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啦 > 在線閱讀 > 文章閱讀 > 文章 > 寫徐志摩的文章

寫徐志摩的文章

時間: 淑賢744 分享

寫徐志摩的文章

  徐志摩(1897.1.15~1931.11.19),現(xiàn)代詩人、散文家。漢族,浙江海寧市硤石鎮(zhèn)人。下面就是學習啦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寫徐志摩的文章,希望大家喜歡。

  寫徐志摩的文章一:詩人徐志摩——愛在人間四月天

  前言:在這《人間四月天》里,為了追尋人間真愛,詩人徐志摩發(fā)出了靈魂深處的吶喊:“我將在茫茫人海中尋訪我唯一之靈魂伴侶,得之,我幸,不得,我命!”

  舊中國的社會,女人是男人的附屬品。在這個男權(quán)社會里,女人一生的命運是身不由己的,在家從父,出嫁從夫。命好的,也有遇上如意郎君,鐘情一生的。命不好的,則是自己嫁的男人,還沒等你的年華漸老,花容失色,就往家里三妻四妾地娶。女人為了得到夫君更多的寵愛和在這個家的地位,整日爭風吃醋,勾心斗角,醋雨酸風迷漫了整個家里。舊時的中國男人,永遠是多情而不愿專情,更有甚者,流連外面的風花雪月,樂不思蜀。這就是中國舊式婚姻的模式。

  回溯影片《人間四月天》,1922年秋天,詩人徐志摩從英國劍橋留學回國,石破天驚地發(fā)表了一篇——徐志摩離婚通告,文名尚未遠播的他立即以此頭號新聞震動了中國,造成了近代史上頭一宗西式離婚事件,挑戰(zhàn)了百年前中國的封建婚姻制度。志摩的一紙西式離婚通告,在當時那個年代,真是一石激起千層浪啊。

  詩人徐志摩,是新月派詩人之一,在他匆匆一生中,邂逅了三個女人,張幼儀,林徽音,陸小曼。這三個女人在他的生命中演繹了三段不同的感情,這其中的悲歡離合,也在影片《人間四月天》里蕩氣回腸,令人唏噓。

  張幼儀,徐志摩原配。詩人志摩是家里的獨子,剛考上北大的志摩,奉父母之命,為了家族的傳宗接代開枝散葉,由父母安排,與商人之女張幼儀結(jié)成了媒妁之親。完成了人生大事的志摩,始終與這個奉父母之命成親的妻子幼儀,沒有過多的言語交流。留下新婚的妻子幼儀,遠赴英國劍橋求學。守在家鄉(xiāng)的幼儀,為徐家生了孫子,受到公公婆婆的寵愛??沙鰢魧W的志摩,家書漸少,公婆決定讓幼儀出國陪讀,幼儀欣喜若狂,以為緊隨丈夫的腳步便可抓住丈夫的心??墒屡c愿違,試問,心與情感沒走在一起的人,怎么能長久呢。

  后來的徐志摩為了反抗封建社會不合理的婚姻及思想,毅然決然提出離婚要求,并鼓勵張幼儀也跟他一樣活出自己的新生活。誠然,如《人間四月天》演繹的那樣,幼儀是善良大度,優(yōu)雅知性的女人。在這異國他鄉(xiāng),剛產(chǎn)下幼子,孤獨無援的她,在志摩的懇求下,違心地簽了字離了婚。成全了志摩,也成全了她自己。她在沒有愛的婚姻里走出禁錮,走出離異帶給她的種種傷害。沒有了婚姻,并不等于沒了自我,不做男人的附屬品,幼儀從此自強自立,留學德國。回國后,她接辦上海女子商業(yè)銀行,卻一生沒有走出徐志摩的世界,這以后,她跟夫家維持著奇異的關(guān)系,徐家兩老也始終認可疼愛幼儀,共同經(jīng)營事業(yè),還替志摩奉養(yǎng)雙親,連喪事都是她主辦。這就是徐志摩生命中邂逅的第一位女子原配夫人張幼儀,后來做出一番事業(yè)并成為了令人矚目的新女性。

