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啦 > 在線閱讀 > 文章閱讀 > 人生哲理文章 > 關于外國哲理文章

關于外國哲理文章

時間: 美怡1215 分享

關于外國哲理文章

  哲理無處不在,只是你還沒能去找尋到那把鑰匙。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關于外國哲理文章,希望對你有用!

  關于外國哲理文章1

   復仇是一種野生的裁判。人類底天性越是向著它,法律就越應當耘除它。因為頭一個罪惡不過是觸犯了法律;可是報復這件罪惡的舉動卻把法律底位子奪了。無疑地,復了仇不過使一個人和他底仇人得平而已,但若置而不較,他就比他底仇人高出一等了;因為寬宥仇敵是君王底氣概也。確信所羅門有言:“人有怨仇而不報是他底光榮”。過去的事情是已經過去了,并且是叫不回來了;明智的人留心現(xiàn)在和將來的事情已經夠忙的了;所以那些勞勞于過去的事情的人簡直是枉費心力而已。沒有人是為了作惡而作惡的;而是為了要給自己取得利益、樂趣、或榮譽、或類此的事情的。

  因此為什么我要對著某人因為他愛自己勝于愛我而生氣呢?并且即令有人純粹因為生性本惡而作了惡,那又怎么樣?也不過象荊棘一樣;荊棘刺人抓人因為它們不會作別的事啊。復仇中最可原諒的一種就是為了報沒有法律糾正的那一種仇的;可是在這種情形里那報仇的人也應當留神,他那報復的行為要沒有法律懲罰才好;否則他底仇人仍然要占先的,因為二人之間吃虧底比例乃是二比一也。有些人在報仇底時節(jié)要對方知道這報復是從那里來的。這是比較地大量;因為報仇底痛快處似乎不在使對方受苦而在使對方悔罪也。那些卑劣狡猾的懦夫則有如暗中的飛箭??扑怪兯?,佛羅棱司底大公,曾有句鋒銳的話是說無義和忘恩的朋友的。他底意思好象這些罪過是不可恕似的,他說:“你可以在圣書中讀到__我們饒恕我們底敵人的話,可是你永遠讀不到有教我們饒恕我們底朋友的話”。

  然而約伯底精神則調高一格。他說:“難道我們從上帝手中只要好的而不要壞的么”?以此例推于朋友,亦當如斯。的確,一個人要是念念不忘復仇,他就是把自己底傷口常使其如新,這傷口若不是這人老在思想報復,是會痊愈的。公仇底報復多半是結局較佳的:例如為凱撒之死,為破提拿克斯之死,為法蘭西王亨利第三之死以及許多類此的復仇事件是也。然而在私仇底報復上則不如斯。反之,銜怨深而喜報復的人所度的生活是妖巫一般的生活。這種人活著的時候于人不利,死了也是于己不幸。

  關于外國哲理文章2

  只有兩種人是我所討厭的,他們是:發(fā)表謬論和以自我為中心的人。少量的謬論倒沒有什么,它們會引起小小的爭論,起到刺激談話的作用。但一大堆謬論就會令人討厭了,它們變成一種包圍心靈的籬笆,人們會感到十分失望,因為不知道他們到底在想些什么。談話的魅力一半來自隱隱約約地窺探對方的思想,如果談話的人老是在信口胡言,不斷地說一些出乎意料的令人吃驚的話,這就讓人討厭了。

  在精彩的談話當中,會突然出現(xiàn)一條林間小道,就像人們把木材從阿爾卑斯山的森林區(qū)運送到山谷去的林間小道,在那里,你可以看見一片狹長的綠色森林,上面灑滿了閃爍的陽光,還有一個烏黑的山頭。在最精彩的談話中,人們可以突然發(fā)現(xiàn)一些高貴、可愛、莊嚴、樸素的東西。

  另外一種十分令人討厭的談話是以自我為中心的人發(fā)表的談話,他從不考慮他的聽眾,只是把心里想的全盤托出。這樣的談話,有時也可以從中聽到一些有趣的故事。但像我所說的那樣,精彩的談話應該引起別人窺探對方心靈的興趣,而不是被迫呆呆地看著它。

  我有一位朋友,更確切地說,一位老朋友,他說話時就像在心上打開一扇活動的窗,你朝里邊一看,只見黑黝黝地有些什么東西在流動著,也許是小河或下水道吧,它有時干凈流暢,有時又像是堆滿了垃圾和瓦礫,然而你卻無從逃避,你得呆呆地站在那兒看著它,呼吸它發(fā)出的臭氣,一直到他愿意把天窗關上為止。許多誠摯、固執(zhí)的人在談話時都犯了錯誤,他們以為只要滔滔不絕地講下去就能引人人勝。談話也和許多別的東西一樣,半成品比成品好。喜歡談話的人應該注意避免冗長。我們知道,和一個決心要把一切都說得有頭有尾、一清二楚、點滴不漏的人談話,會讓你多么失望!在他高談闊論的時候,你的心里會涌現(xiàn)出許多問題、許多不同的意見和觀點,它們統(tǒng)統(tǒng)被一連串的談話的激流沖掉了。這樣談話的人都有自滿情緒,認為他們的消息準確完整,他們的結論完全正確。不過一個人在形成和堅持一種強有力的看法時,也應該認識到它畢竟只是看法之一,對方大概也會有不少的話要說。

