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啦>學習方法>高中學習方法>高二學習方法>高二語文>

萬歷十五年讀書筆記5篇

時間: 巧綿1291 分享

  萬歷十五年,亦即公元1587年,在西歐歷史上為西班牙艦隊全部出動征英的前一年;而在中國,這平平淡淡的一年中,發(fā)生了若干為歷史學家所易于忽視的事件。

  萬歷十五年讀后感1

  《萬歷十五年》是由美籍華人學者黃仁宇寫的一本好書,自1979年首次在美國出版后廣受好評。近日,通過拜讀此書,深受啟發(fā)。

  黃仁宇先生選取了1587年前后發(fā)生的幾件小事,簡單扼要的提出了“大歷史觀”。這些事件,表面看來雖似末端小節(jié),但實質(zhì)上卻是以前發(fā)生大事的癥結(jié),也是將在以后掀起波瀾的機緣。其間關系因果,恰為歷史的重點。

  全書共講述了六個人物——一個皇帝(萬歷)、兩任元輔大學士(張居正、申時行)、一個模范官僚(海瑞)、一個杰出孤獨的將領(戚繼光)、一個自相沖突的哲學家李贄。最后,從作者的大歷史觀得出結(jié)論:1587年,即萬歷十五年,表面上無事可記,然而四海升平的表面之下,千年帝國崩潰的隱患早已埋下。書中所述的人物都是悲劇性結(jié)局(皇帝也不例外),故萬歷十五年的歷史,也是失敗的歷史!其著作主旨在書中末段提出:“當一個人口眾多的國家,各人行動全憑儒家簡單粗淺而又無法固定的原則所限制,而法律又缺乏創(chuàng)造性,則其社會發(fā)展的程度,必然受到限制。即便是宗旨善良,也不能補助技術之不及。”

  萬歷年間,大明王朝歌舞升平,一切看起來欣欣向榮,然而,一切卻顯得十分無序,各種潛規(guī)則盛行。張居正的改革被完全廢止,本人在死后也遭受株連,整個文官集團出于自身考慮完全不顧國家、人民,綁架整個社會意志謀取集團利益,連戚繼光這樣的武將也為了自保而不得不接受潛規(guī)則??梢哉f,大明帝國精英群體身處在這種固若金湯的傳統(tǒng)和潛規(guī)則之中,或如履薄冰,或飛蛾撲火,或大聲疾呼,但無一幸免,全都敗下陣來。其實,幾千年的中國歷史,何嘗不是這樣!清朝末期的中興之臣,曾國藩、李鴻章、張之洞們,雖聰慧過人,縱橫捭闔,卻也逃脫不了一樣的失敗命運。

  歷史也向今天的我們發(fā)出了一樣的拷問:如何破除根深蒂固的潛規(guī)則?如何讓身處其中的人不疲于應付?如何保證社會的良性發(fā)展?我的思考是,加強制度化建設,減少人為干預,才能最終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推動制度的制定和落實,其實質(zhì)就是保證整個社會的公平正義!通過科學完善的制度,不僅能夠破除各種潛規(guī)則,讓政府的權(quán)利在陽光下運行,同時,也可以讓政府在落實政策時,更有底氣和自信。讀后感·我認為,更深遠的意義在于,一旦形成思維的習慣化,這種公平和透明可以大大提高整個社會的運行效率,進而推動社會的文明和發(fā)展。

  但是另外一方面,任何事物的發(fā)展都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書中張居正的改革就是最鮮明的例子。無論是改革,亦或是制度的制定和落實,都必須蹄疾步穩(wěn)。在此過程中,遭受反復,遭到攻擊,遭遇詰難,都是意料之中的事情,但只要堅定信心,一定可以走出《萬歷十五年》中的怪圈,走出一條康莊大道!