  林徽音,徐志摩終生的靈魂伴侶,心儀對像。是中國一代才女。福建閩候人,建筑師,作家,新月派詩人之一。

  在出國前,徐志摩拜梁啟超為師,邂逅了美麗的少女——林徽音。從此這個清新美麗的才情少女徽音便在詩人志摩的心里絡下了印痕。

  徽音,自小聰慧,深得父親林長民的喜愛。這一年,跟隨父親也去了英國游歷求學。竟然在這異國他鄉(xiāng),又遇見了曾有一面之緣的志摩。在妙齡花季,她和志摩在這美麗的康河里,尋夢撐一支長篙,向青草更青處漫溯,在波光瀲滟里,詩意綿綿,彼此眼眸里,再無他念,萌動著初心愛意,雙雙墮入愛河。劃一艘小船,悠游在愛的波心。他們曾經(jīng)是那樣的心神相通,詩魂相依,徜徉康河的柔波里,甘心做一條水草。得知志摩已然是有家室的人,徽音退縮了,許不了志摩她的未來,她不愿意介入志摩的婚姻里,傷害幼儀。毅然隨父回國,逃離志摩。一艘輪渡,滿載惆悵,巷口只留下那個惘然的志摩,獨對蒼茫大海,愁緒悠悠。

  為了真愛和對女性的尊重,詩人志摩沖破世俗,面對雙方家長的反對,“準其納妾,不準休妻。”他痛斥封建男權(quán),成為當時離經(jīng)叛逆之人,做了中國的第一個“離婚”的男人,毅然決然走向自己畢生所求的,在茫茫人海中尋訪我唯一之靈魂伴侶。志摩為了這個理想,為了徽音,與幼儀離了婚,帶著這個全新的自己,回國追尋心中唯一所愛。乍抵國門時,得知徽音和恩師之子思成有了婚約,都急瘋了,這對志摩來說是致命的打擊。徽音知道志摩離婚,歸來,傷心苦惱皆為她,內(nèi)心的感情也曾崩潰,而她曾目睹過她的母親因為父親納妾,而痛苦萬分,無論如何,徽音是不會也不肯讓自己的婚姻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上的。長痛不如短痛,快刀斬亂麻,徽音心意已決,她懇求志摩寬恕,但請志摩尊重她的選擇?;找暨x擇了現(xiàn)世安穩(wěn),放棄了志摩,最終嫁給了梁思成。志摩知道已是無力回天,滿心的清苦化到嘴邊也只得祝福兩字,這愁苦,又與何人說?這無疑對志摩的打擊是撕心裂肺的。終究這一段純真愛戀,就這樣揮一揮衣袖,作別西邊的云彩,飛花逐水流了。

  人世間的情緣,撲朔迷離,情深緣淺,縱有萬般不舍與心痛,也只能揮揮衣袖,作別西天的云彩,輕輕地悄悄地走了,散了。在徽音心里,與志摩的感情是如此可親,猶如三月的春風拂面,可一旦迎身而上,現(xiàn)實卻總是無奈,只得滿心的愁緒,不能有結(jié)果。志摩更是十分痛苦,他們內(nèi)心的感情,卻只能秘密地流向詩里。“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偶爾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訝異,更無須歡喜,在轉(zhuǎn)瞬間消滅了蹤影。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記得也好,最好是忘掉,在這交會時互放的光亮!”這是志摩寫的《偶然》。而徽音則寫了首《仍然》“你舒伸得像一湖水向著晴空里,白云,又像是一流冷澗,澄清,我循著林岸窮究你的泉源:我卻仍然抱著百般的疑心,對你的每一個映影!你展開像個千瓣的花朵!鮮妍是你的每一瓣,更有芳沁,溫存襲人的花氣,伴著晚涼:我說花兒,這正是春的捉弄人,來偷取人們的癡情!你又學葉葉的書篇隨風吹展,揭示你的每一個深思;每一角心境,你的眼睛望著,我不斷的在說話。我卻仍然沒有回答,一片的沉靜,永遠守住我的魂靈。”

