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部編版七年級語文上冊第四單元知識點總結
2023部編版七年級語文上冊第四單元知識點總結(精選)
部編版七年級語文上冊第四單元的知識點有哪些呢?這個單元的知識點是非常重要的。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2023部編版七年級語文上冊第四單元知識點總結,歡迎大家來閱讀。
部編版七年級語文上冊第四單元知識點總結
紀念白求恩
一、文學常識
本文作者毛澤東。
二、字詞拼音
派遣(qiǎn)
狹隘(ài)
熱忱(chén)
殉(xùn)職
鄙(bǐ)視
冀(jì)
麻木不仁:原意是肢體麻木,感覺不靈。這里指缺乏政治敏感和政治熱情,對集體和人民利益不關心。
拈(niān)輕怕重:接受工作時挑揀輕易的,害怕繁重的。
精益求精:好了還要更好。
見異思遷:看到別的事物就改變原來的主意。這里指不安心工作,事業(yè)心不強。
三、思想內容
本文深刻分析了白求恩的共產主義精神,表達自己的悼念之情,并號召全黨學習白求恩同志的精神。
四、寫作特點
⒈夾敘夾議的寫法。
無論寫人記事的記敘文還是發(fā)表議論證明觀點的議論文,經常要運用敘和議兩種表達方式,經常要運用夾敘夾議的表現手法。通過敘述來展示事件刻畫人物,通過議論來點明意義,深化中心,發(fā)表看法。
⒉對比手法的運用
第二、三段中把白求恩與不少人和一些人對比,突出了白求恩崇高的共產主義精神,強調了向白求恩學習的必要性,明確了應該克服的缺點和今后努力的方向,從而有力地證明和闡述了論點。
白求恩 不少的人
對工作 極端負責任 不負責任,拈輕怕重……不知道
對人民 極端的熱忱 冷冷清清,漠不關心,麻木不仁
對技術 精益求精 見異思遷……鄙薄技術工作以為不足道,以為無出路
⒊本文語言特色
(1)用設問句,引起讀者的注意。如:“這是什么精神?這是國際主義精神,這是共產主義的精神”
(2)用雙重否定句,加強肯定的語氣。如:“從前線回來的人說到白求恩,沒有一個不佩服,沒有一個不為他的精神所感動的?!?/p>
(3)用排比句,從人格、品質、修養(yǎng)、志趣、人生意義五個方面強調向白求恩學習的意義。采取排比增強了語言氣勢,使贊頌的感情顯得熱情洋溢,同時也避免句子過于冗長,以此結尾,更加有力。如:“一個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這點精神,就是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于人民的人?!?/p>
⒋全文結構。
全文四個自然段,可以分為四個部分。第一部分:贊揚白求恩同志的國際主義精神。第二部分:贊揚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精神。第三部分:贊揚白求恩同志對技術精益求精的精神。第四部分:號召全黨學習白求恩同志毫無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
五、重點問題
⒈白求恩不遠萬里來到中國,他身上最本質的東西是什么?用文中的原話回答。
“ 這是國際主義的精神,這是共產主義的精神”。國際主義精神是包含在共產主義精神中,并列提出是為了強調。
⒉第二段哪些話是正面介紹白求恩?哪些話是側面介紹有什么作用?
“白求恩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精神……極端的熱忱”是正面介紹;“從前線回來的人……無不為之感動”是側面介紹,烘托突出白求恩精神感人之深。
⒊白求恩對技術精益求精的精神,這一部分運用什么論證方法?為什么這部分寫得少?
運用了正反對比論證法。白求恩大夫是個杰出的醫(yī)生,他醫(yī)療技術的高超是解放區(qū)軍民都了解的事,所以作者只用一句話作了概括,而不作過多的論述。
⒋思考課文最后一段,回答下列問題
(1)作者回憶了同白求恩同志的交往,寫了哪些內容?按怎樣的順序寫的?
作者按時間順序先后寫出兩人的會面和通信。
(2)“只見過一面”的“只”字流露出怎樣的心情?“后來他給我來過許多信”說明了什么?
“只”表達了一種遺憾之情?!昂髞硭o我來過許多信”,可見白求恩同志對中國共產黨及其領袖那種傾心的熱愛和忠誠。
(3)“我是很悲痛的”可以改成“我很悲痛”嗎?為什么?
