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脾補氣的中藥有哪些_補脾補氣可以吃什么中藥
女性氣血容易失調(diào),出現(xiàn)氣血虧損的癥狀。那么補脾補氣的中藥都有哪些呢?補脾補氣可以通過吃什么中藥實現(xiàn)呢?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收集到的補脾補氣的中藥有哪些,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補脾補氣的中藥
1、西洋參
補氣養(yǎng)陰、清火生津,適用于肺虛勞嗽、久咳、喘咳、咯血、失音等癥。激烈活動后疲勞乏力、大汗虛脫者服用不錯。
西洋參補氣,性涼,所以服用后不會上火,氣陰兩虛之人尤宜。氣虛之人主要表現(xiàn)為神疲乏力、少氣懶言、呼吸短促、動則汗出、聲音低微等;而陰虛則會表現(xiàn)出一派虛熱之象,如舌質(zhì)紅、口干舌燥、眼干、手心發(fā)熱等。這類人服用西洋參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把西洋參切成片,或者去藥店買些現(xiàn)成的西洋參片,每天拿兩片放在嘴里含著,直至參片軟化,吐掉或吞服都可以。
2、人參
大補元氣,有補益強身作用,可抗衰老,適用于久病體虛、心悸心慌、肢冷、氣短、虛脫、心衰、神經(jīng)衰弱等癥,提高免疫功能,促進疾病的康復(fù)。
3、黃芪
補氣升陽、益精固表、利水退腫,適用于自汗、盜汗、浮腫、內(nèi)傷勞倦、脾虛、泄瀉、脫肛及一切氣衰血虛之癥。但有高熱、大渴、便秘等實熱癥者忌用。
4、黨參
能補中益氣、生津養(yǎng)血,常用于氣虛不足的乏力、氣短、心悸、食少、便溏、氣津兩傷的口渴;氣血兩虛的面色萎黃、頭暈等癥,以及病后體虛、營養(yǎng)不良。
5、太子參
補肺健脾、益氣生津,可用于脾氣虛弱的食少、倦怠、小兒清瘦;肺虛咳嗽、自汗心悸、津液不足的口渴及病后氣陰兩虧等病癥。
一般素有口干、煩躁、心悸、失眠、乏力、食少、手足心熱等氣陰兩虛癥狀的病人均可使用,它既可與其他藥物配伍,又能單味煎水溫服,常用劑量為10~30克,可根據(jù)病情適量加減。那些久病、體弱之人脾胃被傷,出現(xiàn)飲食減少、乏力、自汗等癥狀時,可用其配伍山藥、扁豆、谷芽等有健脾、消食作用的藥物,或取太子參15克、蓮子20克,加水上鍋煮至蓮肉爛熟為度,食蓮肉,喝湯。
6、白術(shù)
補氣健脾、燥濕利水、止汗安胎,可用于脾氣虛弱的食少、便溏、倦怠少氣、自汗;水濕停滯的痰飲、水腫;妊娠脾虛氣弱、胎氣不安、足腫等癥。
利水消腫、固表止汗、除濕治痹宜生用;健脾和胃宜炒用;健脾止瀉宜炒焦用。脾氣不足,形瘦面黃,不思飲食,脘腹脹滿,大便溏薄者,可與人參、茯苓、炙甘草等配伍,以增健脾益氣之功。
補脾補氣的食物
雞肉味甘、性溫,歸脾、胃經(jīng)。作用:補中益氣,補精添髓。宜于脾胃虛弱,疲乏,納食不香,慢性泄瀉。實證、熱證、瘡瘍和痘疹后忌食。
兔肉味甘、性涼。作用:補中益氣,涼血解毒。宜于脾虛食少,血熱便血,胃熱嘔吐反胃,腸燥便秘。虛寒、泄瀉者忌食。
牛肉味甘、性平,歸脾、胃經(jīng)。作用:補脾胃,益氣血,強筋骨。宜于脾胃虛弱,食少便稀,中氣下陷,慢性泄瀉。
桂魚味甘、性平,歸脾、胃經(jīng)。作用:補脾胃,益氣血。宜于脾胃虛弱,食欲不振。虛寒證、寒濕證忌食。
泥鰍味甘、性平,歸脾、肺經(jīng)。作用:補中益氣,利水祛濕。宜于中氣不足、泄瀉、脫肛。
粳米(大米、硬米)味甘、性平,歸脾、胃經(jīng)。作用:補中益氣,健脾和胃。宜于中氣不足,倦怠乏力、食少便溏,脾胃不和,嘔吐、泄瀉。
糯米(江米)味甘、性溫,歸脾、胃、肺經(jīng)。作用,補中益氣,補肺斂汗。宜于脾虛腹瀉,近代用于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粘滯難化,食積證、氣滯證、濕證、脾虛胃弱及消化不良者忌食。