  志摩承受著失去徽音失去至愛的痛,回到當日的康橋,寫下了令后人傳唱吟誦的詩篇——《再別康橋》。“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輕輕的招手,作別西天的云彩。那河畔的青柳,是夕陽中的新娘,波光里的滟影,在我心頭蕩漾。軟泥上的菁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搖。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條水草。那榆蔭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的虹,揉碎在浮藻間,沉淀彩虹似的夢。尋夢撐一支長篙,向青草更青處漫溯。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里放歌。尋夢撐一支長篙,向青草更青處漫溯,滿載一船星輝,在星輝斑斕里放歌。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別離的笙簫,夏蟲也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橋。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此時,重吟唱這首《再別康橋》,聽著蔡琴的婉轉(zhuǎn)輕唱,志摩當年內(nèi)心那份輕愁,仿佛如歌聲輕揚,飄散在夜空中。

  陸小曼,社交名媛,徐志摩人生最后的伴侶。

  就在徐志摩因徽音的選擇萬分痛苦之時,北京社交名媛陸小曼翩然而至,她雖也是有夫之婦,但內(nèi)心同樣窒息愁悶于封建婚姻,同樣有著對愛情的渴望。所以,她很快地呼應了詩人的熱情,而徐志摩也想把她從封建婚姻里解救出來,共同開創(chuàng)屬于他們的人生性靈自由,他們努力沖破了家庭的反對和社會輿論的壓力,終于爭取到了一場不被祝福的婚禮。他們的相愛和結(jié)合,當時大多數(shù)的人卻說他們互相毀了對方。事實也是,徐志摩因她而聲名狼藉,因她而與父母不合,因她的揮霍浪費而疲于奔命地賺錢,因她而身心俱疲,不得詩意和愜意地活著。她似乎給了徐志摩一個愛情的答案,但同時又給了他一個生命的問號,詩人的人生最后困在她這里,詩人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感情漩渦里。這種不穩(wěn)定的生活,讓徐志摩在婚后數(shù)年里感到無盡的困頓與莫名的苦悶,夢想幻滅,詩心枯竭,為了生活南北奔波教課,最后卻以一場意外結(jié)束了他這來去匆匆的短暫人生。當年的志摩,為了趕赴北京,聽一場林徽音的演講,因飛機失事撞山而葬送了生命。這樣一位詩情洋溢,才華出眾的詩人,趁著盛年以這樣突兀的告別方式為自己匆匆人生劃下句點,同時讓所有愛他與他愛的人錯愕與終生的懷念。

  林徽音與徐志摩這走了一生卻未走完的感情,因此也成為后世一個不解的懸迷,甚至連徽音的丈夫梁思成對她感情的了解及緘默也都成了另一個迷。梁思成到徐志摩出事的地方,撿了一塊志摩乘坐的失事飛機的殘骸,帶回來,讓徽音一直擺放在她的書案前,直至她病逝?;找粢苍诖似陂g發(fā)表了許多悼念及寫給志摩的情詩。在她生命臨終前,提出要求并第一次見了張幼儀,她卻始終一句話沒說出,幼儀卻懂得了她對志摩的愛。

  終于知道了葉在落盡時,什么是珍惜。終于知道了人在別離后,什么是思念。陸小曼在徐志摩驟然離世后,像是變了一個人,一改往日的生活作風,洗盡鉛華,沉淀下來。不穿華服,不打扮,不出門應酬,讓自己的生命從此退出了光鮮明艷。她埋頭整理收集徐志摩生前的詩作,費了幾年的力氣,終于出版了他的遺作。徐志摩的一生追求真愛,雖然以不幸福的婚姻,不完美的感情生活悲劇收場。他的一生,卻用自己的詩作和純凈的心為愛情謳歌,那種追求人生的真善美的精神,無不牽動打動人心,或許正是因此,詩人徐志摩的故事,才一再地為中國人所憶起和傳唱。

  詩人一生的注腳,恰如他詩里的《再別康橋》最后的句子:“悄悄是別離的笙簫,沉默是今晚的康橋。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地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

  寫徐志摩的文章二:淺談徐志摩“跑野馬”的散文

  徐志摩(1897.1.15~1931.11.19),現(xiàn)代詩人、散文家。漢族,浙江海寧市硤石鎮(zhèn)人。曾經(jīng)用過的筆名:南湖、詩哲、海谷、谷、大兵、云中鶴、仙鶴、刪我、心手、黃狗、諤諤等。徐志摩不僅寫詩,同時也寫散文,在其全部創(chuàng)作中,其成就和影響更為顯著的,除詩歌外,恐怕就要數(shù)散文了。甚至有人認為他的“跑野馬”的散文比他的詩好。

