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中國的地質災害教案教學設計
我國地質災害種類齊全,按致災地質作用的性質和發(fā)生處所進行劃分,常見地質災害共有12類.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高中地理中國的地質災害教案教學設計,希望大家喜歡!
高中地理中國的地質災害教案教學設計一
三維目標:
知識與技能:1、了解并說明中國地震,泥石流,滑坡等災害的分布和造成的危害
2、理解我國地質災害多發(fā)區(qū)形成的原因
3、學會運用地圖來說明災害的分布狀況。
過程與方法:利用中國主要地震帶圖、中國泥石流多發(fā)區(qū)圖,中國滑坡易發(fā)區(qū)圖了解我們國 家地震災害與地質災害的分布,結合相關相關資料了解地震災害與地質災害的危害。最后發(fā)揮空間分析能力將地震災害多發(fā)區(qū)分析出來。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了解這些突發(fā)性的災害發(fā)生的地點都位于哪里,以便今后生活中做好預防,也了解我國災害分布的基本國情。
教學重點:地震、滑坡和泥石流的分布與危害
教學難點:災害分布規(guī)律的原因
教學方法:講授法 讀圖分析法 列表比較法
教具準備:中國主要地震帶的分布圖 中國泥石流多發(fā)區(qū)的分布圖 中國滑坡易發(fā)區(qū)分布圖
教學過程:
導入:“泥石流來了,如何自救”
( 4 等高線地形圖,實線表示泥石流路線,分析,若有人正
( 處于一時發(fā)生泥石流,他逃生的路線應該選擇那一條?
(
師:這節(jié)課我們就來了解一下我們國家主要的地震與地質災害及分布
板書: 我國地震與地質災害
一、地震的分布于危害
師:(復習)什么是地震?產生原因?震級與烈度?世界上主要的地震分布帶在?思考這些地震帶與我們國家的關系是?
總結:世界兩大地震帶:地中?!柴R拉雅地震帶,環(huán)太平洋地震帶,而我們國家西南處于地中?!柴R拉雅地震帶上,東部沿海地區(qū)處于環(huán)太平洋地震帶的影響范圍之內,所以我國是一個地震多發(fā)的國家,
師:閱讀課本相關介紹
師:讀圖“中國主要地震帶的分布”分析總結我國地震活動的分布?
板書:
分布:1、東南的臺灣和福建沿海(屬于環(huán)太平洋地震帶)
2、華北太行山沿線和京津唐地區(qū)(如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
3、西南青藏高原與四川、云南(屬于地中?!柴R拉雅地震帶)
4、西北陜、甘、寧和新疆地區(qū)(如1920年的海原地震)
師:了解地震造成的危害,閱讀“20世紀后半葉以來中國的幾次強震”來理解。
總結:人員的死亡,財產的損失,自然資源與地表環(huán)境的破壞
師:(轉折)地質災害除了地震災害還有?下面來學習一下泥石流災害,
板書:泥石流的分布于危害
高中地理中國的地質災害教案教學設計二
教材分析與設計意圖
本 節(jié)內容是高三地理復習“中國的自然災害”的系列篇,在此前學生已初步形成了用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觀點看待問題的能力,能夠運用“化害為利、趨利避害”的原則認識自然災害。這部分內容教材介紹的比較概略,只是從滑坡 崩塌 泥石流的分布地區(qū)、形成條件兩大方面進行了介紹。然而這三種災害在我國無論是危害地區(qū)還是危害程度都有擴大和上升的趨勢,所以我在教學設計中進行了適當的 拓展。同時也把這節(jié)課做為自然災害的專題來復習,內容更加豐富,對學生知識儲備、地理技能和地理思維方面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是本節(jié)專題學 習的自然災害具有突發(fā)性和連發(fā)性的特征,對人類生產和生命造成較大的危害,因此,面對各種自然災害,我們首先要了解它、認識它,同時還要防御它,保護自己,珍惜生命。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了解三種自然災害的含義、特征及在我國的分布地區(qū)。
2、分析、比較三種自然災害的形成條件,提高綜合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
3、根據三種自然災害的特征,分析滑坡 崩塌 泥石流對人類生活、生產的危害。
二、過程與方法
1、結合案例,分析三種自然災害的形成。
2、小組討論交流分析三種自然災害的關聯性,人類活動對三種自然災害的影響;人類采取的應對措施。
3、通過課堂訓練環(huán)節(jié),達到對當堂內容的鞏固和提高。
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1、提高對自然災害的理解和認識,關注人與自然的和諧發(fā)展。
2、在小組討論、交流中,形成團隊合作意識和對問題的探究能力。
3、積累戶外出行的經驗,養(yǎng)成自我保護意識,形成對突發(fā)事件的應變能力。
教學重點
滑坡 崩塌 泥石流的形成條件
教學難點
分析滑坡 崩塌 泥石流的形成條件,尤其是人類活動對三種自然災害的影響。
教學方法
問題討論法、案例分析法
學法指導
針對本節(jié)教學內容的特點,倡導小組合作學習、探究式學習。學會在對案例分析的過程中提高對自然災害造成危害的認識和防御意識。
教學用具
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教學流程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新課導入 視頻播放:“滑坡、泥石流”
教師與學生交流:這種災害聽說過嗎?在哪里怎么聽說的?你經歷過嗎?但愿沒有經歷。
觀看視頻和師生互動 觀看視頻、設計情景,把學生的思路帶入到既熟悉又陌生的環(huán)境中去,從而開始本 節(jié)課的學習。 1、滑坡、崩塌:山體巖石在重力、地震和 流水作用下,產生的 斷裂、滑落、堆積。
2、泥石流:大量的泥沙、石塊等固體物隨山洪流動。
1 、提出問題:根據上述災害的含義和對圖片的閱讀,你能看出這些災害大多分布在什么地形?
