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評價諸葛亮的文章
在古代文人的心目中,諸葛亮無疑是內(nèi)圣外王完美統(tǒng)一的典型代表。諸葛亮在漢末那種特殊環(huán)境中所擁有的權(quán)力與地位,所成就的功業(yè),是大一統(tǒng)時期的文人所無法實現(xiàn)的。諸葛亮個人的品德,如忠義、公允、清廉、進取、獻身等,確實為文人們所由衷敬仰,與他們的精神追求相契合。以下是學(xué)習(xí)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古人評價諸葛亮的相關(guān)文章,歡迎閱讀參考!
古人評價諸葛亮的文章篇【1】
陳壽:亮之器能政理,抑亦管、蕭之亞匹也,而時之名將無城父、韓信,故使功業(yè)陵遲,大義不及邪?蓋天命有歸,不可以智力爭也。
于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干,優(yōu)于將略,應(yīng)變將略,非其所長。
楊戲:忠武英高,獻策江濱,攀吳連蜀,權(quán)我世真。受遺阿衡,整武齊文,敷陳德教,理物移風,賢愚競心,僉忘其身。誕靜邦內(nèi),四裔以綏,屢臨敵庭,實耀其威,研精大國,恨於未夷。
張裔:公賞不遺遠,罰不阿近,爵不可以無功取,刑不可以貴勢免,此賢愚之所以僉忘其身者也。
賈詡:諸葛亮善治國,軍機之略其亦可代為。
曹操:劉備不足為懼,吾實懼諸葛亮耳。
孫權(quán):諸葛亮具異人之略,若效于江東,吾不愁大事不成也。
劉曄:諸葛亮明於治而為相,實為國之棟梁也!
傅干:諸葛亮達治知變,正而有謀,而為之相。
劉備: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
司馬懿:天下奇才也!
司馬炎:朕聞卿(陳壽)之言,曉諸葛亮之能也!今天下已定,朕立武侯伺,乃為祭其忠貞。
杜甫: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劉伯溫:軍在于治。諸葛亮連年征戰(zhàn)而兵無厭言,乃至于此。
康熙:史上鞠躬盡瘁、死而后已者,唯諸葛亮能為之。
乾?。憾送浦T葛是完人!
毛澤東:諸葛亮的理政和品德我是推崇的。
古人評價諸葛亮的文章篇【2】
評價諸葛亮
首先簡要介紹一下諸葛亮:諸葛亮(181年7月23日-234年8月28日),字孔明,號臥龍(也作伏龍),漢族,瑯琊陽都(今山東臨沂市沂南縣)人,蜀漢丞相,三國時期杰出的政治家、戰(zhàn)略家、發(fā)明家、軍事家。在世時被封為武鄉(xiāng)侯,謚曰忠武侯;后來的東晉政權(quán)為了推崇諸葛亮的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為武興王。代表作有《前出師表》、《后出師表》、《誡子書》等。發(fā)明木牛流馬、孔明燈等。諸葛亮在后世受到很大的尊崇,成都有武侯祠,大詩人杜甫也有贊揚諸葛亮的《蜀相》名篇傳世。
唐朝著名詩人杜甫曾對諸葛亮的事跡甚為欣賞,曾作過數(shù)首詩關(guān)于諸葛亮,包括《蜀相》(當中有兩首同名蜀相)、《詠懷古跡其四》、《諸葛孔明》、《八陣圖》、《古柏行》、《武侯廟》、《諸葛廟》、《閣夜》 。當中《蜀相》中“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亦成為日后講述諸葛亮一生的名句。其他詩人亦有作過不少詩詞贊賞諸葛亮,如唐代大詩人李白的《讀諸葛武侯傳書懷,贈長安崔少府叔封昆季》、宋朝政治家文學(xué)家王安石的《諸葛武侯》(兩首)、南宋詩人陸游的《游諸葛武侯書臺》,唐朝竇常的《謁諸葛武侯廟》,唐朝章孝標的《諸葛武侯廟》,明朝文學(xué)家楊慎的《武侯祠》、近代歷史學(xué)家郭沫若的《蜀道奇》,還有近代政治家董必武、陸定一等。
楊戲的《季漢輔臣贊》中贊諸葛丞相:“忠武英高,獻策江濱,攀吳連蜀,權(quán)我世真。受遺阿衡,整武齊文,敷陳德教,理物移風,賢愚競心,僉忘其身。誕靜邦內(nèi),四裔以綏,屢臨敵庭,實耀其威,研精大國,恨于未夷。 ”
