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爾濱市中考物理試卷答案解析
哈爾濱是的中考已經(jīng)結束,中考物理試卷的答案解析大家需要校對嗎?下面由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提供關于哈爾濱市中考物理試卷答案解析,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哈爾濱市中考物理試卷選擇題答案解析
1在實驗室,用天平能直接測量的物理量是( )
A.質量 B.體積 C.密度 D.力
【考點】25:質量的測量與天平.
【分析】測量質量的工具有托盤天平、物理天平、桿秤、臺秤、磅秤、電子稱等,實驗室常用的是托盤天平.
【解答】解:實驗室需要的測量物體的質量,比較精細準確,在實驗室,用天平能直接測量的物理量是質量.
故選A.
【點評】本題考查了工具的作用,是一道基礎題,掌握基礎知識即可正確解題.
2.下列光學元件中,成像原理與其它三個不同的是( )
A. 放大鏡 B. 自制照相機C. 昆蟲觀察箱 D. 投影儀
【考點】A6:光的反射;AM:光的折射現(xiàn)象及其應用.
【分析】(1)光在同種、均勻、透明介質中沿直線傳播,產(chǎn)生的現(xiàn)象有小孔成像、激光準直、影子的形成、日食和月食等;
(2)光線傳播到兩種介質的表面上時會發(fā)生光的反射現(xiàn)象,例如水面上出現(xiàn)岸上物體的倒影、平面鏡成像、玻璃等光滑物體反光都是光的反射形成的;
(3)光線在同種不均勻介質中傳播或者從一種介質進入另一種介質時,就會出現(xiàn)光的折射現(xiàn)象,例如水池底變淺、水中筷子變彎、海市蜃樓、凸透鏡成像等都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解答】解:A、用放大鏡看物理課本上的文字時,文字變大了,屬于凸透鏡成像,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故與題意不符.
B、照相機是利用凸透鏡成倒立、縮小實像原理,凸透鏡成像是光的折射形成的,故與題意不符;
C、昆蟲觀察箱通過平面鏡觀察昆蟲,屬于平面鏡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符合題意.
D、投影儀是利用凸透鏡成倒立、放大實像原理,凸透鏡成像是光的折射形成的,故與題意不符;
故選C.
【點評】此題主要考查身邊本題通過幾個日常生活中的現(xiàn)象考查了對光的折射、光的直線傳播的理解,考查了學生理論聯(lián)系實際的能力,在學習過程中要善于利用所學知識解釋有關現(xiàn)象.
3.下列現(xiàn)象中屬于熔化的是( )
A.松花江里冰雪消融的過程
B.太陽島濕地中荷葉上露珠的形成
C.植物園內清晨輕盈的霧的形成
D.冰雪大世界中雪的形成
【考點】19:熔化與熔化吸熱特點.
【分析】解答本題明確:(1)在一定條件下,物體的三種狀態(tài)﹣﹣固態(tài)、液態(tài)、氣態(tài)之間會發(fā)生相互轉化,這就是物態(tài)變化;
(2)物質由氣態(tài)直接變?yōu)楣虘B(tài)叫凝華,物質由固態(tài)直接變?yōu)闅鈶B(tài)叫升華;由氣態(tài)變?yōu)橐簯B(tài)叫液化,由液態(tài)變?yōu)闅鈶B(tài)叫汽化;由固態(tài)變?yōu)橐簯B(tài)叫熔化,由液態(tài)變?yōu)楣虘B(tài)叫凝固;
判斷物態(tài)變化的類型的方法:先根據(jù)題目明確物質變化前是什么狀態(tài),變化后是什么狀態(tài),最后對照定義來判斷屬于何種類型的物態(tài)變化.
【解答】解:
A.松花江里冰雪消融,是固態(tài)變成液態(tài),屬于熔化現(xiàn)象;
B.太陽島濕地中荷葉上露珠的形成,是氣態(tài)變成液態(tài),屬于液化現(xiàn)象;
C.植物園內清晨輕盈的霧的形成,是氣態(tài)變成液態(tài),屬于液化現(xiàn)象;
D.冰雪大世界中雪的形成,是氣態(tài)變成固態(tài),屬于凝華現(xiàn)象.
故選A.
【點評】分析生活中的熱現(xiàn)象屬于哪種物態(tài)變化,關鍵要看清物態(tài)變化前后,物質各處于什么狀態(tài);另外對六種物態(tài)變化的吸熱和放熱情況也要有清晰的認識.
