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啦 > 學習方法 > 高中學習方法 > 高一學習方法 > 高一地理 > 高一地理集體備課計劃(2)

高一地理集體備課計劃(2)

時間: 陳哲凡673 分享

高一地理集體備課計劃

  高一地理集體備課計劃(三)
  一、認真商討,制定2010年上期高一地理教學計劃

周次 授課安排 備注
1 第三章第二節(jié)(必修一) 2
2 第三節(jié) 2
3 第四章第一節(jié) 2
4 第二節(jié)、第三節(jié) 2
5 第四節(jié)講解練習 2
6 第一章第一節(jié)(必修二) 2
7 第二節(jié)、第三節(jié) 2
8 第四節(jié) 2
9 復習考試 2
10 第二章第一節(jié) 2
11 第二節(jié)、第三節(jié) 2
12 第三章第一節(jié)講解練習 2
13 第一節(jié)、第二節(jié) 2
14 第二節(jié)第三節(jié) 2
15 第三節(jié)、第四節(jié) 2
16 講解練習、第四章第一節(jié) 2
17 第二節(jié)第三節(jié) 2
18 第四節(jié)復習 2
19 復習、考試 2

  二、研討第四章《第一節(jié) 地形對聚落及交通線路分布的影響》教學內容。
  《第一節(jié) 地形對聚落及交通線路分布的影響》教學設計
  (一)教材分析
  《地形對聚落及交通線路分布的影響》是第四章的第一節(jié),在內容上比較獨立,前后聯(lián)系不大,涉及到了部分初中知識,本節(jié)包括兩大部分內容,一是地形對聚落分布的影響,二是地形對交通線路分布的影響。兩部分有一定的關聯(lián)性,講授時要注意分析透徹。新教材的特點是條款式、結論性的語言很少,地理圖片、小問題很多,這就要求我們打破以往的授課模式,要形成以課內外活動為主線,以合作學習為主要手段,以培養(yǎng)學生地理思辨能力、探究能力和樹立正確的資源觀、環(huán)境觀為主要目的的教學活動。
  (二)課程標準標準解讀
  舉例說明地表形態(tài)對聚落、交通線路分布的影響
  1、“舉例”是指提供典型的案例讓學生探究,體驗自然環(huán)境對人類活動的影響。案例可用教材提供的,也可選擇其它案例,最好是當地案例。
  2、舉例說明”強調了案例學習的目的是讓學生在案例中歸納一般性規(guī)律,并用來說明具體的事物。因此要求學生掌握案例分析方法,實現(xiàn)知識向類的知識的遷移。
  3、“說明地表形態(tài)對聚落、交通線路分布的影響”,主要學生掌握地表形態(tài)對聚落類型、分布、規(guī)模、發(fā)展,地形形態(tài)對交通線路密度、布局、形態(tài)、走向的具體影響,對影響聚落和交通線路分布的其它因素有一定了解。
  學習目標
  知識與技能:
  1、了解地形條件對聚落類型、分布、規(guī)模、和發(fā)展的影響;
  2、了解地形條件對交通線路密度、布局、形態(tài)和走向的影響;
