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啦 > 學習方法 > 高中學習方法 > 高二學習方法 > 高二語文 > 人教版高中語文《辛棄疾詞兩首》課文解讀

人教版高中語文《辛棄疾詞兩首》課文解讀

時間: 鳳婷983 分享

人教版高中語文《辛棄疾詞兩首》課文解讀

  高中語文《辛棄疾詞兩首》中包括《水龍吟 登建康賞心亭》和《永遇樂 京口北固亭懷古》,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給大家?guī)淼娜私贪娓咧姓Z文《辛棄疾詞兩首》課文解讀,希望對你有幫助。

  高中語文《水龍吟 登建康賞心亭》課文解讀

  楚天①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楚地遼闊千里,時值清爽秋節(jié),大江滔滔流向天際,秋色無涯無邊。①楚天:戰(zhàn)國時期楚國據有南方大片土地,所以古泛稱南方的天空為楚天。)[起句破空而來,寫出了天高水長、浩渺寥廓的無邊秋色。楚天,緊扣登臨的地點;清秋,點出了登臨時間。浩浩蕩蕩的長江隨著詞人的目光流向遙遠的天際,望不見它的盡頭,境界壯闊,氣勢雄渾。詞人置身如此浩渺壯闊的境界,怎能不激起滿腔的愛國豪情?那滾滾東去的滔滔江水,怎能不使詞人熱血沸騰?此句寫景,但景中有情。]遙岑遠目①,獻愁供恨,玉簪螺髻②。(縱目望去,遠方群山,姿態(tài)萬千,蒼翠挺拔的青山有如碧簪,層巒疊嶂的山峰好比螺髻。但現(xiàn)在,它們正在訴怨說苦,獻愁供恨。①遙岑遠目:眺望遠處的山嶺。岑,cén,小而高的山。②玉簪螺髻:像玉做的簪子和像海螺形狀的發(fā)髻。這里用以比喻高矮和形狀各不相同的山嶺。)[如果說上句寫水,那么此三句寫山,“遙岑”即遠山。舉目遠眺,那層層疊疊的遠山,有的像美人頭上插戴的玉簪,有的像美人頭上螺旋形的發(fā)髻,景色雖美,但惜乎南北分裂、山河破碎,只能引起詞人的憂愁和怨恨,所以這些山嶺在詞人眼中好像一個個都在低眉彎腰,唉聲嘆氣。劉禹錫《望洞庭》詩:“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里一青螺。”韓愈《送桂州嚴大夫》詩:“江作青羅帶,山如碧玉簪”,皮日休《縹緲峰》詩:“似將青螺髻,撒在明月中”,是此句用語所出。人心中有愁有恨,雖見壯美的遠山,但愁卻有增無減。詞人不直說自己愁、恨,卻說是遠山在“獻愁供恨”,這是移情及物的手法,詞篇因此而生動。至于愁恨為何,又何因而至,詞中沒有正面交代,但結合登臨時的情景,可以意會得到。北望是江淮前線,效力無由;再遠即中原舊疆,收復無日。南望則山河雖好,無奈僅存半壁 ;朝廷主和,志士不得其位,即思進取 ,卻力不得伸。以上種種,是恨之深、愁之大者。借言遠山之獻供,而寫內心的愁恨。開頭兩句,是純粹寫景,至“獻愁供恨”三句,已進了一步,點出“愁”、“恨”兩字,由純粹寫景而開始抒情,由客觀而及主觀,感情也由平淡而漸趨強烈。一切都在推進中深化、升華。]落日樓頭,斷鴻①聲里,江南游子。(夕陽正在西沉,空中傳來孤雁陣陣凄厲的叫聲,一位江南游子佇立樓上向中原故土瞭望。①斷鴻:失群的孤雁。)[詞以夕陽殘照樓頭、孤鴻哀鳴天際這些頹敗衰微的景色做“江南游子”的背景,烘托出蒼涼悲哀的氛圍。此時此刻,他,獨自徘徊于賞心亭上,面對淪陷的家鄉(xiāng)、殘破的國土,心情是何等的悲傷!]把吳鉤①看了,闌干拍遍,無人會,登臨意。(寶刀吳鉤在手中把玩,看了又看,把欄干拍了,一遍又一遍,但是沒有人能夠領會,我登臨樓臺的用意。①吳鉤:吳地特產的彎形寶刀,此指劍??磪倾^,是希望有機會用它立功。)[這三句緊承“江南游子”直抒胸臆。此時作者思潮澎湃,心情激動。但不是直接用語言來渲染,而是選用兩個強烈而極富暗示性的動作,抒發(fā)自己報國無路、壯志難酬的悲憤。第一個動作是“把吳鉤看了”。杜甫《后出塞》詩中就有“少年別有贈,含笑看吳鉤”的句子。“吳鉤”,本應在戰(zhàn)場上殺敵,詞人是多么想手持這銳利的吳鉤,馳騁疆場,奮勇殺敵啊,但現(xiàn)在卻無處用武,只能閑置身旁,當玩具賞玩,這就把作者雖有沙場立功的雄心壯志,卻是英雄無用武之地的苦悶烘托出來了。第二個動作“把欄干拍遍”。據宋王辟之《澠水燕談錄》記載,一個“與世相齟齬”的劉孟節(jié),他常常憑欄靜立,懷想世事,唏噓獨語,或以手拍欄干。曾有詩云:“讀書誤我四十年,幾回醉把欄干拍。”胸中有說不出來的抑郁苦悶之氣,故借拍打欄干來發(fā)泄。詞人一邊走動,一邊不停地拍打著欄干,一遍又一遍,這就把雄心壯志無處施展的怨恨悲憤的情態(tài)宛然顯現(xiàn)在讀者面前。最后,在無奈中又進一步感嘆:“無人會,登臨意”,慨嘆自己空有恢復中原的抱負,而南宋統(tǒng)治集團中沒有人是他的知音。這幾句一句比一句感情漸濃,達情更切,至最后“無人會”達至高潮。如果說“落日樓頭,斷鴻聲里,江南游子”是以靜態(tài)的景物寫出了詞人的悲涼和愁的話,那么,“把吳鉤看了,欄桿拍遍”則是以動態(tài)的動作寫出了人物內心的激憤和恨。在這里,作者不再用即景寫情之法,而是以人物的動作來表現(xiàn)人物的內心世界,同樣寫得含蓄,人物內心的具體情感同樣需要讀者自己去體會。這樣寫,使作品更加深沉渾厚、蘊藉含蓄,從而也更有魅力。]