4.如圖是探究電磁感應現(xiàn)象的裝置,如圖所示的設備中利用此原理工作的是( )
A. 電磁鐵 B. 發(fā)電機
C. 電動機 D. 揚聲器
【考點】CP:電磁感應.
【分析】電磁感應現(xiàn)象是閉合電路的一部分導體在磁場中切割磁感線運動時,導體中會有感應電流產(chǎn)生,把機械能轉化為電能.
【解答】解:A、電磁鐵通電后會具有磁性,是電流的磁效應,故A錯誤;
B、發(fā)電機是利用電磁感應原理工作的,故B正確;
C、電動機的工作原理是通電線圈在磁場中受力運動,是磁場對電流的作用,故C錯誤;
D、揚聲器的工作原理和電動機的工作原理是相同的,故D錯誤.
故選B.
【點評】在電和磁這一部分中,學到了很多電學設備,每個設備的制成原理是經(jīng)??疾榈闹R點,要在理解的基礎上,記住這些基礎知識.
5.下列圖中符合安全用電與保護原則的是( )
A. 在落地高壓線附近行走
B. 多個大功率用電器同時使用一個插座
C. 開關接零線
D. 電水壺接三孔插座
【考點】IV:安全用電原則.
【分析】(1)不接近高壓帶電物體;
(2)使用的用電器總功率不能過高,否則引起電流過大而引發(fā)火災;
(3)開關應控制火線;
(4)所使用的家用電器如電冰箱、電冰柜、洗衣機等,應按產(chǎn)品使用要求,裝有接地線的插座.
【解答】解:
A、在落地高壓線附近行走,會發(fā)生跨步電壓觸電,不符合安全用電與保護原則,故A錯誤;
B、多個大功率用電器同時使用一個插座,會使得通過插座的電流變大,容易發(fā)生火災,不符合安全用電原則,故B錯誤;
C、開關接在燈泡和零線之間,當斷開開關,火線和燈泡還處于連接狀態(tài),人接觸燈泡的金屬部分時會發(fā)生觸電事故,不符合安全用電原則,故C錯誤;
D、電水壺的金屬外殼必須接地,應采用用三腳插頭及三孔插座,可以防止外殼漏電時發(fā)生觸電事故,符合安全用電原則,故D正確.
故選:D.
【點評】本題是對安全用電常識的考查,要求能運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6.在物理實驗中,往往要進行多次實驗,有的是為了減小誤差,有的是為了尋找普遍規(guī)律.下列四個實驗中,為了減小誤差的是( )
A.電流跟電壓的關系 B.電阻的大小與什么因素有關
C.重力與質量的關系 D.測量未知的定值電阻的阻值
【考點】2Q:物理學方法.
【分析】測量性實驗為了減小誤差或者尋找規(guī)律進行多次測量,如果物理量是個恒量,多次測量求平均值可以減小實驗誤差;如果不是測量具體的物理量,而是尋找規(guī)律也采取多次測量,尋找普遍性.
【解答】解:
A、探究電流與電壓的關系時,在電阻一定時,改變兩端電壓,測量對應的電流,目的是得出電流與電壓之間的普遍規(guī)律.故A不符合題意;
B、電阻的大小與多個因素有關,在研究電阻的大小與什么因素有關時,多次改變材料種類、長度大小和橫截面積大小,目的是得出電阻與哪些因素有關、有什么具體關系的普遍規(guī)律.故B不符合題意;
C、研究重力和質量的關系時,多次改變物體的質量,同時記錄對應的重力,目的是得出重力和質量成正比的普遍規(guī)律.故C不符合題意;
D、測量未知電阻的阻值時,多次改變電阻兩端電壓得到對應的電流,然后利用 計算電阻并取平均值,目的是為了減小誤差.故D符合題意.
故選D.
【點評】本題考查學對各個實驗的實驗目的是否清楚,要求學學生對實驗要非常熟悉,明確實驗中每一步實驗的目的.
7.在水中,魚、漂浮的木頭、靜止在水底的石頭的位置如圖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水對石頭的壓強比對木頭的小
B.木頭受到的浮力大于它自身的重力
C.魚受到的浮力等于它排開水的重力
D.石頭受到的浮力等于它自身的重力
【考點】8S:物體的浮沉條件及其應用.