扁豆味甘、性微溫,歸脾、胃經(jīng)。作用,健脾化濕,清暑和中。宜于脾虛濕盛,食少便稀,暑濕吐瀉。氣滯腹脹者忌食。
豇豆味甘、性平,歸脾、腎經(jīng)。作用:健脾,補腎。宜于脾胃虛弱,腹瀉,嘔吐。氣滯證和便秘者忌食。
蜂蜜味甘、性平,歸脾、肺、大腸經(jīng)。作用:補脾緩急,潤肺止咳,潤腸通便。宜于脾胃虛弱胃痛,津虧腸燥便秘,近代用于消化性潰瘍。濕證、濕熱證、胃脹腹脹、嘔吐、便稀者忌食;不宜與蔥、萵苣同食。
補脾補氣的小妙招
1、飲食調(diào)理
日常應(yīng)適當多吃些富含造血原料的優(yōu)質(zhì)蛋白質(zhì)、必需的微量元素(鐵、銅等)、葉酸和維生素B12等營養(yǎng)食物。如動物肝臟、腎臟、血、魚、蝦、蛋類、豆制品、黑木耳、黑芝麻、紅棗、花生以及新鮮的蔬菜、水果等。
2、做好保暖
入秋之后的適當保暖非常重要。中醫(yī)認為,保暖最重要就是肚臍、下半身和頭部。看氣溫預(yù)報穿衣,不能只看最高,還要看最低。如果晝夜溫差大于10℃時,至少備一件衣服及時增減。可采用“洋蔥式多層穿衣法”,便于隨時增減。
3、以看養(yǎng)血
看些有益的書籍、電視節(jié)目以及觀賞山水風景等,可以使人精神愉快、脾胃健康,血液生化也就充盛,這就是“視養(yǎng)血”的道理。不過“久視則傷血”,必須重視掌握分寸。
4、溫和刮痧
身體進補不一定要大魚大肉、人參鹿茸,平補平瀉、溫和的刮痧補氣血最好。頭部刮痧能促進頭部血液循環(huán),使頭腦清醒,有利于增強記憶力。先刮頭頂百會穴(位于頭頂正中線與兩耳尖連線的交叉處)及四神聰(在百會前、后、左、右各開1寸處),再沿著頭側(cè)刮至耳后脖頸上方的風池(位于后頸部,后頭骨下,兩條大筋外緣陷窩中,相當于耳垂齊平。),重刮一次風池后點按眉外側(cè)的太陽穴。經(jīng)此一刮,精神特別放松。
5、減壓護脾
不少氣血不足癥狀的出現(xiàn)均與脾臟有關(guān),脾的保健不容忽視。中醫(yī)認為“脾在志為思”,有“思慮傷脾”之說,認為人思慮過多、壓力過大,也會影響脾的正常功能,因此,人們平時應(yīng)注意給自己減壓,避免壓力過大,工作注重勞逸結(jié)合,凡事不強求。
6、按摩腋窩
腋窩有著淋巴結(jié)和很多汗腺,同時也有很多的毛細血管和神經(jīng)。經(jīng)常按摩腋窩腋窩,能健身抗衰老。腋窩受到刺激后,不僅能使血液循環(huán)促進,還能使各個器官得到充分的氧氣與養(yǎng)分的交換,能增強器官的功能。每天只需自我按摩腋窩3次,每次5分鐘左右。
7、睡眠充足
中醫(yī)認為,滋養(yǎng)氣血在于良好的睡眠,而良好的睡眠包括子午覺(子時、午時)和亥時覺。尤其是午時(中午11:00-13:00,此時心經(jīng)當令,心經(jīng)最旺,由于心主血脈,短暫的午休不但可以消減過旺的心火,更可快速補充氣血),短暫的15分鐘亦可讓身體氣血充足,神清氣爽一下午。
8、適當鍛煉
氣的生成與臟腑關(guān)系密切,特別是肺腎脾,而科學的運動可以保證肺、腎、脾等臟腑機能的運行。故運動也是補氣血不可缺少的措施之一。健美操、跑步、散步、打球、游泳、跳舞等都是很好的運動項目,可增強體力和造血功能。
9、補血藥物
一般補血中藥有當歸、川芎、紅花、熟地、桃仁、黨參、黃芪、何首烏、枸杞子、山藥、阿膠、丹參、玫瑰花等天然中藥,其中以當歸、山藥、阿膠人們最為常用,均有很好的調(diào)節(jié)內(nèi)分泌、養(yǎng)血效果。
10、情緒樂觀
心情愉快,性格開朗,不僅可以增進機體的免疫力,而且有利于身心健康,同時還能促進身體骨骼里的骨髓造血功能旺盛起來,使得皮膚紅潤,面有光澤。所以,應(yīng)該經(jīng)常保持樂觀的情緒。
看過“補脾補氣的中藥有哪些”的人還看了:
1.哪些食物最補氣
4.補氣補血的中藥方
6.補肝脾中藥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