2、提出問題:根據地形分布的特點,分析我國哪些地形區(qū)具備這樣的地形特點?
3、閱讀地圖,指出我國上述災害的多發(fā)地區(qū)。
4、提出問題:如果一個地區(qū)具備了山高坡陡的地形條件,就一定會發(fā)生滑坡、泥石流嗎?是否還有其誘因?
5、討論:從氣候區(qū)、降水特征分析上述地區(qū)的氣候特點。
例:冰雪融水、地震
6、討論:有時三種自然災害在同一地區(qū)同時發(fā)生,這是為什么?
(①三種自然災害形成的地形條件相同—地貌、氣候。②滑坡、崩塌為泥石流提供物質來源。)
資料:不科學地開挖山坡,劈山造田,毀林開荒,人工爆破采石等,則是誘發(fā)滑坡的人為因素。據世界有關部門統計,全世界大約有70%的滑坡,都是由于人類不科學的工程施工等所引發(fā)的。
近十幾年來,三種自然災害 在長江上游地區(qū)發(fā)生的頻率越來越高,這是否和人類活動有關?你認為和哪些人類活動有關? 觀察圖片(或視頻)嘗試給滑坡 崩塌 泥石流下個定義。
根據畫面情景說明三種自然災害的特性。
[來學生交流發(fā)言,闡述理由。
學生交流發(fā)言,闡述理由。
閱讀“我國滑坡、泥石流災害分布”圖,準確說出分布地區(qū)。
學生可聯系剛才觀察過的圖片或視 頻,結合災害的爆發(fā),逐步得出氣候因素的影響。
高中地理中國的地質災害教案教學設計三
教案設計
教案背景
1,面向學生: 高中 2,學科:地理
2,課時:1
3,學生課前準備:
預習課文,了解中國的地質災害
完成課后習題
教學課題
1.通過利用板塊構造學說解釋中國地震的分布和成因,培養(yǎng)學生求實的科學態(tài)度
2.通過對西南地區(qū)地質災害多發(fā)區(qū)的學習,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地關系
3.樹立學生的防災、減災意識,以正確態(tài)度對待地質災害的發(fā)生
教材分析
我國是一個多災的國家,本章在介紹了我國自然災害的特點之后緊接著講中國的地質災害,因為我國地理位置特殊,既位于亞歐板塊和太平洋板塊的交界地帶,又處在印度洋板塊與亞歐板塊擠壓交界地帶,地殼運動強烈,每年均有不同程度的地質災害發(fā)生。尤其是地震災害,它是傷亡人口最多,造成社會恐懼心理最嚴重的災害,是我國四大類災害中應該首先給予關注的災害。
教學重點:
1.理解我國地震西多東少,青藏、新疆、華北和臺灣四個多發(fā)區(qū)地質災害的成因。
2.結合案例認識地震預測和防震意識在災害中所起的作用。
3.分析不同地區(qū)同級地震造成不同災情的原因,重點認識人文因素導致的災情差異。
4.歸納滑坡、泥石流災害的時空分布特點和地域分布總特點。
教學難點:
1.理解我國地震災情東重西輕的原因。
2.唐山地震災情嚴重的原因。
教學之前用百度在網上搜索《中國的地質災害》的相關教學材料,找了很多教案和材料作參考,了解到教學的重點和難點,確定課堂教學形式和方法。然后根據課堂教學需要,利用百度搜索關于地質災害的視頻,課堂放給學生觀看,加深印象。用百度圖片網上搜索下載《中國的地質災害》的地圖,培養(yǎng)學生讀圖識別能力。通過百度在網上搜索一些關于中國的地質災害的文字資料和圖片資料,做成PPT課堂給同學們演示,讓學生了解中國的分布、原因、特點
教學方法
教學方法:講授法、自學釋疑法、分組討論法
教具準備:有關掛圖、圖表等
教學過程
【資料導入】汶川地震圖片 【百度圖片】
【提問】汶川地震屬于什么類型的災害?