  休說鱸魚堪膾①,盡西風,季鷹②歸未?(不要說切碎煮熟的鱸魚味道鮮美,膾炙人口,秋風早已吹遍大地,張季鷹有沒有回鄉(xiāng)歸隱呢?①膾:kuài,把魚肉切細。②季鷹:晉朝吳地人張翰,字季鷹。《晉書?張翰傳》云:“翰因見秋風起,乃思吳中菰菜、莼羹、鱸魚膾,曰:‘人生貴得適志,何能羈宦數千里以要名爵乎?’遂命駕而歸。”后來的文人將思念家鄉(xiāng)、棄官歸隱稱為莼鱸之思。)[晉朝人張翰(字季鷹),在洛陽做官,“辟齊王東曹椽”,秋風起,想到家鄉(xiāng)蘇州味美的鱸魚,便棄官回鄉(xiāng)。俄而齊王敗,時人以為他有先見之明。(見《晉書?張翰傳 》)后人遂以這個典故贊退隱歸耕之念,作者則不以為然,反用這個典故說:現(xiàn)在季鷹(借指作者自己)回家了嗎?張翰見齊王將敗而退縮,作者在南宋面臨危急的時刻,卻恥于歸隱,充分表達了他盡忠報國、挽狂瀾于既倒的赤心。]求田問舍①,怕應羞見,劉郎才氣。(如果像許汜一樣,在山河破碎、國難當頭的時候,只管自家發(fā)財致富,買田置屋,怕會羞于看見才氣橫溢的劉備吧。①求田問舍:購買田地和房舍。《三國志?魏志?陳登傳》:許汜與劉備并在荊州牧劉表坐,表與備共論天下人,汜曰:“陳元龍湖海之士,豪氣不除。”備謂表曰:“許君論是非?”表曰:“欲言非,此君為善士,不宜虛言;欲言是,元龍名重天下。”備問汜:“君言豪,寧有事邪?”汜曰:“昔遭亂過下邳,見元龍。元龍無客主之意,久不相與語,自上大床臥,使客臥下床。”備曰:“君有國士之名,今天下大亂,帝主失所,望君憂國忘家,有救世之意,而君求田問舍,言無可采,是元龍所諱也,何緣當與君語?如小人,欲臥百尺樓上,臥君於地,何但上下床之間邪?” 汜,sì。劉郎才氣:指有雄才大略的劉備。)[這里也是借用了一個典故。說的是劉備批評許汜在“天下大亂”之時,“忘懷國事,求田問舍”。作者的含意是,如果我辛棄疾是一個像許汜那樣只顧自己買田置房,為個人打算的瑣屑小人,那就沒有臉面去見劉備那樣胸懷天下的英雄人物了。從而表明自己為國忘私的廣闊胸襟,也暗中批判了那些不顧國事、鉆營私利的小人。]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①!(可惜年華如水流去,憂愁風雨,樹木尚猶如此,人怎么能忍受!①樹猶如此:《世說新語?言語》:“桓公北征,經金城,前為瑯琊王時種柳,皆已十圍,慨然曰:‘木猶如此,人何以堪?’攀枝執(zhí)條,泫然流淚。”此處借以抒發(fā)自己不能為抗擊敵人、收復失地而效力,徒然虛度時光的感慨。)[這里也有一個典故,寫桓溫北征之時,途中見自己當年栽下的柳樹“皆已十圍”之粗,于是感嘆:“木猶如此,人何以堪?”意思是說,樹已長得這么高大了,人怎么能不老呢!作者借用這個典故,嘆時不我待,事業(yè)未就,年華虛度,表現(xiàn)他懷才不遇的憤慨和苦痛。國事飄搖,時光流逝,北伐無期,恢復中原的宿愿不能實現(xiàn)。而自己年歲漸增,繼續(xù)閑置便再也無力為國效命疆場了。“樹猶如此,人何以堪?”這是多么難以忍受的痛苦啊!作者的感情經過層層烘托繼續(xù)向高潮推進。]倩①何人喚取,紅巾翠袖②,揾③英雄淚?(請誰替我呼喚,讓身穿鮮麗衣服的美女拿著紅巾,揩拭英雄流下的眼淚?①倩:qiàn,請人家替自己做事。②紅巾翠袖:代指女子。在宋代,一般游宴娛樂的場合,都有歌妓在旁唱歌侑酒。③揾:wèn,擦試。)[這三句是寫辛棄疾自傷抱負不能實現(xiàn),世無知己,得不到同情與慰藉的悲楚。詩人痛苦至極,不禁一灑悲痛之淚,這不是多愁善感的弱者的眼淚,而是不遇于時的英雄的眼淚;但詩人知音難求,痛苦無人前來安慰,因此只好喚取紅巾翠袖的歌女來拭淚了。但“倩何人”,又表明無人代為喚取,因而也便無人前來拭淚,只好獨自傷神,從而使詞人孤獨與痛苦的情感上揚到了極至,詞也在情感的最高潮處戛然而上。“倩何人”三字,與上片“無人會”三字遙相呼應,前注后顧,結構嚴謹。]