不行。“是”在這里有強調作用,語氣很沉重,樸實地表達了一種沉痛哀悼的心情。
(4)“從這點出發(fā),……一個有益于人民的人?!蔽鍌€短語“一個……的人”組成排比形式,是從哪幾個角度來說的?
“高尚”指人格,“純粹”指品質;“有道德”指修養(yǎng);“脫離了低級趣味”指志趣;“有益于人民”指人生意義。五個短語由短而稍長;氣勢越發(fā)磅礴,內容五彩繽紛,有如贊美詩一般。
《植樹的牧羊人》
戳(chuō):用硬物尖端觸擊
慷慨(kāng kǎi):大方;不吝嗇。
帳篷(zhàng peng):用帆布或其他材料做的折疊式住處。
廢墟(fèi xū):城鎮(zhèn)、市街或房舍遭破壞或災害后變成的荒蕪地方。
坍塌(tān tā):崩塌。
溜達(liū dá):也作蹓跶。閑逛;漫步。
琢磨(zuó mo):1.琢和打磨[玉石] 2.通過潤色加以修改(指文章等) 3.思考;研究
酬勞(chóu láo):用錢物酬報答謝出過力的人
硬朗(yìng lǎng):指身體健壯、強硬有力、敢于擔當。
水渠(shuǐ qú):人工挖掘的渠道。
流淌(liú tǎng):液體流動
不毛之地(bù máo zhī dì):不生長草木莊稼的荒地。形容荒涼、貧瘠。
刨根問底(páo gēn wèn dǐ):比喻追究底細。
沉默寡言(chén mò guǎ yán):沉默:不出聲;寡:少。不聲不響,很少說話。
1.課文開頭第一段的作用是什么?(2分)
答:總領全文,引出下文,奠定文章基調贊美牧羊人的基調。
2.文章第一次環(huán)境描寫的作用?(3分)
答:環(huán)境描寫
(1)生動地寫出了阿爾卑斯山區(qū)的荒涼,
(2)為后文寫植樹的牧羊人作鋪墊,
(3)同時和后文這個地區(qū)的巨大變化構成對比。
3.第五段寫牧羊人使用了什么寫法?其作用是什么?(4分)
答:環(huán)境描寫和外貌描寫。寫出了牧羊人的1細心、嚴謹、一絲不茍的性格特點;2制造懸念,吸引讀者,為后文牧羊人耐心認真的3植樹作鋪墊。
4. “他輕輕地往坑里放一顆橡子,再仔細蓋上泥土”一句中,“放”能否改為“扔”或者“丟”?為什么?(3分)
答:不能。“扔”“丟”雖然也是動作描寫,但顯得隨意輕率,不能表現出牧羊人的植樹的認真和耐心,也不能和上下文所表現的牧羊人的性格相吻合。
5.文中多次出現“1913年”“1920年”“1945年”等表示時間的詞語,作用是什么?(3分)
答:①表現了牧羊人植樹的時間之長;
②表明“我”觀察的時間之長;
③側面表現了牧羊人勤勞不懈、堅忍執(zhí)著的性格特點。
6.文章第十九段、二十段的環(huán)境描寫作用是什么?(4分)
答:和前文寫阿爾卑斯地區(qū)的荒涼1形成對比,凸顯了牧羊人植樹所創(chuàng)造的奇跡,為后文的議論、抒情作鋪墊。寫充滿生機的村子側面襯托了牧羊人植樹給本地帶來的巨大變化,表現了他慷慨無私,不圖回報的精神。
7.文章最后一段使用了什么表達方法?最后一段的作用是什么?(6分)
答:最后一段的表達方法是抒情、議論。(2分)作用:從結構上看,照應開頭,使文章的的結構完整;(2分)從內容上說,升華主題,表達了對牧羊人的贊美之情。(2分)
8. 請從修辭方法的角度賞析下面句子(任選一個)。(3分)
(1)“向遠處望去,看到了一片薄薄的霧氣,像地毯一樣,鋪在高原上?!?/p>
(1)用比喻的修辭手法,生動形象地描繪出那個曾經被廢棄的荒涼的村莊現在已經是滿目綠色像地毯一樣覆蓋著的景象了,側面表現了牧羊人長期植樹給本地帶來的巨大變化。表達作者的感嘆之情。
(2)“這些白樺樹棵棵挺拔,像筆直站立的少年一樣,蔚然成林。”
(2)這個句子用比喻的修辭手法,把白樺樹比喻為“筆直站立的少年”,生動形象地描繪出牧羊人在谷底種的白樺樹充滿生機的壯觀景象。表達了作者的崇敬之情。
誡子書
誡:告誡、勸勉、警告,勸人警惕。
書:書信。
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修身:提高自身的修養(yǎng)。