【學生回答】地質災害。
【教師】很好!我國的地質災害除地震外,還有滑坡和泥石流。本節(jié)課我們一起探討中國地質災害的分布、特點及其成因。
展示材料:中國是世界上大陸地震最多的國家,據不完全統計,從有記載到2000年,我國已發(fā)生破壞性地震1009次,其中8級以上地震22次。20世紀中國發(fā)生6級以上地震650次,其中7--7.9?級地震100余次,平均每年1次。震級最大的地震是西藏察隅的8.6級地震。
【教師引導】請同學們閱讀教材第30頁圖文內容,分析說明:(1)我國地震的分布特點(2)我國地震的主要分布地區(qū)及原因(3)我國多地震的原因。
【學生活動】學生觀看課件展示的新聞和教材第30頁相關內容,然后分組討論,積極發(fā)言,回答問題
【歸納】(學生回答后由教師進行點撥、歸納)(1)我國地震分布特點是西多東少(2)我國有四個地震多發(fā)區(qū):青藏、新疆、華北和臺灣。青藏、新疆多發(fā)區(qū)分布在西部,處在印度洋板塊與亞歐板塊碰撞帶的北東邊界;華北和臺灣多發(fā)區(qū)分布在東部,處在亞歐板塊和太平洋板塊交界地帶。我國地震多發(fā)區(qū)可歸納為:西多東少四區(qū)一帶(3)我國處在環(huán)太平洋和地中?!柴R拉雅山板塊交界地帶,地殼活動強烈,因此地震頻發(fā)。
【板書】一、?我國地震災害
地震災害多發(fā)區(qū):四區(qū):青藏、新疆、華北和臺灣。
一帶:南北地震帶
【過渡】:地震災害是傷亡人口最多,造成社會恐懼心理最嚴重的災害。地震造成的財產損失與地震烈度和財產的易損性有關。如果巨大的破壞性地震發(fā)生在財產密集且抗震能力較差的城市,則會造成更大的財產損失,在中國造成財產損失最大的地震是唐山地震。
【教師引導】請同學們分析圖2.8,從數據中找出相關關系:(1949--2000年)人口密度≥400人/KM2的地區(qū)的死亡人數是人口密度200~400人/KM2的地區(qū)的10倍;是人口密度100~200人/KM2的地區(qū)的100倍。可見,地震死亡人數與人口密度成正比關系。人口密度以倍數增長,死亡人數則以級數增長。因此,在我國東部地區(qū),小震也有可能造成大災。
再請同學們讀案例1找出唐山地震的震級、震中、經緯度、災情(死亡人數、受傷人口、經濟損失)。
【百度視頻搜索】影片《唐山大地震》片段
【歸納】自然原因:
1.與震中距有關,唐山位于華北地震帶,此次地震震中位于市內
2.與震發(fā)時間有關,凌晨震發(fā),逃生機會少。
人為因素:
1.與人口密度有關,唐山是百萬以上人口的大城市;
2.與建筑物的抗震系數有關,房屋抗震系數小;
3.與人的防震意識弱有關
【教師引導】請同學們讀P20“案例:北海道強震人員傷亡少的原因”和:日本的地震防災計劃”,提到了地震預測和防震意識在防災減災中的作用。試想,如果唐山有周密的地震減災預案,會有如此嚴重的災情么?