  3、通過分析地形條件對聚落及交通線路分布的影響,進一步鞏固閱讀、分析、運用地理圖文資料的技能,發(fā)展學生綜合分析地理問題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對“地形對聚落分布的影響”和“地形對交通線路分布的影響”相關的案例剖析,提高從圖文資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發(fā)展地理思維,并初步掌握案例分析的方法。
  2、通過對“鐵路選線方案”的評價,發(fā)展學生的地理理性思維。
  3、在案例剖析的過程中,引導學生大膽表達、交流、反思個人的見解,發(fā)展學生學會合作、與人交往的能力。
  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1、在案例分析的過程中,激發(fā)學生探究地理問題的興趣和動機,養(yǎng)成求真、求實的好態(tài)度;
  2、通過對歷史上的“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以及如今“蜀道不再難”原因的分析,增強學生熱愛祖國、熱愛科學的高尚情感。
  學習方法:
  學案導學法;合作探究法;案例分析法等,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培養(yǎng)學生的主動學習的能力、團隊精神,增強學習效果;體會自然地理環(huán)境的整體性和復雜性,將學習目標內化到行動上。
  學習重點難點:
  重點: 1、地形對聚落類型、分布、規(guī)模的影響。
  2、地形對交通布局、形態(tài)的影響。
  難點: 影響交通的因素
  課時安排:2課時
  (三)充分利用教材案例突破教學重難點:
  1、讀課本圖4-3、4-4回答問題(1)(2)從而總結出:河流較少的平原地區(qū),地形比較完整、開闊和平坦,村落的平面形態(tài)多呈圓形或不規(guī)則的多邊形;河網密度較大的平原地區(qū),村落沿河道伸展,平面形態(tài)多呈帶狀。對我國來說,地形對村落的影響也很明顯。
  2、讀課本圖4-8、4-9,分析地形大勢對交通線路密度的影響
  從圖中可以看出:我國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而交通線路密度也表現(xiàn)出西部稀疏、東部稠密的特點。
  3.在不同的地形區(qū)內,交通線路呈現(xiàn)出不同的布局和形態(tài)特征
  讀課本圖4-10可知,四川省地形復雜,大致上可分為東西兩部分;西部是川西高原,東部是四川盆地,盆地中又有平原、丘陵和低山等。西部交通線稀疏,東部交通線稠密。在平原地區(qū),地形對交通線建設的限制較少,但是一般平原地區(qū),農田密布,灌溉渠道縱橫交錯,城鎮(zhèn)居民點和工業(yè)設施多,選線時要盡量少占好地,處理好與農田水利設施的關系和與城鎮(zhèn)發(fā)展的關系。在人口稠密的平原地區(qū),交通線路一般呈網狀分布。山區(qū)地形起伏較大,交通建設的限制性因素比較多。為了減緩道路的坡度,山區(qū)公路多呈“之”字形分布。山區(qū)交通建設的工程造價要高得多。
  (四)利用表格進行對比分析鞏固教學重點:
  1、北方平原和南方山區(qū)的聚落差異