  這首詞,是辛棄疾早期詞中最負盛名的一篇,作者運用圓熟精到的藝術手法唱出了赤心報國的雄心壯志和沸騰的激情,表達了請纓無路的憤懣怨恨和無限的痛苦。這一首慷慨沉郁的悲歌,直到今天仍然具有極其強烈的感染力量,使人們百讀不厭。

  詞上片寫景抒情,作者用長天、秋水、遠山、落日、斷鴻一系列的自然景物,來陪襯他的游子之思,做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

  詞的下片直接抒情,作者運用典故,通過古人古事,詠嘆壯志空懷之悲,表達積極用世、決不歸隱的決心。

  總之,這首詞基調雄渾、高亢、豪放。作者雖然用了藍天、綠水、青山、紅日,甚至“紅巾翠袖”等形象和色彩來陪襯、點染,但讀后絕沒有柔媚、繁縟之感。因為作者的核心思想是報國無路,壯志難酬的憤懣不平。詞雖然不曾直露自己的胸懷,但全詞始終充滿一種激昂慷慨的情調,放送出一種雄渾、高亢的聲音,它們具有極強的感染力。無愧豪放派杰作,但與蘇詞相比,辛詞少了一份曠達、一份雄邁,多了幾許悲涼、幾許蒼勁。因此,全詞豪放中卻流淌著一股濃郁的悲涼、惆悵之情。

