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下冊語文23古詩詞三首教學反思
四年級下冊語文23古詩詞三首教學反思
四年級下冊語文第23課《古詩詞三首》包括兩首古詩和一首詞。學習啦小編為四年級語文老師整理了《古詩詞三首》的教學反思,希望大家有所收獲!
四年級下冊語文第23課《古詩詞三首》教學反思1
古詩教學,要求教師要有深厚的文學素養(yǎng),人文底蘊,教師要把學生引入詩境,自己必須批文入情,和作品對話,和詩人對話,明詩意,悟詩情,入詩境,在課堂上才會有富有感染力的語言,去點燃學生的情感,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因此,本學期在以前古詩教學的基礎上繼續(xù)開展這樣的研究,當然也很有興趣。我閱讀了有關作者的詳細生平,對作者做深入的了解,包括作者一生的思想情感,以及這首詩的寫作背景和詩歌蘊涵的情感,再結合四年級的年段特點,決定以“學習借助注釋的方法理解古詩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話說出詩句的意思;理解詩句,引導學生想象意境,感受田園生活帶來的情趣”為教學重點,予以突破。
一、借助注釋,引導方法
對四年級學生而言,在古詩的學習過程中除了要解詞理句解詩意外,最主要的是能夠習得學習古詩的方法,并能遷移運用。于是,在課堂預設中,我想大膽“放”手讓學生借助注釋,自主質疑,協(xié)作解疑,了解古詩的大意。然后在交流中巧妙的“扶”,在疑惑處啟發(fā),思維阻塞處疏導,詞句關鍵處點撥,讓學生在眾多信息交流中,疏通整首詩的意思。可是出乎意料的是,在前一節(jié)古詩教學中,由于學生的預習做得非常充分,都已經批注了詩意,他們毫不費解地照本宣讀,根本沒有真正字字句句疏通曉義。于是學生在自學時已經了解到的詩意,上了課后,還是處于同一種水平,也就沒有真正習得借助注釋學習古詩的方法。
在與同仁的討論后,決定對這個環(huán)節(jié)再進行精心打磨:第一步,一句一句理解。如果學生預習充分的,就由意到詞回扣,如果學生說起來比較困難的,就解詞理句來點撥。第二步,在學生基本會說詩意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僅僅把意思帶進去說,還缺少什么呢?想想還可以補進什么!讓學生再次練習,加上時間、地點、人物、動作、神態(tài)等說得更加具體,說得流暢。然后再來交流評價。這樣一來,層次清晰了,教學就顯得更豐滿,更扎實了,讓學生真正經歷了“解詞一理句一連意”這么一個自主探究的過程。也為之后遷移運用借助注釋的方法,學習《四時田園雜興》之“梅子金黃杏子肥??”作好了鋪墊。
二、體味詩境,撥動琴弦
錢正權老師曾說過:“引領學生走進詩詞意境的基本路子,不是一味地去尋求詩詞地信息意義,而是讓學生一邊讀一邊想象詩詞中的畫面,也就是說再詩詞的語言文字想象作者所描繪的生活圖景,讀者要讀出詩情須發(fā)揮想象。”于是,在預設中,我想引導學生通過想象,充實畫面的物象,豐滿圖畫的內容,感受田園勞動的繁忙與快樂,感受桑陰下學種瓜孩子的俏皮可愛,從而感受田園生活帶來的情趣。可在試教中發(fā)現(xiàn),學生說來說去是插圖中的,“男人耘田,女人搓麻”,始終處在解詩意的層面,沒有自己的情感融入,自然,學生沒有悟到詩情,課堂就缺少那詩味了。出現(xiàn)這種情況的原因,主要還在于教師缺少課堂的觀察能力,不會捕捉動態(tài)的信息引導學生去品味語言,領悟詩境。討論后,決定把原先分割成幾塊的“想象——朗讀——感受——朗讀”,融合起來,在讀中想象,在想象中感受,在感受中誦讀。同時,教師予以隨時點撥,如抓住“晝”和“夜”感受農民的勤快,抓住“各當家”,聯(lián)想農民是多么繁忙啊!這樣,田園生活男耕女織,自給自足,寧靜安詳?shù)纳町嬅婢统尸F(xiàn)出來了。以上提到的兩點也是我們在試教中討論最多的,在最后的教學中感覺重點一落實的還可以;重點二教師的引領還可以再放一些,學生的那種情感體驗可能會更到位。反觀自己的整節(jié)課,覺得還可以適時融入一個“寫”的環(huán)節(jié)。比如,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嘗試著運用這些名句,或者改寫詩的內容等,讓這些富有生命力的句子“活”在學生的心中,也是很有必要的。詩人范成大追求的是那種和諧的生活,我希望自己的課堂也時時充滿著自然、和諧的氣氛,因而我將繼續(xù)不懈地去努力,去追求理想的語文課堂。
四年級下冊語文第23課《古詩詞三首》教學反思2
《鄉(xiāng)村四月》是人教版四年級下冊第六組第三篇課文,本組的主題是“走進田園、熱愛鄉(xiāng)村”?!多l(xiāng)村四月》是一首描寫鄉(xiāng)村生活的古詩,宋代詩人翁卷從景和人兩方面來表現(xiàn)對鄉(xiāng)村生活的熱愛。本課我設計如下教學目標:能正確流利的朗讀古詩,正確讀寫“蠶桑”等詞語。借助注釋,理解詩意抓住字詞,想象畫面,體會古詩意境。能有感情的朗讀背誦古詩。激發(fā)學生閱讀古詩的興趣和對古詩的熱愛之情。重點放在讓學生抓住關鍵字詞,想象古詩所描繪的畫面。