地區(qū) 地形 規(guī)模 分布 人口
北方平原地區(qū) 平坦廣闊 一般較大 多呈團聚型、棋盤式格局 聚居的人口較多
南方丘陵區(qū) 地形復雜 一般較小 空間分布相對分散 聚居的人口較少
 

  2、地形地勢對交通線路分布的影響

  海拔 范圍 主要
地形
經濟
發(fā)展
人口
分布
城市
分布
交通線路密度
第一階梯 4000米以上 青藏高原 高原 水平低、發(fā)展慢 稀疏 稀疏
第二階梯 1000~2000米 青藏高原至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高原、盆地 水平較低、發(fā)展較慢 較密 較密 較大
第三階梯 500米以下 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以東 平原、丘陵 水平高、發(fā)展快 密集 密集 最大
 

  (五)、利用往年高考題加強課堂反饋與鞏固,并且滲透學業(yè)水平考試和高考意識。(在教學過程設計中有體現(xiàn))
  附:教學過程設計

 
 
 
 
 
 





步  驟  與  內  容 師 生 行 為
第一課時
生:自主學習課文P88-90。并完成: 學生自主學習,老師指導。
一、地形對聚落分布的影響
1、聚落的概念及分類
PPT圖片展示三種地形區(qū):平原、河流階地、高原,并給出三個地點,提問:如果讓你選擇建房地點,你會選在什么地方?為什么?
(1、選擇平原地區(qū):分析平原地形的優(yōu)勢;
  2、選擇河流階地:分析河流階地對人類活動的好處;
  3、選擇高原地區(qū):分析高原建房的原因。)
小結:聚落——是人類從事生產和生活活動而聚居的場所。根據其性質與規(guī)模可分為:城市和鄉(xiāng)村。
師:指導學生討論。
生:討論建房選址。
PPT展示半坡原始村落:半坡村落布局在什么地形之上,這樣的環(huán)境給先民們帶來了什么好處? 師:指導學生討論。
生:閱讀課文“半坡村落”,討論建房選址。
小結:由此可見,從古代到現(xiàn)代,在聚落的形成和發(fā)展中,地形這一要素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下面我們來探討地形對聚落分布的影響。  
PPT展示:教材P89,圖4-3,4-4:
1、哪幅圖表示的是山區(qū)聚落?
2、平原地區(qū)和山區(qū)的聚落有什么樣的差異?為什么會有這樣的差異?
  地形 人口 分布 聚落規(guī)模
平原 平坦廣闊 集中
山區(qū) 復雜 分散
生:討論。
師:引導學生從地形的角度來分析。
過度:從兩幅圖的比較來看,大家可能會有這樣的感覺:平原地區(qū)更易形成聚落,那是不是所有的城市都發(fā)展在平原之上呢?現(xiàn)在我給同學們介紹一個高原上的水鄉(xiāng)古城——麗江古城。  
PPT展示麗江古城:坐落在云貴高原上,海拔2400米,北依象山、金虹山,西枕獅子山,東南面比較開闊,源于玉龍雪山的玉河水,在城北玉龍橋附近分三股干流入城中,再分多股支流貫穿大街小巷。古城、老街、納西文化,造就了獨具風情的高原水鄉(xiāng)。
討論:請從地形的角度分析為什么在高原上形成了這樣一個古老城市呢?
小結:麗江位于亞熱帶,海拔高,西北有山阻擋了冬季北邊來的寒冷氣流,使這里冬無嚴寒;海拔2400米,夏無酷暑,是地形造就了她宜人的氣候,壩子(山間小盆地)地勢平坦,玉龍河水源充足人類在這里聚居。
生:閱讀“麗江古城”。討論。
師:引導學生從地形的角度來分析。
過度:這是高原上的聚落,下面我們再來看盆地中的聚落。  
   PPT展示:“塔里木盆地綠洲分布圖”,思考:
1、在塔里木盆地中,城鎮(zhèn)的空間分布與地形地貌和交通線路有什么關系?
2、除地形之外,影響聚落分布的因素還有哪些?
師:指導學生自學和討論。
生:自學課文P90“塔里木盆地的綠洲”和圖,并討論左欄的問題。
小結:塔里木盆地因深居內陸,四周高山環(huán)繞,氣候特別干旱,山上的冰雪融水在盆地邊緣形成綠洲,人類逐水草而居,綠洲提供了平坦的地勢和肥沃的土壤,充足的水源,從而形成串珠狀分布在盆地邊緣。  
通過以上的案例分析,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地形除了直接影響聚落的分布外,還通過氣候,通過水源影響聚落的分布。受各地不同自然條件的影響,我國聚落的分布具有以下特點:
 
地區(qū) 分布特點 主要原因
北方平原區(qū) 規(guī)模較大,多呈團聚式,人口較多 地勢平坦
南方低山丘陵 規(guī)模較小,空間分布相對分散,人口較少 山地、丘陵,地形復雜
云貴高原 多分布在山間盆地 地勢平坦
青藏高原 多分布在河谷低地 海拔較低,氣溫較高
 
課堂練習:
讀圖回答:說明燕京城城址選擇的有利自然條件(07年全國I卷)
#FormatImgID_1#  
地形:位于山前沖積扇(平原)上,地形平坦。氣候:西、北背靠群山,東南面向(華北)平原(海洋),可有效增加夏季風帶來的降水,減弱冬季(西北)風的侵襲。河流與水資源:有河流經過,提供城市、農業(yè)用水,以及可能的水(漕)運。農業(yè):土壤肥沃,有利農耕,可生產城市必需的農副產品。
師:提示學生注意審題“有利自然條件”。
生:與同桌合作完成。
   