  高中語文《永遇樂 京口北固亭懷古》課文解讀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①處。(大好江山,千秋萬代一如當初,但是孫仲謀那樣的英雄人物,卻是再也無處尋覓的了。①孫仲謀:即孫權,字仲謀,三國時吳國的國君。建安十三年即208年,孫權遷都京口。)[“千古”,是時代感,照應題目“懷古”;“江山”是現(xiàn)實感,照應題目“京口北固亭”。作者站在北固亭上瞭望眼前的一片江山,腦子里一一閃過千百年來曾經在這片土地上叱咤風云的英雄人物,他首先想到三國時吳國的皇帝孫權,他有著統(tǒng)一中原的雄圖大略,在遷都建業(yè)(現(xiàn)南京)以前,于建安十四年(209)先在京口建“京城”,作為新都的屏障,并且打垮了來自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軍隊,保衛(wèi)了國家??墒乾F(xiàn)在,像孫權這樣的英雄已無處尋覓的了。詩人起筆便抒發(fā)其江山依舊,英雄不再、后繼無人的感慨。]舞榭歌臺①,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當年的歌舞樓臺,繁華景象,英雄業(yè)跡,都被歷史的風雨吹打得一干二凈,蕩然無存。①舞榭歌臺:演出歌舞的臺榭,這里代指孫權故宮。榭,xiè,建在高臺上的房子。)[這個句子在上句的基礎上推進一層,非但再也找不到孫權這樣的英雄人物,連他當年修建的“舞榭歌臺”,那些反映他光輝功業(yè)的遺物,也都被“雨打風吹去”,杳無蹤跡了。]斜陽草樹,尋常巷陌①,人道寄奴②曾住。(一抹殘陽照射著雜亂的衰草和枯樹,這里有一條極窄狹的街道,人們傳說就是當年南朝宋武帝劉寄奴的故居遺址。①尋常巷陌:極窄狹的街道。尋常,古代指長度,八尺為尋,倍尋為常,形容窄狹。引伸為普通、平常。巷、陌,這里都指街道。②寄奴:南朝宋武帝劉裕小字寄奴。劉裕的祖先由北方移居京口,他本人生于京口,并于京口起兵北伐,滅南燕、后秦,又廢晉帝,建立劉宋。)[這是寫眼前景,詞人聯(lián)想起與京口有關的第二個歷史人物劉裕。寫孫權,先想到他的功業(yè)再尋覓他的遺跡;寫劉裕,則由他的遺跡再聯(lián)想起他的功業(yè)。]想當年①,金戈鐵馬②,氣吞萬里如虎。(回想當年啊,宋武帝劉裕率兵北伐,持金戈,跨鐵馬,氣吞萬里,威勢好像猛虎下山,把盤踞中原的敵人一下子都趕回了他們自己的老窩。①當年:指劉裕為了恢復中原大舉北伐的時候。劉裕曾兩次帥晉軍北伐,收復洛陽、長安等地。②金戈鐵馬:金戈,用金屬制成的長槍。鐵馬,披著鐵甲的戰(zhàn)馬。都是當時精良的軍事裝備。這里指代精銳的部隊。)[這是回憶劉裕的功業(yè)。劉裕以京口為基地,削平了內亂,取代了東晉政權。他曾兩度揮戈北伐,先后滅掉南燕、后秦,收復洛陽、長安,幾乎可以克復中原,作者想到劉裕的功勛,非常欽佩,這三個句子,表達了詞人無限景仰的感情。英雄人物留給后人的印象是深刻的,可是劉裕這樣的英雄,他的歷史遺跡,現(xiàn)在也是同樣地找不到了,只有那“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們傳說曾是他的故居。這里暗含了當世無人的感慨。] 元嘉草草①,封狼居胥②,贏得倉皇北顧③。