【分析】A、通過比較石頭和木頭所處的深度大小,利用p=ρgh比較受到壓強大小關系;
B、漂浮的物體,受到的浮力等于它自身的重力;
C、浸在液體中的物體受到的浮力等于它排開液體的重力;
D、下沉的物體,物體受到的浮力小于它自身的重力.
【解答】解:
A、因為石頭所處的深度比木頭所處的深度大,所以水對石頭的壓強比對木頭的大,故A錯;
B、因為木頭漂浮,所以木頭受到的浮力等于它自身的重力,故B錯;
C、根據(jù)阿基米德原理可知,魚受到的浮力等于它排開水的重力,故C正確;
D、石頭沉底(石頭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石頭受到的浮力小于它自身的重力,故D錯.
故選C.
【點評】本題考查了阿基米德原理、物體的浮沉條件和液體壓強公式的應用,屬于基礎題目.
8.汽車已成為我們主要的交通工具,關于汽車,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汽車行駛時,對地面的壓力大于地面對它的支持力
B.汽車的倒車雷達,利用了超聲波
C.汽車的廣泛使用,加劇了城市的“熱島效應”
D.為了行駛的安全性,汽車要限速行駛
【考點】8K:流體壓強與流速的關系;9E:超聲波與次聲波;GF:比熱容解釋簡單的自然現(xiàn)象.
【分析】(1)流體壓強和流速的關系是:流體流速大的地方,壓強小;流體流速小的地方,壓強大;
(2)倒車雷達,它在工作時會發(fā)出超聲波,這些聲波遇到障礙物時會反射回來,根據(jù)回聲到來的方位和時間,可以確定障礙物的位置.
(3)熱機會產(chǎn)生大量的廢氣,排放大量的熱量,是加劇城市的熱島效應的原因之一;
(4)動能大小和物體的質量、運動速度大小有關,質量一定時,速度越大,動能越大;
【解答】解:A、汽車行駛時,由于此時汽車上面的空氣流速大,故壓強小,車下方的空氣流速小,壓強大,所以此時汽車受到向上的升力;對地面的壓力小于自身的重力,故A錯誤;
B、倒車雷達利用反射的超聲波來區(qū)分障礙物的距離,故B正確;
C、汽車是使用過程中會產(chǎn)生大量的廢氣,排放大量的熱量,是加劇城市的熱島效應的原因之一,故C正確;
D、在公路上行駛的汽車,質量不變,進行限速,其動能會變小,即在突發(fā)事件時,對外做的功少,破壞力小,故D正確.
故選A.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運用所學知識綜合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增加了學生分析問題的思維跨度,強調了學生整合知識的能力.
9.用如圖所示的裝置研究滑輪組機械效率,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彈簧測力計通常要豎直向上勻速拉動
B.測量機械效率的原理:η=( )×100%
C.機械效率與動滑輪重力的大小有關
D.提高機械效率可以通過減小鉤碼的重力來實現(xiàn)
【考點】F8:滑輪(組)機械效率的測量實驗.
【分析】(1)只有在勻速拉動時,彈簧測力計的示數(shù)才和拉力的大小相等;
(2)機械效率是指有用功占總功的百分比;
(3)影響滑輪組機械效率的主要因素是被提升物體的重力及動滑輪的重力,被提升的物體越重、動滑輪重力越小,滑輪組的機械效率越高.
【解答】解:
A.在實驗操作中應豎直向上勻速拉動彈簧測力計,這樣彈簧測力計處于平衡狀態(tài),彈簧測力計的示數(shù)才反映了拉力的大小,故A正確;
B.測量機械效率的原理:η= ×100%,故B正確;
C.圖中滑輪組的機械效率與動滑輪的重力有關,在物重一定的條件下,動滑輪越重,機械效率越低,故C正確;
D.減小鉤碼的重力,在額外功相同的情況下,有用功減小,有用功占總功的百分百減小,滑輪組的機械效率減小,故D錯誤.
故選D.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了對滑輪組機械效率測量實驗的掌握,關鍵需掌握其測量原理及其影響因素.
10.如圖所示,閉合開關S,發(fā)現(xiàn)燈泡L1亮,L2不亮.調節(jié)變阻器滑片P,L1變亮,L2始終不亮,出現(xiàn)這一現(xiàn)象的原因可能是( )
A.滑動變阻器斷路 B.滑動變阻器短路
C.燈泡L2短路 D.燈泡L2斷路
【考點】HP:電路的三種狀態(tài).