  《萬歷十五年》這本書可以說為我打開了一個全新的視野,從簡單的、看似毫不相干歷史事件多角度分析了整個明朝社會所遭遇的空前危機,引起人的深思。所以,必須要感謝黃仁宇先生的深刻洞察力和優(yōu)秀的人文素養(yǎng),為我們今天如何全面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很好的視角。

  綠窗明月在,青史古人空。歷史是一條時間的大河,擁有五千年歷史的中華文明為我們提供了許多銅鏡,我們?nèi)绾蝸斫ㄔO我們的國家,確立制度的思想、樹立規(guī)則觀念,擺脫人為干擾是我們社會的基礎,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制度理念貫穿于心中將帶我們遠行。

  萬歷十五年讀后感2

  自漢代儒家思想上升成為意識形態(tài)之后,歷來統(tǒng)治者的目標都是一致的:用道德來保障鄉(xiāng)土社會基本秩序,而不去顧及經(jīng)濟技術上的進步。事實上,道德以及它的外在準則"禮"務求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相處,力圖摒棄一切競爭因素,鄙視任何經(jīng)濟和技術上的努力,其結(jié)果是幾千年來鄉(xiāng)土社會幾乎是靜止的,歷代皇朝更替不過是歷史的簡單循環(huán)。黃仁宇指出在這樣的社會中,法律極端落后,但并不表明國家的運行是無序的,相反,它依照道德和"禮"的秩序運行。明朝到萬歷年代所面臨的問題在于表面上倡導的道德與人們實際上的行為已經(jīng)嚴重脫節(jié),這個矛盾已經(jīng)嚴重到人們對道德和"禮"喪失信心并且無法維持下去。比如萬歷皇帝看透了道德與行為不符合的陰陽之別,拒絕用"禮"來表率天下,使得朝野上下對道德進一步失去信心,更加肆無忌憚地發(fā)揮"陰"的一面。

  作為明朝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萬歷皇帝曾幾何時也想勵精圖治,甚至愿意努力去實踐"禮"來建立人們對道德的信心,當他看穿了所有人的陰陽兩面之后首先對道德喪失了信心。他的消極怠工并不是針對某個官員而是對這整套道德禮治體系。明朝后期道德和"禮"的確發(fā)展到畸形。這一整套道德和禮治體系一旦被建立起來就不再受人們所控制而是處處限制人們的行為。一直以為傳統(tǒng)社會的皇帝可以為所欲為,呼風喚雨??催^《萬歷十五年》才根本改變了我的看法,皇帝不過是整套制度系統(tǒng)當中的一個角色,而且最受整套系統(tǒng)的壓抑和控制。 有些史學家,粗鄙地認為萬歷皇帝是慵懶的。其實,他是睿智的,看透了體制的本質(zhì)。他是優(yōu)柔的,放棄了對體制束縛的抗爭。

  萬歷十五年讀后感3

  至于其他人如抗倭名將戚繼光、清官海瑞等等沒有一個不是這樣一套制度下的悲情人物。

  在《萬歷十五年》中,我們可以看到由于私人道德和公共道德相混淆,對人的一切評價最終歸結(jié)到道德問題,人們就不得不生活在虛偽的面具下,所有人都隱瞞私欲表現(xiàn)出道德崇高的樣子,加深了每個人陰陽兩面的分化。陰陽兩面的嚴重分化的結(jié)果就是表面上一套實際上一套,令所有人都不再相信道德。黃仁宇指出,儒家思想的道德力量在人們對它相信的時候是具有非常強大的作用的,像文天祥這樣文弱書生殺身成仁舍生取義的例子是舉不勝舉的。而當所有的文官集團和所有的民眾都不再相信道德時,這樣的統(tǒng)治就岌岌可危了。所以問題的根本不在于以德治國有問題,而在于私人道德滲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壓抑了人性和自由,但壓制不了的私欲以"陰"的一面存在和膨脹。