請同學們閱讀案例2——臺灣島“9.21”南投地震。
(1)讀圖2.10,說明受災人口與受損房屋的分布,結合臺灣的地形和人口分布特點分析原因。
(2)了解該次地震的強度和災情。比較唐山和南投地震的受災人口和經濟損失的差異。
【探究問題1】閱讀教材第31頁圖2.8(課件展示此圖),思考:我國地震西多東少,但為什么我國地震災情東重西輕?(閱讀圖和教材,相互討論,然后回答。)
【點撥】(學生回答后由教師進行點撥)
我以東經105°為界,我國西部地區(qū)主要是亞歐板塊與印度洋板塊的相互作用區(qū),不僅地質構造復雜,而且地殼運動特別活躍,是世界大陸地震最強烈、多發(fā)和密集的地區(qū)。而東部地區(qū)除了沿海以及華北外,大部分地區(qū)相對穩(wěn)定,故地震較少。
我國地震西多東少,但災情卻東重西輕。雖然我國西部地震頻次高,強度大,但人口稀疏,資產密度小,因此災情也就相應小得多;而東部地區(qū)有著占我國城市總數46%的城市,90%以上的人口,又是我國經濟發(fā)達、資產密集區(qū),這就決定了我國地震災情必然是東部嚴重。
【探究問題2】
閱讀教材第32頁圖2.11,分析我國近年來地震造成的死亡人口下降,但經濟損失卻上升的原因。
【學生活動】閱讀圖和教材,相互討論,然后回答。
【點撥】(學生回答后由教師進行點撥)
隨著科技進步,我國地震的預測水平在不斷提高、建筑物的防震程度在提高、人的防震意識在加強,抗震的應急措施在完善,因而使人員的傷亡減少;但中國經濟飛速發(fā)展,單位面積上的資產密度加大了,(即受災體的密度增大),因而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卻呈上升趨勢。
【板書】:2.我國地震災情特點:東重西輕
(1)災情總體特征——東重西輕
(2)災情變化趨勢——因地震死亡人數減少,經濟損失卻有加重趨勢
【過渡】通過上面的學習,我們了解到中國地震災害多發(fā)的原因以及地震分布、震災分布的特點。此外,滑坡和泥石流也是我國多發(fā)的災害。下面我們一起探討我國滑坡、泥石流災害的分布和成因。
【板書】二、滑坡、泥石流災害
【百度視頻搜索】重慶云陽——大面積山體滑坡威脅一學校安全
【引導】請大家閱讀教材第33~34頁有關圖文內容,分析說明:(1)我國滑坡、泥石流災害多發(fā)的主要原因有哪些?(2)我國滑坡、泥石流災害的空間分布特點是什么?(3)我國滑坡、泥石流的時間分布特點是什么?
【學生活動】讓學生從圖2.12上找到我國滑坡、泥石流災害主要分布區(qū):從太行山到秦嶺,經鄂西、四川、云南到藏東一帶滑坡發(fā)育密度極大;青藏高原以東的第二級階梯,特別是西南地區(qū)為我國泥石流、滑坡災害的重災區(qū)。
【歸納】(學生回答后由教師進行點撥、歸納)(1)山地面積廣、山高谷深、地勢陡峻、地質構造復雜、上層巖性相對松軟、受重力和水力作用以及山地開發(fā)程度不斷加大等,是我國滑坡、泥石流災害多發(fā)的主要原因。(2)課件展示我國滑坡、泥石流的時空分布特點示意圖,教師據圖講解。
板書:1.我國滑坡、泥石流災害的成因
板書:2.時間分布特點
? 板書:3.空間分布特點:
板書:4.地域上的總特點:廣泛性和相對集中性
【強調】(1)泥石流:與集中降水的時間規(guī)律相一致,具有明顯的季節(jié)性規(guī)律(原因:爆發(fā)時受連續(xù)降雨、暴雨,尤其是特大暴雨的激發(fā))
?(2)滑坡:表現出常發(fā)性,一年四季都可能發(fā)生,一般在雨季或春季冰雪融化時多發(fā),尤其是大雨、暴雨、久雨中更多。
【探究問題3】讀教材第34頁圖2.12,找出我國泥石流和滑坡的疊加地區(qū),并分析疊加的原因。
【學生活動】認真看圖,相互討論,然后回答。
待老師點撥后,修改答案。
【點撥】圖2.12表明我國泥石流和滑坡疊加區(qū)是在第二級階梯上的黃土高原、四川盆地和云貴高原。這里是我國平原向山地的過渡區(qū),斜坡較多,又是東南季風與西南季風交互作用的地區(qū),降水較多,還是黃土、喀斯特等可蝕性物質集中分布地區(qū),同時人類活動廣泛且程度大,這些都為泥石流和滑坡提供了有力的生成條件。
【學生活動】請同學們讀表2.3。
【點撥】因水動力的性質與地表物質的組合不同,我國泥石流的成因類型具有明顯的地域差異。
高中地理中國的地質災害教案教學設計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