【分析】在串聯(lián)電路中,若只有一個用電器工作,則電路中不能發(fā)生斷路,可能是另一個用電器發(fā)生了短路而造成的.
若發(fā)生斷路,則整個電路都不會有電流,所有的用電器都不會工作.
【解答】解:A、若滑動變阻器斷路,則整個電路斷路,兩燈都不亮,所以A錯誤;
B、若滑動變阻器短路了,則滑動變阻器不會引起L1亮度的變化,所以B錯誤;
C、若燈L2短路了,則L2不亮,L1照常發(fā)光,所以C正確;
D、若燈泡L2斷路,則L1也不能發(fā)光,所以D錯誤.
故選C.
【點評】此題考查了電路故障的分析,首先掌握短路和斷路的含義,才能根據(jù)題目中給出的情況作出判斷.
11.兩定值電阻R1=10Ω,R2=5Ω,現(xiàn)將R1、R2接入如圖所示的電路,電源電壓為3V,當開關S閉合時,下列分析正確的是( )
A.R1、R2電流之比為1:2
B.R1、R2兩端的電壓之比為2:1
C.R1、R2消耗的電功率之比為1:2
D.電路消耗總的電功率等于2.7W
【考點】IH:歐姆定律的應用;JA:電功率的計算.
【分析】由電路圖可知,R1與R2串聯(lián),根據(jù)串聯(lián)電路的電流特點可知通過兩電阻的電流關系,根據(jù)歐姆定律求出兩電阻兩端的電壓之比,根據(jù)P=UI求出兩電阻消耗的電功率之比,根據(jù)電阻的串聯(lián)和P=UI= 求出電路消耗總的電功率.
【解答】解:由電路圖可知,R1與R2串聯(lián),
因串聯(lián)電路中各處的電流相等,
所以,R1、R2電流之比為1:1,故A錯誤;
由I= 可得,R1、R2兩端的電壓之比:
= = = = ,故B正確;
由P=UI可得,R1、R2消耗的電功率之比:
= = = ,故C錯誤;
因串聯(lián)電路中總電阻等于各分電阻之和,
所以,電路消耗的總功率:
P總= = =0.6W,故D錯誤.
故選B.
【點評】本題考查了串聯(lián)電路的特點和歐姆定律、電功率公式的應用,是一道較為簡單的應用題.
12.用彈簧測力計兩次水平拉同一木塊,使它在同一水平木板上做勻速直線運動,圖乙是它運動的路程隨時間變化的圖象,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圖甲中木塊受到的拉力為3.2N
B.木塊第一次和第二次速度之比為1:2
C.木塊兩次受到滑動摩擦力之比為1:1
D.相同時間內拉力兩次對木塊做功之比為1:1
【考點】6V:力與圖象的結合;7D:摩擦力的大小;EC:功的計算.
【分析】(1)根據(jù)彈簧測力計的分度值讀出彈簧測力計的示數(shù);
(2)根據(jù)圖象分析得出速度之比;
(3)影響摩擦力的因素:壓力和受力面積;
(4)根據(jù)W=Fs進行分析.
【解答】解:
A、從圖甲知,彈簧測力計的分度值為0.2N,彈簧測力計的示數(shù)為3.4N,即圖甲中木塊受到的拉力為3.4N,故A錯誤;
B、從圖乙可知,木塊兩次都做勻速直線運動,第一次10s運動路程為50m,第二次10s運動路程為25m;因為時間一定,速度與路程成正比,即木塊第一次和第二次速度之比為50m:25m=2:1,故B錯誤;
C、兩次接觸面的粗糙程度相同、壓力相同,摩擦力相同,即木塊兩次受到滑動摩擦力之比為1:1,故C正確;
D、從圖乙可知,木塊兩次都做勻速直線運動,而做勻速直線運動的物體受平衡力作用,所以兩次木塊受到的拉力和摩擦力相等,因為摩擦力相同,故拉力也相同;
由B可知相同時間內的路程之比為s1:s2=2:1,根據(jù)W=Fs可得W1:W2=2:1,故D錯誤.
故選C.
【點評】本題考查了學生的識圖能力,以及對二力平衡的條件、彈簧測力計的讀數(shù)、影響摩擦力的因素、功的計算掌握情況,解題的關鍵是能從圖中得出相關信息,鍛煉了學生的觀察思考能力.
>>>下一頁更多“哈爾濱市中考物理試卷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