  事實上,道德都成為了最美妙的工具,自大漢王朝開始,就以道德為根基建構(gòu)社會制度,但德治始終是遙不可及的夢想,當管理體系中的大多數(shù)成員都把道德當成有效手段,整個社會呈兩幅畫面,一方面,道德追求是人人掛在口頭的目標,然而私下大家都非常默契對追求自己的私欲。出了清官就是楷模——楷模本身就意味著稀有罕見,然后大家都懷著萬分景仰的心態(tài)仰望海瑞,心中卻想著自己的勾當,卻誰也不肯去做海瑞,這就是中國政界的現(xiàn)狀。這也是中國整個社會狀況的縮影,絕大多數(shù)人都將仁義道德披上,穿上這件漂亮絢爛的衣服,以高尚的名義,行茍且之事。

  萬歷十五年讀后感4

  歷史就是這樣神奇,總能創(chuàng)造出匪夷所思的故事留與后人去猜。

  歷史,就是這么客觀地前行。放寬歷史的眼界,伸展歷史的觸角,歷史的書寫應該還原歷史發(fā)展真實的軌跡。歷史的真相往往隱藏在細節(jié)中,需要我們?nèi)ンw會和研習,而不需要他人直接的結(jié)論。

  感謝黃仁宇先生,獻給我們這么好的一本書,更感謝他獨特的歷史視覺。不同的人看《萬歷十五年》能看出不同的東西,甚至有人從中悟出了許多管理學方面的心得,我更關心的是黃仁宇在解釋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時對當時的中國社會結(jié)構(gòu)的深層次分析。

  從《萬歷十五年》讀出的不僅僅是明朝萬歷年間的中國社會更是當前中國社會的影子,我們需要做更多這樣的工作才能更好地理解中國社會面臨的種.種特殊的問題。

  萬歷十五年讀后感5

  說句實話,很多人向我推薦這本“好書”,可我讀起來味同嚼蠟,總算硬著頭皮讀完了,卻不以為然。

  我很敬佩黃仁宇的敬業(yè)精神,按照他講的,教書之余,每日“走馬觀花”瀏覽了一遍133冊的《明實錄》,竟然用了2年半的時間。憑這份毅力,足使大陸的學者們慚愧了。只不過,掌握豐富的素材,未必有令人信服的成果。

  讀了整本書,我的唯一感受:全中國就那2萬多官員和皇帝是活物,他們按照先哲的指示,決定著國家乃至民族的未來,其他的行尸走肉已經(jīng)完全喪失了自主意識和現(xiàn)實影響力了——這絕不是象我這樣一個接受馬列毛史觀的人說能接受的。

  以前也讀過一些西方人寫的傳記、史書,很明顯黃的書是和他們一脈相承的。不論對一個人,還是一個國家,他們對自己所熟識的局部的興趣遠大于整體的興趣;同時他們早早設好了一個完備的理論框架,框架里的各類概念、公理、定理都已按照他們自己的邏輯完成推定;對于“史實”及其驅(qū)動力,沿著這一套理論框架展開自證,并將主觀的判斷以貌似平和又毋庸置疑的口吻陳述。因此讀他們的書,往往被他們牽著走進他們的思想迷宮,你要么全盤接受他們的思路,這樣才能走出來;要么陷入這個迷宮,既不能接受作者,那么自己也將迷失——因為整本書的素材,其實都是作者根據(jù)自己的需要來甄選的。

  當然,這一套方法并沒有錯,黃仁宇是很仁慈的。哪個專家,哪個政黨,哪個政府,不是拿這套方法來讓老百姓鉆進自己的迷宮呢?走進去吧。按我指引給你的道路走,前面有溫飽,有小康,有高級階段,不要往旁邊看,賣淫嫖娼更是國際慣例。不想走,可以!你會下崗,會買不起房,會男盜女娼為社會所不容,都因為你沒有按照我指引的道路走。入口有拿槍的警衛(wèi),你退出迷宮已沒有機會。

  可見一個成熟的歷史觀和方法論,還有一群與你同呼吸共命運的人,是讀懂書的關鍵。

  重回正題。讀《萬歷十五年》,倒讓我思考了中國儒家、法家、道家、佛家對中國人及中國社會的影響。

  分析這四家的特點,很有意思。

  儒家、法家是提倡入世的,道家、佛家是提倡出世的。

  儒家求仁,并逐漸演化出性本善的出發(fā)點。法家的理論出發(fā)點則是“本惡”。因此儒家講究自律自省,講道德教化,用前兩年黨中央的口號:以德治國,更具體化為講學習,講政治,講正氣。