  徐志摩一共出版過《落葉》、《自剖》、《巴黎的鱗爪》三個散文集和一個單篇散文《秋》,計三十三篇(未收集中還有不少)。除《秋》篇寫于1929年,其余三個集子的大部作品均完成于1925——1926年間。他的散文內(nèi)容涉及的范圍也較廣泛,有對人生理想的漫評,有觸及時政的論說;有對往事的懷想和追憶,也對藝術(shù)發(fā)表見解和評說,有一事一議的小品,也有說長道短的書評。他的散文表現(xiàn)了很強的個性,他的自我思想感情的剖露,哲理和詩情的融合,散文的詩化,三者合而為一,構(gòu)成了他的散文的“別一世界”。

  第一個散文集《落葉》,完成于他創(chuàng)作的“泛濫”期,共八篇,內(nèi)容各異,表情達意的方式也不盡相同。談人生,談社會,談政治,談藝術(shù)……不受任何約束。首篇《落葉》是在1924年秋天,他在北京大學任教授期間,應北京師范大學的邀請,所作的講演稿。他企圖回答青年學生提出的如何解決生活的枯燥和苦悶的問題?!堵淙~》篇貫串其間的是“感情”二字,通篇宣揚人的感情、“真的人情”的重要和作用。要使生活不痛苦,只有“抽出人道的同情的纖微”來綴補這個破爛社會的大網(wǎng)。徐志摩正是基于這種資產(chǎn)階級人道主義的觀點,執(zhí)信人的感情的無限作用,在生活本體與大自然里。“他認為人若要擺脫人世的苦惱和壓迫,就要爭得自由發(fā)展的“真純的個性”,最好的途徑是到大自然去生活去沐浴。因此,有人說他“《落葉》詩篇是充滿著浪漫蒂克的自白,充滿著康橋時代的憧憬。”(穆木天:《徐志摩論》)

  繼《落葉》之后,在1927年和1928年,徐志摩又相繼出版了《巴黎的鱗爪》和《自剖》兩個散文集。這兩個集子的內(nèi)容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寫他在1925年出國歐游的所見所感,以及解剖、省察自己的思想靈魂,因此,在“自我”和“感情”這兩點上都比《落葉》集更為突出和顯露。《巴黎的麟爪》集中的《巴黎的鱗爪》、《翡冷翠山居閑話》、《我所知道的康橋〉、《天目山中筆記》、《吸煙與文化》等篇,是屬于寫景抒情散文一類。醇厚的興趣,活潑的情緒,叢集于筆端,便構(gòu)成了這類散文的抒情特色了。

  郁達夫曾把徐志摩散文的特征歸結(jié)為“帶有自敘傳的色彩”(《中國新文學大系?散文二集導言》)。徐志摩《自剖》集的第一輯《自剖》輯共六篇,大部可以歸入這一類。這些自剖性的散文,作者的心胸是暢露的,文筆也是生動的,然而,調(diào)子是低沉的,認識是空幻的。徐志摩的一部分散文,如同他的一些哲理詩一樣,具有啟迪思考的哲理性,又具有濃郁的詩情,使得哲理和詩情兩相融合,這構(gòu)成了他的散文又一特點。作者在獨自領(lǐng)略風光妙處的同時,總在宣揚他那“人類應該回歸自然,與自然融合”的觀點。他的階級立場和政治觀點是顯而易見的。