我認為:對諸葛亮的評價應(yīng)該秉承著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一分為二看待??v觀諸葛亮一生,應(yīng)該說,他是光輝的,但是人非圣賢,當然,他有很多缺點。
首先,他的功績應(yīng)該肯定。
四川今天北稱為:天府之國。究其根源,來自于諸葛亮治蜀之功。大家知道在劉備入主西蜀之前,西蜀乃蠻荒之地。人民蒙昧,野獸出沒,生產(chǎn)力極其落后、低下。經(jīng)過諸葛亮的治理,生產(chǎn)力躍居全國前茅。人民安居樂業(yè),社會治安空前良好,做到了夜不閉戶,路不拾遺的境地。蜀地開始成為中國富庶、繁華的地區(qū)之一。諸葛亮還發(fā)明了很多農(nóng)耕器具,以利于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所以,至今蜀地老百姓還懷念諸葛亮的功績。這是不可磨滅的歷史功勛。 有人會說,諸葛亮逆歷史潮流,扶持一個沒落的漢王朝,是歷史退步,是倒行逆施。這對不對呢?值得商榷!在當時哪個歷史背景,諸葛亮的選擇無可厚非。按一些學(xué)者所言,諸葛亮應(yīng)該幫助曹操完成統(tǒng)一大業(yè),而不是慫恿劉備三分天下。我覺得不是這么簡單。第一,曹操值不值得賢士們幫助統(tǒng)一華夏。我們看看曹操所作所為,盡管算是個英雄,但是殘暴不仁,冷酷多變,并不是天下福祉。況且曹操出身宦官,讓好多士人看不起,也沒有統(tǒng)一華夏的號召力。諸葛亮選擇劉備是多方面的:一是,劉備禮賢下士,誠心招納賢士。二是,劉備漢室宗親,有號召力。古人特講究門第。要說,西漢末年比劉秀出色的人難道沒有嗎?還不是他是漢室宗親,有號召力,又有謀略,才有許多賢士去幫他打天下。三是,在劉備處,知識分子完全有了用武之地。劉備放手諸葛亮去干,言聽計從。讓古代知識分子的夢想得到實現(xiàn)。擁有一個開明、信任的君主,有一個施展報復(fù)的舞臺!這是多少代知識分子夢寐以求的理想。再者,劉備寬仁,愛民,有作為明主的先決條件。得民心者得天下,諸葛亮的選擇是對的。
另外,諸葛亮也不是提倡分裂。他在隆中對曾說得很明白:聯(lián)吳抗曹,以待時機,滅吳
統(tǒng)一華夏。只是出師未捷身先死,才長使英雄淚滿襟!時勢讓滿腹才華的諸葛亮沒辦法。 況且,我們知道,直到唐以后,士族勢力才逐漸消亡。那時,正處反動的士族勢力猖狂的時候,諸葛亮盡管雄才偉略,但是擋不住這股逆流。(注:曹操和孫權(quán)也曾努力消除士族勢力,但是沒成功,卻成為士族勢力的維護者)
再者,諸葛亮極大的促進了西蜀的文化。經(jīng)濟建設(shè)。使得西蜀數(shù)百年后,人才輩出,文星璀璨,產(chǎn)生了如蘇東坡、李白等大文豪。經(jīng)濟上人民富裕,蜀地富庶。
諸葛亮還注意搞好民族團結(jié),“七擒孟獲
對國內(nèi),諸葛亮依法治國,獎罰分明,讓蜀國成為三國中唯一的“文明之邦”。對外,諸葛亮聯(lián)合東吳,抗擊曹魏,努力實現(xiàn)統(tǒng)一大業(yè)。
但是,諸葛亮的確有缺點。
首先,他不注重人才的培養(yǎng),致使“蜀中無大將,廖化為先鋒”。足可見蜀國人才嚴重斷層,后繼無人。
再者,他沒有制定選賢納士的好政策。致使好多英雄豪杰游離在政權(quán)之外。
第三,他自己本來是倡導(dǎo)民主、任人唯賢的。但最終走上了反面,他自己獨斷專行,不能聽取別人的寶貴意見。如,他多次伐魏,有大臣提出,多年征戰(zhàn),國庫空虛,人民得不到休養(yǎng)生息。這是多么遠見卓識的建議,但是諸葛亮端出劉備先主,執(zhí)意伐魏。結(jié)果勞民傷財,最終被司馬氏所滅。
最重要的是,他分不清指責范疇,竟然“親校薄冊”。這種小吏所作之事,一個堂堂丞相作,可見他分不清主次。最后被累死實在是可惜。
縱觀諸葛亮一生,他神機妙算,英明神武。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對蜀漢有大功而無過錯。從首戰(zhàn)告捷到諸葛亮出使東吳說服吳王孫權(quán)抗曹再到整頓巴蜀內(nèi)政,從率軍南征平定南蠻到六次北伐,體現(xiàn)了他何等地智慧,他的博學(xué)是何等的博,他的計謀是何等的靈驗。他是多么地神圣和偉大,他的一生是多么的讓人感動。
這就是我心目中的諸葛亮。
古人評價諸葛亮的文章篇【3】