  關于外國哲理文章3

  一個孩子在聽別人講述世界是如何被創(chuàng)造出來的故事:“開始的時候,上帝創(chuàng)造了天和地„„,”這時他立刻追問:“在開始之前又是什么呢?”顯然,這個孩子已認識到:問題是永無終了的,心靈是永無邊界的,結論性的答案是永無可能的。還有一個小女孩同她父親在樹林中散步,傾聽她父親講述著小精靈們在夜晚的林間空地上跳舞的故事。小女孩說:“但是,這兒并沒有什么小精靈呀„„”于是,她父親將話題轉向那些實在的事物。他描繪了太陽的運行,講到究竟是太陽環(huán)繞地球還是地球環(huán)繞太陽的問題,然后又解釋了地球為何是圓的,以及地球是怎樣以地軸為中心而旋轉„„。

  “哦,那可不是這樣的,”小女孩一邊跺著有一種唯心主義的理論:意識不可能因死亡而消滅,失去意識是不可思議的,因為只有意識才能意識到意識的消失。接下去它聲稱,價值是只對心靈存在的,而且要求一個至高無上的人認識它的心靈。如果上帝是愛,人對他有價值,那就無法相信,上帝覺得有價值的東西怎么會任其毀滅。但在這一點上,顯得有一定的含糊。一般經驗,尤其是哲學家們的一般經驗告訴我們,大多數人都是平平常常的。不朽這個概念太偉大,用不到凡夫俗子頭上去。這些人太渺小,既不需永恒的懲罰,也不配永恒的賜福。

  因此,有些哲學家提出一種見解:有可能達到精神上完善的人將享受一定范圍內的繼續(xù)存在,直到他們有機會達到他們能夠達到的完善,然后獲得他們企求的消亡,而沒有這種可能的人則一下子就被仁慈地消滅了。但是我們探究出的那些真正具有嚴肅性的問題。如果有人堅持認為這些孩子以后不會再進行哲學探討,因而他們的言論不過是些偶發(fā)之詞,那么這種強詞奪理就忽視了這樣的事實:孩子們常具有某些在他們長大成人之后反而失去的天賦。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好像是進入了一個由習俗、偏見、虛偽以及全盤接受所構成的牢籠,在這里面,我們失去了童年的坦率和公正。

  兒童對于生活中的自然事物往往會做出本能的反應,他能感覺到、看到并追尋那些即將消失在他視野中的事物。然而,他也會忘記那些曾經顯露在他眼前的事物,因而后來當別人把他曾經說過的話,以及他曾經提過的問題,告訴他時,他自己也感到詫異。 一個孩子在聽別人講述世界是如何被創(chuàng)造出來的故事:“開始的時候,上帝創(chuàng)造了天和地„„,”這時他立刻追問: “在開始之前又是什么呢?”顯然,這個孩子已認識到:問題是永無終了的,心靈是永無邊界的,結論性的答案是永無可能的。

  還有一個小女孩同她父親在樹林中散步,傾聽她父親講述著小精靈們在夜晚的林間空地上跳舞的故事。小女孩說:“但是,這兒并沒有什么小精靈呀„„”于是,她父親將話題轉向那些實在的事物。他描繪了太陽的運行,講到究竟是太陽環(huán)繞地球還是地球環(huán)繞太陽的問題,然后又解釋了地球為何是圓的,以及地球是怎樣以地軸為中心而旋轉„„。

  “哦,那可不是這樣的,”小女孩一邊跺著有一種唯心主義的理論:意識不可能因死亡而消滅,失去意識是不可思議的,因為只有意識才能意識到意識的消失。接下去它聲稱,價值是只對心靈存在的,而且要求一個至高無上的人認識它的心靈。如果上帝是愛,人對他有價值,那就無法相信,上帝覺得有價值的東西怎么會任其毀滅。但在這一點上,顯得有一定的含糊。

  一般經驗,尤其是哲學家們的一般經驗告訴我們,大多數人都是平平常常的。不朽這個概念太偉大,用不到凡夫俗子頭上去。這些人太渺小,既不需永恒的懲罰,也不配永恒的賜福。因此,有些哲學家提出一種見解:有可能達到精神上完善的人將享受一定范圍內的繼續(xù)存在,直到他們有機會達到他們能夠達到的完善,然后獲得他們企求的消亡,而沒有這種可能的人則一下子就被仁慈地消滅了。