養(yǎng)德:培養(yǎng)高尚的品德。
淡泊,不追求名利。
致遠:實現遠大目標。
明志:表明自己崇高的志向。
寧靜:指安靜,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
致遠:實現遠大目標。
須:必要、一定要。
廣:使……增廣。才:才干。廣才:增長才干。
成:達成,成就,使……完成。
淫慢:放縱懈怠。淫:放縱。慢:懈怠,懶惰。
勵精:振奮精神。
險躁:偏激浮躁,與上文“寧靜”相對而言。
治性:陶冶性情、養(yǎng)成平靜的性格。
年:年齡。
與:跟隨。
時:季節(jié)、時光。
馳:疾行、增長。
日:時間、時光、季節(jié)。
意:意志。
去:離開、消逝、逝去。
遂:于是,就。
枯落:枯枝和落葉,
多不接世:意思是對社會沒有任何貢獻。接世:與外界接觸,融入社會。
窮廬:破房子、偏僻簡陋的房屋。
將復何及:(后悔)又怎么來得及呢?
本文的中心論點是“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作者從學習和做人兩方面進行了論述,強調一個“靜”字,把失敗歸結為“躁”字,把“靜”和“躁”進行正反對比論證,將立志、學習和成才三者聯(lián)系在一起,告誡兒子要修身養(yǎng)性,勤學成才。
【問答題】
1.諸葛亮寫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
答:告誡兒子要注意修身養(yǎng)性、生活節(jié)儉,以此培養(yǎng)自己高尚的品德,并要注意珍惜時光,勉勵他刻苦學習,表達了諸葛亮對后代的殷殷期盼之情。
2.作者抓住“靜”字,圍繞學習告誡兒子要成才必須具備哪幾個條件?從語句看多用什么句式?
答:淡泊(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立志(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
惜時(年與時馳,意與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窮廬,將復何及?)。語句多用雙重否定句、對偶句。
3.諸葛亮認為成才成學的條件是什么?
答:理想的人才必須具備三個基本條件:志、學、才。他主張以儉養(yǎng)德、以靜求學、以學廣才,這三者缺一不可。志是成才的前提和基礎,但志向的培養(yǎng)又必須修養(yǎng)道德,造就人才必須從靜與儉的修養(yǎng)開始。
4.本文的論點句,并說說論證方法。
答:論點: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正反對比論證(險躁——靜)。
5.你是如何看待“夫學須靜也”這句話的?
答:學習需要淡泊寧靜。淡泊寧靜是學習的最佳境界,只有靜下來,1不受外界的干擾,才能深入下去,才能提高學習效率。從時間觀念上講,就是要趁青春年少的大好時光2抓緊時間學習,淡泊寧靜,全身心投入。靜,是為了3節(jié)約學習時間。因為時光一去不復返,記憶力也一天不如一天。
5.《誡子書》就哪幾方面進行了論述?從這幾個方面是如何展開論述的?補充一個論據。
答:就學習和做人兩個方面進行了論述。無論做人還是學習,作者都強調一個“靜”字,修身要靜,學習要靜,獲得成功也取決于靜,而把失敗歸結于“躁”字。把“靜”和“躁”加以對比,增強了論述的效果。例句:樂羊子學一年即返,后被妻子感動,復返求學,終有所成,也是“躁”的最好的例證。
6.讀完本文,你受到什么啟發(fā)?
答:(1)決心和毅力非常重要,因為缺乏了意志力,缺少了持久力,做事就會半途而廢。學習先要立志,不愿意刻苦學習,不能做到持之以恒,就不能增加自己的才干。
(2)人在少年時期就應該珍惜時間,發(fā)憤讀書,因為時光飛逝,意志力也會隨著時間消磨,少年不努力,就會一事無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