人物品評注重道德,本是中國文化題中應(yīng)有之意。在儒學(xué)漸次普及的漢代,“經(jīng)明行修”是評價士人的主要標準。但隨著東漢中后期儒學(xué)的式微,“舉秀才,不知書;察孝廉,父別居”等名實不符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人們對士人的評價比較注重于實際。諸葛亮本人為學(xué)不“務(wù)于精熟”而“獨觀其大略”夠,魏晉時人的評價主要從政治家、軍事家的角度立言而較少從道德的角度評價,正反映了當時的時代特點。而宋代以后,對諸葛亮評價中的道德化色彩越來越濃,“王佐”之議便是最典型的例子。諸葛亮從“自比于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到“天生王佐”,被文人逐漸地圣化了。而這種圣化,主要從正統(tǒng)的角度突出強調(diào)了諸葛亮的忠義,特別是這種忠義對千秋萬世的政治表率和道德激勵作用。
政治化、道德化的立場容易導(dǎo)致絕對化、極端化的結(jié)論。宋代以后的文人筆下,諸葛亮與司馬懿、曹操往往形成鮮明的對比。這自然有一定的客觀原因。在民族危難之際,由正統(tǒng)觀念衍生的正義感、忠義感往往給仁人志士以巨大的精神支持。《出師表》“北定中原,興復(fù)漢室”的名言使他們熱血沸騰。岳飛夜書《出師表》,陸游疾呼“邦命中興漢,天心大討曹”⑧,文天祥《懷孔明》詩“至今《出師表》,讀之淚沾胸。漢賊明大義,赤心貫蒼穹”@,均借此直抒收復(fù)中原之壯志。然而在這種強烈的感情色彩支配下,文人對諸葛亮以及三國人物的評價往往走極端,“漢賊不兩立”在他們頭腦中深深扎下了根。諸葛亮與曹操、司馬懿被判然分為漢室與漢賊兩大陣營,
一個絕對是忠義的代表,一個絕對是奸詐的代表。典型如南宋主戰(zhàn)派人物陳亮,他承認司馬懿用兵“出奇制勝,變化如神,天下莫不憚之”,但將司馬懿與諸葛亮相比時,則強調(diào)諸葛亮“去詭詐而示之以大義,置術(shù)略而臨之以正兵”,“仲達以奸,孔明以忠;仲達以私,孔明以公;仲達以殘,孔明以仁;仲達以詐,孑L明以信。兵未至而仲達氣已沮矣”@。這簡直是一種精神勝利法了。藍鼎元聲稱“平生最惡曹孟德”,聞人稱“魏武帝”,必“唾其面而奴之”,他甚至作《擬諸葛武侯伐魏檄》,以重申諸葛亮“滅曹興漢”之志@。清人黃恩彤認為同受托孤之重任,諸葛亮有“自取”之命而終不取,司馬懿未受“自取”之命而自取之,“此天下后世所以仰諸葛若鸞鳳,惡司馬如梟鴟也”@。實際并非如此,文人們揚諸葛貶司馬的根源仍在于正統(tǒng)與非正統(tǒng)之辨,諸葛亮與司馬懿一“忠”一“奸”、一正一反只是由此角度衍生而來的道德評價。
關(guān)于諸葛亮是否為“王佐”的議論,體現(xiàn)的也是一種絕對化的思維模式。中國古代歷史上最為儒家推崇的“圣王”是堯、舜、商湯王、周文王、周武王,“圣臣”也是寥寥可數(shù)的伊尹、呂尚、周公幾位。“圣王”因仁義興,“圣臣”以忠義輔,因而稱為“王佐”。諸葛亮出山前曾自比管仲、樂毅,體現(xiàn)的是欲建功立業(yè)的士人心態(tài),是一種常人的心態(tài)。而諸葛亮在世
時睢彭萊獄中上書稱譽諸葛亮為“當世伊、呂”⑩,
去世后劉禪定之為“參伊、周之巨勛”,均有一定的背景。宋代以后關(guān)于諸葛亮是否為“王佐”的議論,典型地反映了文人們極端化的思維特征。無論肯定者或者反對者,均是一種絕對化的評價:前者全盤肯定,因而諸葛亮出師即為仁義之師;取劉璋為保宗本;為劉禪寫《申》、《韓》是對癥下藥;不用魏延之計是“明道正義”,“義兵不用詐謀奇計”⑩;屢次北伐最終不勝,則是天不祚漢而非人力。總之,諸葛亮的一舉一動都是仁義道德的體現(xiàn),沒有絲毫不義。后者對諸葛亮的批評則是從“君子欲有所立于天下,必使之無一不正而后從其君”的角度出發(fā),既是王佐,就容不得半點瑕疵,因之取劉璋、寫《申》、《韓》均為美中不足。兩者異曲同工,出發(fā)點和歸宿都是對諸葛亮的肯定。元明清時期的文人則干脆不提那些“不正”處,諸葛亮成了沒有爭議的人物。
看過“古人評價諸葛亮的文章”的人還看了:
1.古人勵志文章
2.諸葛亮的文章
4.寫諸葛亮的文章
7.贊美諸葛亮的作文
8.贊頌古人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