我首先讓學生自由朗讀古詩,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讀出節(jié)奏,并強調學習要求,讓學生扎實的過好第一關,而不是只走形式,這是我比前一次試講時有進步的地方。其次,通過小組學習的方式讓學生理解詩意,小組內交流不理解的地方,讓后再匯報,這一環(huán)節(jié)教學效果較好,學生基本上都能在小組內解決不理解的問題。在想象古詩畫面時,首先讓學生抓住“綠”字想象“綠遍山野”到底是一種怎樣的綠,然后通過圖片幫助學生理解什么是“白滿川”。在圖片的引導下,學生比較容易理解“綠遍山野白滿川”這句詩。在學習第二句詩“子規(guī)聲里雨如煙”時,我告訴學生:“在江南的四月,青山白水往往都籠罩在細雨之中”,并出示句子,綿綿的細雨,像_____。讓學生練習說話,我預設的答案是牛毛、細絲、花針、煙霧,但是學生并沒有按照我的預設來回答,有學生說綿綿的細雨像是一幅畫,此時,我表露出比較焦急的表情,其實這位學生說的很好,但是我當時已經陷入了思維定勢,感覺只有學生說出我預設的答案自己才滿意,所以并沒有給予這個學生鼓勵,而是繼續(xù)讓其他孩子回答。這個是我以后要注意的地方,要關注學生在課堂上的生成,并對這些生成予以引導。
在教學過程中,有些學生并沒有集中精力聽其他孩子回答問題,說明在這一環(huán)節(jié)沒有明確要求。在練習說話上,應該讓孩子在小組內說說自己的想法,交流后再匯報,滿足每個孩子說的愿望,同時也可以集思廣益。在讀的環(huán)節(jié)上,沒有讀到位,詩中的關鍵詞“綠”“才”“又”沒有讀出來。整個教學過程基本上沒有寫的環(huán)節(jié),可以設計寫的部分,以寫促讀。另外,教學的深度和廣度不夠,可以深挖掘這首古詩,簡化一些教學環(huán)節(jié),用更少的時間學習這首古詩,提高課堂效率。
最后,在教學機智上,需要關注學生,關注學生的生成;在教學評價上,可以用更豐富、更靈活的方式來評價學生;在教態(tài)上,要注意自己的手勢和動作,需要簡化動作。
四年級下冊語文第23課《古詩詞三首》教學反思3
今天我執(zhí)教的是四年級下冊第六單元古詩詞三首中的《漁歌子》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漁歌子向我們展現(xiàn)了一幅美麗的畫卷:江南水鄉(xiāng)春江水漲、煙雨迷蒙,雨中青山,江上漁舟,天空白鷺,兩岸紅桃,色澤鮮明但又顯得柔和,氣氛寧靜但又充滿活力。
這樣美的景,是應該讓孩子們深入體會的,不僅僅在嘴上,更應該在心里。所以,我在講授這首古詞時,弱化了單一的解釋詩句的意思,而是注重引導學生想象畫面,詞畫交融,進入意境。根據(jù)孩子們的交流,啟發(fā)學生展開想象,并運用自己的語言去描繪每一種景物,整首詞的基調是柔和、寧靜的,為了讓學生體會到這種美,我抓住“白鷺”和“桃花”這兩個富有象征意義的意象引導孩子來想像詩詞表達的意境,反復朗讀。學生在這一過程中去感受了詞中風景的美,為進一步體會詞人寄情山水、悠然自得的樂趣做好鋪墊。
孩子們在課堂上表現(xiàn)相當出色,那如詩如畫,桃紅柳綠,青翠欲滴的江南美景在孩子們的想象中,表達中已植入心底。
在談到“不須歸”的時候,學生的初步理解是不回家,這時我出示了張志和的資料,讓學生了解了當時作者的處境,學生即刻明白了這里的“歸”指的是回到官場,于是體會到了詞人一種“超然不在塵世中”的悠閑,也就明白了漁翁的怡然自樂、從容自若。至此,孩子們水到渠成地走進了詞的意境,走進了詞人的內心世界。
課堂如果僅僅停留在這一階段,我認為孩子們對古典詩詞的學習興趣還不能夠被充分激發(fā),所以我設計了一系列拓展內容,旨在引導學生深入理解文中人物形象,觸發(fā)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同時能夠對中國古典詩詞中較多出現(xiàn)的“漁夫”形象有所了解。
我反復比較,斟酌再三,幾易其稿,終于決定拓展部分選擇《江雪》和其它四首《漁歌子》。課堂上我引導孩子們從詞句中尋找《江雪》和《漁歌子》中景物的不同,人物的不同,從而引發(fā)思考人物形象不同的原因。雖然有難度,但孩子們興趣盎然,收獲頗豐,詞人的形象也進一步豐滿。同時也為了避免超標,保障孩子們掌握最基本的知識,有些東西,大家也看到了,課堂上只是點到為止。最大限度的保證課堂不至于顯得太單薄,也不至于顯得太龐雜。
由于我本人水平有限,今天的課堂仍有許多不盡人意的地方,希望各位批評指正,以使我在課堂教學的道路上得到更大的提高。謝謝!
猜你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