網(wǎng)紋、螺紋及環(huán)紋導(dǎo)管非木化。淀粉粒甚多,單粒類球形或多角形,直徑3~45μm,臍點星狀;復(fù)粒由2~8分粒組成。性味:苦,寒。[1]
取本品粉末少量,進行微量升華,可見菱狀針晶或羽狀結(jié)晶。
取本品粉末0.1g,加甲醇20ml浸漬1小時,濾過,取濾液5ml,蒸干加水10ml使溶解,再加鹽酸1ml,置水浴上加熱30分鐘,立即冷卻,用乙醚分2次提取,每次20ml,合并乙醚液,蒸干,殘渣加氯仿1ml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大黃對照藥材0.1g,同法制成對照藥材溶液。再取大黃酸對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為對照溶液。照薄層色譜法試驗,吸取上述三種溶液各4μl,分別點于同一以羧甲基纖維素鈉為黏合劑的硅膠H薄層板上,以石油醚(30~60℃)-甲酸乙酯-甲酸(155:1)的上層溶液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燈(365nm)下檢視。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藥材色譜相應(yīng)的位置上,顯相同的五個橙黃色熒光主斑點;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yīng)的位置上,顯相同的橙黃色熒光斑點,置氨蒸氣中熏后,日光下檢視,斑點變?yōu)榧t色。
檢查,土大黃苷取本品粉末0.2g,加甲醇2ml,溫浸10分鐘,放冷,取上清液10μl,點于濾紙上,以45%乙醇展開,取出,晾干,放置10分鐘,置紫外光燈(365nm)下檢視,不得顯持久的亮紫色熒光。干燥失重取本品,在105℃干燥6小時,減失重量不得過15.0%??偦曳?不得過10.0%。酸不溶性灰分不得過0.8%。含量測定,照高效液相色譜法測定。色譜條件與系統(tǒng)適用性試驗用十八烷基硅烷鍵合硅膠為填充劑;甲醇-0.1%磷酸溶液(85:15)為流動相;檢測波長為254nm。理論板數(shù)按大黃素峰計算應(yīng)不低于1500。
對照品溶液的制備 精密稱取大黃素、大黃酚對照品各5mg,分別置50ml量瓶中,用甲醇溶解并稀釋至刻度,搖勻;分別精密量取大黃素溶液1ml、大黃酚溶液2ml,分別置25m l量瓶中,加甲醇至刻度,搖勻,即得(大黃素每1ml中含4μg、大黃酚每1ml中含8μg)。
供試品溶液的制備 取本品粉末(過四號篩)約0.1g[同時另取本品粉末測定水分,精密稱定,置50ml錐形瓶中,精密加甲醇25ml,稱定重量,加熱回流30分鐘,放冷,再稱定重量,用甲醇補足減失的重量,搖勻,濾過,精密量取續(xù)濾5ml,置50ml圓底燒瓶中,揮去甲醇,加2.5mol/L硫酸溶液10ml,超聲處理5分鐘,再加氯仿10ml,加熱回流1小時,冷卻,移置分液漏斗中,用少量氯仿洗滌容器,并入分液漏斗中,分取氯仿層,酸液用氯仿提取2次,每次約8ml,合并氯仿液,以無水硫酸鈉脫水,氯仿液移至100ml錐形瓶中,揮去氯仿,殘渣精密加甲醇10ml,稱定重量,置水浴中微熱溶解殘渣,放冷后,再稱定重量,用甲醇補足減失的重量,搖勻,濾過,取續(xù)濾液,即得。
測定法分別精密吸取上述兩種對照品溶液與供試品溶液各5μl,注入液相色譜儀,測定,即得。本品按干燥品計算,含大黃素(C15H10O5)和大黃酚(C15H10O4)的總量不得少于0.05%。
用藥鑒別:生大黃瀉下力強,故欲攻下者宜生用,入湯劑應(yīng)后下,或用開水泡服;久煎則瀉下力減弱。酒炙大黃瀉下力較弱,活血作用好,易于瘀血證治療。大黃炭則多用于止血。[1]
看了“大黃的功效與作用”的人還看了:
2.大黃的作用與功效
10.黃芪的功效與作用及禁忌
大黃的功效與作用 大黃的介紹
上一篇:大還魂的功效作用 大還魂的介紹
下一篇:大茴香的功效與作用 大茴香的介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