(元嘉年間,宋文帝草率用兵,興師北伐,想要再建漢朝霍去病封狼居胥山那樣的豐功偉業(yè),卻落得“倉皇”逃竄,大敗而歸,從此再也不敢侈談什么收復,對中原失土僅能“北顧”而已。①元嘉草草:指南朝宋文帝劉義隆,劉裕的兒子,由于好大喜功,在元嘉二十七年,草率出師北伐。②封狼居胥:狼居胥山,在現(xiàn)在內蒙古自治區(qū)西北部,漢朝霍去病追擊匈奴至狼居胥山,于是“封狼居胥山,禪于姑衍”。積土為壇于山上,祭天曰封,祭地曰禪,古時用這個方法慶祝勝利。南朝宋文帝劉義隆命王玄謨北伐,玄謨陳說北伐的策略,文帝說:“聞王玄謨陳說,使人有封狼居胥意”。③贏得倉皇北顧:即贏得倉皇與北顧。宋文帝劉義隆命王玄謨率師北伐,為北魏太武帝拓跋燾擊敗,魏趁機大舉南侵,直抵揚州,嚇得宋文帝親自登上建康幕府山向北觀望形勢。贏得,落得。北顧,宋文帝于兵敗后寫詩:“北顧涕交流”。)[史稱南朝宋文帝劉義隆“自踐位以來,有恢復河南之志”(見《資治通鑒?宋紀》)。他曾三次北伐,都沒有成功,特別是元嘉二十七年(450年)最后一次,失敗得更慘。其實,當時北魏,并非無隙可乘;南北軍事實力的對比,北方也并不占優(yōu)勢。倘能妥為籌畫,慮而后動,雖未必能成就一番開天辟地的偉業(yè),然而收復一部分河南舊地,則是完全可能的。無奈宋文帝急于事功,頭腦發(fā)熱,聽不進老臣宿將的意見,輕啟兵端。結果不僅沒有得到預期的勝利,反而招致北魏拓跋燾大舉南侵,弄得兩淮殘破,胡馬飲江,國勢一蹶不振。這一歷史事實,對當時現(xiàn)實所提供的歷史鑒戒,是發(fā)人深省的。辛棄疾是在語重心長地告誡南宋朝廷:要慎重啊!你看,元嘉北伐,由于草草從事,“封狼居胥”的壯舉,只落得“倉皇”與“北顧”的哀愁。倉皇,匆忙,慌張。這里用來形容潰敗后落荒而逃的狼狽景象。北顧,向北觀望;在當時,是流落江南的士大夫常用的一個含有政治意義的詞語。宋文帝于兵敗后寫詩:“北顧涕交流”。后梁武帝將“北固亭”改名為“北顧亭”,寓“北望中原,企圖恢復”之意。北顧,在本詞中表示的意思是,元嘉以后再也不敢談論收復失地的事情,“對中原失土,僅能北顧而已”。作者援引南朝宋劉義隆事還有詠嘆南宋近事之意,宋孝宗隆興元年(公元1163年)張浚北伐,在符離即現(xiàn)在安徽省宿縣符離集兵敗。作者援用古事近事影射現(xiàn)實,尖銳地提醒現(xiàn)在的南宋統(tǒng)治者吸取前人的和自己的歷史教訓,但是腐敗的南宋統(tǒng)治者聽不進辛棄疾的逆耳之言,執(zhí)意盲目北伐,結果又一次大敗,韓侂胄也因此命歸黃泉。四十三年①,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②。(四十三年過去了,現(xiàn)在向北遙望,記憶還很清晰,當年揚州一帶遍地烽火,四處狼煙,抗擊金兵的浪潮此伏彼起。①四十三年:作者于公元1162年即宋高宗趙構紹興三十二年,從北方抗金南歸,至公元1205年即宋寧宗趙擴開禧元年,任鎮(zhèn)江知府登北固亭寫這首詞時,前后共四十三年。②烽火揚州路:指當年揚州地區(qū),到處都是抗擊金兵南侵的戰(zhàn)火烽煙。路,宋朝時的行政區(qū)劃,揚州屬淮南東路。)[從這一句開始,詞由懷古轉入傷今,聯(lián)系自己,聯(lián)系當今的抗金形勢,抒發(fā)感慨。記得四十三年前北方人民反抗異族統(tǒng)治的斗爭此起彼伏,如火如荼,自己也在戰(zhàn)火彌漫的揚州以北地區(qū)參加抗金斗爭。