  法家則承認人類的陰暗面,而人類的陰暗面一旦溫度、濕度合適,就會發(fā)芽,會一發(fā)而不可收拾。因此法家講紀律,講制約。

  道家很有意思,他是修今生的,修長生不老,他只在乎自身,幾乎不講組織,不思考全人類。這也是為啥中國的道家,始終沒有成為一個有影響力的“道教”。

  佛家不修今生修來生,今生就是受苦贖罪的。但大乘佛法講普渡眾生,他思考人類,也努力“拯救人類”。(能不能拯救另說。如果說拯救就拯救,我們現(xiàn)在不是在極樂世界,就是在共產(chǎn)主義了)因此佛家成為一個非常有影響力的宗教,盡管在其發(fā)源地已經(jīng)式微,但在中日和東南亞的影響力極大。

  從個人修為的角度考慮:

  法家?guī)缀跏遣槐乜紤]的。他既然承認人的罪惡,并寄希望于律法,自身修為自然是多此一舉了。

  儒家講究自修,所謂正心誠意格物致知修身。這屬于理論和方法都具備了。

  道家不講道德,講的是天人合一,這是一個很模糊的概念和方法,因此他往往成為儒生被現(xiàn)實所迫后的無奈選擇。

  佛家講四諦,將業(yè)力,上輩子的事情,你既然無法改變,便只有接受,并誠心改過。

  從國家治理的角度考慮:

  法家講律法,這是精髓。但是,絕不可以公開提倡法的精神。既然人人有惡,是天性或是現(xiàn)實造成的,那么造反就有理!

  儒家講修身然后齊家而治國平天下,而且要效法先圣。這是很高尚但又很幼稚的想法,看看美帝、法帝以及野蠻民族的所作所為,就知道有的人是很無恥的。一個人可能可以自律,可能可以管住自己的家人,但他僅僅靠道德就能教化千里之外的人?這是被蛇咬死的農(nóng)夫的愚蠢。

  道家在這方面也是缺失的??纯蠢习傩招闹械奶焱?,玉皇大帝連自己的女兒的管不好,就別說管天國了。

  佛家也很有趣。他不講究治國,他講究的是終生平等,這點必然是為統(tǒng)治階級不能接受的。但是他的前提很好,即你這輩子的苦,是你上輩子作的孽。因此佛家京城成為麻痹人民的思想基礎。

  回過頭來,我們就發(fā)現(xiàn),中國幾百年來,修身的根本是什么?治國的根本是什么?

  修身的目的不同,有人出世,有人入世。但可以肯定的是,出世的人,必是儒或法。但凡信道、信佛的出世人,不是假的。只有心灰意冷的入世人,沒有風月場上的出世人。

  治國就有意思了。沒有任何一家的理論是適合治理一個國家的,只有陽奉陰違了,外儒內(nèi)法,外佛內(nèi)法都是不錯的選擇,但外儒內(nèi)法無疑更完善。過于強調(diào)儒法治國,必然柔弱以亡,宋、明都亡于此;過于強調(diào)以法治國,必然道德淪喪,亢奮而亡——我們已經(jīng)看到了英帝的衰敗,也將很快看到美帝因此而敗。

  這也是中國為什么在過去2000年整體上領先于世界的原因。只可惜,宋明兩朝,都有所偏頗,傾向于儒生治國,特點就是法古德治,因此被蛇咬是必然的事情。元、清兩朝就不說了,野蠻民族統(tǒng)治文明之邦,本身就是個悲劇,是對人類歷史的羞辱。

相關文章

1.《萬歷十五年》讀后感范文5篇

2.萬歷十五年讀書心得五篇

3.萬歷十五年讀書心得觀后感5篇精選作文

4.《萬歷十五年》讀后感:依禮制國的明朝

5.萬歷十五年張居正讀后感范文5篇

3356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