  徐志摩散文藝術(shù)上另一與眾不同的地方,是他的不少散文和詩很難嚴格的區(qū)分。他將詩和散文二者黏合在一起,難以分開,是他“自己的另創(chuàng)一格的詩的散文”(趙家璧:《寫給飛去了的志摩》)。是一種詩化的散文,或散文的詩化。徐志摩這種散文詩化的傾向,是與他在接觸社會現(xiàn)實過程中,思想產(chǎn)生振動和郁積,而又急于表達的一種“急不可待”情緒的反映。他是一位在中國文壇上曾經(jīng)活躍一時并有一定影響的作家,他的世界觀是沒有主導思想的,或者說是個超階級的“不含黨派色彩的詩人”。他的思想、創(chuàng)作呈現(xiàn)的面貌,發(fā)展的趨勢,都說明他是個布爾喬亞詩人,資產(chǎn)階級作家。他的思想的發(fā)展變化,他的創(chuàng)作前后期的不同狀況,是和當時社會歷史特點關(guān)聯(lián)著的。作為新月派的一個主要詩人,他在我國新詩發(fā)展史上曾經(jīng)產(chǎn)生過一定的影響,為新詩的發(fā)展進行過種種試驗和探索。他的詩歌有著相當鮮明的獨特風格,有一定的藝術(shù)技巧。

  寫徐志摩的文章三:淺談徐志摩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來;

  我揮一揮衣袖,

  不帶走一片云彩。

  —《再別康橋》

  他是這么悄悄地來,又這么悄悄地走了。他雖然不曾帶走人間的一片云彩,卻把永遠的思念留給了中國詩壇。

  想作詩便作一手好詩,并為新詩創(chuàng)立新格;想寫散文便把散文寫的淋漓盡致出類拔萃;想戀愛便愛的昏天黑地無所顧忌,這便是我們此刻面對的徐志摩。他的一生沒有驚天動地的豐功偉績,那短暫的如同一縷飄向天空的輕煙的一生,甚至沒有來得及領(lǐng)略中年的成熟便消失了。但即便如此,他卻被長久地談論著而為人們所不忘。他的率性天真的短暫比那卑瑣而善變的長久要崇高的多。

  象徐志摩這樣做一個詩人是幸運的,因為他被人們談論著。要知道不是每一個寫詩的人都能獲得這般寵遇的。也許一個詩人生前就寂寥,也許一個詩人死后就被忘卻。歷史有時顯得十分冷酷。徐志摩以他短暫的一生而被人們談論著這么久,而且談論的人們中毀譽的“反差”是如此之大,這一切就說明了他的價值。不論是人們要棄置他,或是歷史要忘掉他,但他卻在人們抹不掉的記憶中頑強地存在著。

  多世紀過去了,我們今天仍然覺得他以三十五歲的年華而“云游”不返是個悲劇。但是,詩人的才情也許因這種悲劇性的流星般的閃現(xiàn)而益顯其光耀:普希金死于維護愛情尊嚴的決斗,雪萊死于大海的擁抱,拜倫以英國公民的身份而成為希臘的民族英雄,在一場大雷雨中結(jié)束了生命……當然,徐志摩的名字不及他們輝煌。他的一生盡管有過激烈的沖動,愛情的焦躁與渴望,內(nèi)心也不乏風暴的來襲,但他也只是這么并不轟烈甚至是悄悄地來了,又悄悄地走了。但這以來一走之間,卻給我們留下了恒久的思念。

  也許歷史正是這樣啟示著人們,愈復雜的詩人,就愈有魅力。因為他把人生的全部復雜性作了詩意的提煉,我們從中不僅窺見自己,而且也窺見社會。而這一切,要不憑借詩人的筆墨,常常是難以曲盡其幽的。

  這是一位傳奇性的人物。他與林微因的友情,與陸小曼的婚戀,與泰戈爾等世界文化名人的交往,直至他的驟然消失,那靈動奔放的無羈的一生,都令我們這些后人為之神往。

  這是一位生前乃至死后都有爭議的詩人。象他這樣一位出身于巨商名門的富家子弟,社交廣泛,又在劍橋那樣相當貴族化的學校受到深刻熏陶的人,正如他在《吸煙與文化》中說:“就我個人說,我的眼是康橋教我睜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橋給我撥動的,我的自由的意識是康橋給我胚胎的。”他的思想的駁雜以及個性的凸現(xiàn),自然會很容易地被判定為不同于眾的布爾喬亞詩人,特別是在二三十年代之交那種革命意識高漲的年代。

  
看過“寫徐志摩的文章”的人還看了:

1.讀徐志摩散文的讀后感3篇

2.徐志摩散文讀后感

3.徐志摩經(jīng)典散文詩精選

4.徐志摩著名散文詩

5.徐志摩散文詩之海韻

1424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