后來渡淮南歸,原想憑借國力,恢復中原,不期南宋朝廷昏聵無能,使他英雄無用武之地。如今自己已成了老人,而壯志依然難酬。辛棄疾追思往事,不勝身世之感!]可堪回首,佛貍祠①下,一片神鴉社鼓②!(哪忍心回想往事啊,如今在敵占區(qū)里,北魏皇帝佛貍的廟前,香煙繚繞,烏鴉爭吃祭神的供物,人們歡呼雀躍,社日的鼓聲震天動地!①佛貍祠:佛貍,北魏太武帝拓跋燾的小字。他擊敗宋文帝,率軍追到瓜步山,即在現(xiàn)在江蘇省六合縣東南,在山上建立行宮,后來改為祠廟,稱佛貍祠。②神鴉社鼓:吃祭品的烏鴉和社日祭神的鼓聲。說明中原人們已經忘卻戰(zhàn)敗的歷史,竟在佛里祠前頻繁地迎神賽社。神鴉,這里指在廟里吃祭品的烏鴉。社鼓,社日祭神所奏的鼓聲。社日,古代祭土神的日子。)[“回首”應接上句,由回憶往昔轉入寫眼前實景。這里值得探討的是,佛貍是北魏的皇帝,距南宋已有七八百年之久,北方的百姓把他當作神來供奉,辛棄疾看到這個情景,為什么就不忍回首當年的“烽火揚州路”?原來辛棄疾是用“佛貍”代指金主完顏亮。四十三年前,完顏亮發(fā)兵南侵,曾以揚州作為渡江基地,而且也曾駐扎在佛貍祠所在的瓜步山上,嚴督金兵搶渡長江。以古喻今,佛貍很自然地就成了完顏亮的影子。辛棄疾在他的詞中不止一次以佛貍影射完顏亮。例如《水調歌頭》:“落日塞塵起,胡騎獵清秋。漢家組練十萬,列艦聳層樓。誰道投鞭飛渡,憶昔鳴髇血污,風雨佛貍愁。”詞中的佛貍,就是暗指完顏亮。今天“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與“四十三年,烽火揚州路”形成鮮明的對比,當年淪陷區(qū)的人民與異族統(tǒng)治者進行不屈不撓的斗爭,烽煙四起,但現(xiàn)在的中原早已風平浪靜,淪陷區(qū)的人民已經安于異族的統(tǒng)治,忘記了自己是宋室的臣民,竟至于對異族君主頂禮膜拜,這是多么痛心的事情啊。不忍回首往事,實際就是不忍目睹眼前的事實。以此正告南宋統(tǒng)治者,收復失土,刻不容緩,如果繼續(xù)拖延,民心日去,中原也就非我所屬了!]憑誰問,廉頗①老矣,尚能飯否?(誰還來問:廉頗雖然年老,飯量還好嗎?①廉頗:戰(zhàn)國時趙國名將,被讒入魏。后來秦兵攻打趙國,趙王有意起用,遣使問訊。廉頗一飯斗米,肉十斤,披甲上馬,以示能戰(zhàn)。使者受廉頗政敵郭開賄賂,回來謊報趙王說:“與臣坐,頃之三遺矢矣。”趙王以為老,遂罷。三遺矢,多次拉屎。事見《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最后作者以廉頗自比,這個典用得很貼切,內蘊非常豐富,一是表白決心,和廉頗當年服事趙國一樣,自己對朝廷忠心耿耿,只要起用,當仁不讓,奮勇爭先,隨時奔赴疆場,抗金殺敵。二是顯示能力,自己雖然年老,但仍然和當年廉頗一樣,老當益壯,勇武不減當年,可以充任北伐主帥;三是抒寫憂慮。廉頗曾為趙國立下赫赫戰(zhàn)功,可為奸人所害,落得離鄉(xiāng)背井,雖愿為國效勞,卻是報國無門,詞人以廉頗自況,憂心自己有可能重蹈覆轍,朝廷棄而不用,用而不信,才能無法施展,壯志不能實現(xiàn)。辛棄疾的憂慮不是空穴來風,果然韓侂胄一伙人不能采納他的意見,對他疑忌不滿,在北伐前夕,以“用人不當”為名免去了他的官職。辛棄疾渴盼為恢復大業(yè)出力的愿望又一次落空。]