  但是我們探究出的那些真正具有嚴肅性的問題。如果有人堅持認為這些孩子以后不會再進行哲學探討,因而他們的言論不過是些偶發(fā)之詞,那么這種強詞奪理就忽視了這樣的事實:孩子們常具有某些在他們長大成人之后反而失去的天賦。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好像是進入了一個由習俗、偏見、虛偽以及全盤接受所構成的牢籠,在這里面,我們失去了童年 的坦率和公正。兒童對于生活中的自然事物往往會做出本能的反應,他能感覺到、看到并追尋那些即將消失在他視野中的事物。然而,他也會忘記那些曾經顯露在他眼前的事物,因而后來當別人把他曾經說過的話,以及他曾經提過的問題,告訴他時,他自己也感到詫異。

  關于外國哲理文章4

  書給人帶來樂趣。但是,啃得太多,最后便興味索然,還要損害身體,而快樂和健康卻是我們最可寶貴的。倘若結果竟弄到有損身心的地步,那么我們就拋開書本吧。有人認為,從書上所得的彌補不了所失的,我是同意這點想法的。長期以來感到身體不適、健康欠佳的人到頭來只好聽從醫(yī)生的吩咐,請大夫規(guī)定一定的生活方式,不復逾越;退隱的人也是如此,他對社交生活失去興趣,乃至深感厭煩,他只得按理性的要求設計隱居生活,通過深思熟慮憑自己的見解好好地加以安排。他應當排除一切勞累困擾,不論它以何種形式呈現(xiàn);他也應當擺脫有礙于身心寧靜的世俗之欲,而選擇最符合自己性情的生活之路?!案魅硕紒韺W會自擇其途?!?/p>

  無論主持家政、鉆研學問、外出行獵或處理其他事務,都應當以不失其樂趣為限度。要注意不要超過這個極限,不然苦便會摻進樂中來。

  從事學習,處理事務是我們保持良好狀態(tài)的需要,也是避免另一極端(即慵懶、怠惰)所引起的不適的必需;我們的用功、處事就只應以此為度。

  有些學科沒有成效而且艱深難懂,那多半是為群氓而設的。就讓那些媚俗的人探討它們吧!我嘛,我只喜歡有趣而且易讀的書本,它能調劑我的精神。我也喜歡那些給我?guī)砦拷濉⒔虒液芎锰幚砩绬栴}的書籍。

  “我默默漫步于幽林之中,思考那值得智者、哲人探究的問題。”

  智慧在我之上的人們,如果具有剛強的、充滿活力的心靈,可以為自己安排純精神上的休息生活。至于我,我只具備常人的心靈,我得借助肉體之樂來維持自己。年事已高,與我的想法相符的樂趣已離我而去。此刻我正培養(yǎng)和激發(fā)自己的欲望,使之能領受比較適合我這個年齡的歡樂。我們務須全力抓緊去享受生活的樂趣,消逝的歲月正將我們戀棧的歡樂逐一奪走。

  關于外國哲理文章5

  人人都應有自知之明,這一訓誡實在十分重要。智慧與光明之神就把這一條箴言刻在自己神廟的門楣上,似乎認為此警語已包含他教導我們的全部道理。柏拉圖也說:所謂智慧,無非是實施這一箴言。從色諾芬的著作中,可知蘇格拉底也曾一步一步地證明這一點。無論哪一門學問,唯有入其門者才會洞察其中的難點和未知領域,因為要具備一定程度的學識才有可能察覺自己的無知。要去嘗試開門才知道我們面前的大門尚未開啟。柏拉圖的一點精辟見解就是由此而來的:有知的人用不著去求知,因為他們已經是知者:無知的人更不會去求知,因為要求知,首先得知道自己所求的是什么。

  因此,在追求自知之明的方面,大家之所以自信不疑,心滿意足,自以為精通于此,那是因為:誰也沒有真正弄懂什么。正像在色諾芬的書中,蘇格拉底對歐迪德姆指出的那樣。

  我自己沒有什么奢望。我覺得這一箴言包含著無限深奧、無比豐富的哲理。我愈學愈感到自己還有許多要學的東西,這也就是我的學習成果。我常常感到自己的不足,我生性謙遜的原因就在于此。

  阿里斯塔克說:“從前全世界僅有七位智者,而當前要找七個自知無知的人也不容易?!苯裉煳覀儾皇潜人欣碛蛇@樣說嗎?自以為是與固執(zhí)己見是愚蠢的鮮明標志。

  我憑自己的切身經驗譴責人類的無知。我認為,認識自己的無知是認識世界的最可靠的方法。那些既已看到自己或別人的虛浮的榜樣還不愿意承認自己無知的人,就請他們聽聽蘇格拉底的訓誡去認識這一點吧。蘇格拉底是眾師之師。

相關文章:

1.關于外國哲理文章5篇

2.關于令人深思的哲理性文章5篇

3.關于令人深思的哲理文章5篇

4.人生哲理外國名言名句

5.有哲理的外國名言警句

熱門文章

67091