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xué)習(xí)啦 > 在線閱讀 > 文章閱讀 > 文章 > 范候湖中隱玉泉

范候湖中隱玉泉

時間: 曉晴1082 分享

范候湖中隱玉泉

  俗話說,有湖必有寶,無寶不成湖。監(jiān)利縣程集鎮(zhèn)146平方公里的版圖面積,古代遺留的湖泊、淵潭眾多,而如“范候湖”中隱玉泉者,說龍鱗鳳翼實不為過。此泉位于程(集)堤(頭)公路以東半公里“九大河”南10米處,隱匿二百多年,僅是口耳相傳,未見廬山真面目。直至“公元一九九二年五月”,才被人意外發(fā)現(xiàn),重見天日,成為專程踏訪的地方,而被人們津津樂道。

  范候湖俗稱范家湖(又名“范侯湖”。無考)。據(jù)悉,該湖形成于明末清初,與《明代監(jiān)利縣志匯編》所載“家綠湖”相比,可說是小巫見大巫,其傳奇色彩卻勝于家綠湖。范候湖方圓不足5公里,常年雜草叢生,夏秋芰荷遍布,盛產(chǎn)魚蝦龜鱉,還有候鳥棲集。其四至呈拱衛(wèi)之勢,東眺白浪翻涌的“天波府”,南望通府衢道“塞口”,西毗老長河畔“占老湖”,北鄰清代得名的“圣家臺”。地理位置得天獨厚,發(fā)軔于湖中之玉泉,不知撩撥過多少圣賢先哲、文人庶子的心扉。故“行者居者,漁者樵者,耕者耘者,絡(luò)繹相錯入畫。述不勝述”。

  相傳,大清乾隆年間(約1760年)乾隆爺多次游江浙之后改弦易轍,溯江而上,藉以體察民情。某日傍晚,船泊監(jiān)利尺八口,夜宿小寺內(nèi)(后稱“皇宮寺”)《監(jiān)利縣志》。次日船至堤頭江段靠岸,改坐民船經(jīng)“犀牛公”,沿堤頭河,穿塞口,舉目北眺,水天一色,瑞靄升騰,仿佛“舊時謫仙棲隱處,恍聞昔日讀書聲”般引人入勝。俄頃,偶見湖面深處高臺,宛若黛螺,樹影婆娑,秀色可餐。素以學(xué)識淵博著稱的“大煙袋”紀(jì)曉嵐見狀,忙向農(nóng)人打聽后進(jìn)言,皇上何不屈駕近覽。乾隆莞爾一笑,竊喜正中下懷。駕臨湖邊,但見“水面風(fēng)來戲綠波,浪花涌起是漩渦”,雖比不上“趵突泉”之秀美,但也堪稱途中之奇觀。乾隆環(huán)顧左右道,此水可飲否?紀(jì)曉嵐以手掬水試飲,連說“好水呀!”乾隆爺躬身下蹲,見漩渦中水晶瑩剔透通靈性,隨即用手捧水慢飲細(xì)品,頓覺神清氣爽,便托口贊美:“清淳可口,皆玉泉也。”……

  時有農(nóng)人、漁夫耳聞目睹,喜之不勝,紛起品味,贊不絕口。他們哪里知道,如此客商模樣之人,乃當(dāng)朝真龍?zhí)熳优c紀(jì)大學(xué)士。有位年近花甲的漁夫,眉頭一皺,計上心來。就高臺下野草纏住漁船,用葫蘆鋸成的水瓢,舀了個壺滿罐滿,眼看玉輪初上,才駕船回歸,只覺得“湖上升明月,舟中有白云”?;氐郊抑?,呼妻喚兒,輕飲慢咽,一個個舔口嗒嘴,哪顧得所捕魚蝦。自此,便在漁舟上放口水缸取水家用。嗣后,每遇天旱地裂,范候湖草枯黃,人畜飲水困難,漁夫便帶村上鄉(xiāng)親到玉泉取水,人們感恩戴德,奉若神明。遂取名棲身之地為“圣家臺”沿用至今。

  據(jù)史料記載:自清嘉慶二年(1797年)至同治四年(1865年)的68年間,全縣發(fā)生水災(zāi)30次。地處荊江堤北的范候湖焉能幸免?人們知恩圖報,在舉家逃難或幸存而歸后,都要焚香遙拜“玉泉”神……上世紀(jì)六十年代起,繼墾湖造田種糧后,又退田還湖興水產(chǎn)。許是“勝地由來好卜居”的緣故,祖籍江陵三湖、時任鎮(zhèn)漁場場長的施文榜先生打家用水井,鉆頭至21米深時,清水如泉,噴涌不止。因爭相品味者眾,以至安裝設(shè)備、修建井臺滯后,后有性急如猴、欣喜若狂的小伙子,用瓦礫在井臺上草書“飛龍泉”。三年后,因擴挖九大河,施先生易地建房仍保存此井。說來奇怪,每逢節(jié)令“小滿”至“霜降”前,泉水晝夜噴涌,味甘如初,漁場其他14口水井無出其右。君若屆時慢飲,必將疑慮冰消。這真是:喜沐春風(fēng)啟玉泉,水歡魚躍柳含煙。問君哪得清如許,滄海桑田恥說閑。

3734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