  這是辛棄疾晚年的作品,一首千古傳誦的杰作,寫得沉痛悲壯,語言精煉深刻,雖然用典很多,但關合時事,用得十分貼切,藝術感染力很強,是辛棄疾的代表作之一。

  詞懷古撫今,以詞論政。詞中提到幾次南北戰(zhàn)爭,全是幾萬、幾十萬人的大戰(zhàn),都不過用了三四句,或正面鋪張(金戈鐵馬),或反面襯托(倉皇北顧),或用親身經歷(烽火揚州路),或借前代遺跡(佛貍祠),境界全出而色彩各異,像一幕幕歷史場景在我們面前輪轉變換。全詞情調回旋起伏,動人心弦。

  詞的上片,作者發(fā)的是思古之幽情,寫的是現(xiàn)實的感慨。孫權和劉裕,都是曾身經百戰(zhàn),開創(chuàng)基業(yè),建國東南,力圖統(tǒng)一的有為君主。詞人對之無限景仰,緬懷英雄,當然含著用英雄們的業(yè)績鼓勵、鞭策自己的意思。但在這里主要還是為了諷今,詩人反問,現(xiàn)在到哪里去尋找這樣的英雄呢?詞人感嘆今世沒有孫權、劉裕這樣的君王,暗諷南宋的當權者茍安江南,無所事事!

  下片重在譏刺時事,引用“元嘉草草”典故,旨在勸諫韓侂胄汲取教訓,不打無準備之仗,回憶“四十三年,烽火揚州路”與眼前“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的場景,意在形成對比,借此表示:淪陷區(qū)的人民安于異族統(tǒng)治,不迅速謀求恢復,后果將不堪設想。最后用廉頗思趙一事表達了作者的忠憤之情,用它來結束全詞,不僅使抒情達到了高潮,而且集中地、鮮明地再現(xiàn)了詞人的自我形象。

人教版高中語文《辛棄疾詞兩首》課文解讀相關文章:

1.人教版高中語文《辛棄疾詞兩首》問題探究與探究思路

2468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