第二課時
唐代詩人李白有詩“蜀道之難,難于上青天”,道出了地形對交通線的影響,下面我們就具體來看看地形是如何影響交通線路的。  
自主學習課文P91-94。
基礎班:完成基訓P61。
提高班:完成導與練:P67。
  學生自主學習,教師指導。
PPT展示:“中國地勢三大階梯”、“2000年中國交通線路密度分布”圖。回答:
1、對比分析我國地勢三級階梯上的交通線路密度。
2、討論我國地形大勢與交通線路密度分布之間的關系,并分析其原因。
小結:第三級階梯地勢較低,為平原和丘陵交錯分布,也是我國各大平原所在地,修筑道路受地形限制少,各類交通線路較多,線路密度大。第二級階梯海拔多在1000-2000米之間,為我國高原、盆地、山脈相互交錯分布區(qū),交通線路密度明顯比第三級階梯低。第一級階梯為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是谷嶺并存的高寒地區(qū),因而成為我國交通線路最稀疏的地區(qū)。
 師:1復習我國三級階梯的地形特點、主要地形區(qū)及分界線。(基礎班)
2、指導學生完成活動題。
生:完成活動題。
過度:下面我們再以四川省為例,看看中等尺度范圍不同地形區(qū)交通線路的布局有何不同?  
    PPT展示:“四川省地形和交通線路分布”圖。“”討論:
四川省不同地形區(qū)內交通線路的布局特點和形態(tài)特征。
小結:盆地中部為平原,交通線路受地形影響小,以連通各聚落為目的,交通線路呈網狀,川西山地高原受地形的限制,修筑交通線路時,為了避開高大的山脈,多沿河谷、山谷延伸,呈“之”字型。正是由于這些網狀、“之”字型交通線路的修建,現(xiàn)在蜀道已不再難。但山區(qū)交通建設的工程造價要高得多。
師:指導學生分組討論。
生:分組討論。
PPT展示:“蘭州城區(qū)主要交通線路”圖,探究:
1、為什么蘭州城區(qū)沿黃河分布?
2、根據相關知識,推斷蘭州城區(qū)主干道是以東西走向為主,還是以南北走向為主。
3、以蘭州城區(qū)為例,討論地形對聚落和交通線路布局的影響。
小結:1、蘭州地處我國西部山區(qū),地形崎嶇,而黃河谷地較寬,地勢相對較平坦,黃河又提供了充足的水源,因此,城區(qū)交通沿河分布。
2、受地形和城市形態(tài)的影響,市區(qū)主干道也以東西走向為主。
3、地形影響聚落和交通線路的形態(tài)、密度、分布、規(guī)模等。
師:指導討論、探究。
生:完成活動探究。
練習:P93,圖4-14,有A、B、C三種鐵路選線方案,其中相對合理的方案幾?為什么?
     A 方案線路最短,但要跨越山頂附近,地形坡度大,給鐵路的修建和營運帶來極大困難;B方案盡管線路也較長,基本沿山谷修建,但中間也需穿越山地鞍部,地形坡度也較大;C方案盡管線路也較長,但所經地形坡度最小,相比而言,C方案相對合理。
··拓展:交通線路選線的原則:選擇有利的地形,避開不利的地段;降低工程造價;減少環(huán)境破壞。
鐵路公路建設的區(qū)位因素:
(一)自然因素:地形——平原:對線路的限制較少,選線時要盡量少占耕地,處理好與農田水利建設、城鎮(zhèn)發(fā)展的關系;山地:線路盡量沿等高線修筑,盡量避開復雜地形區(qū),在陡坡上修成“之”字型或開鑿隧道。水文——線路應避開沼澤地,盡量避免跨越河流,以減少橋涵總長度。地質——注意避開斷層地帶和滑坡、泥石流多發(fā)地區(qū),特別是開鑿隧道時盡量避開斷層,盡量能從背斜部位通過。氣候——工程設計應特別注意沿線的暴雨、大風等出現(xiàn)的強度和頻率,以及凍土、積雪的厚度等,橋涵孔徑大小、路基高低都要根據當地暴雨強度來設計。
(二)社會經濟因素:經濟因素——合理布局交通運輸網,可促進沿線經濟發(fā)展。鐵路線和公路國道基本方向以直達為主,并適當照顧沿線重要經濟點;通過城市時,應從城市邊緣經過,省道等地方性公路,則以滿足地方經濟發(fā)展和居民需要為主,可以通過當地的居民點、車站、碼頭。社會因素——鞏固國防,加強民族團結,促進少數民族地區(qū)和革命老區(qū)經濟的發(fā)展等。
(三)技術因素:是交通建設的保證。可使運輸線路伸展到更廣闊的范圍,克服自然條件等對線路建設的限制和對車輛運行安全的威脅。
 
課堂演練:
(2006年全國卷II)圖8示意格爾木至拉薩的地形剖面,讀圖8回答:(10分)
a為                    山脈,b為                     山脈;c 、d兩段地形變化的特點是                               ,對鐵路修建的影響是                  。
 
#FormatImgID_2#  
 
圖5為a城到d城之間的高速公路建設規(guī)劃示意圖。規(guī)劃設計走向有甲、乙兩個方案,經過比較分析,最終選擇按乙方案建設,線路總長58.5千米,建設費用31億元,比甲方案的概算費用多5億元,長度多7千米,根據圖5及相關信息,回答。
#FormatImgID_3#
9、圖5中高速公路建設選擇乙方案,其原因可能是
①單位距離建設成本低  ②沿河谷走向自然障礙小 ?、鄞龠M沿線地區(qū)城鎮(zhèn)發(fā)展?、鼙Wo重點風景名勝區(qū)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48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